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无监督的神经网络模型——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解读

无监督的神经网络模型——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解读

时间:2024-10-21 15:46:45浏览次数:8  
标签:编码器 Autoencoder 神经网络 自动 mathbf 特征提取 隐含 数据

采用自动编码器进行高效特征提取详解

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是一种无监督的神经网络模型,广泛应用于数据降维、特征提取、数据压缩和去噪等领域。通过学习数据的有效编码,自动编码器能够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隐含空间,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采用自动编码器进行高效特征提取,涵盖其结构、工作原理、训练方法、类型、优势与局限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目录

  1. 自动编码器简介
  2. 自动编码器的结构
  3. 自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4. 高效特征提取的机制
  5. 自动编码器的类型
  6. 自动编码器的训练过程
  7. 自动编码器的优势与局限
  8. 自动编码器的应用场景
  9. 高效特征提取的案例分析
  10. 总结

自动编码器简介

自动编码器是一种神经网络架构,旨在学习数据的紧凑表示。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 编码器(Encoder):负责将高维输入数据 x \mathbf{x} x 映射到低维的隐含表示 z \mathbf{z} z。
  • 解码器(Decoder):负责将隐含表示 z \mathbf{z} z 重建为与原始输入数据 x ^ \mathbf{\hat{x}} x^ 尽可能相似的输出。

通过最小化输入数据与重建输出之间的差异,自动编码器能够学习到数据的有效编码,即高效的特征表示。这种特征表示不仅能够用于降维,还能在后续的机器学习任务中提升模型性能。


自动编码器的结构

编码器(Encoder)

编码器是自动编码器的前半部分,负责将高维输入数据映射到低维的隐含空间。其结构通常由多个全连接层、卷积层或循环层组成,通过逐层减少数据的维度,提取出数据的主要特征。

示例结构

  • 输入层:接收高维数据(如图像的像素值)。
  • 隐藏层1:使用激活函数(如ReLU)进行非线性变换。
  • 隐藏层2:进一步减少维度,提取更高级的特征。
  • 隐含层(Latent Layer):低维表示,包含了数据的核心信息。

解码器(Decoder)

解码器是自动编码器的后半部分,负责将隐含表示 z \mathbf{z} z 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其结构通常与编码器对称,通过逐层增加数据的维度,尽可能精确地重建输入数据。

示例结构

  • 隐含层:接收低维表示。
  • 隐藏层2:通过激活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
  • 隐藏层1:进一步增加维度,准备重建数据。
  • 输出层:生成与输入数据相同维度的重建数据。

隐含层(Latent Space)

隐含层位于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是数据的低维表示。隐含层的维度决定了特征提取的程度,较低的维度意味着更高的特征压缩,但可能导致信息丢失。隐含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重建的准确性和特征的有效性。


自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数据传输

输入数据 x \mathbf{x} x 首先通过编码器,被转换为隐含表示 z \mathbf{z} z。编码器通过多层神经网络,逐步提取出数据的主要特征,压缩数据的维度。

重建过程

隐含表示 z \mathbf{z} z 随后通过解码器,尝试重建原始输入数据 x ^ \mathbf{\hat{x}} x^。解码器通过反向过程,将低维的特征表示还原为高维的输出,尽可能保持与输入数据的相似性。

损失函数

自动编码器的训练目标是最小化输入数据 x \mathbf{x} x 与重建输出 x ^ \mathbf{\hat{x}} x^ 之间的差异。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

  • 均方误差(MSE)

    L ( x , x ^ ) = ∥ x − x ^ ∥ 2 L(\mathbf{x}, \mathbf{\hat{x}}) = \| \mathbf{x} - \mathbf{\hat{x}} \|^2 L(x,x^)=∥x−x^∥2

  • 交叉熵损失(适用于二值化或归一化数据):

    L ( x , x ^ ) = − ∑ i [ x i log ⁡ ( x ^ i ) + ( 1 − x i ) log ⁡ ( 1 − x ^ i ) ] L(\mathbf{x}, \mathbf{\hat{x}}) = - \sum_{i} \left[ x_i \log(\hat{x}_i) + (1 - x_i) \log(1 - \hat{x}_i) \right] L(x,x^)=−i∑​[xi​log(x^i​)+(1−xi​)log(1−x^i​)]

通过优化损失函数,自动编码器学习到将数据有效压缩和重建的参数。


高效特征提取的机制

降维与特征压缩

自动编码器通过编码器将高维数据压缩到低维的隐含表示,实现数据的降维。这不仅减少了计算资源的消耗,还提取出了数据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相比于传统的降维方法(如PCA),自动编码器能够学习非线性的映射关系,更好地捕捉复杂数据的结构。

非线性特征提取

由于自动编码器中的编码器和解码器通常由多层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神经网络组成,它们能够捕捉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这使得自动编码器在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时,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

  • 深度结构:深层自动编码器具有多层隐藏层,能够逐层提取数据的高级特征。
  • 非线性激活函数:使用ReLU、Sigmoid、Tanh等非线性函数,使网络能够学习复杂的映射关系。

去噪与鲁棒性

去噪自动编码器(Denoising Autoencoder) 通过在输入数据中添加噪声,训练网络重建原始的无噪声数据,从而学习到更鲁棒的特征表示。

  • 抗干扰性:去噪过程迫使网络学习数据的本质结构,忽略噪声和干扰。
  • 特征稳健性:提取的特征对数据扰动不敏感,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正则化与稀疏性

通过添加正则化项或设计稀疏自动编码器,可以促使隐含表示具有稀疏性,即大部分神经元的激活值接近零,只有少数神经元被激活。

  • 稀疏表示:稀疏性有助于提取更具辨别力的特征,减少特征之间的冗余。
  • 防止过拟合:正则化技术能够防止模型过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自动编码器的类型

稀疏自动编码器(Sparse Autoencoder)

稀疏自动编码器在隐含层引入稀疏性约束,使得隐含表示中大部分神经元的激活值接近零,仅有少数神经元被激活。这有助于提取更具辨别力的特征,减少特征之间的冗余。

实现方法

  • 稀疏正则化:在损失函数中添加稀疏性约束,如L1正则化。
  • 激活函数:使用激活函数如ReLU,使得大部分神经元不被激活。

去噪自动编码器(Denoising Autoencoder)

去噪自动编码器通过在输入数据中添加噪声,训练网络在重建过程中去除噪声,恢复原始的干净信号。这提高了特征提取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实现方法

  • 添加噪声:在输入数据上添加随机噪声,如高斯噪声或遮挡噪声。
  • 训练目标:网络学习从有噪声的输入中重建无噪声的输出。

变分自动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变分自动编码器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引入概率分布的概念,学习数据的隐含表示。VAE 能够生成与训练数据相似的新数据,广泛应用于图像生成、数据增强等领域。

关键特点

  • 概率框架:将隐含表示视为概率分布,通过最大化变分下界(ELBO)进行训练。
  • 生成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样本,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

堆叠自动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

堆叠自动编码器由多个自动编码器层叠而成,每一层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通过逐层训练,堆叠自动编码器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特征表示。

关键特点

  • 分层学习:每一层自动编码器学习数据的不同层次特征。
  • 深度结构:适用于复杂数据的特征提取,提升模型的表达能力。

自动编码器的训练过程

前向传播

输入数据 x \mathbf{x} x 通过编码器,得到隐含表示 z \mathbf{z} z。隐含表示随后通过解码器,生成重建输出 x ^ \mathbf{\hat{x}} x^。

z = f encoder ( x ) \mathbf{z} = f_{\text{encoder}}(\mathbf{x}) z=fencoder​(x)

x ^ = f decoder ( z ) \mathbf{\hat{x}} = f_{\text{decoder}}(\mathbf{z}) x^=fdecoder​(z)

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

通过计算重建误差 L ( x , x ^ ) L(\mathbf{x}, \mathbf{\hat{x}}) L(x,x^),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计算损失函数相对于网络参数的梯度。然后,利用梯度下降或其变种(如Adam、RMSprop等)更新网络参数,最小化重建误差。

优化技术

  • 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加速训练过程,稳定网络。
  • Dropout: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学习率调度:动态调整学习率,提升训练效率。
  • 早停(Early Stopping):在验证集损失不再下降时停止训练,防止过拟合。

自动编码器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1. 自动学习:无需人工设计特征,自动学习数据的最佳表示,减少特征工程的工作量。
  2. 非线性能力: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能够捕捉数据中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超越传统线性降维方法如PCA。
  3. 多功能性:适用于降维、数据压缩、去噪、异常检测等多种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4. 数据压缩与可视化:通过降维实现数据压缩,便于存储和传输,同时支持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方便理解和展示数据结构。
  5. 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计不同结构的自动编码器,如稀疏自动编码器、去噪自动编码器和变分自动编码器,满足多样化的数据处理需求。

局限

  1. 过拟合风险:如果模型过于复杂,可能会过拟合训练数据,导致泛化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网络结构和使用正则化技术。
  2. 计算资源需求高:训练深层自动编码器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尤其是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能面临计算瓶颈。
  3. 解释性差:隐含表示通常难以直接解释其物理或实际意义,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4. 数据质量敏感:自动编码器对数据的质量和预处理要求较高,噪声和异常值可能影响特征提取的效果,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清洗和标准化。
  5. 选择合适的隐含层维度:隐含层的维度决定了特征提取的程度,过低可能导致信息丢失,过高则无法有效降维,需通过实验和验证选择最佳维度。

自动编码器的应用场景

图像处理

  • 图像压缩:通过将高维图像数据压缩到低维隐含表示,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
  • 图像去噪:利用去噪自动编码器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 特征提取:提取图像中的高级特征,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任务。

自然语言处理

  • 词向量学习:将词语或句子映射到低维向量空间,捕捉语义信息。
  • 文本生成:通过训练生成自动编码器,生成与训练数据相似的新文本。
  • 异常检测:识别文本数据中的异常模式或噪声,提升文本分析的准确性。

时间序列分析

  • 模式识别:学习时间序列中的重要模式和趋势,辅助预测和分类。
  • 异常检测:通过重建误差检测时间序列中的异常事件或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数据压缩:将高维时间序列数据压缩到低维隐含表示,减少存储和计算需求。

异常检测

  • 工业设备监控:通过自动编码器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检测异常行为或故障信号。
  • 网络安全:识别网络流量中的异常模式,防止网络攻击和入侵。
  • 金融欺诈检测:分析金融交易数据,识别异常交易行为,防止欺诈行为。

生成模型

  • 图像生成:通过变分自动编码器(VAE)生成与训练数据相似的新图像。
  • 数据增强:生成多样化的数据样本,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效果。
  • 文本生成:生成具有特定语义的文本内容,辅助自然语言处理任务。

高效特征提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MNIST手写数字识别

利用自动编码器对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将高维图像数据压缩到低维隐含表示,提高分类器的效率和准确性。

步骤

  1. 数据预处理:将28x28的MNIST图像展平为784维向量,并进行标准化。
  2. 构建自动编码器:设计编码器和解码器,隐含层设定为32维。
  3. 训练模型:使用训练数据最小化重建误差,学习有效的特征表示。
  4. 提取特征:通过编码器提取低维特征,用于后续的分类任务。
  5. 分类器训练:使用提取的特征训练支持向量机(SVM)或其他分类器,评估分类性能。

效果

通过自动编码器提取的低维特征,分类器在MNIST数据集上的准确率显著提升,同时减少了计算资源的消耗。

案例二:人脸图像压缩与重建

使用自动编码器对人脸图像进行压缩和重建,验证自动编码器在高效数据压缩和恢复方面的能力,同时观察重建图像的质量。

步骤

  1. 数据收集:收集大量的人脸图像,统一尺寸和灰度处理。
  2. 构建自动编码器:设计适用于图像数据的卷积自动编码器,隐含层设定为64维。
  3. 训练模型:在训练集上训练自动编码器,最小化重建误差。
  4. 图像压缩:通过编码器将高维人脸图像压缩到低维隐含表示。
  5. 图像重建:通过解码器从低维隐含表示重建图像,评估重建质量。

效果

自动编码器成功地将人脸图像压缩至低维空间,重建后的图像质量较高,保留了人脸的主要特征,验证了其在图像压缩和重建中的有效性。

案例三:工业设备的异常检测

应用去噪自动编码器对工业设备的传感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异常检测,通过监控重建误差,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提升设备维护的效率。

步骤

  1. 数据收集:从工业设备的传感器采集大量正常运行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去除异常值。
  3. 构建去噪自动编码器:设计编码器和解码器,隐含层设定为16维,添加噪声层。
  4. 训练模型:在正常运行数据上训练去噪自动编码器,最小化重建误差。
  5. 异常检测: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使用自动编码器重建传感器数据,监控重建误差,识别异常行为。

效果

通过监控重建误差,自动编码器能够及时发现传感器数据中的异常变化,预警设备故障,提升设备维护的效率和可靠性。


总结

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是一种强大的深度学习工具,能够通过无监督学习自动提取数据的高效特征。其主要优势和挑战如下:

主要优势

  • 自动学习:无需人工设计,自动提取数据的关键特征,提高了特征工程的效率。
  • 非线性能力:能够捕捉数据中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超越传统线性方法如PCA。
  • 多功能性:适用于降维、数据压缩、去噪、异常检测等多种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 数据压缩与可视化:通过降维实现数据压缩,便于存储和传输,同时支持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方便理解和展示数据结构。
  • 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计不同结构的自动编码器,如稀疏自动编码器、去噪自动编码器和变分自动编码器,满足多样化的数据处理需求。

面临的挑战

  • 过拟合风险:如果模型过于复杂,可能会过拟合训练数据,导致泛化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网络结构和使用正则化技术。
  • 计算资源需求高:训练深层自动编码器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尤其是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能面临计算瓶颈。
  • 解释性差:隐含表示通常难以直接解释其物理或实际意义,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 数据质量敏感:自动编码器对数据的质量和预处理要求较高,噪声和异常值可能影响特征提取的效果,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清洗和标准化。
  • 选择合适的隐含层维度:隐含层的维度决定了特征提取的程度,过低可能导致信息丢失,过高则无法有效降维,需通过实验和验证选择最佳维度。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编码器在特征提取和数据表示方面将持续发展,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

  • 非线性自动编码器:开发更复杂的非线性模型,提升自动编码器在处理非线性数据上的表现。
  • 鲁棒自动编码器:增强自动编码器对噪声和异常值的鲁棒性,提高在实际复杂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 实时自动编码器:优化算法和模型结构,实现自动编码器的实时训练和特征提取,满足高速度应用的需求。
  • 结合生成模型:将自动编码器与生成模型(如生成对抗网络GAN)结合,提升数据生成和重建的质量与多样性。
  • 多模态数据处理:扩展自动编码器的方法,处理来自不同模态的数据(如图像、文本、音频),实现跨模态特征提取和融合。
  • 自监督学习结合:结合自监督学习技术,进一步提升自动编码器在无标签数据上的特征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自动编码器作为一种基础而重要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其强大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降维能力,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自动编码器将在处理复杂高维数据和实现高效特征提取方面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 代码解释

以下是使用 PyTorch 实现自动编码器进行高效特征提取的详细解释,展示了如何构建、训练和应用自动编码器模型。

定义自动编码器模型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 定义自动编码器模型
class Auto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784, hidden_dim=32):
        super(Autoencoder, self).__init__()
        # 编码器部分
        self.encoder = nn.Sequential(
            nn.Linear(input_dim, 128),  # 输入层到隐藏层1
            nn.ReLU(True),              # 激活函数
            nn.Linear(128, hidden_dim), # 隐藏层1到隐含层
            nn.ReLU(True)               # 激活函数
        )
        # 解码器部分
        self.decoder = nn.Sequential(
            nn.Linear(hidden_dim, 128), # 隐含层到隐藏层1
            nn.ReLU(True),              # 激活函数
            nn.Linear(128, input_dim),  # 隐藏层1到输出层
            nn.Sigmoid()                # 激活函数(适用于归一化数据)
        )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encoder(x)  # 通过编码器
        x = self.decoder(x)  # 通过解码器
        return x
模型结构:
  • 编码器:包括两个全连接层,将输入维度(784)逐步降至32维。
  • 解码器:包括两个全连接层,将32维的隐含表示逐步还原回784维。
  • 激活函数:编码器使用ReLU激活函数,解码器在最后一层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以确保输出值在[0,1]范围内(适用于归一化后的图像数据)。
加载MNIST数据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
train_dataset = datasets.MNIST(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64, shuffle=True)
初始化模型、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model = Autoencoder()
criterion = nn.MSELoss()  # 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1e-3)  # Adam优化器,学习率设为0.001
训练模型
num_epochs = 5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data in train_loader:
        img, _ = data
        img = img.view(img.size(0), -1)  # 展平图像为784维向量
        output = model(img)              # 前向传播,获取重建输出
        loss = criterion(output, img)    # 计算重建误差
        optimizer.zero_grad()            # 清零梯度
        loss.backward()                  #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optimizer.step()                 # 更新模型参数
    print('Epoch [{}/{}], Loss: {:.4f}'.format(epoch+1, num_epochs, loss.item()))
提取特征
with torch.no_grad():
    for data in train_loader:
        img, _ = data
        img = img.view(img.size(0), -1)
        features = model.encoder(img)  # 获取隐含表示
        print('Features shape:', features.shape)
        break  # 仅演示一次
可视化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 假设 features 已提取完毕,并且有对应的标签
# 这里只演示一次提取过程
with torch.no_grad():
    imgs, labels = next(iter(train_loader))
    imgs = imgs.view(imgs.size(0), -1)
    features = model.encoder(imgs).numpy()

# 使用PCA将32维特征降至2维
pca = PCA(n_components=2)
features_pca = pca.fit_transform(features)

# 可视化
plt.figure(figsize=(8, 6))
scatter = plt.scatter(features_pca[:, 0], features_pca[:, 1], c=labels, cmap='viridis', alpha=0.5)
plt.legend(*scatter.legend_elements(), title="Classes")
plt.xlabel('主成分 1')
plt.ylabel('主成分 2')
plt.title('自动编码器提取的特征可视化')
plt.show()

步骤:
  • 使用 PCA 将32维的隐含特征降至2维,便于可视化。
  • 使用 matplotlib 绘制散点图,不同类别用不同颜色表示。
  • 观察点:在降维后的空间中,不同类别的数据应具有一定的分离性,验证自动编码器提取的特征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标签:编码器,Autoencoder,神经网络,自动,mathbf,特征提取,隐含,数据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44648285/article/details/143113497

相关文章

  • GCN(图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信息聚合**和传统聚类算法是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都涉及到将某
    GCN(图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信息聚合和传统聚类算法是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都涉及到将某些对象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两者的差异:1.GCN中的信息聚合GCN中的信息聚合过程是节点级别的邻居信息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图的拓扑结构更新节点的特征表示。每个节点通过其邻......
  • 【进阶OpenCV】 (21) --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人脸检测
    文章目录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人脸检测一、加载CNN人脸检测模型二、图像预处理三、绘制人脸矩形框总结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人脸检测opencv可以直接通过readnet来读取神经网络。dlib也可以的。任务:使用dlib库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人脸检测模型来检测一张图片中的人脸,并使用O......
  • Python 自编码器(Autoencoder)算法详解与应用案例
    目录Python自编码器(Autoencoder)算法详解与应用案例引言一、自编码器的基本原理1.1自编码器的结构1.2自编码器的类型二、Python中自编码器的面向对象实现2.1`Autoencoder`类的实现2.2`Trainer`类的实现2.3`DataLoader`类的实现三、案例分析3.1手写数字去噪自......
  • 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的未来展望
      一、引言  近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者。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首次对非自然现象的科技研究给予如此高的荣誉。此举不仅彰显了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也预示着这两大领域将在未......
  • 时间序列预测(六)——循环神经网络(RNN)
    目录一、RNN的基本原理1、正向传播(ForwardPass):2、计算损失(LossCalculation)3、反向传播——反向传播通过时间(BackpropagationThroughTime,BPTT)4、梯度更新:二、RNN的常用结构 1、N——N结构2、N——1结构3、1——N结构4、N——M结构(Encoder-Decoder,也称Seq2Seq)三......
  • stm32入门教程--TIM编码器接口
    TIM编码器接口是一种重要的硬件接口,主要用于接收增量(正交)编码器的信号。以下是对TIM编码器接口的详细介绍:一、功能与作用TIM编码器接口可以接收由编码器旋转产生的正交信号脉冲。这些信号脉冲被用来自动控制一个计数器(CNT)的自增或自减,从而能够指示编码器的位置、旋转方向和......
  • 【多种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比较】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深度神经网络卸载策略研究【边缘计算
    ......
  • 基于C++的 BP/CNN神经网络算法(不调包)
    目前玩深度学习的小伙伴,上来就是使用现有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keras,pytorch,caffe),增加网络层,就像搭积木似的,看似方便,实则有时不利于个人能力发展,要知道现在公司需要的算法工程师,不仅仅只是会搭积木(这种工作,入门几个月的人就可以干了),而是要深入底层,能优化代码,能自己搭。本文......
  • 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的区别及例子?CNN是有监督学习吗?
    一、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也紧密相关。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以及一些例子:区别:定义: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使计算机系统能够利用数据来不断改进性能,无需明确编程。它侧重于开发算法,让计算机通过经验学习。神经网络:是一种受人脑结构启发的机器学习算......
  • 基于双路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融合了原始振动信号 和 二维信号时频图像 的多输
    基于双路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融合了原始振动信号和二维信号时频图像的多输入(多通道)故障诊断方法单路和双路都可时频图像算法可选小波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马尔可夫变迁场,格拉姆角场,S变换,递归图,灰度图等基于双路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融合了原始振动信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