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架构漫谈读后感

架构漫谈读后感

时间:2024-02-28 19:11:06浏览次数:17  
标签:读后感 架构 每个 漫谈 问题 概念 抽象 分工

为什么会产生架构?

想象一下,在最早期,每个人都完全独立生活,衣、食、住、行等等全部都自己搞定,整个人类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相往来。为了解决人类的延续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有男女群居出现,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分工了,男性和女性所做的事情就会有一定的分工,可是人每天生活的基本需求没有发生变化,还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品。

 

但是一旦多人分工配合作为生存的整体,力量就显得强大多了,所以也自然的形成了族群:有些人种田厉害,有些人制作工具厉害,有些地方适合产出粮食,有些地方适合产出棉花等,就自然形成了人的分群,地域的分群。当分工发生后,实际上每个人的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因为做的都是每个人擅长的事情。

 

整个人群的生产力和抵抗环境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并且因为人的结构的限制,人同时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这样不得已就导致了分工的产生。既然分工发生了,原来由一个人干生存所必需的所有的事情,就变成了很多不同分工的角色合作完成这些事情,这些人必须要通过某些机制合在一起,让每个人完成生存所必需的事情,这实际上也导致了交易的发生(交易这部分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有机会再讨论)。

 

在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完成所有生活必须品的生产的时候,是没有架构的(当然在个人来讲,同一时刻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在时间上还是可能会产生架构的)。一旦产生的分工,就把所有的事情,切分成由不同角色的人来完成,最后再通过交易,使得每个个体都拥有生活必须品,而不需要每个个体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每个个体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具备一定的交易能力即可。

关于抽象

在讨论桌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提出抽象这个概念,认为定义桌子实际上就是抽象的一个过程。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要澄清一下抽象这个概念,我认为这个里面有误解。我注意到,在做架构师的群体中,不谈抽象好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架构师。

 

抽象这个词代表的含义,实际上是把不同的概念的相似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里面问题很多:首先“相似的部分”在不同的人看来,并不一定那么相似;其次,抽象之后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原来那个概念并不一样,所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用抽象来定义一个事物,抽象实际上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完全是另一码事。再举一个例子,杯子和容器,很多人认为容器是杯子的抽象,但是实际上杯子是杯子,容器是容器,它们所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我们需要解决装东西的问题的时候,会说容器;当我们需要解决单手持握要装东西的时候,会说要一个杯子。

 

回过头来,根据架构的定义,要做好架构所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事实上,这一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如果想要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如Hibernate、Spring、PhotoShop、WWW、Internet 等等,如果知道这些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这些新的技术或者概念就会如虎添翼,快速的入手;学习一个新的领域,也会非常的快速有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问题,甚至发明新的概念都是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做架构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一个新的领域解决问题,必须要快速进入并掌握这个领域,然后才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切分与建模

实际上切分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每次对大问题的切分都会生成很多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概念。这也是系列第二篇文章尝试表达的。这些不同的概念大部分时候人们自发的已经建好了,架构师更多的是要去理解这些概念,识别概念背后所代表的的人的利益。比如人类社会按照家庭进行延续,形成了家族,由于共享一片土地资源,慢慢形成了村庄,村庄联合体,不同地域结合,形成了国家。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形成了政权。每次政权的更迭,都是利益重新分配的动力所决定的。

 

同样对于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一开始一个人干所有的事情。当业务量逐渐变大,就超过了一个人能够处理容量,这些内容就会被分解出来,开始招聘人进来,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帮助处理企业的事务。整个企业的事务,就按照原则 2,分出来了很多新的概念:营销,售前,售中,售后,财务,HR 等等。企业的创始人的工作就变成了如何组合这些不同的概念完成企业的工作。如果业务再继续增大,这些分出来的部分还要继续分拆,仍然要按照原则 2 才能够让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如果某个技术的提升,提高了某个角色的生产力,使得某个角色可以同时在承担更多的工作,就会导致职责的合并,降低树的层数。

标签:读后感,架构,每个,漫谈,问题,概念,抽象,分工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ucaizhi/p/18041481

相关文章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四章读后感
    本章主要围绕“控制”展开介绍,介绍了什么是控制和控制系统和控制方式首先,控制的定义,所谓控制,就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一个系统通过一定方式或支配另一个系统做合目的的运动的行为及过程,然后控制系统的构成有:环境、施控系统、受控系统,其中受控系统主要有自然界和社会两大类,而控制手段是......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七章读后感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这本书的第七章主要围绕计算机程序的运行环境进行深入探讨。这一章节重点介绍了操作系统、编译器、解释器以及运行时环境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具体来说,第七章涉及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操作系统的角色: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并......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第一次接触软件架构这门课程,首先阅读了架构漫谈这一系列博客的前三篇,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架构、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以及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要谈软件架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架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所谓架构,起先源于建筑学,后来广而用之,在社会各个方面行业......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五章读后感
    本章作为最后一章,主要讲了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历史发展、耗散结构理论简介、协同学简介、突变论简介以及自组织系统方法概述。由于机械化大生产的推动,19世纪中期,热力学和分子物理发展起来了,其主要成就是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9世纪热力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一章读后感
    在阅读完第一章后,我对系统科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章节为我们介绍了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我深刻体会到系统科学方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首先,我了解到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系统科学方法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行为和结构的方法论,它......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八章读后感
    我认识到了内存管理对于程序的重要性。不合理的内存使用可能导致程序性能下降、崩溃甚至出现安全漏洞。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了解到了不同的内存分配方式,如静态分配、动态分配和堆内存分配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的......
  • 架构漫谈读后感
    架构产生的动力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自动化程度有限:对于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完成的工作,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仍需要架构来协助规划和设计。个体能力和专注度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由于个人能力和专注度的限制,单个人很难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因此,需要将工作分解......
  • 架构漫谈——1500字
    架构漫谈:首先是什么是架构,读完之后我自己的对架构的理解就是一种为了方便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具体是怎么方便解决问题的呢? 总结下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再对问题进行切分,由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工作,然后使这些部分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架构,是一个方便解决问题的过程。接......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一章读后感
    文章指出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TextOut函数将文字信息传递给CPU来执行。这意味着Windows操作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而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平台,它可以与硬件设备进行交互,并控制它们的操作。这让我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是输入数据还是输出数据,......
  • 2.28王概凯架构漫谈读后感
    架构漫谈是由一个架构师王概凯写的一个专题,是以他的实际架构经验为基础,讨论是什么是架构,怎样做好架构,怎么写好程序等一些问题。共分为九个部分:1) 什么是架构?首先把架构的概念讨论明白,然后在对架构进行分析才显得清晰有意义。架构这个词在软件工程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