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了一天了。md
虽然还没有过线段树合并板题,但早就用过了。
注意,单次合并复杂度是 \(O(n\log n)\) 的,但是一直合并,保证最终共有 \(n\) 个元素的话,总时间复杂度也是 \(o(n\log n)\) 的。不要理解成单次 \(\log n\)。
一个人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难道之前逼自己赶上那么多的努力真的要白费吗。
习题
A 更为厉害
差不多 30 min 秒了。
考虑两种情况,\(b\) 是 \(a\) 的祖先,那么 \(c\) 只能是 \(a\) 的子树。
第二种情况 \(b\) 在 \(a\) 的子树里,但是距离有 \(k\) 的限制。然后 \(c\) 是 \(b\) 的子树,也就是 \(siz_b-1\) 种 \(c\)。
考虑 \(b\) 的个数,按照深度为下标建主席树,每次查询深度区间里在 \(a\) 子树的 dfn 区间中的 sum 即可。
B Minimax
之前看过线段树合并优化 dp,第一次实现。
由于是二叉树,所以 dp 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前缀和后缀和加上一坨。
dp 是二维的,直接把第二维放进 ds 下标,前后缀和可以在你合并左右儿子的时候直接由 sum 得到。
可以结合代码理解。
int merge(int p, int q, int v1, int v2, int w, int l, int r) {
if(!p and !q) return 0;
v1 %= Mod, v2 %= Mod;
if(!p) return upd(q, v2), q;
if(!q) return upd(p, v1), p;
pushdown(p); pushdown(q);
int mid = l + r >> 1;
int s1 = T[ls].sum, s2 = T[rs].sum, s3 = T[T[q].l].sum, s4 = T[T[q].r].sum;
ls = merge(ls, T[q].l, v1 + (1 - w) * s4, v2 + (1 - w) * s2, w, l, mid);
rs = merge(rs, T[q].r, v1 + w * s3, v2 + w * s1, w, mid + 1, r);
return pushup(p), p;
}
C 众数
4 操作就是线段树合并板。考虑众数操作。
有一种好像是众数的套路做法,就是你维护当前的 house 数,如果新加入的数相同那么 cnt ++,否则 cnt --。如果 cnt < 0 那么替换 house 为 nowx。
容易发现序列加入顺序不会影响最终答案的取值。用 ds 维护这个过程。
但是没有必要啊。你众数在的那个值域区间一定满足 Sum > len / 2,根据这个直接 ds 二分即可。注意是 \(m\) 棵一起二分。
数据造得好。
D 旋转树木 Tree Rotations
一眼知交换左右儿子不会影响父亲的集合。
考虑合并的时候内部不可能有新的贡献,你只会算当前右子树中比左子树 val 大的、小的有多少个。
所以只要贪心选更小的一种方案即可。
在你合并的时候,由于要分到左右去 merge,所以你可以直接得出左右儿子的 sum,计算以 mid 作为分界的逆序对。然后递归到内部再算。
代码和 B 差不多。
E 排序
典。
要对数地对一般序列排序是脑子有问题才会想优化的。
但是题目非要我们排序,考虑简单方法。
如果是对 01 序列排序,就可以只维护 1 的个数,然后前缀后缀赋值操作即可。
而你询问只有一个单点,所以我们可以二分这个点是多大,根据所有数和二分值的大小关系转化成 01 序列。
为什么是对的啊。
排序后的序列一定是不变的,位置 q 也不变,只是你二分的 01 序列在变,而且 0 越来越多。(随着 mid 的增大)
什么时候 q 变成 0,就可以了。
晚测 JOISC2017 Sparkles
nb 题,双序列原 & 加强。
4 月做了双序列,但为什么这道题没做出来呢。
因为一开始就想错了。
想这种题怎么可能贪心,绅士居然想出了从 \(S\) 集合里面分离 \(B\) 集合出去的zhizhang做法,复杂度指数线性对数。可过。
注意:一个人肯定是等火要烧完了才传递,以及路径上经过的人会跟着这个人走,不劣。
所以推出:每个时刻,和 \(k\) 在一起的人构成一个连续的区间 \([l,r]\)。
你可以用一个平方 dp 进行转移。
首先,火把在最优传递方法下,是可以一共有 \((r-l)\)
标签:int,Day7,线段,合并,mid,v1,序列,sum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Cat90/p/183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