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定理,想必大家都没有接触过。那它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关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
中国剩余定理,亦被称作孙子定理,是数论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具体可见于经典著作《孙子算经》中。这一定理为求解其提供了一高效且精妙的方法。
卷下第二十六题,叫做“物不知数”问题,原文如下:
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即,一个整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个整数。《孙子算经》中首次提到了同余方程组问题,以及以上具体问题的解法,因此在中文数学文献中也会将中国剩余定理称为孙子定理。
二、中国剩余定理推出者的简介
秦九韶(1208年-1268年),字道古,南宋时期杰出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誉为宋元数学四大家。他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祖籍河南范县,终其一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钻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术、剑法以及营造之学,秦九韶曾任琼州知府、司农丞,但命运多舛,最终因贬谪在梅州辞世。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247年完成了著作《数书九章》。该书中的大衍求一术、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不仅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对全球数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算法,被誉为正负开方术,展示了秦九韶深厚的数学造诣和卓越贡献。
三、中国剩余定理的定义
如下图:
四、中国剩余定理的基本公式
①余同加余——X=除数的公倍数+余数
【例】求X在20~30之间,满足X除以8和6的余数都为3的数值。
解析题目可知,余数相同为3,因此X可表示为除数公倍数加余数,即X=24n+3。鉴于X处于20至30的范围内,我们确定X的值为27。注:除数公倍数等于其最小公倍数的n倍
②差同减差——X=除数的公倍数-差(差为除数和余数的差)
【例】寻找在20至30之间的X值,使得X除以6余3且除以5余2。
题目中,X除以6余3和除以5余2,意味着在这两种除法中,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差均为3。这表明X可以表示为除数公倍数减去这个差,即X=30n-3。结合X在20到30之间的条件,我们可以确定X的值是27。
③和同加和——X=除数公倍数+和(和为除数和余数的和)
【例】寻找在20至30之间的X值,使得X除以5余2且除以4余3。
解析题目,我们发现当X除以5余2时,除数与余数的和恰为7。同样地,当X除以4余3时,这一和也为7。因此,我们可以将X表示为除数公倍数加7,即X=20n+7。考虑到X位于20至30之间,我们得出X的确切值为27。
④逐步满足法(从除数最大的开始满足)
【例】X除以5余2,X除以8余3,求X最小为多少。
解析题目时,发现余数、和与差各不相同时,我们采用了逐步满足法。首先,从较大的除数8开始考虑,寻找满足除以8余3的数,得到了11、19、27。进一步检验这些数是否也满足除以5余2的条件,我们发现只有当X为27时,才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此,最终确定X的值为27。
五、总结
利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精准地找到满足所有设定条件的正整数解。这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显得至关重要,还在诸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实际领域中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标签:剩余,27,公倍数,定理,除以,中国,余数,除数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68261440/article/details/14143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