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海涛章
雷家林
海涛章 第十三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海亦能自居于山也,非山之自居于海也。山海自居若是,而人亦有目视之者。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玄圃方壶。纵使棋布星分,亦可以水源龙脉,推而知之。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
家林云:读海涛章你最好把它当诗来读,此章写得有韵味与节奏感,文章的排比整齐而灵动。你最好把老朱当文学家看,他的文字功夫,其实非今之画者可比得。而我读此章想到的是司空表圣的“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感觉的是文字的气魄宏大,境界恢弘,感觉起来石涛不象是在写画论,而是沉醉于山川的交响曲中,把他的感受写出来,那种优美的文字仿佛在引导你飞仙上升,去蓬莱阆苑,去玄圃方壶。感觉起来瞎尊者在瞎画着他的神仙境界,用一画之法,用文字而非笔墨,让你仿佛看到微茫的烟水瀛洲,仙岛海阁。读他的这段文字,我想到的是我在深圳东海岸的点点滴滴,对于海洋山川的亲密接触。这样,隐含画理的文字,似乎迷失在优美的海涛境界的描写中。甚至让人想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虚空境界,因为烟水微茫的蓬莱境界正是以空境出之,以少许笔墨,以多许空白来表现,使飘渺虚无的世界显现,人与我,景与心,迷离在其中。石涛在谈画理,画法,更是在谈心境,谈玄理,在谈心远地自偏,在教导人们皈依晋代风流,竹林遗韵,此其实亦是杰出画者必修之心境。海啊山啊,我亦想到的是《山海经》里叙述的丰富变幻的世界:山川地理与优美的传说,神灵与山川的交融。在石涛的心里,在古代杰出画者的思想中,山与水,与人一样,有生命的,山是石头的放大,海是水的扩展,说米芾是癫子是不对的,有神灵的石头或大山其实是你的岳丈,是你的兄弟,正因为米芾知山海是自己的亲属,当你的法眼或者慧眼识得他们的时候。所以他亦知一画之法,只不过没有石涛这般的理论建树,或者不在乎此种理论建树,但他的米家山水,不就是我用我法的一画之法吗,不是破了宋之前的一切成法吗,他的飘渺的潇湘云烟景观,不是奇异的水墨艺术景观吗,他自己的画作没有传下,但他儿子的米家之法流传至今,我在观北京故宫“石渠宝籍”藏品展看到一幅真迹,当然更多的后世画者不想破成法,却愿意在米家山水中讨生活,比如元代的高克恭甚至近代的齐白石,都能找到米家山水的影响,但那个原创者的伟大,就是与山海相融合如一体,而能资任新奇的世界,前不见古人,后只见追风者的奇观。以小观大的中国画者的心理与视线感觉,在石涛海涛章中展示得淋漓而充分。一画之理更清晰的表现就是画者与山海融为一体,画者之心与山海无间,这样山海之精神,山海之脉动,山海之灵魂,全在画者心中涌现,并引导其手操持笔墨而成就一幅幅杰出的画作来。山与海相交融,两者是同一,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其实是今天是山明天是海,今天的张家界昔日何尝不是海变而成,今日之海底,何尚没有消逝的古代城市与山峦。苍海桑田之变幻,麻姑等人最为明了,麻姑是谁,与天地融合之神灵化身也。此便是山即是海,海即是山的理论来源,而引导山海之变者是造化,当你知造化之心,通于一画时,山海便在你的掌握中,任运自如。
标签:石涛,画语录,山海之,山海,--,雷家林,画者,一画,海涛 From: https://blog.csdn.net/ljl292019/article/details/14313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