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聚类

聚类

时间:2022-10-27 14:56:12浏览次数:65  
标签:vert sum mu pmb 聚类 mathrm

目录

聚类

聚类方法在于寻找数据中的集群(clusters),在同一个集群中的数据在某些方面更加相似。这同时也是对数据的一种压缩,因为我们使用了更小的集合—集群—来表示更大的数据。也可以理解为寻找有用特征的一种方式,如果一系列数据可以很好地被集群中心点表示,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发现了更好的特征。

为了获得聚类算法,我们先要明确数据之间的相似度的概念,一般用数据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假设数据分布于特征空间 \(\mathcal X=\mathbb R^D\),那么我们需要一个函数来计算两个数据在该空间的距离,一般使用欧氏距离 \(\vert\vert\pmb x_1-\pmb x_2\vert\vert_2=\sqrt{\sum_{i=1}^D(x_1^{(i)}-x_2^{(i)})^2}\),但对于某些特殊的数据也使用其他距离函数。

K-均值聚类

K-均值聚类是一个迭代算法,简单并且可解释。将所有数据用 k 个类(cluster,或者称为集群)表示,这 k 个集群的中心点用所有属于这个集群的数据的均值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命名为均值聚类。

推导K-均值算法

设 \(\lbrace{\pmb\mu_i}\rbrace_{i=1}^k\) 为 k 个中心点,\(\lbrace r_i\rbrace_{i=1}^n\) 为 n 个数据属于哪些类,将损失函数设为所有样本与其所属类的中心的欧氏距离之和。

\[\begin{align*} J(\lbrace\pmb x_i\rbrace_{i=1}^n;\lbrace\pmb\mu_i\rbrace_{i=1}^n,\lbrace r_i\rbrace_{i=1}^n)&=\sum_{i=1}^n\vert\vert\pmb x_i-\pmb\mu_{r_i}\vert\vert^2_2\\ &=\sum_{i=1}^n(\pmb x_i-\pmb\mu_{r_i})^T(\pmb x_i-\pmb\mu_{r_i})\\ \hat r_i&=\underset{r}{\arg\min}\vert\vert\pmb x_i-\pmb\mu_r\vert\vert^2_2\\ \nabla_{\pmb\mu_j}J&=\sum_{i=1}^n\nabla_{\pmb\mu_j}(\pmb x_i-\pmb\mu_{r_i})^T(\pmb x_i-\pmb\mu_{r_i})\\ &=2\sum_{i=1}^nI\lbrace j=r_i\rbrace(\pmb\mu_j-\pmb x_i)=0\\ \hat{\pmb\mu}_j&={\sum_{i=1}^nI\lbrace j=r_i\rbrace\pmb x_i\over\sum_{i=1}^nI\lbrace j=r_i\rbrace} \end{align*} \]

其中 \(I\) 为指示器函数,\(I\lbrace A\rbrace=\begin{cases}1&\text{if }A\\0&\text{else}\end{cases}\)。

使得损失函数 \(J(\lbrace\pmb x_i\rbrace_{i=1}^n;\lbrace\pmb\mu_i\rbrace_{i=1}^n,\lbrace r_i\rbrace_{i=1}^n)\) 获得极小值的结果由很多种,这说明如果使用随机初始化每个样本的集群,那么每次获得的聚类结果都很可能不一样。

实现

  1. 初始化 k 个不同的中心点 \(\pmb\mu^{(1)},\pmb\mu^{(2)},\dots,\pmb\mu^{(k)}\);

  2. 重复迭代直到中心点不在变动

    1. 每个样本分配到最近的中心点 \(\pmb\mu^{(i)}\),表明它属于类 \(i\);
    2. 每个中心点 \(\pmb\mu^{(i)}\) 被更新为类 \(i\) 中所有样本的均值。
def k_means(a:np.ndarray, k:int, clusters:np.ndarray = None):
    """take an NxD numpy matrix as input"""
    n, d = a.shape
    if clusters is None:
        clusters = np.emptys(size=(k, d))
    responses = np.random.randint(k, size=(n, ))
    
    changed = True
    while changed:
        changed = False
        for i in range(k):
            clusters[i] = a[responses == i].average(axis=0)
        for j in range(n):
            distances = np.fromiter((
                (a[j] - clusters[i]) ** 2
            ).sum() for i in range(k))
            if (response := np.argmin(distances)) != responses[j]:
                responses[j] = response
                changed = True
    return responses, clusters

选择超参数 k

从压缩的角度上看,k 的选择好比压缩率和保真度之间的权衡(trade-off),更高的 k 对原数据的保留程度更高,但是中心点数目更多。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通过采用不同的 k 对数据进行聚类之后,选择两项表现综合结果最好的 k 值。如果你想获得更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的话,那么建议使用更大的 k,如果想要通过聚类观察数据的话应该使用较小的 k。

通过损失函数的变化率选择最好的 k 值

不断增大 k,直到增大 k 后减少的损失降低到某一阈值以下后选择这个 k。即选择满足损失函数 \(J_k\le J_{k+1}+threshold\)。

通过集群分散度(within-cluster dispersion)选择最好的 k 值

\(D_c\) 为集群 \(c\) 的分散度,是集群中所有样本对的欧氏距离;\(W_k\) 为所有集群的归一化分散度。

\[\begin{align*} D_c&=\sum_{i=1}^n\sum_{j=1}^nI\lbrace r_i=r_j=c\rbrace\vert\vert\pmb x_i-\pmb x_j\vert\vert^2\\ W_k&=\sum_{c=1}^k{D_c\over2\sum_{i=1}^nI\lbrace r_i=c\rbrace}=\sum_{c=1}^k{\sum_{i=1}^n\sum_{j=1}^nI\lbrace r_i=r_j=c\rbrace\vert\vert\pmb x_i-\pmb x_j\vert\vert^2\over2\sum_{i=1}^nI\lbrace r_i=c\rbrace} \end{align*} \]

系数 2 是因为 \(D_c\) 中所有样本对计算了两次。

这一数值体现了每个集群的离散程度。一般随着 k 的增加这一数值会变小,聚类效果越好这一数值也会减小。

但是为了真正地衡量聚类效果,我们需要比较聚类之前的数据和聚类之后的数据之间的差异,即计算间隙统计(gap statistic)

\[\begin{align*} \mathrm{Gap}_N(k)=\mathbb E_{\mathrm{null}}[\ln W_{k,\mathrm{null}}]-\ln W_k \end{align*} \]

选择最佳的 \(k^*\) 满足 \(k^*=\underset{k}{\arg\max}\,\mathrm{Gap}_N(k)\)。其中,\(\mathbb E_{\mathrm{null}}\) 为我们寻找的一个空分布(null distribution,或称为参考分布 reference distribution),这个空分布是用来生成参考数据(reference data)用的。空分布的选择就是当数据中实际上并不存在“不同类”时候选择的分布。

换句话说,我们假设数据中有不同的类,比如水仙花数据中有茎叶长度的数据,通过这一数据有可能分出几个类,为了选择最好的类的个数 k,那么将茎和叶的长度分别归一化为均值 0 方差 1 的数据后,选择空分布为标准二元高斯分布 \(\mathcal N(\pmb0,\pmb I_2)\)。于是前者是隐含类的差异的数据;后者没有(或说只有 1 个类),因为它仅仅是普通的高斯分布。通常会使用多元高斯分布或者多元平均分布,更好的空分布选择请参考 Reference。

图中蓝色数据为要求的样本的数据,可以观察到大约包含三个类;红色数据为选择的空分布产生的数据,没有明显的类的差异。

为了直观化这一方法的合理性,考虑如果数据中真的有 K 个类的话,那么可以想见:\(W_k\) 将在 \(k\le K\) 时下降较快,而在 \(k>K\) 之后下降较慢。对于我们寻找到的空分布则 \(W_{k,\mathrm{null}}\) 会以一个比较平稳的速率关于 \(k\) 下降。那么可以通过寻找 \(\mathrm{Gap}_N(k)\) 的最大值,即两者之间的差异来实现寻找最合适的 \(k\)。

选择完空分布之后,从该空分布中选择 \(N\) 个数据再进行聚类得到相应的分散度 \(W_{k,\mathrm{null}}\),求其期望则得到 \(\mathbb E_{\mathrm{null}}[\ln W_{k,\mathrm{null}}]\)。但由于这一期望实际上是不可求得的,可以通过几次抽样和一个调整值来近似计算。用蒙特卡罗方法从空分布中获得数据,令 \(B\) 为抽样次数,\(\mathrm{sd}\) 为结果的标准差,那么获得一个误差 \(s_k\),最终结果需要满足

\[\begin{align*} \hat{\mathbb E}_{\mathrm{null}}[\ln W_{k,\mathrm{null}}]&=\frac1B\sum_{b=1}^B\ln W_{k,\mathrm{null},b}\\ \mathrm{sd}(k)&=\sqrt{\frac1B\sum_{b=1}^B\left(\ln W_{k,\mathrm{null},b}-\hat{\mathbb E}_{\mathrm{null}}[\ln W_{k,\mathrm{null}}]\right)^2}\\ s_k&=\sqrt{{1+B\over B}}\mathrm{sd}(k)\\ \mathrm{Gap}_N(k)&\ge\mathrm{Gap}_N(k+1)-s_{k+1} \end{align*} \]

K-均值聚类++算法

这一算法相比标准得的 k-均值聚类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1. 在样本中随机选择一个中心点;
  2. 选择离现有中心点最远的点作为新的中心点,直到获得 k 个中心点;
  3. 使用标准的 k-均值聚类处理这 k 个中心点。
def k_means_pp(a:np.ndarray, k:int):
    """take an NxD numpy matrix as input"""
    n, d = a.shape
    clusters = np.emptys(size=(k, d))
    distances = np.emptys(size=(n, ))

    clusters[0] = a[np.random.randint(n, size=(1, ))]
    for i in range(1, k):
        for j in range(n):
            distances[j] = min(((a[j] - clusters[c]) ** 2).sum()
                               for c in range(i))
        clusters[i] = a[distances.argmax()]
    return k_means(a, k, clusters)

从直观上,这一算法使得每个中心点都被初始化得比较分离。

K-中心点算法

def k_medoids(a:np.ndarray, k:int):
    """take an NxD numpy matrix as input"""
    n, d = a.shape
    responses = np.random.randint(k, size=(n, ))
    
    while True:
        for i in range(k):
            chosen = a[responses == i]
            distances = np.abs(
                chosen.reshape(1, *chosen.shape).transpose(1,0,2) - chosen
            ).sum(axis=(1, 2))
            clusters[i] = chosen[np.argmin(distances)]
        new_responses = np.abs(
            (a.reshape(1, *a.shape).transpose(1,0,2) - clusters)
        ).sum(axis=-1).argmin(axis=-1)
        if (new_responses == responses).all():
            return responses, clusters
        responses = new_responses

和均值算法的不同在于 for i in range(k) 这一段(更新中心点),主要是中心点的选择方式;for j in range(n) 这一段(更新样本所属类)是相同的,但是运用了一下 numpy 的广播机制。

Reference

David Arthur and Sergei Vassilvitskii. k-means++: The advantages of careful seeding. In Proceed-
ings of the Eighteenth Annual 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 pages 1027–1035.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7.

Robert Tibshirani, Guenther Walther and Trevor Hastie.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clusters in a data set via the gap statistic

Finding the K in K-Means Clustering

标签:vert,sum,mu,pmb,聚类,mathrm
From: https://www.cnblogs.com/violeshnv/p/16832225.html

相关文章

  • 【Alink-KMeans】基于Alink算法平台的聚类【Java实现】
    一、介绍Alink是基于Flink的通用算法平台。1.1数据聚类介绍1.可以定义为5组数据类型的特征字段名称:sepal_lengthdouble,sepal_widthdouble,petal_lengthdouble,peta......
  • 聚类
    【聚类算法】10种Python聚类算法完整操作示例(建议收藏小孩都看得懂的聚类【CV】基于聚类的图像分割-Python目录1.10种比较流行的聚类算法1.1亲和力传播聚类1.2......
  • 热图怎么提取图中聚类后的行基因名称
    我们在画热图的时候,行基因的顺序怎么轻松拿到呢?如果基因数量少可以直接看出来,但是如果有几百个,还用眼睛看,眼睛估计会看瞎,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获取?在谷歌上寻求方法:https......
  • 爱数科案例 | 汽车款式聚类
    爱数科平台是一款数据科学科研和教学一体化平台,集成数十行业数千数据集、科研案例模板。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研究。支持高校开展大数据通识课程教......
  • DBSCAN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
     简介聚类:将原始数据分类(数据集->聚类算法->数据分组)目的:希望将数据根据特征的密度找相似性,分为指定或者若干数据组使用场景:简单的如将同颜色的球分类,或......
  • 蚁群聚类算法
    1.问题描述:2.部分程序:clc;clf;clear;%X=测试样本矩阵;X1=load('data.txt');X=X1(:,1:2);[N,n]=size(X);%N=测试样本数;n=测试样本的属性数;K=4;......
  • 模糊聚类的matlab仿真
    1.问题描述: 模糊聚类分析是一种采用​​模糊数学​​​语言对事物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和分类的数学方法。 [1]  模糊聚类分析一般是指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来构造​......
  • Kmeans聚类算法详解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Kmeans聚类算法的原理和程序实现。首先介绍利用该算法的原理及理解,详细介绍基于MATLAB设计一个自定义的Kmeans函数过程,然后利用该函数对UCI的数据集进行聚......
  • 聚类算法中聚类数量的确定方法
    聚类算法中聚类数量的确定方法聚类算法是对实体进行分组归类的有效方法,也是有利于降低人力工作量的有效手段,例如先用AI聚类方法对实体数据进行聚类分组,再由人工介入指认,能......
  • 机器学习——聚类(K-Means)
    机器学习——聚类(K-Means)那是什么无监督学习——聚类聚类是基于相似对象将一组对象分组为类/类别的过程。聚类是一部分无监督学习.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确定业务决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