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想法
如今的社会资讯纷杂,很多事情也越来越想不通,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肯定是想摆脱这个情况的(想太多又想不明白),虽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重获内心曾经自洽的力量。关于这本书主要从熵减,内耗和心流这三个方面展开,以下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的笔记和一些思考。
熵减
在熵减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如何正确的审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意识,欲望,意图及思绪的相互抵触而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在这里我们得对自我有个客观的认知。
关于自我认知
“我是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不断的在探讨这个问题直到死亡降临。而我是谁,就是在你向某个方向前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我”,然后在修正行动时形成的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自省,因为人无法通过自己去分析自己,只能通过结果定义自己,通过行动发现自己。
- 自省
1.不带有色眼镜
2.正视自己真正的痛苦和缺陷
3.以旁人的视角审视自己
对于自省,我们要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进行改正,通过第三人称的审视已经发生的事情将会时过去的经验,而改正后所形成的现在的我才是未来的我。
所谓的自我认知就是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后所形成的我。
关于生活满意度
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享乐,意义和投入。
1.享乐——转瞬即逝的感官快乐
2.意义——先抑后扬的高峰快乐
3.投入——延绵不绝的内源快乐
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意义和投入,这两者的快乐将决定你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却充满不确定性。
人是天性就追求确定性的物种,厌恶损失。如果人一直无法获得掌控感,就会变得习得性无助。
这种不确定性也造就了我们所说的命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多不是概率上的偶然,而是我们认知倾向早早就种下了这个因。
人们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但这也是最难的部分。因为命运是自我认知推动下一连串无意识行为的必然结果。而认知是大脑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认知
认知有两种分别是惯性认知和理性认知。
1.惯性认知——直觉,简单能即可反应的。
2.理性认知——有意识,需要逻辑且耗能的。
两种认知组成了路径依赖:将已验证的经验转为自动反应,这也是你掌控命运的第一步。
在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中领悟,减少相应的脑力消耗。这个路径是螺旋上升的,在每个拐弯处就是你不断的领悟和熟练,转为惯性认知,而之前的过程就是理性认知,也就是不断思考和尝试的过程。难度是不断螺旋上升的。如果你只是象征性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找个理由停下来,那就会任务闭合。同理,以螺旋上升那就可以螺旋下降。
所谓螺旋下降就是认知退行。被困难卡住后就开始开始逃避,然后迷茫,最后放弃,导致认知降级,这就是反向路径。
多数人的成长靠感觉的随波逐流,一半靠运气和天赋,一半靠跌落谷底时痛彻心扉的觉醒。原始力量很强,意志力无法长时间压制,如想改变恶习,需要现有思想上的转变。
熵增
所谓的熵增就是“做无用功”,物理意义就是越混乱效率越低,而熵增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内耗。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就是精神熵(心熵):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导致内心秩序混乱不堪。更近一步的理解就是:内心各种无谓念头一直产生摩擦,摩擦后的垃圾愈来愈多,相互抵抗,将人在心理上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以上情况会有以下结果:
- 实中未采取任何行动,但脑子高速旋转,无法专注。
- 无止境提升行动量来掩盖注意力和行动力的缺失,会印证“我努力了但始终不行”进一步强化习得性无助。
以上就是精神内耗——想太多,想不明白。这个时候需要只往一处想,明确自己所做的,也就是心如明镜。这个过程就是降低熵值;以下方法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熵值: - 断舍离。——尽可能扔掉你所不需要的。物品和app都可以
- 屏蔽日常噪声。——消息如果可以尽可能的少回,在你起床,午休和晚上进行消息的回复。
- 提升多巴胺。——有氧和无氧运动。
- 阻断负反馈来源。——尽可能少的和给你带来不良感受的人交流。
- 阻断幻想来源。——不看会让自己想太多的书籍,番剧和综艺。
- 阻断成瘾来源。——拒绝任何有奖励机制的网友和手游
- 秉持极简主义。——用不到的东西不要买,生活用品只买基础款;拒绝提前和超前消费。
- 冥想式呼吸。——每天3次,每次10分钟。
以上目的我想不难看出,所谓减熵就是让你做一个简单的人,有时候不要把减少看成损失。太多无关的念头会使大脑无法聚集认知,要让能量向同一个方向做功,就要重构一个更精巧,简洁,节能的思维行动框架,将认知更好的集中在“投入”和“意义”上。
熵减的理念和践行原则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食……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生命不断对抗熵增的过程。
关于熵减我们要打造开放的认知系统——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概念有些拗口和晦涩,以下为他的定义:
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系统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熵流可能为负,系统总熵便可以小于零,则系统通过熵减就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看似拗口,其实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
- 思维上保持开放性——建立一个高适应性,高弹力,能够自我纠错的动态思维模式。这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自我反省
- 意识上远离平衡态。也就是不要一直保持一成不变。
- 行动上保持非线性成长。——一件事刚开始进入的是一个漫长的平衡状态,改变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改变,并在高位保持平稳。——这也是行动的复利效应。
在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就是:
1. 将思维由固化型思维替换为成长型思维。
思维有2个特点,分别是红灯惯性和存量信念。
红灯惯性就是一遇到变化就喊停。
存量信念就是不愿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这里可以理解成渴望回报而害怕付出。
成长思维就是增量信念。它会更加的开放,并且以获得新体验和新知识为主。
思想的转变注定是漫长,但第一步就是你得先去改变。
2. 将意识从舒适圈跨入伸展圈。
舒适圈待太久会对环境的变化丧失敏感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舒适圈内:用压力来进行判断,如果你做一件事处于紧张,微微的不安和有些呼吸急促,那就是处于伸展圈,这种事情可以尽量多尝试,有点压力但可以控制的“危机”。
3. 将行动从结果导向转换为过程导向。
对于行动我们要利用复利效应(临界点),也就是耐心的做正确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会让你不舒服,有压力而且还不一定有回报。
耐心只是表象,让人无法坚持的真正的原因是离终点的不确切。所以我们需要放弃去看结果,专注过程,并保持方向正确,将行动持续下去。
总结一下:
我们现在所构建的认知系统就是:以成长型的思维选择目标,在伸展圈内磨练能力,借助复利效应一步步用行动实现目标的自己;在此基础上,成为一名以长期学习代替临时学习、以过程导向代替结果导向的终身成长者。
在优化一下上面的认知系统。
- 开源:为认知引入负熵。
- 节流:为内心排出高熵。
- 增效:为行动分配能量。
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需要: - 找到高质量的文章等,进行有意识的输出,来提升信息的转换率并内化自己的理解。
- 清理低质量的信息流,鱼龙混杂的抖音可以直接删除,没点开过的订阅号也该删就删。
- 慎重选择信息流,不要随意订阅或关注up,尽量保持精简,使自己不被打扰。
- 优质的人际流和环境流,人际流因人而异,环境流尽可能去和所做事情的环境一致的地方去,比如读书的时候去图书馆。
- 多去观察和靠近优秀的人,看他们的共性,并多学习。
- 多进行内化并输出,只学习不输出相当于什么都没做,浪费时间。
为了防止自己空洞的情绪(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的漫延,一开始可以从最能控制的地方开始做,比如去图书馆学习,或者读书时写读书笔记,并整理。这样可以减少知行不合一的感觉从而减少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