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Q 分治学习笔记
简介
CDQ 分治一般用来解决偏序问题。我们先来回忆一下:
- 一维偏序:排序即可解决问题。
- 二维偏序:对于 \((a,b)\),我们使用排序解决 \(a\),然后 \(b\) 使用树状数组即可简单维护。
- 三位偏序:有一维不好处理,怎么做呢?
这时候,CDQ 分治即使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在允许离线的情况下,CDQ 可以在 \(O(n\log^2n)\) 的复杂度内解决三维偏序。
其实,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排序,然后使用二维数据结构解决二维剩下的偏序问题。但是鉴于那样的数据结构相对更为复杂、代码复杂度更高,所以 CDQ 还是很不错的。
算法
我们使用排序解决第一维,一维数据结构(比如树状数组)解决第三维。然后第二维,我们使用分治算法解决。具体来说:
对于一个区间 \((l,r)\),我们将其分为 \((l,mid)+(mid+1,r)\),然后递归计算两个区间的贡献,再计算两个区间之间的贡献(其实类似于线段树的思路)。假如两个子区间的贡献已经搞定了,那我们此时只需要计算左区间对于右区间的贡献。此时,我们左区间每个数可以理解为 \((0,b,c)\),右边则是 \((1,b,c)\)——此时,相当于转换为二维偏序。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排序加上树状数组解决。具体来说,我们使用归并排序,遇到左区间的数就加入数据结构,遇到右区间的数就查询数据结构。这样即可在 \(O(len\log len)\) 的复杂度内解决某一个区间中单独的贡献,然后总的复杂度就是 \(O(n\log^2 n)\)。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算法的本质。为什么只用一个简单的分治,即可解决需要用高级数据结构才能解决的问题呢?我的理解,就是降维——高维问题转换为低维问题。我们原本是一个 \(O(n)\) 规模的三维问题,然后用一个分治将其转换为了一个 \(O(n\log n)\) 的二维问题——这个就是精髓。非常奇妙。
那么现在,我们来尝试解决一下四维偏序——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可以加深理解。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做法:排序,然后用三维数据结构解决剩下的三维。这个当然是可行的,只需要一个 KD-Tree 即可,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做法。
或者,一维排序然后数据结构套数据结构(树状数组+KD-Tree),也很优秀。
或者,一维排序一维 CDQ,剩下的使用二维数据结构——可行,但是应该既不好写又不优秀。
甚至,你可以直接使用 KD-Tree 解决四维偏序,只不过复杂度巨大无比而已。
而当然,CDQ 是可行的。我们排序一维,一维数据结构搞定一维,中间两维都使用 CDQ。
我们先排序然后第一层分治,问题转换为:前一半子区间 \((0,b,c,d)\) 对于后一半子区间 \((1,b,c,d)\) 的贡献。注意,我们需要计算这个区间第一维所有 \(0\) 对于 \(1\) 的贡献。
然后对于这一个区间,按照 \(b\) 排序。然后接着分治下去。接下来,问题就转换为 \((0,0,c,d)\) 对于 \((1,1,c,d)\) 的贡献。然后就使用二维的方法解决即可。
复杂度的话考虑一个位置会被操作 \(O(\log^2)\) 次,加上数据结构总共就是 \(O(n\log^3n)\),但是常数很小。
非常有意思。
标签:偏序,排序,分治,笔记,CDQ,区间,数据结构 From: https://www.cnblogs.com/One-coder/p/1712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