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前阵子,或许更早之前,笔者关于 MoE 的一些研究——如果称得上是研究,而非民科的话——让人不禁思考 Transformer 的知识到底存在哪里?这个问题的价值不言而喻,用来打发时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的是,目前我关于它的思考仍旧十分细碎,或许也称不上有什么新意,这里只是做下暂且的梳理,一方面以作个人备忘,一方面也会考虑可读性,希望能帮助看到此篇的人度过愉快的厕所时光。
矩阵乘法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或许就是矩阵 -> 激活函数 -> 矩阵 -> 激活函数
的堆叠了吧。
假如这个网络的输入是个向量,那么在每一个矩阵层,进行的计算无非是一个向量和一个矩阵的乘法。
即便以笔者匮乏的数学知识,也可以知道,向量和矩阵的乘法,可以看成是以向量为权重,对矩阵的所有行(或者列)进行加权求和。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轻松的把一个神经网络分为头重脚轻的两部分:权重生成器,和知识存储器(其实就是个矩阵)。输入经过好多好多层复杂的运算,为的就是把最后的一层混合起来。
(你或许想到了残差连接这个反例,别急别急。)
那么然后呢?这就有了一丝丝可解释性了。假如我们可以评估知识存储器里的每个知识对于最终预测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查看权重,看看模型是否按照我们的理解在工作。
相关工作
好吧,口说无凭,还会被当成民科,这里就摆出一篇相关论文:Backpack Language Models -- 23 ACL Outstanding Papers。
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可解释性。用我们刚才提出的视角,这篇文章的方法,完全可以看成是:权重生成器——一整个Transformer,和知识存储器——一个矩阵。
背景知识:Transformer,或者说 decoder 的结构,我们可以看成是:
- embedding layer
- Transformer Blocks
- embedding layer (decoding layer)
这篇的文章呢,在这里面插了两层,变成了:
- embedding layer
- Transformer Blocks
- Attention Layer
- Backpack Layer
- embedding layer (decoding layer)
这插入的两层被加粗了,名字是我随便取的。
大家都知道, Transformer Blocks 的输出是一个 token embedding 的序列。这里假设有 N 个 token,每个 embedding 的维度是 d,那么输出就是个矩阵,维度是 N * d。
Attention Layer 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矩阵拿过来,计算两两 token 之间的 k 个权重,最终得到一个 N * N * k 的矩阵。(为什么是 k 个?怎么得到 k 个权重?无视也行,完全不重要。做法很简单,参考多头注意力。)
通俗点理解,每个 token 都需要给出它对其它所有 token 的喜欢程度,而且还要用 k 个标准给出 k 个不同的分数。所以每个 token 的权重矩阵是 N * k 。
Backpack Layer 里面,有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矩阵。在这个矩阵里,每个词有 k 个向量。假设词表大小是 V,那么这个矩阵的大小就是 V * k * d——我们只需要用到一起出现的那些词的向量,矩阵大小是 N * k * d。
对于一个 token,它根据权重,把 Backpack Layer 里的那些向量混合,得到 token 最终的输出向量。
繁琐的细节终于解释了,总结下!
Backpack Language model 里,embedding layer + Tranformer Blocks + Attention Layer
可以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权重生成器——非常重量级的权重生成器。然后,Backpack Layer
里存储的向量,就是所谓的知识啦。
梳理下模型的计算过程:给定一个输入的向量,经过 Transformer 的计算,得到它对于某些向量(知识)的喜爱程度,然后根据这个喜爱程度,把知识混合起来。
这么训练的模型呢,也就具备了一点点可解释性。具体还是看论文吧。
残差连接
笔者呢,前些时日,发了个想法。根据我们提出的权重生成器和知识存储器这个角度,来理解残差连接的作用。
残差连接的直觉
如果有个神经网络,输入是向量,输出也是向量。通常来说(或者假定),没有残差的情况下,最后一次的计算是向量 x 与一个矩阵相乘 A。比如:
y = xA。
那么直观点来看,这个操作就是将 A 的各行进行混合。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神经网络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输入得到一个权重,第二部分根据这个权重把 A 的各行进行混合。
如果我们假定模型里有知识,那么我们只能认为知识存储在了A矩阵里。多么悲观。
可是有了残差就不一样了。在模型里进行的每一次矩阵乘法(每一次权重矩阵的混合)的结果都会被传入到下一层。也就意味着每一层的权重或多或少都贡献了知识。
如何验证,残差是否是按照上面的假设发挥作用的呢?
一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是移除掉模型,比如Transformer,最后一层的残差。仅仅把向量与矩阵相乘的结果作为输出。
大意就是,模型的能力应该会受到最后面的知识存储器的限制。而残差连接,巧妙的把每一层都当做了知识存储器。怎么验证这一点呢?
就是移除掉模型,比如Transformer,最后一层的残差。仅仅把向量与矩阵相乘的结果作为输出。
没错,Backpack Language Models 就是个验证。当它把 k 设置为 1 时,模型的性能特别差。不无是个例证。
未完待续
什么,你问我你看完了这个收获了什么?嘛,总该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吧。
写累了,祝大家吃好喝好,下次再见。
标签:Transformer,权重,知识,矩阵,残差,FFN,出发,向量 From: https://www.cnblogs.com/ysngki/p/18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