首页 > 其他分享 >【数学】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数学】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1-14 16:44:17浏览次数:3  
标签:总结 知识点 AB 矩阵 cdots 线性代数 行列式 向量 lambda

0.前言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向量、向量空间(又称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即线性代数主要处理线性关系问题,线性关系即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以一次形式来表达的。
线性(Linear)是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数的函数。

根据同济大学数学系编著的《线性代数》教材,将知识点按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五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1.行列式

1.1 定义

矩阵的行列式,determinate(简称det),是基于该矩阵的行列数据所计算的一个标量,n阶行列式的几何意义是以n个向量为邻边的n维图形的体积。
百度百科给出定义

注意:行列式的行数=列数,行列式引入求解线性方程组(后面将提到)

1.2 性质

  • 性质1:行列互换,其值不变
    即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的值相等, ∣ A ∣ = ∣ A T ∣ |A|=|A^T| ∣A∣=∣AT∣
  • 性质2:行列式某行(列)的元素全为0,行列式的值为0
    几何上可以理解为该n阶行列式的值等于n维图形的体积,现在有一个维度(向量)长度为0,则该图形这个维度上体积为0。
    放在定义式中,累加的每一项都是0,因为累加的每一项是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乘积。
  • 性质3:行列式的某两行(列)元素相等或对应成比例,则行列式为零
    几何上理解为组成n维图形的n个向量中,有两向量(边)在同一直线上,故在该图形这个维度上体积为0。
    在定义式中,成比例的项可以提出公因式,提出公因式后奇排列和偶排列的项会一一抵消(可以列一个简单的3阶行列式进行感受)
  • 性质4:某行(列)所有的元素都是两个数的和,则可将其拆成两个行列式之和
    如: ∣ a 1 + b 1 a 2 + b 2 a 3 + b 3 c 1 c 2 c 3 d 1 d 2 d 3 ∣ = ∣ a 1 a 2 a 3 c 1 c 2 c 3 d 1 d 2 d 3 ∣ + ∣ b 1 b 2 b 3 c 1 c 2 c 3 d 1 d 2 d 3 ∣ \left|\begin {array}{c} a_1+b_1 &a_2+b_2 &a_3+b_3 \\ c_1 &c_2 &c_3 \\ d_1 &d_2 &d_3 \\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 a_1 &a_2 &a_3 \\ c_1 &c_2 &c_3 \\ d_1 &d_2 &d_3\\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 b_1 &b_2 &b_3 \\ c_1 &c_2 &c_3 \\ d_1 &d_2 &d_3\\ \end{array}\right| ​a1​+b1​c1​d1​​a2​+b2​c2​d2​​a3​+b3​c3​d3​​ ​= ​a1​c1​d1​​a2​c2​d2​​a3​c3​d3​​ ​+ ​b1​c1​d1​​b2​c2​d2​​b3​c3​d3​​
    理解这件事情需要从定义式入手
    行列式定义式
    定义式是多项的累加,而每项都包含不同行列的元素之积,这里的可拆其实就是定义式中进行乘法分配律。
    注意:行列式拆是只拆某行(列),而矩阵A+B相加指的是所有元素相加。
  • 性质5:两行(列)互换,行列式的值反号
    反号是因为奇偶排列发生了改变,要理解这一点从定义中行列式的定义式入手, j 1 j 2 . . . j n j_1j_2...j_n j1​j2​...jn​是排列,当为偶排列时带正号,为奇排列时带负号,行列式行(列)互换,奇偶排列改变,行列式的值反号。
  • 性质6:某行(列)元素有公因子 k ( k ≠ 0 ) k(k\neq0) k(k=0),则 k k k可提到行列式外面
    要理解性质6需要和性质5一样从行列式的定义式入手,某行(列)的元素都有公因子,代表定义式中累加的每一项都有公因子,那么相当于将每一项的这个公因子k提取到外面。
    注意:行列式只是某行(列)公因子提到外面,而矩阵是每一个元素的公因子提到外面。
  • 性质7:某行(列)的k倍加到另一行(列),行列式的值不变
    从定义式入手,结合定理4,可以将其“乘法分配律”,之后拆成原来的行列式与被加那行(列)替换为k倍加的那行的行列式相加,再根据性质3的理解,知道被加那行(列)替换为k倍加的那行的行列式为0。

1.3 行列式展开定理(公式)

1.3.1 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

  • 定义:在n阶行列式中,划去元素 a i j a_{ij} aij​所在的 i i i行与 j j j列的元,剩下的元不改变原来的顺序所构成的n-1阶行列式称为元素 a i j a_{ij} aij​的余子式。数学表示上记作 M i j M_{ij} Mij​
    如: ∣ a 11 a 12 a 13 a 21 a 22 a 23 a 31 a 32 a 33 ∣ \left|\begin{array}{c} a_{11} &a_{12} &a_{13} \\ a_{21} &a_{22} &a_{23} \\ a_{31} &a_{32} &a_{33}\\ \end{array}\right| ​a11​a21​a31​​a12​a22​a32​​a13​a23​a33​​ ​中, a 22 a_{22} a22​的余子式 M 22 = ∣ a 11 a 13 a 31 a 33 ∣ M_{22}=\left|\begin{array}{c} a_{11} &a_{13} \\ a_{31} &a_{33} \\ \end{array}\right| M22​= ​a11​a31​​a13​a33​​

  • 而根据 M i j M_{ij} Mij​定义代数余子式 A i j = ( − 1 ) i + j M i j A_{ij}=(-1)^{i+j}M_{ij} Aij​=(−1)i+jMij​
    则在上面行列式中 A 22 = ( − 1 ) 2 + 2 M 22 = ∣ a 11 a 13 a 31 a 33 ∣ A_{22}=(-1)^{2+2}M_{22}=\left|\begin{array}{c} a_{11} &a_{13} \\ a_{31} &a_{33} \\ \end{array}\right| A22​=(−1)2+2M22​= ​a11​a31​​a13​a33​​

  • 引理:一个n阶行列式,如果其中第 i i i行所有元素除 ( i , j ) (i,j) (i,j)元 a i j a_{ij} aij​外都为零,那么这行列式等于 a i j a_{ij} aij​与它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即 D = a i j A i j D=a_{ij}A_{ij} D=aij​Aij​
    这一引理可以根据行列式的计算式推导(将i行和j列包含的含0项全部划掉,仅剩含 a i j a_{ij} aij​的项,提出 a i j a_{ij} aij​后剩下的为代数余子式)。

1.3.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法则

  • 定义:行列式等于它的任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即 D = a i 1 A i 1 + a i 2 A i 2 + . . . + a i n A i n     ( i = 1 , 2 , . . . , n ) D=a_{i1}A_{i1}+a_{i2}A_{i2}+...+a_{in}A_{in}\ \ \ (i=1,2,...,n) D=ai1​Ai1​+ai2​Ai2​+...+ain​Ain​   (i=1,2,...,n)或 D = a 1 j A 1 j + a 2 j A 2 j + . . . + a n j A n j     ( j = 1 , 2 , . . . , n ) D=a_{1j}A_{1j}+a_{2j}A_{2j}+...+a_{nj}A_{nj}\ \ \ (j=1,2,...,n) D=a1j​A1j​+a2j​A2j​+...+anj​Anj​   (j=1,2,...,n)
    这个法则可以根据引理与性质4或行列式计算式推导得到。
  • 推论:行列式某一行(列)的元素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零,即 a i 1 A j 1 + a i 2 A j 2 + . . . + a i n A j n = 0     ( i ≠ j ) a_{i1}A_{j1}+a_{i2}A_{j2}+...+a_{in}A_{jn} =0\ \ \ (i\neq j) ai1​Aj1​+ai2​Aj2​+...+ain​Ajn​=0   (i=j)或 a 1 i A 1 j + a 2 i A 2 j + . . . + a n i A n j = 0     ( i ≠ j ) a_{1i}A_{1j}+a_{2i}A_{2j}+...+a_{ni}A_{nj}=0\ \ \ (i\neq j) a1i​A1j​+a2i​A2j​+...+ani​Anj​=0   (i=j)
    推论的证明根据性质3:行列式的某两行(列)元素相等或对应成比例,则行列式为零。

2.矩阵

2.1 定义

  • 由 m × n m\times n m×n个数 a i j ( i = 1 , 2 , . . . , m ;    j = 1 , 2 , . . . , n ) a_{ij}(i=1,2,...,m;\ \ j=1,2,...,n) aij​(i=1,2,...,m;  j=1,2,...,n)排成的 m m m行 n n n列的数表 a 11 a 12 ⋯ a 1 n a 21 a 22 ⋯ a 2 n ⋮ ⋮   ⋮ a m 1 a m 2 ⋯ a m n \begin{array}{c} a_{11} &a_{12} &\cdots &a_{1n} \\ a_{21} &a_{22} &\cdots &a_{2n} \\ \vdots &\vdots &\ &\vdots \\ a_{m1} &a_{m2} &\cdots &a_{mn}\\ \end{array} a11​a21​⋮am1​​a12​a22​⋮am2​​⋯⋯ ⋯​a1n​a2n​⋮amn​​称为m行n列矩阵,简称 m × n m\times n m×n矩阵,记作 A = ( a 11 a 12 ⋯ a 1 n a 21 a 22 ⋯ a 2 n ⋮ ⋮   ⋮ a m 1 a m 2 ⋯ a m n ) A=\left(\begin{array}{c} a_{11} &a_{12} &\cdots &a_{1n} \\ a_{21} &a_{22} &\cdots &a_{2n} \\ \vdots &\vdots &\ &\vdots \\ a_{m1} &a_{m2} &\cdots &a_{mn}\\ \end{array}\right) A= ​a11​a21​⋮am1​​a12​a22​⋮am2​​⋯⋯ ⋯​a1n​a2n​⋮amn​​ ​简记为 A = A m × n = ( a i j ) m × n = ( a i j ) A=A_{m\times n}=(a_{ij})_{m\times n}=(a_{ij}) A=Am×n​=(aij​)m×n​=(aij​)。
    这 m × n m\times n m×n个数称为矩阵A的元素,简称为元。元素是实数的矩阵称为实矩阵,元素是复数的矩阵称为复矩阵。
    行数和列数都等于n的矩阵称为n阶矩阵或n阶方阵。

2.1.1 矩阵与行列式概念区分

矩阵与行列式对比

2.1.2 矩阵与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与矩阵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线性变换与矩阵
由于矩阵和线性变换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矩阵来研究线性变换,也可以利用线性变换来解释矩阵的含义。

2.2 矩阵的运算

2.2.1 矩阵的加法

  • 定义:设由两个 m × n m\times n m×n矩阵 A = ( a i j ) A=(a_{ij}) A=(aij​)和 B = ( b i j ) B=(b_{ij}) B=(bij​),那么矩阵A与B的和记作A+B,规定为 A + B = ( a 11 + b 11 a 12 + b 12 ⋯ a 1 n + b 1 n a 21 + b 21 a 22 + b 22 ⋯ a 2 n + b 2 n ⋮ ⋮   ⋮ a m 1 + b m 1 a m 2 + b m 2 ⋯ a m n + b m n ) A+B=\left(\begin{array}{c} a_{11}+b_{11} &a_{12}+b_{12} &\cdots &a_{1n}+b_{1n} \\ a_{21}+b_{21} &a_{22}+b_{22} &\cdots &a_{2n}+b_{2n} \\ \vdots &\vdots &\ &\vdots \\ a_{m1}+b_{m1} &a_{m2}+b_{m2} &\cdots &a_{mn}+b_{mn} \\ \end{array}\right) A+B= ​a11​+b11​a21​+b21​⋮am1​+bm1​​a12​+b12​a22​+b22​⋮am2​+bm2​​⋯⋯ ⋯​a1n​+b1n​a2n​+b2n​⋮amn​+bmn​​
    注意:只有两个矩阵同型时(行数等于行数、列数等于列数),这两个矩阵才能进行加法运算。
    行列式加法是某行或某列加,矩阵是同型矩阵对应元素一一相加
  • 矩阵加法的运算规律
    1. 交换律: A + B = B + A A+B=B+A A+B=B+A
    2. 结合律: ( A + B ) + C = A + ( B + C ) (A+B)+C=A+(B+C) (A+B)+C=A+(B+C)
    3. 矩阵减法相当于: A − B = A + ( − B ) A-B=A+(-B) A−B=A+(−B)
      其中 − B -B −B称为B的负矩阵,有: B + ( − B ) = O B+(-B)=O B+(−B)=O

2.2.2 数与矩阵相乘

  • 定义:数 λ \lambda λ与矩阵 A A A的乘积记作 λ A \lambda A λA或 A λ A\lambda Aλ,规定为 λ A = A λ = ( λ a 11 λ a 12 ⋯ λ a 1 n λ a 21 λ a 22 ⋯ λ a 2 n ⋮ ⋮   ⋮ λ a m 1 λ a m 2 ⋯ λ a m n ) \lambda A=A\lambda=\left(\begin{array}{c} \lambda a_{11} &\lambda a_{12} &\cdots &\lambda a_{1n} \\ \lambda a_{21} &\lambda a_{22} &\cdots &\lambda a_{2n} \\ \vdots &\vdots &\ &\vdots \\ \lambda a_{m1} &\lambda a_{m2} &\cdots &\lambda a_{mn} \\ \end{array}\right) λA=Aλ= ​λa11​λa21​⋮λam1​​λa12​λa22​⋮λam2​​⋯⋯ ⋯​λa1n​λa2n​⋮λamn​​
    行列式数乘是乘某行(列),矩阵数乘是乘每个元素
  • 矩阵数乘的运算规律
    1. 结合律: ( λ μ ) A = λ ( μ A ) (\lambda \mu)A=\lambda (\mu A) (λμ)A=λ(μA)
    2. 分配律: ( λ + μ ) A = λ A + μ A (\lambda +\mu)A=\lambda A+\mu A (λ+μ)A=λA+μA, λ ( A + B ) = λ A + λ B \lambda(A+B)=\lambda A+\lambda B λ(A+B)=λA+λB

2.2.3 矩阵与矩阵相乘

  • 定义:设 A = ( a i j ) A=(a_{ij}) A=(aij​)是一个 m × s m\times s m×s矩阵, B = ( b i j ) B=(b_{ij}) B=(bij​)是一个 s × n s\times n s×n矩阵,那么规定矩阵 A A A与矩阵 B B B的乘积是一个 m × n m\times n m×n矩阵 C = ( c i j ) C=(c_{ij}) C=(cij​),其中 c i j = a i 1 b 1 j + a i 2 b 2 j + ⋯ + a i s b s j = ∑ k = 1 s a i k b k j ( i = 1 , 2 , ⋯   , m ;   j = 1 , 2 , ⋯   , n ) c_{ij}=a_{i1}b_{1j}+a_{i2}b_{2j}+\cdots +a_{is}b_{sj}=\sum^s_{k=1}a_{ik}b_{kj} \\(i=1,2,\cdots,m;\ j=1,2,\cdots,n) cij​=ai1​b1j​+ai2​b2j​+⋯+ais​bsj​=k=1∑s​aik​bkj​(i=1,2,⋯,m; j=1,2,⋯,n)并把此乘积记作 C = A B C=AB C=AB
    矩阵与矩阵相乘
    显然,只有左矩阵的列数等于右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才能相乘
  • 矩阵乘法的运算规律
    1. 结合律: ( A B ) C = A ( B C ) (AB)C=A(BC) (AB)C=A(BC)
    2. 数乘的结合律: λ ( A B ) = ( λ A ) B = A ( λ B ) \lambda (AB)=(\lambda A)B=A(\lambda B) λ(AB)=(λA)B=A(λB)
    3. 分配律: A ( B + C ) = A B + A B , ( B + C ) A = B A + C A A(B+C)=AB+AB,(B+C)A=BA+CA A(B+C)=AB+AB,(B+C)A=BA+CA
    4. 单位矩阵再矩阵乘法中作用类似于数字1: E m A m × n = A m × n E n = A E_mA_{m\times n}=A_{m\times n}E_n=A Em​Am×n​=Am×n​En​=A
      推论:矩阵乘法不一定满足交换律,但是纯量阵 λ E \lambda E λE与任何同阶方阵都是可交换的,即: ( λ E n ) A n = λ A n = A n ( λ E n ) (\lambda E_n)A_n=\lambda A_n=A_n(\lambda E_n) (λEn​)An​=λAn​=An​(λEn​)

2.2.4 矩阵的幂运算

  • 定义:设 A A A是n阶方阵,定义 A 1 = A , A 2 = A 1 A 1 , … , A k + 1 = A k A 1 , A^1=A,A^2=A^1A^1,\dots,A^{k+1}=A^kA^1, A1=A,A2=A1A1,…,Ak+1=AkA1,
    其中 k k k为正整数,显然只有方阵的幂才有意义
  • 矩阵的幂满足的运算规律
    1. A k A l = A k + l A^kA^l=A^{k+l} AkAl=Ak+l
    2. ( A k ) l = A k l (A^k)^l=A^{kl} (Ak)l=Akl

2.2.5 矩阵的转置

  • 定义:把矩阵 A A A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新矩阵,叫做 A A A的转置矩阵,记作 A T A^T AT
    注意:若 A = A T A=A^T A=AT,则将A称为对称阵;若 A = − A T A=-A^T A=−AT,则将A称为反对称阵
  • 转置矩阵的运算性质
    1. ( A T ) T = A (A^T)^T=A (AT)T=A
    2. ( A + B ) T = A T + B T (A+B)^T=A^T+B^T (A+B)T=AT+BT
    3. ( λ A ) T = λ A T (\lambda A)^T=\lambda A^T (λA)T=λAT
    4. ( A B ) T = B T A T (AB)^T=B^TA^T (AB)T=BTAT(穿脱原则)

2.2.6 方阵的行列式

  • 定义:由 n n n阶方阵 A A A的元素所构成的行列式(各元素的位置不变),称为方阵 A A A的行列式,记作 d e t A detA detA或 ∣ A ∣ |A| ∣A∣。
    注意:方阵与行列式是两个不同概念, n n n阶方阵是 n 2 n^2 n2个数按一定方式排列成的数表,而 n n n阶行列式则是这个数表的数按一定的运算法则所确定的一个
  • 由 A A A确定的 ∣ A ∣ |A| ∣A∣满足的运算规律
    1. ∣ A T ∣ = ∣ A ∣ |A^T|=|A| ∣AT∣=∣A∣(行列式性质1)
    2. ∣ λ A ∣ = λ n ∣ A ∣ |\lambda A|= \lambda^n|A| ∣λA∣=λn∣A∣
    3. ∣ A B ∣ = ∣ A ∣ ∣ B ∣ |AB|=|A||B| ∣AB∣=∣A∣∣B∣

2.2.7 伴随矩阵

  • 定义:行列式 ∣ A ∣ |A| ∣A∣的各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 A i j ∣ |A_{ij}| ∣Aij​∣所构成的如下的矩阵 A ∗ = ∣ A 11 A 21 ⋯ A n 1 A 12 A 22 ⋯ A n 2 ⋯ ⋯ ⋯ ⋯ A 1 n A 2 n ⋯ A n n ∣ A^*=\left|\begin {array}{c} A_{11} &A_{21} &\cdots &A_{n1} \\ A_{12} &A_{22} &\cdots &A_{n2} \\ \cdots &\cdots &\cdots &\cdots \\ A_{1n} &A_{2n} &\cdots &A_{nn} \\ \end{array}\right| A∗= ​A11​A12​⋯A1n​​A21​A22​⋯A2n​​⋯⋯⋯⋯​An1​An2​⋯Ann​​ ​称为矩阵A的伴随矩阵。
  • 伴随矩阵满足的性质:
    A A ∗ = A ∗ A = ∣ A ∣ E AA^*=A^*A=|A|E AA∗=A∗A=∣A∣E

2.3 逆矩阵

2.3.1 定义

  • 对于n阶矩阵 A A A,如果有一个n阶矩阵 B B B,使 A B = B A = E , AB=BA=E, AB=BA=E,则说矩阵 A A A是可逆的,并把矩阵 B B B称为 A A A的逆矩阵,简称逆阵。
  • 若矩阵 A A A是可逆的,那么 A A 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
  • A A A的逆矩阵记作 A − 1 A^{-1} A−1,即若 A B = B A = E ,则 B = A − 1 AB=BA=E,则B=A^{-1} AB=BA=E,则B=A−1。

2.3.2 相关定理

  1. 若矩阵 A A A可逆,则 ∣ A ∣ ≠ 0 |A|\neq 0 ∣A∣=0
  2. 若 ∣ A ∣ ≠ 0 |A|\neq 0 ∣A∣=0,则矩阵 A A A可逆,且 A − 1 = 1 ∣ A ∣ A ∗ A^{-1}=\frac{1}{|A|}A^* A−1=∣A∣1​A∗
    由定理1和2可知, A A A是可逆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 ≠ 0 |A|\neq 0 ∣A∣=0,即可逆矩阵就是非奇异矩阵。

推论:

  1. 若 A B = E (或 B A = E ) , 则 B = A − 1 AB=E(或BA=E),则B=A^{-1} AB=E(或BA=E),则B=A−1
  2. 如果 A 、 B A、B A、B为同阶矩阵且均可逆,则 A − 1 、 A T 、 λ A ( λ ≠ 0 ) 与 A B A^{-1}、A^T、\lambda A(\lambda \neq 0)与AB A−1、AT、λA(λ=0)与AB也可逆,且 ( A − 1 ) − 1 = A ( A T ) − 1 = ( A − 1 ) T ( λ A ) − 1 = 1 λ A − 1 ( A B ) − 1 = B − 1 A − 1 (A^{-1})^{-1}=A\\ (A^T)^{-1}=(A^{-1})^T\\ (\lambda A)^{-1}=\frac{1}{\lambda}A^{-1}\\ (AB)^{-1}=B^{-1}A^{-1} (A−1)−1=A(AT)−1=(A−1)T(λA)−1=λ1​A−1(AB)−1=B−1A−1

2.4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

2.4.1 矩阵的初等变换

  • 定义:下面三种变换称为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1. 对换两行(对换 i , j i,j i,j两行,记作 r i ↔ r j r_i \leftrightarrow r_j ri​↔rj​);
    2. 以数 k ≠ 0 k \neq 0 k=0乘某一行中的所有元(第 i i i行乘 k k k,记作 r i × k r_i \times k ri​×k);
    3. 把某一行所有元的 k k k倍加到另一行对应的元上去(第 j j j行的 k k k倍加到第 i i i行上,记作 r i + k r j r_i+kr_j ri​+krj​).

把定义中的“行”换成“列”,即得矩阵的初等列变换的定义(所用记号是把“r”换成“c”)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统称初等变换。

  • 显然,三种初等变换都是可逆的,且其逆变换是同一类型的初等变换:
    1. r i ↔ r j r_i \leftrightarrow r_j ri​↔rj​的逆变换是其本身
    2. r i × k r_i \times k ri​×k的逆变换是 r i × ( 1 k ) r_i \times (\frac{1}{k}) ri​×(k1​)(或记作 r i ÷ k r_i \div k ri​÷k)
    3. r i + k r j r_i+kr_j ri​+krj​的逆变换为 r i + ( − k ) r j r_i+(-k)r_j ri​+(−k)rj​(或记作 r i − k r j r_i-kr_j ri​−krj​)

2.4.2 矩阵之间的等价关系

如果矩阵 A A A经有限次初等行变换变成矩阵 B B B,就称矩阵 A A A与 B B B行等价,记作 A ∼ r B A\stackrel{r}{\sim}B A∼rB;如果矩阵 A A A经有限次初等列变换变成矩阵 B B B,就称矩阵 A A A与 B B B列等价,记作 A ∼ c B A\stackrel{c}{\sim}B A∼cB;如果矩阵 A A 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变成矩阵 B B B,就称矩阵 A A A与 B B B等价,记作 A ∼ B A\sim B A∼B。
等价行列矩阵
矩阵等价

  • 矩阵之间的等价关系具有下列性质:
    1. 反身性: A ∼ A A\sim A A∼A;
    2. 对称性:若 A ∼ B A\sim B A∼B,则 B ∼ A B\sim A B∼A;
    3. 传递性:若 A ∼ B A\sim B A∼B, B ∼ C B\sim C B∼C,则 A ∼ C A\sim C A∼C.

我们可以通过初等变换来将矩阵变换为“阶梯形”,便于计算:
行阶梯行最简
行最简标准形
标准形矩阵
这些矩阵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初等变换矩阵之间关系

2.5 初等变换与矩阵乘法的关系

2.5.1 初等矩阵

  • 定义:由单位矩阵 E E E经过一次初等变换得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其中三种初等变换对应有三种初等矩阵
    1. 把单位矩阵中第 i , j i,j i,j两行对换(或第 i , j i,j i,j两列对换)
    2. 以数 k ≠ 0 k\neq 0 k=0乘单位矩阵的第 i i i行(或第 i i i列)
    3. 以 k k k乘单位矩阵的第 j j j行加到第 i i i行上或以 k k k乘单位矩阵的第 i i i列加到第 j j j列上
  • 定理:设 A A A与 B B B为 m × n m\times n m×n矩阵,那么
    1. A ∼ r B A\stackrel{r}{\sim}B A∼r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 m m m阶可逆矩阵 P P P,使 P A = B PA=B PA=B;
    2. A ∼ c B A\stackrel{c}{\sim}B A∼c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 n n n阶可逆矩阵 Q Q Q,使 A Q = B AQ=B AQ=B;
    3. A ∼ B A\sim B A∼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 m m m阶可逆矩阵 P P P及 n n n阶可逆矩阵 Q Q Q,使 P A Q = B PAQ=B PAQ=B.
      以上定理可以用初等矩阵与矩阵 A A A左乘与右乘证得,同时引出下面定义。

2.5.2 初等变换与矩阵乘法

  • 性质:设 A A A是一个 m × n m\times n m×n矩阵,对 A A A施行一次初等行变换,相当于在 A A A的左边乘相应的 m m m阶初等矩阵;对 A A A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相当于在 A A A的右边乘相应的 n n n阶初等矩阵。
    矩阵变换与矩阵乘法性质二

2.6 矩阵的秩

2.6.1 秩

  • 定义:设在矩阵 A A A中有一个不等于0的 r r r阶子式 D D D,且所有 r + 1 r+1 r+1阶子式(如果存在的话)全等于0,那么 D D D称为矩阵 A A A的最高阶非零子式,数 r r r称为矩阵 A A A的秩,记作 R ( A ) R(A) R(A)。并规定零矩阵的秩等于0
    矩阵 A A A的秩就是 A A A中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
  • 关于矩阵的秩有以下结论:矩阵的秩的相关结论
  • 一般的矩阵,当行数和列数较高时,按定义求秩是很麻烦的,一个自然的想法是用初等变换将一般的矩阵化为行阶梯形矩阵,行阶梯形矩阵的秩就等于非零行的行数,而两个等价的矩阵的秩相等。
  • 矩阵的秩的性质:矩阵的秩的性质

2.6.2 结合秩判断线性方程组的解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定理及分析

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1 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 向量定义: n n n个有次序的数 a 1 , a 2 , ⋯   , a n a_1,a_2,\cdots,a_n a1​,a2​,⋯,an​所组成的数组称为 n n n维向量 ,这 n n n个数称为该向量的 n n n个分量,第 i i i个数 a i a_i ai​称为第 i i i个分量。
    • 分量全为实数的向量称为实向量
    • 分量为复数的向量称为复向量
    • 向量分为行向量列向量
  • 向量组定义:若干个同维数的列向量(或同维数的行向量)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向量组。
    向量组定义1
  • 定理:向量 b b b能由向量组 A : a 1 , a 2 , ⋯   , a m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线性表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 A = ( a 1 , a 2 , ⋯   , a m )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的秩等于矩阵 B = ( b 1 , b 2 , ⋯   , b m ) B=(b_1,b_2, \cdots,b_m) B=(b1​,b2​,⋯,bm​)的秩。
    向量组定理1
    向量组定义2
  • 定理:向量组 B : b 1 , b 2 , ⋯   , b l B:b_1,b_2, \cdots,b_l B:b1​,b2​,⋯,bl​能由向量组 A : a 1 , a 2 , ⋯   , a m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线性表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 A = ( a 1 , a 2 , ⋯   , a m )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的秩等于矩阵 ( A , B ) = ( a 1 , ⋯   , a m , b 1 , ⋯   , b l ) (A,B)=(a_1, \cdots,a_m,b_1, \cdots,b_l) (A,B)=(a1​,⋯,am​,b1​,⋯,bl​)的秩,即 R ( A ) = R ( A , B ) R(A)=R(A,B) R(A)=R(A,B)
    推论:向量组 A : a 1 , a 2 , ⋯   , a m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与向量组 B : b 1 , b 2 , ⋯   , b l B:b_1,b_2, \cdots,b_l B:b1​,b2​,⋯,bl​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 ( A ) = R ( B ) = R ( A , B ) R(A)=R(B)=R(A,B) R(A)=R(B)=R(A,B)
    关系总结

3.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 定义:给定向量组 A : a 1 , a 2 , ⋯   , a m A:a_1,a_2, \cdots,a_m A:a1​,a2​,⋯,am​,如果存在不全为零的数 k 1 , k 2 , ⋯   , k m k_1,k_2, \cdots,k_m k1​,k2​,⋯,km​使 k 1 a 1 , k 2 a 2 , ⋯   , k m a m = 0 , k_1a_1,k_2a_2, \cdots,k_ma_m=0, k1​a1​,k2​a2​,⋯,km​am​=0,则称向量组 A A A是线性相关的,否则称它线性无关
    线性相关性定义

  • 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有其几何意义:
    线性相关的几何意义

  • 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断非常重要:线性相关判定
    线性无关判断

  • 定理:线性相关和无关定理

3.3 向量组的秩

  • 定义:设有向量组 A A A ,如果在 $A $中能选出 r r r个向量 a 1 , a 2 , ⋯   , a r a_1,a_2, \cdots,a_r a1​,a2​,⋯,ar​满足:
    • 向量组 A 0 : a 1 , a 2 , ⋯   , a r A_0 :a_1, a_2, \cdots, a_r A0​:a1​,a2​,⋯,ar​线性无关;
    • 向量组 A A A中任意 r + 1 r + 1 r+1个向量(如果 A A A中有 r + 1 r + 1 r+1个向量的话)都线性相关;
      那么称向量组 A 0 A_0 A0​是向量组 A A A的一个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简称最大无关组.
      最大无关组所含向量个数 r r r称为向量组 A A A的秩,记作 R A R_A RA​ .
      最大无关组定义结论

3.4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结论

  • 基础解系
    基础解系概念
  • 解的关系
    通解结论

3.5 向量空间

3.5.1 向量空间定义

  • 设 V V V为 n n n维向量的集合,如果集合 V V V非空,且集合 V V V非空,且集合 V V V对于向量的加法及数乘两种运算封闭,那么就称集合 V V V为向量空间。
  • 所谓封闭,是指在集合 V V V中可以进行向量的加法以及数乘两种运算。具体地说,就是:若 a ∈ V , b ∈ V a \in V, b \in V a∈V,b∈V,则 a + b ∈ V a+b \in V a+b∈V;若 a ∈ V , λ ∈ R a \in V, \lambda \in R a∈V,λ∈R,则 λ a ∈ V \lambda a \in V λa∈V。

3.5.2 向量空间的基的概念

向量空间基的概念
相对应的坐标概念:
向量空间中的坐标

4.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4.1 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4.1.1 向量的内积

向量的内积

  • 内积具有下列性质:
    1. [ x , y ] = [ y , x ] [x,y]=[y,x] [x,y]=[y,x]
    2. [ λ x , y ] = λ [ x , y ] [\lambda x,y]=\lambda[x,y] [λx,y]=λ[x,y]
    3. [ x + y , z ] = [ x , z ] + [ y , z ] [x+y,z]=[x,z]+[y,z] [x+y,z]=[x,z]+[y,z]
    4. 当 x = 0 x=0 x=0时, [ x , x ] = 0 [x,x]=0 [x,x]=0;当 x ≠ 0 x \neq 0 x=0时, [ x , x ] > 0 [x,x]>0 [x,x]>0

4.1.2 向量的长度

向量的长度

  • 向量长度具有下列性质:
    1. 非负性:当 x ≠ 0 x \neq 0 x=0时, ∣ ∣ x ∣ ∣ > 0 ||x||>0 ∣∣x∣∣>0;当 x = 0 x=0 x=0时, ∣ ∣ x ∣ ∣ = 0 ||x||=0 ∣∣x∣∣=0
    2. 齐次性: ∣ ∣ λ x ∣ ∣ = ∣ λ ∣ ∣ ∣ x ∣ ∣ ||\lambda x||=|\lambda| ||x|| ∣∣λx∣∣=∣λ∣∣∣x∣∣

4.1.3 正交向量组

  • 当 [ x , y ] = 0 [x,y]=0 [x,y]=0时,称向量 x x x和向量 y y y正交
    正交向量组

4.1.4 求规范正交基的方法

思路:基 ⇒ \Rightarrow ⇒正交基 ⇒ \Rightarrow ⇒规范正交基
求规范正交基第一步
求规范正交基第二步

4.1.5 正交矩阵及正交变换

正交矩阵定义
正交变换定义

4.2 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定义
上面定义式可以进行以下推导: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定义推导
特征值有以下相关结论:
设 n n n阶矩阵 A = ( a i j ) A=(a_{ij}) A=(aij​)
特征值的结论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有以下定理: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关系

4.3 相似矩阵

相似矩阵定义
矩阵相似相关定理推论
那么求相似变换矩阵 P P P,使 P − 1 A P = Λ P^{-1}AP= \Lambda P−1AP=Λ为对角矩阵,这就称为把矩阵 A A A对角化
对角化

4.4 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对角化性质1
对角化性质2
判断是否能够对角化:
判断是否能够对角化
对称矩阵对角化步骤:
对称阵对角化步骤

4.5 二次型

4.5.1 二次型及其标准型

二次型定义
对称矩阵的二次型
将二次型变成标准型:
二次型化标准型

4.5.2 矩阵合同

矩阵合同定义
观察二次型的矩阵表示方式与合同的定义式,发现相同点。

4.5.3 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二次型化标准型步骤
二次型化标准型定理推论

4.5.4 正定二次型

正定二次型1
正定二次型2
正定二次型3

5.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5.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注意事项

  • 线性空间的性质:
    1. 零元素是唯一的,任意元素的负元素也是唯一的
    2. 如下等式成立: 0 ⋅ α = 0 , ( − 1 ) α = − α 0·\alpha =0,(-1)\alpha = -\alpha 0⋅α=0,(−1)α=−α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1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2
      注意:一组向量要么线性相关要么线性无关,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5.2 维数、基与坐标

维数、基和坐标的定义
维数、基和坐标
注意(基):
注意基
注意(坐标):注意坐标
过渡矩阵:过渡矩阵1
过度矩阵2

5.3 坐标变换

坐标变换1坐标变换2

5.4 线性变换

5.4.1 线性映射

  • 概念:
    映射概念
    线性映射概念:
    线性映射概念
    相关性质:
    线性映射性质

5.4.2 线性映射的矩阵表示

矩阵线性映射概念1
矩阵线性映射概念2
矩阵线性映射概念3

5.4.2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线性变换概念:
线性变换概念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线性变换的运算:
线性变换的运算

标签:总结,知识点,AB,矩阵,cdots,线性代数,行列式,向量,lambda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924460/article/details/142375463

相关文章

  • vue中百度地图切换高德地图总结
    由于公司不续费百度地图,所以切换高德。。。一、注册高德需要这样,先安装@amap/amap-jsapi-loaderimportAMapLoaderfrom"@amap/amap-jsapi-loader";mapInit(point){window._AMapSecurityConfig={//安全密钥securityJsCode:"*********",//换成自己的}......
  • 每日总结43
    下载python库缓慢时,可以更改为国内的镜像使用国内镜像源:由于pip默认从PyPI下载,而PyPI的服务器在国外,导致下载速度慢。您可以更换为国内的镜像源来加速下载。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国内镜像源:清华大学: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阿里云:https://mirrors.aliyun.com......
  • 鸿蒙Navigation知识点详解
    Navigation是路由导航的根视图容器,一般作为页面(@Entry)的根容器,包括单栏(Stack)、分栏(Split)和自适应(Auto)三种显示模式。Navigation组件适用于模块内和跨模块的路由切换,通过组件级路由能力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转场体验,并提供多种标题栏样式来呈现更好的标题和内容联动效果。一次开发,多......
  • Unity类银河战士恶魔城学习总结(P124 Limit Inventory Slots 限制库存槽位)
    【Unity教程】从0编程制作类银河恶魔城游戏_哔哩哔哩_bilibili教程源地址:https://www.udemy.com/course/2d-rpg-alexdev/本章节实现了仓库满了不能添加物品,而且会摧毁物品的Bug并且增加了背包满了拾取物品的一个小动画ItemObject.csusingSystem.Collections;usingSyst......
  • 面试题总结
    集度1、mysql数据库插入过程①执行器先根据where条件查询修改的数据放入内存中,如果数据在内存中,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如果不存在,根据条件去磁盘中读取。②执行器获取返回的数据先进行数据的修改,得到新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数据。③写入过程,先更新内存,更新操作记录redo......
  • 跨境电商新手如何选品:2种卖家4个路线总结
     如果问我,新手入驻跨境电商最难的一个步骤是什么?我会选择选品。选品在跨境电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正确的选品能够为后续的运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我们选对了产品,就如同在茫茫商海中找到了一座宝藏。如果选品不当,后续的运营将会变得异......
  •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双向通讯的5种方式总结(完整代码演示)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双向通讯的5种方式总结(完整代码演示)  目录1.polling轮循2.long-polling长轮循3.iframe流4.EventSource流5.websocket 首先简单说一下常用的http协议的特点:http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请求-响应所用的协议,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端(一般......
  • 数据库系列: 主流分库分表中间件介绍(图文总结)
    数据库系列:主流分库分表中间件介绍(图文总结) 相关文章数据库系列:MySQL慢查询分析和性能优化数据库系列:MySQL索引优化总结(综合版)数据库系列:高并发下的数据字段变更数据库系列:覆盖索引和规避回表数据库系列:数据库高可用及无损扩容数据库系列:使用高区分度索引列提升性能数据......
  • 3大主流分布式事务框架详解(图文总结)
    3大主流分布式事务框架详解(图文总结) 1简要介绍随着微服务架构的不断发展,分布式系统逐渐普及到后端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在分布式系统中,跨多个服务的数据一致性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一挑战,分布式事务应运而生。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五种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和《4大主流分......
  • 楼板的厚度、隔音效果和安全级别通常会受到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用途、楼层高度以及所在
    楼板的厚度、隔音效果和安全级别通常会受到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用途、楼层高度以及所在地区的建筑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楼板相关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关于厚度、隔音和安全级别的标准信息的一个表格化总结:标准类别要求/标准参考标准/规范说明楼板厚度住宅楼板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