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一个图形进行一个较为复杂的变换时,我们并不直接去计算这个变换,而是将其分解为多个基本变换,再依次作用于图形。对于复合变换:
$$ P^{,} = M_{n} \cdots M_{3} \bullet M_{2} \bullet M_{1} \bullet P$$
先作用的变换放在连乘式右边,后作用的变换放在连乘式左边。由于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因此变换合成矩阵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1. 固定坐标系模式
在变换合成或者复合变换时,先调用的变换先执行,后调用的变换后执行,体现在矩阵相乘时,先调用的变换矩阵放在连乘式的右边,后调用的变换放在连乘式的左边。这种变换模式成为固定坐标模式,也称为图形模式。他的特点是在连续执行几次变换时,每一次变换均可看成相对于原始(固定)坐标系进行的。
(1)先把图形绕z轴旋转90度,然后再平移距离7.
(2)先把图形沿x轴平移7,再绕z轴旋转90度。
显然,两种变换方案的结果不同,但都是相对于原坐标oxy坐标系进行的,先调用的变换先执行。
2.活动坐标系模式
活动坐标系模式,又称空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连续执行几个变换时,变换矩阵的合并方式恰好和固定坐标系模式相反。即先调用的变换在连乘式的左边,后调用的变换在连乘式的右边。体现在程序执行上,先调用的变换后执行,后调用的变换先执行,它非常适合堆栈结构实现,也是OpenGL图形库采用的方式。
我们重新来考虑上面的两种变换。
(1)将图形与坐标系一起旋转90度;在新坐标系中,将图形与坐标系一起沿x轴平移7.
图形在它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是不变的,这样变换事实上是作用于坐标系而非图形本身。
(2)将图形与坐标系沿x轴平移7;再将图形与坐标系一起旋转90度。
我们使用程序来看一下效果。
首先我们画一个三角形。
float vertices[] = {
//位置坐标 颜色属性
0.0, 0.0, 0.0, 1.0, 0.0, 0.0,
0.1, 0.0, 0.0, 1.0, 0.0, 0.0,
0.0, 0.2, 0.0, 1.0, 0.0, 0.0
};
我们看一下原始图形:
(1)首先我们绕Z轴旋转90度,然后再沿X平移0.5:
glm::mat4 transform(1.0f);
transform = glm::rotate(transform, glm::radians(90.0f), glm::vec3(0.0, 0.0, 1.0f));
transform = glm::translate(transform, glm::vec3(0.5, 0, 0));
ourShader.use();
ourShader.setMat4("transform", transform);
(2)先沿x轴平移0.5,再沿z轴旋转90度:
glm::mat4 transform(1.0f);
transform = glm::translate(transform, glm::vec3(0.5, 0, 0));
transform = glm::rotate(transform, glm::radians(90.0f), glm::vec3(0.0, 0.0, 1.0f));
从两个不同的结果看出,opengl使用的是活动坐标系,其实是对图形的局部坐标系进行的变换。
不同的应用要用不同的变换模式。在绘图的情况下多用固定坐标系模式,因为比较容易估计变换后的后果。整体变换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较为独立的局部变换时,常用活动坐标系模式。例如机械手变换到适当位置后,手腕和手指的运动是相对于手臂的,如果在手臂上建立一个坐标系,那么手指手腕的运动就简单多了。
标签:glm,Opengl,变换,0.0,transform,几何变换,图形,坐标系 From: https://www.cnblogs.com/errorman/p/1765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