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场如何在复杂城市场景规划中大显身手
本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局部地图表示方法(即速度场)来解决无法为所有场景设计通用规划规则的问题。此外,本文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迭代轨迹优化器,其与速度场无缝兼容,实现了训练和推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为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规划性能和增强其模仿人类驾驶行为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轨迹规划涉及生成一系列在不久的将来车辆要跟随的空间点。然而,由于驾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动驾驶汽车(AVs)不可能为优化未来轨迹而设计详尽的规划规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局部地图表示方法,称为速度场。该方法为轨迹规划任务提供了航向和速度先验,简化了复杂城市驾驶场景中的规划过程。通过本文所提出的损失函数,可以从人类驾驶员的演示中学习航向和速度先验。此外,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迭代采样的规划器来训练和比较局部地图表示方法之间的差异。本文研究了局部地图表示形式在现实世界数据集上的规划性能。与学习的栅格代价地图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计算效率。
轨迹规划是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使车辆沿着目标路径到达预期的目的地,同时保证了效率和安全性。现有的规划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规则来避免与驾驶环境中的目标发生碰撞,例如距离测量和基于距离的速度策略,如图1(a)所示。然而,这些规则通常受限于特定场景,从而限制了它们的泛化能力。基于学习的方法(特别是那些基于模仿学习的方法)学习轨迹和驾驶环境之间的映射,从而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然而,直接将驾驶环境映射到规划轨迹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差的可解释性。
▲图1|计算给定时间步长下行驶代价的三种方法。红色汽车代表自车,最右侧的白色实线代表交通灯的停止线。(a)测量自车和其它车辆之间的距离以及交通信号;(b)代表一类地图表示,其为驾驶上下文中的每个点提供驾驶代价;(c)使用速度矢量来引导车辆的驾驶轨迹
神经运动规划器(NMP)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它结合了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方法的优势,从而提高了规划模块的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具体而言,该方法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将感知信息转换为场景中每个时空点的驾驶代价(图1(b)),并且选择总代价最低的采样轨迹。然而,由卷积神经网络生成的代价地图带来了巨大的计算负担并且无法满足实时要求。此外,在高速场景中的规划需要更大的地图范围,而过大的栅格尺寸会导致规划精度降低。同时,汽车后方或者不可达区域也有相当一部分大规模栅格被预测,这导致计算资源的浪费。因此,该方法面临着计算时间、地图范围和栅格尺寸之间的权衡。此外,纯代价值仅提供有关时空位置的信息,而没有考虑高阶运动信息。例如,车辆行驶到路边和沿着路边行驶的代价应该有所不同,代价地图无法传达有关道路限速的信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速度场(VF),它包括两个新的关键设计。首先,为了克服计算权衡,本文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实现隐式地图的概念。在该方法中,驾驶上下文信息被编码为键值对,同时轨迹采样位置被编码为查询,以获得该位置处的驾驶代价。该方法避免了将潜在变量显式解码为栅格地图并且输出不相关位置的代价值,从而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且不需要在栅格范围和尺寸之间进行权衡。其次,类似于占用地图和占用流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速度矢量替换了原始的代价值(图1(c)),这引入了更高阶的运动信息,它通过计算轨迹速度和速度先验之差来估计行驶代价。本文在记录现实世界场景的数据集上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点:
1)本文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解释的矢量化驾驶局部地图表示方法,称为速度场(VF),它以直接且高效的方式提升了规划性能;
2)本文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迭代轨迹优化器,其与所提出的地图表示方法无缝兼容,实现了训练和推理过程;
3)本文以闭环形式在现实世界记录的场景中部署基于速度场和迭代优化的规划器,展现了所提出方法实现的人类相似性和安全性提升。
■3.1 问题描述
该任务的目标是生成一组自车的未来轨迹点,表示为。在短时间内,给定其他智能体和自车的历史跟踪数据,以及当前时间的地图信息,包括参考车道、交通灯状态和静态障碍物。驾驶上下文由表示,并且本文模型旨在建立从驾驶上下文到轨迹点的映射。整体方法如图2所示。
▲图2|所提出的速度生成和规划模块框架及其训练过程
■3.2 驾驶上下文编码
与Vectornet类似,本文实现了一个图神经网络,其为预测模块编码矢量化上下文信息。时间步长自车历史数据和辆周围汽车特征被连接到一起,并且由门控循环单元(GRU)嵌入来编码时间相关信息。随后,在256维空间中提取的特征由多层感知器(MLP)处理。分段车道和人行横道多边形等地图元素最初由MLP直接编码。所有256维编码特征在第一维中连接起来,并且由全局多头注意力网络(GAT)聚合,以获得车辆到车辆和车辆到上下文的关系。整体场景上下文嵌入用符号表示。
该模块生成相邻智能体的预测未来轨迹以及自车的初始规划猜测。通过计算平滑的损失,数据集的轨迹回放直接作为监督信号,从而引导轨迹优化过程。
■3.3 迭代高斯采样轨迹优化器
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采用一种基于迭代高斯采样的规划器来提高采样效率和采样精度。在本工作中,采样器对包括加速度和转向在内的控制变量进行高斯采样,这是通过对初始猜测进行微分来获得的。它选择最佳的k个样本作为新的均值,并且在判断出迭代限制后进行重采样。第一次循环中的样本由三类轨迹组成:控制变量概率栅格采样器、lattice状态采样器和基于vanilla模仿学习的初始猜测。加速度和转向的采样方差由两个独立的超参数控制,并且它们独立采样。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迭代中的扰动是时间常量,而在随后的迭代中,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其方差逐渐减小。第一次循环旨在确保探索最可行的轨迹,而随后的迭代优化最佳选择。
■3.4 隐式速度场
隐式速度场是一个将位置和时间戳查询映射到关于场景上下文嵌入的推荐速度矢量。注意力机制计算查询(Q)和键(K)之间的距离作为权重,并且将其乘以值(V),如图3所示。该方法有效地捕获了驾驶上下文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图3|在初始猜测附近采样的规划轨迹被编码为查询。编码的地图表示被重组为与查询具有相同维度的D个嵌入
本文将查询框架集成到所提出方法中。将具有时间嵌入的位置作为正交方向上速度尺度的查询。通过以下等式生成关于轨迹样本的速度矢量:
其中,是速度查询函数,是个轨迹点在时间的位置,是从隐式速度场模块中获得的速度矢量。最近的个样本的速度被认为是可接受的速度值。每个速度模仿损失乘以演示轨迹的和采样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指数映射:
本文引入了速度修正损失,为每个位置分配适当的速度。假设当前时刻的速度应该能够引导自车沿着演示轨迹点行驶。这种设计是为了确保规划与预期轨迹保持一致,同时维持平滑性和安全性。修正损失定义如下:
速度场构建损失定义为:
■3.5 行驶代价估计
行驶代价估计函数由拉格朗日项构建,包括加速度、加加速度、转向、转向变化以及采样速度和地图建议速度之间的速度差。这些分量使用可学习的系数的加权和进行组合,使优化过程能够高效地适应和响应各种驾驶场景。原始测量矢量为:
目标函数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
NMP将专家轨迹和负样本之间的平均距离误差(ADE)直接映射到行驶代价,以平滑负样本的代价值。与NMP不同,本文将平均距离仿射到概率空间。选择损失通过下式来计算采样轨迹集的代价分布和距离分布的交叉熵(CE):
其中,是沿采样候选轨迹的归一化函数。请注意,并非所有样本都进行损失计算,而只考虑具有较小代价的20个样本。
除了和以外,本文引入了多模态模仿学习规划和多智能体预测头来分别生成初始猜测和提供多模态信息。对于初始猜测和预测头,损失定义如下:
其中,是模型选择的交叉熵损失。规划和预测误差之和最小的模态预计具有最高的概率。最后,整体训练损失为:
■4.1 实现细节
1)数据集
本文在Waymo open motion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该数据集包含在复杂城市路线上采集的现实世界驾驶样本。高精地图和交通信号/参与者的标注以10Hz的频率提供,并且提供了1000个包,每个包中包含100个场景。这些场景被处理为7秒的目标轨迹。
为了缓解模仿学习中的领域漂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时变高斯分布来增强驾驶历史的控制变量。具体而言,本文应用公式1和公式2来引入控制输入的可变性,同时保持未来轨迹不变。在所有实验中,数据增强都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现的。
2)训练
在配备4×RTX3090 GPU和2×48线程Intel(R)Xeon(R)Gold 5318S CPU @2.10GHz的服务器上,使用AdamW优化器和学习率1e-4进行20个周期的训练。迭代采样优化器在训练过程中进行3次迭代,在验证过程中进行10次迭代。在迭代采样过程中,选择最佳的10个样本作为父样本。本实验进行两阶段的监督学习过程。首先从所有车辆中训练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模仿自车行为演示来进行地图参数和代价函数训练过程。
3)评估
本实验将模型和数据集上的其它基线与通用指标进行比较。此外,引入了平均距离误差(ADE)和终点距离误差(FDE)来说明模仿专家行为的能力。碰撞率(CR)、偏离道路率(ORR)和交通灯违规率(TLV)是安全性指标。加速度、加加速度用于衡量舒适性。
■4.2 基线
模仿学习(IL)的输入是矢量化上下文,并且直接输出多模态未来自规划控制和其它智能体的轨迹。
微分集成的运动预测和规划(DIPP)是一种基于逆最优控制的规划方法。该方法使用IL模型来提供其它智能体的初始猜测和轨迹预测。对与道路上目标的欧式距离和轨迹平滑性进行加权求和,以估计驾驶代价。请注意,数据增强不适用于此方法。
基于采样的DIPP(EULA)也使用与DIPP相同的代价函数来测量欧式距离,但是在训练和评估过程中都使用所提出的迭代采样规划器来实现。
代价场(CF)使用与所提出的速度场相同的框架,但是矢量输出被求和以直接表示查询点的驾驶代价。
■4.3 开环比较
表1展示了上述方法的开环结果。
▲表1|开环比较
标有“Human”的第一行表示,尽管仿真系统中的数据大致准确,但是存在一些噪声和不准确之处。总体而言,所有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包括IL)都能够准确模仿人类驾驶员的行为,证明了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中的有效性。比较DIPP和EULA,观察到模仿指标的降低,这表明本文的迭代采样规划器可以找到与专家演示非常相似的低代价轨迹。通过比较CF和VF指标,发现加入先验速度矢量可以提高代价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获得更精确的结果。总体而言,这些开环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模仿人类驾驶行为、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可以达到与最先进的基线相当或者更好的性能。
■4.4 闭环比较
表2展示了闭环结果,对模型处理领域漂移和泛化到现实世界驾驶场景的能力进行更真实的评估。
▲表2|闭环比较
尽管使用了数据增强技术,但是深度神经网络(DNN)规划器难以应对复杂的动态驾驶环境。相比之下,DIPP利用人工设计的规则来优化模型的规划策略,从而显著提升规划安全性。通过比较DIPP和EULA,发现EULA中使用的规划模块在寻找最优轨迹方面不如高斯-牛顿方法有效,但是在安全性和与人类驾驶员相似性方面仍然优于基于DNN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与DIPP相当的结果。对于CF方法,在碰撞率、相似性方面不如VF方法,这证明了CF方法的能力有限。VF方法有效地利用专家数据来形成信息丰富的局部地图,避免了人工设计和各种交通信息交互模式造成的偏差。因此,VF方法在安全性和模仿能力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4.5 运行时间
运行时间评估是在配备Intel 19200K和NVIDIA RTX3080Ti的PC上进行的。生成规划结果的平均运行时间为0.048s(最快0.017s,最慢0.111s)。运行时间满足实时性要求。
在本项工作中,证明了速度场是一种为局部路径规划提供行驶代价的信息方式,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迭代采样规划器生成安全轨迹的有效性。与基线DIPP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显著提高了规划性能。具体而言,它将碰撞概率降低了33.3%,闯红灯的概率降低了80%,并且与人类驾驶员的相似性提高了43.81%。总体而言,本文方法为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规划性能和增强其模仿人类驾驶行为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哪个才是自动驾驶最优选?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和技术公司的战略重点。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车辆感知环境的能力,这决定了系统能否在复杂的道路条件下做出安全、有效的决策。当前,感知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激光雷达与视觉感知。激光雷达因其能够提供精确的距离和形状信息,在自动驾驶技术早期的开发中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飞速进步,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感知方案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某些场景下展现出明显优势。
激光雷达最初被认为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核心硬件。其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可以精确测量物体与车辆之间的距离,进而构建三维环境模型,帮助自动驾驶系统实现高精度的感知与导航。然而,随着视觉感知技术的成熟,尤其是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应用,纯视觉方案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斯拉等企业通过在车辆中集成多个摄像头,依托强大的算法模型,实现了接近甚至超越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中的技术应用与市场发展趋势。通过详细讨论两者的优缺点及典型应用案例,深入探讨企业在选择自动驾驶感知技术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激光雷达技术分析
1.1 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距离的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发射一个短脉冲的激光束,这些激光束在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反射回来,传感器通过检测激光发射和反射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出物体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通过对多个反射点的距离测量,激光雷达能够生成一个三维的点云图像,精确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分布。
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包括激光发射器、光学系统、探测器以及控制系统。激光发射器产生并发射特定波长的激光束,光学系统则负责聚焦和引导激光束,并将反射的光信号引导到探测器上。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系统根据这些电信号计算出距离信息,并生成环境的三维模型。
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激光雷达成为激光雷达发展的一种新兴发展方向,与传统的脉冲激光雷达相比,FMCW激光雷达通过连续发射频率调制的激光波,并通过测量频差来获取目标物体的距离和速度信息。FMCW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同时测量多个物体的速度和距离,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这种技术在高速运动物体的检测中尤为有效,特别适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然而,FMCW激光雷达的技术实现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频率调制、高速信号处理以及多目标识别等,这些都对激光雷达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尽管FMCW激光雷达在技术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商业化进程依然面临挑战。
1.2 激光雷达的优缺点
优点:
高精度测距
激光雷达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测距精度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厘米级别,远高于传统的雷达和摄像头技术。通过高密度的点云数据,激光雷达能够精确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位置、形状和距离,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精确的环境感知。
全天候工作能力
激光雷达不依赖环境光照条件,能够在白天、夜晚以及光线复杂的环境中工作。这使得激光雷达特别适用于多变的户外环境,如城市街道、隧道和夜间驾驶等场景。与摄像头不同,激光雷达不受眩光或逆光的影响,因此在强光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感知能力。
三维点云生成
激光雷达可以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图像,提供关于环境的详细空间信息。这些点云数据可以被用于实时的障碍物检测、路径规划以及环境建模,帮助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抗干扰能力强
根据激光的波长,激光雷达主要分为905nm和1550nm两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和应用领域。激光雷达的电磁波不易受到其他电子设备或环境因素的干扰,因此,激光雷达在具有多种电磁信号干扰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性能。
缺点:
高成本
激光雷达的高制造成本是其大规模应用的一大障碍。高精度激光发射器和探测器的生产成本昂贵,尤其是FMCW激光雷达,因其技术复杂,制造成本更高。此外,激光雷达系统的维护和校准也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这进一步增加了整车的成本压力。
系统复杂度高
激光雷达系统的集成和调试复杂度较高,需要与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进行深度集成。激光雷达不仅需要安装在车辆的特定位置,以确保其感知视野覆盖周围环境,还需要与其他感知系统(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进行数据融合。这种复杂的系统集成要求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开发和测试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天气影响较大
虽然激光雷达在夜间和光照复杂的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在某些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雾、大雨或积雪环境中,激光束的传播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探测距离缩短、信号衰减,从而影响感知精度。这使得激光雷达在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数据处理负担重
激光雷达生成的三维点云数据量巨大,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实时处理。这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能耗。此外,高密度点云数据的实时传输也对车内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带宽需求。
1.3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激光雷达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尤其是在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中。许多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感知模块都依赖激光雷达提供的高精度环境数据。例如,Waymo的自动驾驶车辆配备了多种类型的激光雷达,包括短程和长程激光雷达,以确保在不同驾驶场景下均能获得精确的感知数据。
在城市道路中,激光雷达能够帮助车辆识别交通信号灯、行人、非机动车辆以及复杂的建筑物结构,确保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在拥堵的城市环境中安全行驶。在高速公路场景下,激光雷达则主要用于检测前方车辆、识别车道线和道路边界,帮助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安全的高速行驶和换道操作。
此外,激光雷达还在自主泊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激光雷达提供的高精度距离信息,自动驾驶车辆可以精确地识别停车位和周围障碍物,实现高效的自主泊车功能。
尽管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限制了其大规模商用化进程。随着纯视觉方案的逐步成熟,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市场中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抛弃。
纯视觉方案技术分析
2.1 纯视觉方案的工作机制
纯视觉方案是指通过摄像头采集道路及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以实现自动驾驶感知功能的技术路线。纯视觉方案的核心在于利用车载摄像头捕捉多角度、多光谱的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解析和理解,进而实现对道路、车辆、行人以及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和追踪。
纯视觉方案通常采用多摄像头配置,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方位感知。前视摄像头主要用于识别车道线、交通标志以及前方车辆,侧视摄像头用于监测盲区和换道辅助,后视摄像头则提供泊车辅助和后方监控。通过多摄像头数据的融合与同步,自动驾驶系统能够生成一个全景视图,并对目标物体进行精确定位和跟踪。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技术是纯视觉方案的核心,神经网络通过对大量标注数据的训练,能够自动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复杂场景中多种目标的识别。例如,YOLO(You Only Look Once)、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等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可以在高速行驶的场景中快速识别前方障碍物,并提供相应的避障路径规划。
此外,纯视觉方案还可以结合光流(Optical Flow)技术,用于计算连续帧图像中像素的移动矢量,从而推测物体的速度和方向。这对于预测行人过马路、前方车辆减速或变道等动态场景至关重要。
2.2 纯视觉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成本低廉
相比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的成本更低,这使得纯视觉方案在大规模商用化过程中更具优势。车载摄像头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其生产工艺成熟、供应链完善,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批量生产。因此,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自动驾驶系统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高分辨率图像
摄像头可以捕捉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这不仅有助于识别车道线、交通标志、车辆及行人等常规目标,还能够识别出更多的细节信息,如路面标识、行人手势、车辆品牌等,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多功能集成
纯视觉方案除了能够实现目标识别和障碍物检测,还可以实现车道保持、交通标志识别、驾驶员状态监测等多种辅助驾驶功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和训练,摄像头还可以逐步实现夜视、自动远近光切换等高级功能,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更新灵活
纯视觉方案基于软件算法的更新能够不断提升系统的性能。通过OTA(Over-the-Air)升级,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视觉算法模型,增强对新出现场景和目标的适应能力。这使得纯视觉方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缺点:
受限于光照条件
摄像头对环境光照条件非常敏感,在强光、逆光或夜间低光环境下,图像质量会显著下降,从而影响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在强光下,摄像头可能会出现过曝或眩光现象,导致无法准确识别前方目标;而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摄像头的感知范围和图像质量会大幅下降,增加了误检或漏检的风险。
易受天气影响
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会显著影响摄像头的感知性能。雨滴或积雪覆盖在摄像头镜头上会造成视野模糊,甚至完全遮挡视线。浓雾条件下,摄像头的有效感知范围会大幅减少,导致自动驾驶系统难以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
计算资源需求高
纯视觉方案依赖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这对计算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实时处理多路高分辨率图像并执行复杂的神经网络推理,需要强大的GPU算力和高效的算法优化。这不仅增加了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还可能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速度。
缺乏直接距离信息
与激光雷达不同,摄像头无法直接提供目标物体的距离信息。纯视觉方案通常需要依赖双目视觉或通过算法推测距离,这在某些复杂场景中可能存在误差,影响决策的准确性。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场景中,缺乏准确的距离感知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做出错误的避障判断。
2.3 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在L2和L3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中,纯视觉方案已经成为主流选择。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纯视觉方案之一,该系统通过多摄像头配置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车道保持、自动变道、交通标志识别等多项功能。
在城市驾驶场景中,纯视觉方案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交通信号灯、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其运动轨迹,从而帮助车辆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安全行驶。此外,纯视觉方案还可以与高清地图和V2X通信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驾驶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在高速公路场景下,纯视觉方案主要用于车道识别和前方车辆检测。通过高分辨率前视摄像头,系统可以精确识别车道线和道路标识,帮助车辆在高速行驶中保持正确车道并进行安全变道操作。同时,摄像头还可以监测前方车辆的动态,提前识别可能的危险情况,如前车突然减速或变道。
尽管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应用中表现出色,但其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的表现仍存在不足。为此,部分自动驾驶企业正在尝试将纯视觉方案与其他传感器融合,以弥补其在感知精度和鲁棒性方面的不足。例如,通过与毫米波雷达的融合,纯视觉方案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距离信息,从而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
融合感知技术趋势
3.1 融合感知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单一传感器方案在应对复杂驾驶场景时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激光雷达虽然在三维建模和距离测量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且成本较高。纯视觉方案虽然成本低、集成度高,但在距离感知和光照变化应对方面存在不足。
单一的硬件感知方案已然无法满足自动驾驶汽车行驶要求,通过融合感知技术提升感知效果成为众多车企的智驾发展的主要选择。融合感知技术通过将多种传感器的感知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完整的环境信息。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环境和复杂的驾驶场景。
3.2 数据融合与感知决策
在融合感知系统中,数据融合是实现多传感器协同工作的关键。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类型:
低级融合
在传感器数据还未经过处理前进行融合,通常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拼接或加权平均。低级融合可以保留更多的原始信息,但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高。
中级融合
在传感器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进行融合,如特征提取和目标检测后的数据融合。中级融合能够减少数据冗余,提高融合效率,常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级融合
在各传感器独立完成目标识别和决策后,再对决策结果进行综合处理。高级融合的优点是系统稳定性高,但对感知和决策算法的要求较高,且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
数据融合后,自动驾驶系统将通过感知算法对融合后的环境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做出驾驶决策。例如,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系统可以综合激光雷达提供的三维地图和摄像头捕捉的视觉信息,识别出前方的行人和车辆,并预测其可能的运动轨迹,进而制定出安全的行驶路径。
3.3 融合感知的应用前景
融合感知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融合感知方案有望在未来自动驾驶车辆中成为标准配置。尤其是在L4及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系统中,融合感知技术将成为实现全方位环境感知、确保行驶安全的核心要素。
例如,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场景中,融合感知系统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协同工作,精确识别车道线、车辆和障碍物,从而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此外,在复杂的城市驾驶场景中,融合感知系统可以结合高清地图数据和V2X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决策的可靠性。
然而,融合感知技术的实现仍面临挑战,如多传感器数据的同步处理、数据融合算法的优化、计算资源的分配等。此外,如何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控制成本,也是融合感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
市场方向与企业选择
4.1 市场方向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精度、低成本的感知方案需求愈发强烈。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的竞争与融合成为市场的主要趋势。现阶段,已有越来越多车企放弃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成为车企首选,那自动驾驶未来一定会是纯视觉的走向吗?
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并重
市场对于感知方案的选择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如何在保证高精度感知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未来市场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L4及L5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中,感知系统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感知系统的模块化与标准化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普及,感知系统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将成为行业趋势。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标准化则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合作与技术共享,加速技术的推广应用。
数据驱动与持续学习
随着感知技术的发展,数据驱动和持续学习将成为感知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海量驾驶数据的持续学习和模型更新,感知系统将不断提升其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法规与安全标准的完善
随着感知技术的进步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的完善也将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未来,针对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方案的测试与评估标准将更加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也将进一步提高,以确保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2 企业选择
在自动驾驶感知方案的选择上,各大企业根据自身技术积累、市场定位和产品规划,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
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Autopilot系统采用了纯视觉方案,通过摄像头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特斯拉认为,摄像头结合强大的计算平台和持续优化的算法模型,足以应对大多数驾驶场景,同时也能够通过低成本的传感器配置,实现大规模商用化。
Waymo: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
Waymo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锋企业,一直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感知方案。Waymo通过自研激光雷达和多摄像头配置,结合数据融合算法,实现了高精度的环境感知能力。Waymo认为,激光雷达在三维建模和距离测量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是实现L4及L5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
百度Apollo:多传感器融合
百度Apollo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代表企业,其感知方案以多传感器融合为核心,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实现了全面的环境感知能力。百度Apollo认为,单一传感器难以应对复杂的驾驶场景,多传感器融合是实现高可靠性自动驾驶的必然选择。
小鹏汽车:渐进式融合方案
小鹏汽车作为中国新势力造车的代表之一,采用了渐进式融合方案。在早期产品中,小鹏汽车以纯视觉方案为主,通过多摄像头配置实现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鹏汽车逐步引入激光雷达,探索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感知方案,以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结论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作为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两大主流方案,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激光雷达在高精度三维建模和距离测量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成本和环境适应性仍需改进。纯视觉方案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的优势,但在距离感知和光照变化应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融合感知方案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将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结合,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环境感知能力,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和系统鲁棒性。然而,融合感知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成本、技术和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市场选择方面,各大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和技术路线,采取了不同的感知方案策略。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Waymo则主张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百度Apollo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而小鹏汽车则逐步向融合方案过渡。这些企业的不同选择,反映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多样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逐渐下降,融合感知方案有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主流选择,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完善也将为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