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源点调研认为:访谈前,务必先明确最核心的目的。
一些初学的同学都知道,访谈首先要准备一个提纲,的确这是一个基础工作。但我在实际情况更常见到的是:
访谈提纲看似全面,各种维度都去问,但核心的问题却占比很少。
在依照访谈提纲去访谈的时候,看似聊了很多,最后却发现都是一些外围不重要的点。
比如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做一款游戏产品的流失调研,有萌新同学可能调研下来反馈是这样:
“玩家玩了XX天,主要不满的点是A、B、C,主要因为XX。。” 这个玩家很可能把ABC这三个点吐槽的头头是到,但是当产品问起你,那这个用户最核心的流失原因是什么?因为什么契机流失的?有些同学常常会愣住。是呀,不满原因有这么多,但最核心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在访谈前,就能想清楚最核心要解决的3个问题是:
流失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
最核心流失原因/痛点是什么?
还有哪些相对次要的体验痛点?
如果把这个点想清楚,且让你的提纲始终围绕这3个点的挖掘与归因中,我们就能更会抓住本质和重点。
2. 是沟通而不是问答——靠共鸣点来产生互动
找朋友都愿意去找能话能聊到一块去的人。调研中我们常说需要去和用户拉近距离,其实也需要“话能聊到一起”,让用研能成为共鸣的发起者。
例如当倾听用户在说一个点时,如果我们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想法,可以在倾听之余与被访者加入互动:“对对,其实我也这么觉得,比如我上次XX”;“你说的这个点啊,我正好之前跟一个用户也聊过类似的,他也是觉得XXX”。
一场访谈完整做下来是很辛苦的,对于访者和被访者均是。如果只是一方诉说一方倾听,过程下来比较容易枯燥厌倦。在过程中,靠共鸣来激起互动,从我的经验来看,还是能比较大地帮受访者维持沟通意愿的。
3. 访谈前先想好假设。
有些访谈,目的比较偏前期,比如泛信息收集、目前研究者的盲区比较大(比如下沉用户生活习惯访谈、XXIP粉丝的兴趣调研等等)。
更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的盲区没有那么大,研究更多是做归因挖掘,探索用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习惯特征。其实在正式执行前,用研往往根据自己的产品体验、用户理解,对归因已经有一些初步上的猜想和推测(用研本质上也是一种用户),但不确定这些是不是对真实的用户也适用。在访谈中,尤其是归因探索的定性研究中,我们切记要提前把假设想得越多越好。
比如我们针对模块A,事先想出了假设有问题1、2、3。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抛出假设所对应得模块,先让用户自身开放式回答。比如可以去问 “针对模块A,你有什么体验或者看法”。可以先用开放式的问题让用户主动说出印象较深的体验评价。
如果用户没有完全覆盖到问题1、2、3,那么可以继续去验证细节:“在体验A模块时,你是否会遇到问题1?”;“对于B模块你会不会有类似问题2这种痛点?”
整体上,有点像半结构式访谈的思路,开放式询问和细节验证均包含。
有同学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一定要抛出假设来验证,这样会引导用户去往特定方面去想吗?让用户纯自由开放式地回答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假设,用户往往在一场临时访谈中想不到那么全面的评价角度。就像我们从小到大考过那么多场试,每场考试1-2小时,我们不可能每场都能发挥好,在当下把问题考虑地非常全面。因此往往需要主持人事先准备好一些角度,来适当引导用户在这些维度上更好做出评价。
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第一条,事先准备好访谈提纲。但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条,强调的是针对这个研究课题,你需要拆解成哪些方面,哪些子课题,把他们对应成提纲中的模块。第三条假设先行,强调的是针对一个需要深度挖掘的问题,事先想好可能的原因,以及每条原因下所对应的模块。总之都是,“提前先有准备,现场有条理“
标签:提纲,假设,源点,用户,座谈会,归因,模块,访谈 From: https://blog.csdn.net/hncsyd/article/details/13985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