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些字的时候离高考还有 200 多天。至于为什么以此来计时,可能是为了偷懒吧。同质化的日子消逝得比想象中快,没想到已经上了 2 个多月学了。
很少在网上写一些东西。常常觉得没有写的必要,一方面写了没什么人看见,另一方面自己过段时间也可能嫌弃然后删掉。自记忆尚存的那几次写题解、闲话,大都荡然无存,没于静谧而苦涩的过去之中了。
但为什么还是写下了这篇像带着起床气的胡话呢?我也不是很明白,因为我想?也许不需要答案。
自从 21 年底就没怎么碰过 OI 了,现在看来这段经历确令自己不悦,趁着还记得一些琐事,亦可略叨几句。
大约是 18 年,我们小学的信息老师郑常波先生给我发了一份编程报名表。至于当时的我却是毫不了解编程的,不过父母觉得别人好像也在学而且学了可能升学有用,于是乎大力支持并裹挟着我报了班。虽对此很懵懂,但好奇依旧让我选择了每周六三小时的编程生活。此时说我学 OI 可能不甚严谨,毕竟更多的还是启蒙和娱乐性质,做题的时候常常摸鱼,少年宫的老师亦没什么要求。不过郑老师确实是一个负责的人,他跟着我们在少年宫一起学习,答疑解惑,直到我们毕业。
少年宫的生活里还是接触了不少优秀的老师们,他们的讲课至今我仍留有印象,感谢时小明、沈小伟、姚威、吴春几位老师,他们的教学让我保持住了对编程的热情,为我初中短暂的 OI 生涯打下了基础。
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没资源(以前的教练跳槽了),刚进学校的几个 OIer 便在学校指引下参加外聘教练的课程,大约 1 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进程是混乱的。我们学校新招的信息老师肖锋被抓来做教练,而他是个 0 基础,学习进度还不及我们,总体上更像个经纪人。仅仅是“递推与递归”我便前前后后学习了 3 次,没有学到什么更深入的知识。为了探索我将很多 whk 时间用在了 OI 上,成绩变得不很好看。父母亦以此为由禁止我周末打洛谷的比赛,晚上也不允许打 cf 。更神秘的是,20 年我报的线上课程直接不让我看,把电脑给拆了。20 年底,我参加 J 组并得到 2=,这可能是当时的我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T3,T4 只有思路写不出来,平时每周 3h 的模式还是让我欠练了。当时全校几十个人只有一两个拿到了 pj1=,没人通过 S 组的笔试所以不存在后文。20 年便充满遗憾地结束了,很多人到此便放弃了,我作为留下的一员和几位朋友进入了初三。
要返校了,以后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