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高中数学知识点(一)

高中数学知识点(一)

时间:2024-08-22 17:51:38浏览次数:11  
标签:知识点 frac 函数 奇函数 2x 集合 单调 高中数学


文章目录

一、集合

1. 集合和元素的概念


1. 一堆东西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集合,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叫做元素

2. 集合有三个特性:

  • 确定性:给出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概念,当两个集合中元素相同、顺序不同时,这两个集合依然相等
  • 互异性:一个集合内,不能出现重复的元素

3. 常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代表一个集合,但是有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字母建议不要使用:

  • N:代表由 0 和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自然数集合,N = {0, 1, 2, …}
  • Z:代表由 正整数、负整数 和 0 组成的整数集合,Z = {-1, 0, 2…}

4. 集合的内容,有下面几种常见的表示方式:

  • 空集:一个空的大括号即可, 或者使用空集的专属符号
    例:A = {} 或 A = ∅ \varnothing ∅
  • 列举法:
    把元素全都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把每个元素隔开。
    例:A = {1, 2, 3, 4} 就是一个集合
  • 描述法:
    在大括号内把集合中元素的共性描述出来。
    例:A = { x | x > 0},竖线前的 x 代表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竖线后的 x > 0 代表所有元素都要满足大于 0 的条件
  • 图像法:利用维恩图(Venn diagram)来表示

5. 集合和元素的所属关系

假设有集合 A 和 元素 a,当元素 a 属于集合 A 时写为 a ∈ A a \in A a∈A,否则写为 a ∉ A a \notin A a∈/A

2. 集合间的关系


1. 子集

假设有 A 和 B 两个集合,当它们的关系满足下面三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就是子集关系:

  1. B 集合中的元素和 A 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如:当 A = {1,2, 3},B = {1, 2, 3} 时
  2. B 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在 A 集合中都有,并且 A 集合中的元素更多
    如:当 A = {1,2, 3},B = {1, 2} 时
  3. B 集合是空集
    如:当 A = {1,2, 3},B = ∅ \varnothing ∅ 时

当满足上面条件时,就说明 B 集合 是 A 集合 的子集,叫做 B 包含于 A,记做 B ⊆ A B \subseteq A B⊆A,注意符号开口向着包含于的集合

2. 真子集

真子集是子集中的一种,当明确了 [ B 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在 A 集合中都有,并且 A 集合中的元素更多时 ],就代表 B 集合 是 A 集合 的真子集,记做 B ⫅ A B \subseteqq A B⫅A,叫做 B 是 A 的真子集,注意符号开口向着全集

例:当明确了两个集合分别为 A = {1,2, 3},B = {1, 2} 时,就代表 B 是 A 的真子集,记做 B ⫅ A B \subseteqq A B⫅A

3. 空集

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是所有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 集合相等

当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时,代表两个集合相等,也就是说当 B 是 A 的子集,并且不是 A 的真子集时,A = B


3. 集合间的运算


1. 交集

交集运算:找到两个集合中相同的元素

例:

A = {1, 2, 3, 5, 6},B = {2, 5, 6, 7},想找到 集合 A 和 集合 B 中的相同元素,就可以使用交集运算,叫做 A 交 B,记做 A ∩ B A \cap B A∩B,其结果也是一个集合,为 {2, 5, 6}


2. 并集

并集运算: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叠加

例:

A = {1, 2, 3, 5, 6},B = {2, 5, 6, 7},想让 集合 A 和 集合 B 中的元素叠加,就可以使用并集运算,叫做 A 并 B,记做 A ∪ B A \cup B A∪B,其结果也是一个集合,为 {1, 2, 3, 5, 6, 7}。注意:并集后的集合也要满足集合的互斥性


3. 补集

补集运算:找到子集比全集少的元素

例:

A = {1, 2, 3, 5, 6},B = {2, 3, 5},想找到 B 集合 比 A 集合 少的元素,因为 B 是 A 的子集(也是真子集),所以可以使用补集运算,叫做 B 补 A,记做 ∁ A B \complement_AB ∁A​B,其结果也是一个集合,为 {1, 6}

二、函数

1. 区间和无穷大


区间用来表示集合元素的取值范围,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 闭区间:包含区间范围的两个端点,记为 [ x , y ] [x, y] [x,y],如: [ 2 , 5 ] ,意思为: 2 < = x < = 5 [2, 5],意思为:2 <= x <= 5 [2,5],意思为:2<=x<=5
  • 开区间:不包含区间范围的两个端点,记为 ( x , y ) (x, y) (x,y),如: ( 2 , 5 ) ,意思为 2 < x < 5 (2, 5),意思为2 < x < 5 (2,5),意思为2<x<5
  • 半开半闭区间:区间范围中一个端点被包含,一个不被包涵,记为 [ x , y ) 或 ( x , y ] [x, y) 或 (x, y] [x,y)或(x,y],如: [ 2 , 5 ) ,意思为 2 < = x < 5 ,或 ( 2 , 5 ] ,意思为 2 < x < = 5 [2, 5),意思为2 <= x < 5,或 (2, 5],意思为2 < x <= 5 [2,5),意思为2<=x<5,或(2,5],意思为2<x<=5

无穷大的符号是:+ ∞ \infty ∞,无穷小的符号是:- ∞ \infty ∞

当区间包含无穷时,无穷的那边必须使用开区间符号,也就是只有下面几种情况:

  • 无穷小 < x < = 5 ,记为 ( − ∞ , 5 ] 无穷小 < x <= 5 ,记为(-\infty, 5 ] 无穷小<x<=5,记为(−∞,5]
  • 无穷小 < x < 5 ,记为 ( − ∞ , 5 ) 无穷小 < x < 5 ,记为(-\infty, 5 ) 无穷小<x<5,记为(−∞,5)
  • 2 < x < 无穷大,记为 ( 2 , + ∞ ) 2 < x <无穷大,记为(2, +\infty) 2<x<无穷大,记为(2,+∞)
  • 2 < = x < 无穷大时,记为 [ 2 , + ∞ ) 2 <= x <无穷大时,记为[2, +\infty) 2<=x<无穷大时,记为[2,+∞)

区间的例子:用区间表示集合{x | 1<= x <= 3 或 x > 4},结果为: [ 1 , 3 ] ∪ ( 4 , + ∞ ) [1, 3] \cup(4, +\infty) [1,3]∪(4,+∞)

2. 函数三要素


初中的时候,学习了函数的表达式是 y = x y = x y=x,x 是自变量,y 是随着 x 变化而变化的因变量,每个 x 都有一个唯一对应的 y,到了高中阶段,函数的概念会在初中的基础上被进一步加深,它新增了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大要素

1. 定义域

定义域是函数表达式中自变量 x 的新名称,在高中的概念里,将 x 可能会出现的值,看作一个集合,将这个集合称为定义域

2. 值域

值域是函数表达式中因变量 y 的新名称,因为每个 x 都有一个唯一的 y,又因为现在 x 被看作一个集合,所以 y 也应该被看作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名称就是值域,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和定义域中的元素唯一对应

3. 对应法则

定义域中的元素与值域中的元素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对应规则就叫对应法则,常用 f f f 表示对应法则的名称,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字母

假设有对应法则为 f ( x ) = x 2 + 1 f(x) = x^2 + 1 f(x)=x2+1,问 f ( 2 ) f(2) f(2) 的值是多少?可以这样解读:

  • f ( x ) f(x) f(x):对应法则的名称是 f f f,其法则可以处理的范围是名为 x x x 的定义域
  • x 2 + 1 x^2 + 1 x2+1:这个是法则的内容,也就是定义域中元素和值域中元素的对应关系
  • f ( 2 ) f(2) f(2):通过对应法则,在值域中找到定义域中元素 2 所对应的值

综上所述,这个题的解为: f ( 2 ) = 2 2 + 1 = 5 f(2)=2^2 + 1=5 f(2)=22+1=5,定义域中元素 2 2 2 所对应的值域中的元素为 5 5 5

3. 具体函数和抽象函数


1. 具体函数: 拥有具体的对应法则内容,如: f ( x ) = x 2 + 1 f(x) = x^2 + 1 f(x)=x2+1

经常会有求具体函数定义域的题,解题思路是通过已知的对应法则和法则内容,推断出定义域 x x x 的范围

例:求函数 f ( x ) = 1 x − 1 f(x) = \frac {1}{x-1} f(x)=x−11​ 的定义域?

解:因为分母不能为 0,所以 x − 1 ≠ 0 x - 1 \neq 0 x−1=0, x ≠ 1 x \neq 1 x=1,定义域为:{ x ∣ x ≠ 1 x | x \neq 1 x∣x=1} 或使用区间表示: ( − ∞ , 1 ) ∪ ( 1 , + ∞ ) (-\infty, 1)\cup(1, +\infty) (−∞,1)∪(1,+∞)

2. 抽象函数: 没有具体的对应法则内容,但是有具体的法则处理范围,如: f ( x > 10 ) f(x > 10) f(x>10)

经常会有求抽象函数定义域的题,一般这种题型有一个很重要的口诀,先记住:定义域是 x,括号内相等

例:已知 f ( 2 x + 1 ) f(2x + 1) f(2x+1) 的定义域是 ( 3 , 5 ) (3, 5) (3,5),求 f ( x − 1 ) f(x-1) f(x−1) 的定义域?

解:

步骤1:题目给出定义域是 ( 3 , 5 ) (3, 5) (3,5),运用口诀中的【定义域是 x】可以得出 3 < x < 5 3 < x < 5 3<x<5

步骤2: f ( 2 x + 1 ) f(2x + 1) f(2x+1) 没有具体法则内容,所以是抽象函数,接下来先求出这个抽象函数的处理范围,也就是 2 x + 1 2x + 1 2x+1 ,第一步时已知了 x x x 的范围,只要把 x x x 带入进 2 x + 1 2x + 1 2x+1 中,就可以算出函数范围是 ( 7 , 11 ) (7, 11) (7,11)

步骤3:继续阅题, 求 f ( x − 1 ) f(x-1) f(x−1) 的定义域?因为口诀说了 【定义域是 x】,所以要求的就是 x x x,但这里的 x x x 和 题目前半段给出的那个 x x x 虽然名字相同,但不是同一个,这是一个新的 x x x,是需要我们求的 x x x

步骤4,运用口诀中的【括号内相等】:函数法则名称是 f ( x − 1 ) f(x-1) f(x−1),这说明还是刚才的那个函数 f f f,既然是刚才那个函数,那么它的处理范围肯定仍然是 (7, 11),也就是 7 < x − 1 < 11 7 < x-1 < 11 7<x−1<11,这也就是第二个口诀 括号内相等 的原因,最后算出 f ( x − 1 ) f(x-1) f(x−1) 定义域是: 8 < x < 12 8 < x < 12 8<x<12

4. 判断同一函数


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时,就是同一函数。(和对应法则的名字没关系,指的是和对应法则的内容相同)

5. 求函数值


1. 直接代入

例:已知 f ( x ) = x 2 + 1 ,求 f ( 3 ) 的值 f(x) = x^2 + 1,求 f(3) 的值 f(x)=x2+1,求f(3)的值

直接将所有的 x x x 替换成 3 就可以, f ( 3 ) = 3 2 + 1 = 10 f(3) = 3^2 + 1 = 10 f(3)=32+1=10

2. 求出 x 后代入

例:已知 f ( x + 1 ) = x 2 + 1 ,求 f ( 3 ) 的值 f(x + 1) = x^2 + 1,求 f(3) 的值 f(x+1)=x2+1,求f(3)的值

这种不能直接将 x x x 替换成 3,需要先计算出 x x x 的值,也就是 x + 1 = 3 , x = 2 x + 1 = 3,x = 2 x+1=3,x=2,然后将所有 x x x 都替换成 2 就可以, f ( 3 ) = f ( 2 + 1 ) = 2 2 + 1 = 5 f(3) = f(2 + 1) = 2 ^2 + 1 = 5 f(3)=f(2+1)=22+1=5

6. 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


例:已知 f ( x + 3 ) = x 2 + 1 f(x + 3) = x^2 + 1 f(x+3)=x2+1,求 f ( x ) f(x) f(x) 的解析式

解:

步骤1:令 t = x + 3 t = x + 3 t=x+3

步骤2:将 f ( x + 3 ) f(x + 3) f(x+3) 变成关于 t t t 的函数 f ( t ) f(t) f(t)

步骤3:因为 t = x + 3 t = x + 3 t=x+3,所以 x = t − 3 x = t - 3 x=t−3,得出关于 t t t 的函数为: f ( t ) = ( t − 3 ) 2 + 1 f(t) = (t-3)^2 + 1 f(t)=(t−3)2+1

步骤4:计算 ( t − 3 ) 2 + 1 (t-3)^2 + 1 (t−3)2+1 ,得: f ( t ) = t 2 − 6 t + 10 f(t) = t^2 - 6t + 10 f(t)=t2−6t+10

步骤5:把 t t t 变回 x x x, f ( x ) = x 2 − 6 x + 10 f(x) = x^2 - 6x + 10 f(x)=x2−6x+10

7. 映射


映射和函数的概念差不太多,都是表示两个集合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通常两个数字集合间有对应关系叫做函数,非数字集合间有对应关系叫做映射

数据的来源在函数中叫做定义域,在映射中叫做原象,源数据所对应的集合在函数中叫做值域,在映射中叫做象

当,A 集合是原象,B 集合是象,记做 f : A → B f:A→B f:A→B,读做 A 集合到 B 集合的映射

8. 函数的表示方法


常见的函数表示方法有:

  • 列表法:通过表格表示 x 和 y 的对应关系
  • 图像法: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 x 和 y 的对应关系
  • 解析法:用解析式表示 x 和 y 的对应关系

9. 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是在一个函数中,有多个解析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解析式

例:

f ( x ) = { x + 1 , x > 0 1 − x , x ≤ 0 f(x) = \begin{cases} x + 1,x \gt 0 \\ 1 - x,x \leq 0 \end{cases} f(x)={x+1,x>01−x,x≤0​ ,求 f ( 3 ) + f ( − 1 ) f(3) + f(-1) f(3)+f(−1)

解:

这个函数中,有两个解析式,分别对应 x > 0 x \gt 0 x>0 时的表达式 和 x ≤ 0 x \leq 0 x≤0 时的表达式

因为 3 > 0 3 \gt 0 3>0,所以 f ( 3 ) f(3) f(3) 应该用 x + 1 x + 1 x+1 这个解析式,既 f ( 3 ) = 3 + 1 = 4 f(3) = 3 + 1 = 4 f(3)=3+1=4

因为 − 1 ≤ 0 -1 \leq 0 −1≤0,所以 f ( − 1 ) f(-1) f(−1) 应该用 1 − x 1 - x 1−x 这个解析式,既 f ( − 1 ) = 1 − ( − 1 ) = 2 f(-1) = 1 - (-1) = 2 f(−1)=1−(−1)=2

因为 f ( 3 ) = 4 , f ( − 1 ) = 2 f(3) = 4,f(-1) = 2 f(3)=4,f(−1)=2,所以 f ( 3 ) + f ( − 1 ) = 6 f(3) + f(-1) = 6 f(3)+f(−1)=6

注意,带绝对值的函数,也是分段函数。如 f ( x ) = ∣ x ∣ ( x + 1 ) f(x) = \vert x \vert (x + 1) f(x)=∣x∣(x+1) ,就是一个分段函数,当 x ≥ 0 x \geq 0 x≥0 时,解析式为 x ( x + 1 ) x(x + 1) x(x+1),当 x < 0 x \lt 0 x<0 时,解析式为 − x ( x + 1 ) -x(x + 1) −x(x+1)

10. 抽象函数图像的平移


与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图像平移的口诀一样,也是: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 x x x

抽象函数 y = f ( 2 x + 1 ) y = f(2x + 1) y=f(2x+1) 平移,例:

左移五个单位, y = f ( 2 ( x + 5 ) + 1 ) y = f(2(x + 5) + 1) y=f(2(x+5)+1)

右移五个单位, y = f ( 2 ( x − 5 ) + 1 ) y = f(2(x - 5) + 1) y=f(2(x−5)+1)

上移五个单位, y = f ( 2 x + 1 ) + 5 y = f(2x + 1) + 5 y=f(2x+1)+5

下移五个单位, y = f ( 2 x + 1 ) − 5 y = f(2x + 1) - 5 y=f(2x+1)−5

11. 函数的周期性


周期性从函数图像上来说,是一个有循环规律的图像,当 x x x 每增长特定长度后, y y y 就会回到最初的点开始新的一轮循环,这种函数就具备周期性

函数的周期

x x x 每增长特定的距离, y y y 就会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这个特定的距离就是函数的周期

f ( x ) = f ( x + t ) f(x)=f(x + t) f(x)=f(x+t) 时,当 x x x 增长了 t t t 个距离后, y y y 的值与最初的值相等,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周期性,而 t t t 就是这个函数的周期

从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中找到周期的常见题型

(1) f ( x ) = f ( x + t ) f(x)=f(x + t) f(x)=f(x+t) :从 x x x 向左移动了 t t t 个距离后, y y y 开始新的循环,所以周期是 t t t

(2) f ( x ) = f ( x − t ) f(x)=f(x - t) f(x)=f(x−t):从 x x x 向右移动了 t t t 个距离后, y y y 开始新的循环,所以周期是 t t t

(3) f ( x − a ) = f ( x + a ) f(x - a)=f(x + a) f(x−a)=f(x+a):从数轴上看, − a -a −a 到 + a +a +a 的距离是 2 a 2a 2a,所以周期是 2 a 2a 2a

(4) f ( x + a ) = − f ( x ) f(x + a)=-f(x) f(x+a)=−f(x) :周期是 2 a 2a 2a

原理:

f ( x + a ) = − f ( x ) f(x + a)=-f(x) f(x+a)=−f(x),等号左右两边相差一个 a a a,只要保持这个规律,就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改造,将已有信息改为: f ( x + 2 a ) = − f ( x + a ) f(x + 2a)=-f(x + a) f(x+2a)=−f(x+a),左右两边仍然相差一个 a a a,规律不变。因为原式中 f ( x + a ) = − f ( x ) f(x + a)=-f(x) f(x+a)=−f(x),所以可以将改造后的 f ( x + 2 a ) = − f ( x + a ) f(x + 2a)=-f(x + a) f(x+2a)=−f(x+a) 中的 f ( x + a ) f(x + a) f(x+a) 变成 − f ( x ) -f(x) −f(x),即: f ( x + 2 a ) = − [ − f ( x ) ] f(x + 2a)=-[-f(x)] f(x+2a)=−[−f(x)],化简后: f ( x + 2 a ) = f ( x ) f(x + 2a)=f(x) f(x+2a)=f(x),从化简后的等式就可以看出周期是 2a

(5) f ( x + a ) = 1 f ( x ) f(x + a)=\frac {1}{f(x)} f(x+a)=f(x)1​ 的周期是 2 a 2a 2a

原理,跟上一个思路差不多:

保证等号两遍相差一个 a a a 的规律,将原式改造为 f ( x + 2 a ) = 1 f ( x + a ) f(x + 2a)=\frac {1}{f(x + a)} f(x+2a)=f(x+a)1​,然后将改造后的分母 f ( x + a ) f(x + a) f(x+a), 变成原式中的 1 f ( x ) \frac {1}{f(x)} f(x)1​,这时改造后的式子为 f ( x + 2 a ) = 1 1 f ( x ) f(x + 2a)=\frac {1}{\frac {1} {f(x)}} f(x+2a)=f(x)1​1​,化简后: f ( x + 2 a ) = f ( x ) f(x + 2a)=f(x) f(x+2a)=f(x),从化简后的等式就可以看出周期是 2a


二、函数的单调性

1. 单调性的代数定义


在函数图像中,某一区间的图像如果是持续向上的,叫单调递增,如果持续向下,叫单调递减,如果是持平叫没有单调性

单调递增的代数定义

在函数图像的 x x x 轴任取两个点,当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并且 f ( x 1 ) < f ( x 2 ) f(x_1) \lt f(x_2) f(x1​)<f(x2​) 或 f ( x 1 ) − f ( x 2 ) < 0 f(x_1) - f(x_2) \lt 0 f(x1​)−f(x2​)<0 时,是单调递增

单调递减的代数定义

在函数图像的 x x x 轴任取两个点,当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并且 f ( x 1 ) > f ( x 2 ) f(x_1) \gt f(x_2) f(x1​)>f(x2​) 或 f ( x 1 ) − f ( x 2 ) > 0 f(x_1) - f(x_2) \gt 0 f(x1​)−f(x2​)>0 时,是单调递减

2. 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像


一次函数 y = k x + b y = kx + b y=kx+b 的单调性由系数 k k k 决定,当 k > 0 k \gt 0 k>0 时,图像是单调递增的,当 k < 0 k \lt 0 k<0 时,图像是单调递减的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图像


二次函数 y = a x 2 + b x + c y = ax^2 + bx +c y=ax2+bx+c 的图像是抛物线,抛物线的开口由 a a a 决定:

  • 当 a > 0 a \gt 0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左侧图像为单调递减, x x x 取值区间为 ( − ∞ , − b 2 a -\infty,-\frac {b} {2a} −∞,−2ab​],对称轴右侧图像为单调递增, x x x 取值区间为 [ − b 2 a , + ∞ -\frac {b} {2a},+\infty −2ab​,+∞)

  • 当 a < 0 a \lt 0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左侧图像为单调递增, x x x 取值区间为 ( − ∞ , − b 2 a -\infty,-\frac {b} {2a} −∞,−2ab​],对称轴右侧图像为单调递减, x x x 取值区间为 [ − b 2 a , + ∞ -\frac {b} {2a},+\infty −2ab​,+∞)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


反比例函数 y = k x y = \frac k x y=xk​ 的单调性也是由系数 k k k 决定:

  • 当 k > 0 k \gt 0 k>0 时,图像在第一、三象限是单调递减的, x x x 在第一象限的区间是 ( 0 , + ∞ ) (0, +\infty) (0,+∞),在第三象限的区间是 ( − ∞ , 0 ) (-\infty, 0) (−∞,0)
  • k < 0 k \lt 0 k<0 时,图像在第二、四象限是单调递增的, x x x 在第二象限的区间是 ( 0 , + ∞ ) (0, +\infty) (0,+∞),在第四象限的区间是 ( − ∞ , 0 ) (-\infty, 0) (−∞,0)

3. 单调性的加减


两个单调递增的函数相加,结果还是单调递增。两个单调递减的函数相加,结果还是单调递减。

所以口诀就是:增加增还是增,减加减还是减

4. 复合函数概念


一个函数的参数是另一个函数,这种组合的函数就是复合函数,其形式为 y = f ( g ( x ) ) y = f(g(x)) y=f(g(x)),其由两个函数组成,分别是函数 f f f,叫做外层函数、函数 g g g,叫做内层函数,其执行流程是由内向外,先执行 g ( x ) g(x) g(x) ,将其计算后的结果当做参数,再执行 f f f

给定外层和内层函数,组成复合函数

内层函数: u = g ( x ) = x 2 − x u = g(x) = x^2 - x u=g(x)=x2−x
外层函数: y = f ( u ) = 1 u y = f(u) = \frac 1 u y=f(u)=u1​
组成的复合函数: f ( g ( x ) ) = 1 x 2 − x f(g(x)) = \frac {1} {x^2 - x} f(g(x))=x2−x1​

给定复合函数,拆解成内层和外层函数

复合函数: f ( g ( x ) ) = x 2 + 1 f(g(x))=\sqrt {x^2 + 1} f(g(x))=x2+1
拆解的内层函数: u = g ( x ) = x 2 + 1 u = g(x) = x^2 + 1 u=g(x)=x2+1
拆解的外层函数: y = f ( u ) = u y = f(u) = \sqrt u y=f(u)=u

5.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求解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流程:

  1. 求出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出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外层函数的单调性是恒不变的,要么单调递增,要么单调递减)
  3. 求出内层函数的单调性
  4. 求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口诀:同增异减(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做比较,当内层函数和外层函数的单调性相同时,复合函数是单调递增,当内层函数和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异同时,复合函数是单调递减)

例:求 y = x 2 − 2 x y = \sqrt {x^2 - 2x} y=x2−2x ​ 的单调区间?

解:

步骤1,求出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因为 x 2 − 2 x x^2 - 2x x2−2x 在根式下,所以 x 2 − 2 x ≥ 0 x^2 - 2x \geq 0 x2−2x≥0,计算后得定义域: ( − ∞ , 0 ] (-\infty, 0] (−∞,0] 和 [ 2 , + ∞ ) [2, +\infty) [2,+∞)

步骤2,因为 y = x 2 − 2 x y = \sqrt {x^2 - 2x} y=x2−2x ​ 中含有根式,所以适合将其看做复合函数,然后拆解出内外函数:

内层函数为: u = g ( x ) = x 2 − 2 x u = g(x) = x^2 - 2x u=g(x)=x2−2x,外层函数为: y = f ( u ) = u y = f(u) = \sqrt u y=f(u)=u

步骤3,求出外层函数的单调性:

因为根号下的数越大,开根后值越大,所以外层函数是单调递增的

步骤4,求出内层函数的单调性:

内层函数是一个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因为二次函数是抛物线,所以其会以对称轴为分界线有两个单调区间,对称轴左边是单调递减区间、对称轴右边是单调递增区间,通过 (对称轴 = − b 2 a ) (对称轴 = - \frac {b} {2a}) (对称轴=−2ab​) 计算出对称轴是 1 1 1,也就是这个二次函数中 ( − ∞ , 1 ] (-\infty, 1] (−∞,1] 是单调递减, [ 1 , + ∞ ) [1, +\infty) [1,+∞) 是单调递增。又因为定义域已经求出来是 ( − ∞ , 0 ] (-\infty, 0] (−∞,0] 和 [ 2 , + ∞ ) [2, +\infty) [2,+∞) ,不包含 1 1 1,所以单调区间也不应该包含 1 1 1,调整后最终内层函数的单调递减的区间应该是 ( − ∞ , 0 ] (-\infty, 0] (−∞,0],单调递增的区间是 [ 2 , + ∞ ) [2, +\infty) [2,+∞)

步骤5,根据同增异减求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外层函数是单调递增,内层函数中 ( − ∞ , 1 ] (-\infty, 1] (−∞,1] 是单调递减,和外层不同,所以 ( − ∞ , 1 ] (-\infty, 1] (−∞,1] 是单调递减,内层函数中 [ 2 , + ∞ ) [2, +\infty) [2,+∞) 是单调递增,与外层单调性相同,所以 [ 2 , + ∞ ) [2, +\infty) [2,+∞) 仍是单调递增,最后结论就是这个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为: ( − ∞ , 1 ] (-\infty, 1] (−∞,1] 是单调递减 , [ 2 , + ∞ ) [2, +\infty) [2,+∞) 是单调递增

6. 对勾函数概念


对勾函数的标准式为: y = a x + b x y=ax+\frac b x y=ax+xb​ 并且 a , b > 0 a,b \gt 0 a,b>0,因为其表现在函数图像上时,像 ✓,所以称为对勾函数

对勾函数图像


用最简单的对勾函数 y = x + 1 x y=x + \frac 1 x y=x+x1​ 来理解其形成 ✓ 图像的原理:

x x x 分别取值为: 1 4 \frac 1 4 41​、 1 3 \frac 1 3 31​、 1 2 \frac 1 2 21​、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所对应的 y y y 分别是: 4 1 4 4\frac 1 4 441​、 3 1 3 3\frac 1 3 331​、 2 1 2 2\frac 1 2 221​、 2 2 2、 2 1 2 2\frac 1 2 221​、 3 1 3 3\frac 1 3 331​、 4 1 4 4\frac 1 4 441​、 5 1 5 5\frac 1 5 551​,在第一象限画出来就是一个 ✓,如果 x x x 的定义域可以是负数,那么第三象限会有一个相反的 ✓

通过上面的试验可以找到规律,图像会从最高处开始单调递减,当 x x x 和 1 x \frac 1 x x1​ 相等时( x = 1 x=1 x=1)是临界值,之后会变成单调递增

7. 对勾函数单调性和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定理:当 a , b > 0 a, b > 0 a,b>0 时, a + b ≥ 2 a b a + b \geq 2 \sqrt {ab} a+b≥2ab ​,证明其原理很简单:

a + b ≥ 2 a b = a − 2 a b + b ≥ 0 = ( a − b ) 2 ≥ 0 a + b \geq 2 \sqrt ab=a - 2 \sqrt ab + b \geq 0= (\sqrt a - \sqrt b)^2 \geq 0 a+b≥2a ​b=a−2a ​b+b≥0=(a ​−b ​)2≥0

想让 ( a − b ) 2 = 0 (\sqrt a - \sqrt b)^2 = 0 (a ​−b ​)2=0,只要满足 a = b a = b a=b 即可

对勾函数单调性

对勾函数和二次函数同样是拥有两个单调性,二次函数可以通过对称轴找到临界点,从而找到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区间,而对勾函数不一定是对称的,所以不能使用对称轴来找临界点,对勾函数的标准式是: y = a x + b x ,且 a , b > 0 y=ax+\frac b x,且 a,b \gt 0 y=ax+xb​,且a,b>0,这种结构刚好满足均值不等式,而通过前一个章节的试验,可以得出临界点是 a x = b x ax = \frac b x ax=xb​,刚好是均值不等式 ( a − b ) 2 = 0 (\sqrt a - \sqrt b)^2 = 0 (a ​−b ​)2=0 时的值

套用均值不等式求对勾函数临界点

a x + b x ≥ 2 a x ∗ b x = a x + b x ≥ 2 a b = a x − 2 a b + b x ≥ 0 = ( a x − b x ) 2 ≥ 0 ax + \frac b x \geq 2 \sqrt {{ax} *{\frac b x}}=ax + \frac b x \geq 2 \sqrt {ab}=ax-2\sqrt {ab} + \frac b x \geq 0=(ax-\frac b x)^2\geq 0 ax+xb​≥2ax∗xb​ ​=ax+xb​≥2ab ​=ax−2ab ​+xb​≥0=(ax−xb​)2≥0

因为 a x = b x ax = \frac b x ax=xb​ 时是临界点,既:

a ∗ x = b ∗ 1 x = x ∗ x = b ∗ 1 a = x 2 = b a = x = b a a*x=b*\frac 1x\\ =x*x=b*\frac 1 a\\ =x^2=\frac b a\\ =x=\sqrt {\frac b a} a∗x=b∗x1​=x∗x=b∗a1​=x2=ab​=x=ab​

通过临界点得到对勾函数的单调区间为:

  • 第一象限的递增区间为:[ a b \sqrt \frac ab ba​ ​, + ∞ +\infty +∞)
  • 第一象限的递减区间为:(0, a b \sqrt \frac ab ba​ ​]
  • 第三象限的递增区间为:( − ∞ -\infty −∞, - a b \sqrt \frac ab ba​ ​]
  • 第三象限的递减区间为:[- a b \sqrt \frac ab ba​ ​, 0)

8. 分式的单调性


求解分式的单调性,主要就是利用常数分离法

例:

求 f ( x ) = 2 x + 1 x − 1 f(x)=\frac {2x + 1} {x - 1} f(x)=x−12x+1​ 的单调区间

解:

步骤1,分离常数:

f ( x ) = 2 x + 1 x − 1 = 2 ( x − 1 ) + 3 x − 1 = 2 ( x − 1 ) x − 1 + 3 x − 1 = 2 + 3 x − 1 f(x)=\frac {2x + 1} {x - 1} = \frac {2(x - 1) + 3} {x - 1}=\frac {2(x - 1)}{x - 1} + \frac {3}{x - 1}=2+\frac {3}{x -1} f(x)=x−12x+1​=x−12(x−1)+3​=x−12(x−1)​+x−13​=2+x−13​

步骤2,找到单调区间:

常数分离后得: 2 + 3 x − 1 2+\frac {3}{x -1} 2+x−13​,其是一个在函数图像上向右移动 1 位,向上移动 2 位的反比例函数,所以是单调递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单调递减区间分别是 [ 1 , + ∞ 1, +\infty 1,+∞) 和 ( − ∞ , 1 -\infty, 1 −∞,1]

9. 抽象函数单调性


求抽象函数的单调性,是利用单调性的代数式,即:取两个点,让其满足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这时如果 f ( x 1 ) − f ( x 2 ) < 0 f(x_1) - f(x_2) \lt 0 f(x1​)−f(x2​)<0,则是单调递增,如果 f ( x 1 ) − f ( x 2 ) > 0 f(x_1) - f(x_2) \gt 0 f(x1​)−f(x2​)>0 则是单调递减

抽象函数单调性常见的题型,例:

对 ∀ x \forall x ∀x, y ∈ R y \in R y∈R, f ( x ) + f ( y ) = f ( x + y ) f(x) + f(y) = f(x + y) f(x)+f(y)=f(x+y), x < 0 x \lt 0 x<0 时, f ( x ) < 0 f(x) \lt 0 f(x)<0,求证: f ( x ) f(x) f(x) 在 R R R 上单调递增

解:

步骤1,让题中等式满足单调性的代数式结构,即 f ( x 1 ) − f ( x 2 ) f(x_1) - f(x_2) f(x1​)−f(x2​):

题中 f ( x ) + f ( y ) = f ( x + y ) f(x) + f(y) = f(x + y) f(x)+f(y)=f(x+y),可以通过移项变成: f ( x + y ) − f ( x ) = f ( y ) f(x + y) - f(x) = f(y) f(x+y)−f(x)=f(y),满足单调性代数式结构

步骤2,任取两点,让其满足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然后换元代入:

设: x 1 = x + y x_1 = x + y x1​=x+y, x 2 = x x_2 = x x2​=x

通过换元法将 f ( x + y ) − f ( x ) = f ( y ) f(x + y) - f(x) = f(y) f(x+y)−f(x)=f(y) 变为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x 2 ) f(x_1) - f(x_2) = f(x_1 - x_2) f(x1​)−f(x2​)=f(x1​−x2​)

步骤3,计算 f ( x 1 − x 2 ) f(x_1 - x_2) f(x1​−x2​):

因为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所以 x 1 − x 2 < 0 x_1 - x_2 < 0 x1​−x2​<0,又因为题中说 x < 0 x \lt 0 x<0 时, f ( x ) < 0 f(x) \lt 0 f(x)<0,所以 f ( x 1 − x 2 ) < 0 f(x_1 - x_2) \lt 0 f(x1​−x2​)<0

步骤4,整理后得出结论:

因为 f ( x 1 ) − f ( x 2 ) < 0 f(x_1) - f(x_2) \lt 0 f(x1​)−f(x2​)<0,所以 f ( x ) f(x) f(x) 是单调递增

10. 单调性与不等式


这种题型也是利用了单调性代数式,例:

已知 f ( x ) f(x) f(x) 是 ( 0 , + ∞ ) (0,+\infty) (0,+∞) 上的减函数, f ( m 2 − 1 ) > f ( m + 5 ) f(m^2 - 1) \gt f(m + 5) f(m2−1)>f(m+5), 求 m m m 的范围

解:

步骤1,通过单调性代数式分析题目:

因为减函数的单调性代数式为 x 1 < x 2 x_1 \lt x_2 x1​<x2​ 并且 f ( x 1 ) > f ( x 2 ) f(x_1) \gt f(x_2) f(x1​)>f(x2​),所以 m 2 − 1 < m + 5 m^2 - 1 \lt m + 5 m2−1<m+5

步骤2,解不等式方程 m 2 − 1 < m + 5 m^2 - 1 \lt m + 5 m2−1<m+5:

m 2 − 1 < m + 5 = m 2 − m − 6 < 0 = ( m − 3 ) ( m + 2 ) < 0 = − 2 < m < 3 m^2 - 1 \lt m + 5\\ =m^2-m-6<0\\ =(m-3)(m+2)<0\\ =-2 \lt m \lt 3 m2−1<m+5=m2−m−6<0=(m−3)(m+2)<0=−2<m<3

步骤3,验证 m m m 是否为正确答案:

题中给出, f ( x ) f(x) f(x) 的定义域是 ( 0 , + ∞ ) (0,+\infty) (0,+∞),所以 m 2 − 1 m^2 - 1 m2−1 和 m + 5 m + 5 m+5 必须都大于 0,所以 − 2 < m < 3 -2 \lt m \lt 3 −2<m<3 不行,还需要求出 m 2 − 1 > 0 m^2 - 1 > 0 m2−1>0 和 m + 5 > 0 m + 5 > 0 m+5>0

现在有三个条件:
{ − 2 < m < 3 m 2 − 1 > 0 = m < − 1 或 1 < m m + 5 > 0 = m > − 5 \begin {cases} -2 \lt m \lt 3\\ m^2 - 1 > 0 = m \lt -1 或 1\lt m\\ m + 5 > 0 = m>-5 \end{cases} ⎩ ⎧​−2<m<3m2−1>0=m<−1或1<mm+5>0=m>−5​

最后取数轴上的交集为: − 2 < m < − 1 -2 \lt m \lt -1 −2<m<−1 或 1 < m < 3 1 \lt m \lt 3 1<m<3

三、函数的奇偶性

1. 奇偶性的概念


判断奇偶性,就是判断对 f ( x ) f(x) f(x) 分别传入正数和负数后的结果关系:

  • 当传入正数和负数后的结果互为相反数时,代表 f ( x ) f(x) f(x) 是奇函数,即: f ( − x ) = − f ( x ) f(-x) = -f(x) f(−x)=−f(x)

  • 当传入正数和负数后的结果相等时,代表 f ( x ) f(x) f(x) 是偶函数,即: f ( − x ) = f ( x ) f(-x) = f(x) f(−x)=f(x)

除了上述判断奇偶性的条件外,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满足原点对称的条件,否则就是一个非奇非偶函数

还有,奇函数的值是基于原点对称的,偶函数的值是基于 y y y 轴对称的

奇函数,例:

判断 f ( x ) = 3 x 3 f(x)=3x^3 f(x)=3x3 是否为奇函数?(假设定义域原点对称)

因为 f ( 1 ) = 3 f(1)=3 f(1)=3, f ( − 1 ) = − 3 f(-1) = -3 f(−1)=−3,它们的值互为相反数,所以 f ( x ) = 3 x 3 f(x)=3x^3 f(x)=3x3 是奇函数

偶函数,例:

判断 f ( x ) = ∣ x ∣ + 1 f(x)=\vert x \vert + 1 f(x)=∣x∣+1 是否为偶函数?(假设定义域原点对称)

因为 f ( 1 ) = 2 f(1)=2 f(1)=2, f ( − 1 ) = 2 f(-1)=2 f(−1)=2,它们的值相同,所以 f ( x ) = ∣ x ∣ + 1 f(x)=\vert x \vert + 1 f(x)=∣x∣+1 是偶函数

关于 f ( x ) f(x) f(x) 和 f ( − x ) f(-x) f(−x) 的总结:

刚开始一直以为 f ( − x ) f(-x) f(−x) 是一个函数,纠结很久, 后来听从一个数学高手的指点,才转过弯

f ( − x ) f(-x) f(−x) 仅仅是把 − x -x −x 代进 f ( x ) f(x) f(x) 函数而已,并不是一个新的函数,就和代入一个数字同理

比如有函数 f ( x ) = 3 x 3 f(x) = 3x^3 f(x)=3x3,那么代入 − x -x −x 和 代入一个数字是同样的道理:

  • f ( 1 ) = 3 ∗ 1 3 = 3 f(1)=3*1^3=3 f(1)=3∗13=3
  • f ( 2 ) = 3 ∗ 2 3 = 24 f(2)=3*2^3=24 f(2)=3∗23=24
  • f ( − 2 ) = 3 ∗ ( − 2 ) 3 = − 24 f(-2)=3*(-2)^3=-24 f(−2)=3∗(−2)3=−24
  • f ( − x ) = 3 ∗ ( − x ) 3 = − 3 x 3 f(-x)=3*(-x)^3=-3x^3 f(−x)=3∗(−x)3=−3x3

2. 奇偶性的运算和复合函数的奇偶性


奇偶性的运算

  • 奇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

  • 奇函数 * 偶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 偶函数 = 不能确定

原理,以加法为例:

假设 f ( x ) , g ( x ) f(x),g(x) f(x),g(x) 都是奇函数:

令: − x = x -x = x −x=x

则: f ( x ) + g ( x ) = f ( − x ) + g ( − x ) f(x)+g(x) = f(-x) + g(-x) f(x)+g(x)=f(−x)+g(−x)

因为奇函数有 f ( − x ) = − f ( x ) f(-x) = -f(x) f(−x)=−f(x) 的特性

所以 f ( − x ) + g ( − x ) = − f ( x ) + [ − g ( x ) ] = − f ( x ) − g ( x ) = − [ f ( x ) + g ( x ) ] f(-x) + g(-x)=-f(x) + [-g(x)]=-f(x)-g(x)=-[f(x) + g(x)] f(−x)+g(−x)=−f(x)+[−g(x)]=−f(x)−g(x)=−[f(x)+g(x)]

原式为: f ( x ) + g ( x ) f(x)+g(x) f(x)+g(x), 结果为: − [ f ( x ) + g ( x ) ] -[f(x) + g(x)] −[f(x)+g(x)],结果与原式互为相反数,所以是奇函数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

假设有复合函数: F ( x ) = f ( g ( x ) ) F(x) = f(g(x)) F(x)=f(g(x))

  • f(x) 是奇函数,g(x) 也是奇函数时,复合函数 F(x) 是奇函数

  • f(x) 是奇函数,g(x) 也是偶函数时,复合函数 F(x) 是偶函数

  • f(x) 是偶函数,g(x) 也是偶函数时,复合函数 F(x) 是偶函数

  • f(x) 是偶函数,g(x) 也是奇函数时,复合函数 F(x) 是偶函数

原理,以 f(x) 是奇函数,g(x) 也是奇函数时,复合函数 F(x) 是奇函数为例:

令: − x = x -x = x −x=x

则: f ( g ( x ) ) = f ( g ( − x ) ) f(g(x)) = f(g(-x)) f(g(x))=f(g(−x))

因为 g ( x ) g(x) g(x) 是奇函数,奇函数特性为: g ( − x ) = − g ( x ) g(-x) = -g(x) g(−x)=−g(x)

所以 f ( g ( − x ) ) = f ( − g ( x ) ) f(g(-x))=f(-g(x)) f(g(−x))=f(−g(x))

因为 f ( x ) f(x) f(x) 是奇函数,奇函数特性为: f ( − x ) = − f ( x ) f(-x) = -f(x) f(−x)=−f(x)

所以 f ( − g ( x ) ) = − f ( g ( x ) ) f(-g(x))=-f(g(x)) f(−g(x))=−f(g(x))

原式为: f ( g ( x ) ) f(g(x)) f(g(x)), 转换后结果为: − f ( g ( x ) ) -f(g(x)) −f(g(x)),结果与原式互为相反数,所以是奇函数


3. 分段函数的奇偶性


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只需要把 − x -x −x 代入到解析式后与原解析式对比即可,当所有解析式都是奇函数,那么分段函数就是奇函数,当所有解析式都是偶函数,那么分段函数就是偶函数,当解析式有奇函数也有偶函数,那么分段函数就是非奇非偶函数

不要忘记,分段函数一定要满足定义域原点对称

例,判断以下分段函数的奇偶性:

{ x 2 + 2 x − 3 , x < 0 − x 2 + 2 x + 3 , x > 0 \begin{cases}\\ x^2 + 2x - 3,x \lt 0\\ -x^2 + 2x + 3,x \gt 0 \end{cases} ⎩ ⎧​x2+2x−3,x<0−x2+2x+3,x>0​

解:

步骤1,因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全部实数,所以定义域是基于原点对称的,所以可以继续判断奇偶性

步骤2,把 − x -x −x 代入到解析式 (分段条件中的 x x x 也要替换)

{ ( − x ) 2 + 2 ( − x ) − 3 , − x < 0 − ( − x ) 2 + 2 ( − x ) + 3 , − x > 0 \begin{cases}\\ (-x)^2 + 2(-x) - 3,-x \lt 0\\ -(-x)^2 + 2(-x) + 3,-x \gt 0 \end{cases} ⎩ ⎧​(−x)2+2(−x)−3,−x<0−(−x)2+2(−x)+3,−x>0​ 化简后得: { x 2 − 2 x − 3 , x > 0 − x 2 − 2 x + 3 , x < 0 \begin{cases}\\ x^2 - 2x - 3,x \gt 0\\ -x^2 - 2x + 3,x \lt 0 \end{cases} ⎩ ⎧​x2−2x−3,x>0−x2−2x+3,x<0​

步骤3,化简后与条件相同的原解析式对比:

化简后的 x > 0 x \gt 0 x>0 的解析式为 x 2 − 2 x − 3 x^2 - 2x - 3 x2−2x−3,原解析式中 x > 0 x \gt 0 x>0 的解析式为 − x 2 + 2 x + 3 -x^2 + 2x + 3 −x2+2x+3,两个解析式不相等,说明不是偶函数,接下来再对原解析式取相反数,判断是否为奇函数,原解析始取相反数后为: − ( − x 2 + 2 x + 3 ) = x 2 − 2 x − 3 -(-x^2 + 2x + 3)=x^2-2x-3 −(−x2+2x+3)=x2−2x−3,原解析式取相反数后与化简后的相同,说明 x > 0 x \gt 0 x>0 时的解析式是奇函数

化简后的 x < 0 x \lt 0 x<0 的解析式为 − x 2 − 2 x + 3 -x^2 - 2x + 3 −x2−2x+3,原解析式中 x < 0 x \lt 0 x<0 的解析式为 x 2 + 2 x − 3 x^2 + 2x - 3 x2+2x−3,两个解析式不相等,说明不是偶函数,接下来再对原解析式取相反数,判断是否为奇函数,原解析始取相反数后为: − ( x 2 + 2 x − 3 ) = − x 2 − 2 x + 3 -(x^2 + 2x - 3)=-x^2-2x+3 −(x2+2x−3)=−x2−2x+3,原解析式取相反数后与化简后的相同,说明 x < 0 x \lt 0 x<0 时的解析式是奇函数

所有解析式都是奇函数,所以这个分段函数就是奇函数

这种替换的方式要注意的点

当分段函数解析式的条件有临界值时,比如 ≤ \leq ≤ 或 ≥ \geq ≥ 时,要再原解析式的基础上,先将临界值拎出来,然后再正常替换判断奇偶性

例,下面这个带有临界值的原解析式:

{ x 2 + 2 x − 3 , x ≤ 1 − x 2 + 2 x + 3 , x > 1 \begin{cases}\\ x^2 + 2x - 3,x \leq 1\\ -x^2 + 2x + 3,x \gt 1 \end{cases} ⎩ ⎧​x2+2x−3,x≤1−x2+2x+3,x>1​

解:

步骤1,因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全部实数,所以定义域是基于原点对称的,所以可以继续判断奇偶性

步骤2,因为有临界值 x ≤ 1 x \leq 1 x≤1, 所以要对原解析式进行改造,把 x = 1 x=1 x=1 的情况拎出来,之后(条件中的 ≤ \leq ≤ 就可以变为 < \lt < 了):

{ x 2 + 2 x − 3 , x ≤ 1 − x 2 + 2 x + 3 , x > 1 \begin{cases}\\ x^2 + 2x - 3,x \leq 1\\ -x^2 + 2x + 3,x \gt 1 \end{cases} ⎩ ⎧​x2+2x−3,x≤1−x2+2x+3,x>1​ 变为 { x 2 + 2 x − 3 , x < 1 x 2 + 2 x − 3 , x = 1 − x 2 + 2 x + 3 , x > 1 \begin{cases}\\ x^2 + 2x - 3,x \lt 1\\ x^2 + 2x - 3,x = 1\\ -x^2 + 2x + 3,x \gt 1 \end{cases} ⎩ ⎧​x2+2x−3,x<1x2+2x−3,x=1−x2+2x+3,x>1​

步骤3,按照正常步骤,判断新解析式的奇偶性即可

4. 利用奇偶性求函数值


就是利用函数奇偶性各自的特点求值,注意的是,当奇函数 x x x 为零时,值就是 0 0 0,也就是 f ( 0 ) = 0 f(0) = 0 f(0)=0

(1) 偶函数求值,例:

f ( x ) f(x) f(x) 是定义在 R R R 上的偶函数,当 x ≤ 0 x \leq 0 x≤0 时, f ( x ) = x 2 − x + 4 f(x) = x^2 - x + 4 f(x)=x2−x+4,求 f ( 2 ) f(2) f(2) ?

因为题中给的是 x ≤ 0 x \leq 0 x≤0 时的解析式,而 2 > 0 2 \gt 0 2>0,就相当于是一个 − x -x −x,所以只要直接把 − 2 -2 −2 代入即可: f ( − 2 ) = ( − 2 ) 2 − ( − 2 ) + 4 f(-2)=(-2)^2 - (-2) + 4 f(−2)=(−2)2−(−2)+4,化简后得: 4 + 2 + 4 = 10 4 + 2 + 4 = 10 4+2+4=10

(2) 奇函数求值,例:

f ( x ) f(x) f(x) 是定义在 R R R 上的奇函数,当 x < 0 x \lt 0 x<0 时, f ( x ) = x 2 − x + 4 f(x) = x^2 - x + 4 f(x)=x2−x+4,求 f ( 0 ) f(0) f(0) ?

奇函数时, f ( 0 ) = 0 f(0)=0 f(0)=0,所以值就是 0 0 0

5. 利用奇偶性求解析式


与利用奇偶性求函数值一样,利用奇偶性求解析式也是通过函数奇偶性各自特点的去推导

(1) 偶函数,例:

已知 f ( x ) f(x) f(x) 为 R R R 上的偶函数,当 x < 0 x \lt 0 x<0 时, f ( x ) = − 2 x 2 + 3 x + 1 f(x)=-2x^2 + 3x + 1 f(x)=−2x2+3x+1,则当 x > 0 x \gt 0 x>0 时,求 f ( x ) f(x) f(x)?

解:

因为题目中给出 x < 0 x \lt 0 x<0 时的 f ( x ) f(x) f(x),所以 x > 0 x \gt 0 x>0,就是 f ( − x ) f(-x) f(−x)

把 − x -x −x 代入: f ( − x ) = − 2 ∗ ( − x ) 2 + 3 ∗ ( − x ) + 1 = − 2 x 2 − 3 x + 1 f(-x)=-2*(-x)^2+3*(-x)+1=-2x^2-3x+1 f(−x)=−2∗(−x)2+3∗(−x)+1=−2x2−3x+1

因为题目要求 x > 0 x \gt 0 x>0 时的 f ( x ) f(x) f(x),而我们现在得到的是 x > 0 x \gt 0 x>0 时的 f ( − x ) f(-x) f(−x),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转换,因为 f ( x ) f(x) f(x)是偶函数, f ( x ) = f ( − x ) f(x)=f(-x) f(x)=f(−x),所以 f ( x ) = − 2 x 2 − 3 x + 1 f(x)=-2x^2-3x+1 f(x)=−2x2−3x+1


(2) 奇函数,例:

当 x < 0 x \lt 0 x<0 时, f ( x ) = − 2 x 2 + 3 x + 1 f(x)=-2x^2 + 3x + 1 f(x)=−2x2+3x+1,则当 x ≥ 0 x \geq 0 x≥0 时,求 f ( x ) f(x) f(x)?

解:

求 x ≥ 0 x \geq 0 x≥0 时 f ( x ) f(x) f(x) 的解析式,要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1:当 x = 0 x = 0 x=0 时, f ( x ) = 0 f(x) = 0 f(x)=0

情况2:当 x > 0 x \gt 0 x>0 时,因为题目中给出 x < 0 x \lt 0 x<0 时的 f ( x ) f(x) f(x),所以 x > 0 x \gt 0 x>0,就是 f ( − x ) f(-x) f(−x)

把 − x -x −x 代入: f ( − x ) = − 2 ∗ ( − x ) 2 + 3 ∗ ( − x ) + 1 = − 2 x 2 − 3 x + 1 f(-x)=-2*(-x)^2+3*(-x)+1=-2x^2-3x+1 f(−x)=−2∗(−x)2+3∗(−x)+1=−2x2−3x+1

因为题目要求 x > 0 x \gt 0 x>0 时的 f ( x ) f(x) f(x),而我们现在得到的是 x > 0 x \gt 0 x>0 时的 f ( − x ) f(-x) f(−x),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转换,因为 f ( x ) f(x) f(x)是奇函数, − f ( x ) = f ( − x ) -f(x)=f(-x) −f(x)=f(−x),所以 f ( x ) = − [ − 2 x 2 − 3 x + 1 ] = 2 x 2 + 3 x − 1 f(x)=-[-2x^2-3x+1]=2x^2+3x-1 f(x)=−[−2x2−3x+1]=2x2+3x−1


6. 判断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解题方式就是在题目已有的线索中,努力拼凑出 f ( x ) f(x) f(x) 和 f ( − x ) f(-x) f(−x)

(1) 已知 f ( x ) f(x) f(x), x ∈ R x \in R x∈R,若对任意 f ( x ) + f ( y ) = f ( x + y ) f(x) + f(y)=f(x + y) f(x)+f(y)=f(x+y),求 f ( x ) f(x) f(x) 的奇偶性。

解:

步骤1:令: y = − x y = -x y=−x

步骤2,将 y = − x y = -x y=−x 代入到 f ( x ) + f ( y ) = f ( x + y ) f(x) + f(y)=f(x + y) f(x)+f(y)=f(x+y) 中:

即: f ( x ) + f ( − x ) = f ( x − x ) f(x) + f(-x)=f(x - x) f(x)+f(−x)=f(x−x) ,化简后 f ( x ) + f ( − x ) = f ( 0 ) f(x) + f(-x)=f(0) f(x)+f(−x)=f(0),这样就凑出 f ( x ) f(x) f(x) 和 f ( − x ) f(-x) f(−x) 的关系式了,但是想知道具体的关系,还需要知道 f ( 0 ) f(0) f(0) 的值

步骤3,令: x = 0 , y = 0 x = 0, y = 0 x=0,y=0,求出 f ( 0 ) f(0) f(0) 的值:

因为不知道函数的奇偶性,所以不能利用奇函数 f ( 0 ) = 0 f(0) = 0 f(0)=0 来确定 f ( 0 ) f(0) f(0) 的值,所以要把 x 和 y 都当做 0 求出 f ( 0 ) f(0) f(0) 的值,即: f ( 0 ) + f ( 0 ) = f ( 0 ) f(0) + f(0) = f(0) f(0)+f(0)=f(0),移项后: f ( 0 ) = f ( 0 ) − f ( 0 ) f(0)=f(0) - f(0) f(0)=f(0)−f(0),所以 f ( 0 ) = 0 f(0)=0 f(0)=0

步骤4,结论:

已知 f ( x ) + f ( − x ) = 0 f(x) + f(-x)=0 f(x)+f(−x)=0,即: f ( − x ) = − f ( x ) f(-x)=-f(x) f(−x)=−f(x),所以这是一个奇函数

(2) 已知 f ( x ) f(x) f(x), x ∈ R x \in R x∈R,若对任意 f ( y + x ) + f ( y − x ) = 2 f ( x ) ∗ f ( y ) f(y + x) + f(y - x)=2f(x) * f(y) f(y+x)+f(y−x)=2f(x)∗f(y),且 f ( 0 ) ≠ 0 f(0) \neq 0 f(0)=0,求 f ( x ) f(x) f(x) 的奇偶性。

解:

步骤1:令: y = 0 y = 0 y=0

步骤2,将 y = 0 y = 0 y=0 代入到 f ( y + x ) + f ( y − x ) = 2 f ( x ) ∗ f ( y ) f(y + x) + f(y - x)=2f(x) * f(y) f(y+x)+f(y−x)=2f(x)∗f(y) 中:

即: f ( x ) + f ( − x ) = 2 f ( x ) ∗ f ( 0 ) f(x) + f(-x)=2f(x) * f(0) f(x)+f(−x)=2f(x)∗f(0) ,这样就凑出 f ( x ) f(x) f(x) 和 f ( − x ) f(-x) f(−x) 的关系式了,但是想知道具体的关系,还需要知道 f ( 0 ) f(0) f(0) 的值


步骤3,令: x = 0 , y = 0 x = 0, y = 0 x=0,y=0,求出 f ( 0 ) f(0) f(0) 的值:

将 x = 0 , y = 0 x = 0, y = 0 x=0,y=0 代入到题目中,即: f ( 0 ) + f ( 0 ) = 2 f ( 0 ) ∗ f ( 0 ) f(0) + f(0) = 2f(0) * f(0) f(0)+f(0)=2f(0)∗f(0),整理后得: 2 f ( 0 ) = 2 ( f 0 ) 2 2f(0)=2(f0)^2 2f(0)=2(f0)2,因为是等式,所以 f ( 0 ) = ( f 0 ) 2 f(0)=(f0)^2 f(0)=(f0)2,而题目中说 f ( 0 ) ≠ 0 f(0) \neq 0 f(0)=0,所以 f ( 0 ) = 1 f(0) = 1 f(0)=1

步骤4,结论:

已知 f ( x ) + f ( − x ) = 2 f ( x ) ∗ 1 f(x) + f(-x)=2f(x) * 1 f(x)+f(−x)=2f(x)∗1,即: f ( x ) + f ( − x ) = 2 f ( x ) f(x) + f(-x) = 2f(x) f(x)+f(−x)=2f(x),移项后得: f ( − x ) = 2 f ( x ) − f ( x ) f(-x) = 2f(x) - f(x) f(−x)=2f(x)−f(x),即 f ( − x ) = f ( x ) f(-x) = f(x) f(−x)=f(x),所以这是一个偶函数

7. 根据奇偶性求参数值


已知函数 f ( x ) = a + 2 x f(x) = a + 2x f(x)=a+2x 是奇函数,那 a = ? a=? a=?

解:

步骤1,分析定义域是否可以为 0 0 0:

通过解析式可以看出出定义域可以为 0 0 0

步骤2,因为定义域可以为 0 0 0,那么就利用常奇函数 f ( 0 ) = 0 f(0) = 0 f(0)=0 的特点:

即: f ( 0 ) = 0 f(0) = 0 f(0)=0,即: 0 = a + 2 x 0 = a + 2x 0=a+2x,所以 a = 0 a = 0 a=0

已知函数 f ( x ) = ( x + 2 ) ( x + a ) x f(x) = \frac {(x+2)(x+a)} {x} f(x)=x(x+2)(x+a)​ 是奇函数,那 a = ? a=? a=?

解:

步骤1,分析定义域是否可以为 0 0 0:

通过解析式可以分析出定义域不能是 0 0 0

步骤2,因为定义域不能为 0 0 0,那么就将最简单的常数 1 1 1 和 − 1 -1 −1 代入到 f ( x ) f(x) f(x) 中:

f ( 1 ) = ( 1 + 2 ) ( 1 + a ) 1 = 3 + 3 a f(1) = \frac {(1+2)(1+a)} {1}= 3+3a f(1)=1(1+2)(1+a)​=3+3a
f ( − 1 ) = ( − 1 + 2 ) ( − 1 + a ) − 1 = 1 − a f(-1) = \frac {(-1+2)(-1+a)} {-1}=1-a f(−1)=−1(−1+2)(−1+a)​=1−a

步骤3,利用奇函数中 − f ( x ) = f ( − x ) -f(x) = f(-x) −f(x)=f(−x) 的特点求出 a a a:

− ( 3 + 3 a ) = 1 − a -(3+3a)=1-a −(3+3a)=1−a 计算后, a = − 2 a = -2 a=−2

标签:知识点,frac,函数,奇函数,2x,集合,单调,高中数学
From: https://blog.csdn.net/ougaii_/article/details/141434178

相关文章

  • Nginx: 体系化知识点梳理
    概述我们需要对Nginx要有体系化的一个认识对Nginx自身来说,它是作为一个中间件的,只要是中间件,它必然会涉及到前端和后端对于Nginx来说,它是需要协调整个前后端的一个组件那对于中间件来,我们要理解整个外部系统前端和后端是如何进行交互的我们一个用户请求过来以后,......
  • CSS详知识点——CSS变形
    transform:属性translate():平移函数,基于X、Y坐标重新定位元素的位置translateX(tx)表示只设置X轴的位移#yi{transform:translate(50px,30px);}#yi{transform:translateX(100px);//只移动X轴上的方向}#yi{transform:......
  • [C语言]-基础知识点梳理-动态内存管理
    前言各位师傅大家好,我是qmx_07,今天给大家讲解动态内存管理的相关知识,下一章节更新文件管理部分的知识点为什么要进行动态内存分配intval=20;//在栈空间上开辟四个字节chararr[10]={0};//在栈空间上开辟10个字节的连续空间上述的开辟空间的⽅式有两个特点:空......
  • Stream流的基本知识点
    Stream流结合了Lambda表达式,简化集合、数组的操作Stream流的使用步骤:1.先得到一条Stream流(流水线),并把数据放上去2.;利用Stream流中的API进行各种操作过滤转换中间方法方法调用完之后,还能继续进行方法调用统计打印终结方法方法调用完之后,就不能调用其他方法1.得到流的......
  • Python面试中常见的知识点和问题
    Python面试中常见的知识点和问题,供你参考: ###基础知识1.**数据类型**:  -基本类型:int,float,str,bool  -容器类型:list,tuple,set,dict 2.**控制结构**:  -条件语句:if,elif,else  -循环语句:for,while 3.**函数**:  -定义函数:def......
  • SQL中的索引知识点复习文档
    SQL中的索引知识点复习文档此文档是数据分析课程入门篇关于索引知识点的复习文档,本次课程目标是回顾索引的分类、特点及常用操作,此课程代码练习较少,主要为理论知识的快速复习复习时间:2024年8月18日文档总结:2024年8月18日学习时长:视频课程1小时+文档总结1小时课程环境......
  • html(超详细知识点)
    ‌HTML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的缩写,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而CSS则是对网页进行下一步的美化,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创建一个完美的网页。对于有一定编程基础的人来说,这门语言相对简单,但是其中知识点繁多,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学过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 Mybatis的一些常用知识点(面试)
    什么是MyBatis?Mybatis是⼀个半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内部封装了JDBC。它让开发者在开发时只需要关注SQL语句本身,不需要花费精⼒去处理加载驱动、创建连接等繁杂的过程缺点:SQL语句的编写⼯作量较⼤SQL语句依赖于数据库,导致数据库移植性差,不能随意更换数据库MyBat......
  • Java中ArrayList集合—基础详解(知识点+代码示例)
    ArrayList(集合)ArrayList(集合)ArrayList(集合)10.1ArrayList成员方法10.2集合练习10.2.1添加字符串10.2.2添加数字10.2.3添加学生对象并遍历10.2.4集合概述:集合可以直接存储引用数据类型,不能直接存储基本数据类型,如果要存储基本数据类型,需要将基本数据类型变成对......
  • 【RH124知识点问答题】第13章 访问 Linux 文件系统
    目录1.存储设备是什么?怎么理解分区和格式化?2.文件系统是什么?3.挂载是什么?挂载点是什么?4.怎么理解块设备?5.在SATA附加存储中,第一磁盘上的第一个分区和第二磁盘的第二个分区分别对应哪个块设备文件?6.请比较df和du命令及-h和-H选项的作用。7.lsblk命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