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质量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记录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物体质量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观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的概念,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准确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三、教学准备
教材及参考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视频)天平、不同质量的物品(豆子、糖果、书本等)克和千克的实物模型预习任务布置让学生在家寻找不同质量的物品,并尝试估测它们的质量。
五、教学课程
(一)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个外观相似但质量不同的物品(如一个装满书的书包和一个空书包),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更重。学生活动:积极参与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猜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质量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活动:用PPT展示“克”和“千克”的符号、定义及常见物品的质量示例(如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一袋盐约重500克,一袋大米约重10千克等)。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了解“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活动:讲解1千克=1000克,并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换算关系。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设计意图: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实际应用做好准备。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师活动: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协助测量一个物品的质量。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三)课堂互动分组活动:测量物品的质量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天平和一些物品,让学生合作测量物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记录。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全班交流:分享测量结果教师活动:邀请几个小组上台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讲解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巩固教师活动:设计几道关于质量单位和测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完成练习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和测量的理解。(五)总结提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回顾,梳理知识框架。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并记录在作业本上。学生活动:按要求完成作业。设计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方式与手段讲授法:讲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
演示法: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七、板书设计
质量的初步认识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天平的使用方法
调节平衡放置物品读数记录
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了初步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物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质量概念和换算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改进措施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物演示和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换算。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