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总有一天,我们会操心未来的职业发展,可当我们眺望远方的时候,却怎么也看不清。35岁以上的码农都去哪儿了呢?
类别 | 方向 |
技术类 | 架构师 |
技术专家 | |
管理类 | 技术管理者 |
职业经理人 | |
创业类 | 创始人 |
技术合伙人 | |
顾问类 | 投资顾问 |
管理顾问 | |
转行类 | 考入体制内 |
送快递、开滴滴 |
技术类
- 架构师:着眼于技术之间的衔接搭配,关注业务整体解决方案,承担一个产品技术方案总设计师的角色。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位或多位技术架构师,关心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
- 技术专家:着眼于某个专项技术的深度、专业度和精细度。比如,图像技术专家、语音技术专家、机器学习技术专家、推荐算法专家等。他们是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的武林高手,但不负责完整技术方案。
管理类
- 技术管理者:从工程师做到一线技术经理,再慢慢做到技术部门经理,再到技术副总裁,最后到CTO。
- 职业经理人:这类管理者不限于管理技术类团队,而是更关注业务,负责一个完整的业务团队。
创业类
- 创始人:创业成功后,成为企业家,如马化腾。失败了再回公司去写代码。
- 技术合伙人:以技术管理为公司安邦定国,比如阿里的多隆。
顾问类
- 投资顾问:做投资人,基于对创业团队和项目的完整判断,以资本运作来支持创业公司发展。
- 管理顾问: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做人力发展和组织发展。
转行类
- 进体制:github上有大佬写了程序员考公指南。3个来自同一家大厂的程序员组团在职备考一年,上岸成功率100%,彻底与技术说byebye。他们为想进体制内的程序员写了这份考公务员/事业编制/教师的指南。
- 送快递:程序员进 ICU 昏迷五六天,恢复后决定辞职回乡改行送菜。 腾讯程序员失业 3 个月,靠送外卖谋生:职场半坡,生存事大!
困惑
到底要不要做管理?做了几年技术之后,大部分技术人会把“做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来考虑。很多时候还没有仔细考虑,上级就安排你带团队。
做管理意味着什么?踏上管理之路的技术人,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初衷,它决定了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走多好、是否开心。
技术转管理,以下四种原因最为普遍。
- 不得已的选择。比如,“对技术没有兴趣,只能做管理”,“技术不能做一辈子,必须转管理”,“老板要求我带团队”。
- 别人眼里的成功。比如,“做管理带团队,别人看来才是优秀和成功的人”。
- 不辜负组织的期待。比如,“公司需要我带团队,这是公司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做好”。
- 对做管理的主观臆断。比如,“做管理越晋升越轻松,高管不需要坐班”。
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类原因,都很难让你在管理之路上走很远。上面的四种情况都是“外驱力”范畴,而基于外部推力和诱惑做出的决策,一旦它们不听使唤,你就不想继续了。是时候考虑你内在的动力了。
第一,你是否认同管理的价值呢?
招聘面试、辅导员工、向上汇报、开会沟通、流程梳理、资源协调、进度推动、绩效评估都是“打杂”的事情,很难从这些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很多事情是给技术人员打下手、做支持。如果不认为这些工作有价值,就很难做得开心,也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你是否对管理充满热情,并享受这些工作呢?
你是否主动向上级询问过团队的目标呢?你是否主动考虑过新员工该怎么培养,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呢?你是否享受负责一个大项目的协调和推动,而不是自己动手呢?你是否思考过工作流程和机制有没有疏漏呢?
第三,你是否看重在管理方面的成长呢?
从技术转到管理,意味着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和训练,你是否乐在其中?
做管理要扩充的认知和能力很多。
- 更大的责任。在传统行业,很多人把晋升理解成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而互联网领域的管理者,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能实现团队目标。
- 更立体的视角。做技术的时候,只要做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就行了。一旦做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上级、下级、平级的期待和诉求,来提升看待问题的系统性。这是你喜欢的事情吗?
- 更灵活的思维方式。技术工作有很强的确定性思维,靠谱是你的代名词。管理工作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是非对错都不清晰。这对技术管理者来说,思维方式受到很大挑战。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上面的挑战和要求能带来成长与收获。
外驱力让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内驱力才能成就卓越。在扣响管理之门之前,有必要审视一下内在动力。
纠结
从技术到管理,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这样的:
- 管理的事儿太杂,没时间写代码,越来越心虚
- 做管理要舍弃技术,特别难
- 不写代码了,感觉吃饭的家伙丢了
- 管理工作太琐碎,离技术越来越远,个人发展堪忧
- 管理是一个违背人性的事情,自己技术越来越差,还要带领整个技术团队
上面的烦恼有哪些共同点?是不是转管理之前没有仔细了解过管理?是不是刚开始做管理,还不能靠管理来安身立命?是不是认为技术才是大本营?
做技术管理,并不会放弃技术,也不能放弃技术,完全放弃技术是做不好技术管理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编码而已。
做技术的时候,把技术做好就是最大的目标。做了管理之后,需要把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看待,它究竟能为目标带来什么?这不意味着不需要再关注技术,而是关心的层次不同了——从研究怎么实现到研究怎么合理应用了。你要借助下属的技术能力去做更大的事了。
作为技术管理者,需要快速掌握更多的技术,并快速判断该如何搭配使用,需要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新技术经理来说,即使做不好管理,也可以回头。做管理所积累的能力可以迁移到做一个“技术带头人”的角色上,练习去做高级工程师或者架构师,尝试负责一个完整的技术方向。此时,你做管理时锻炼的全局视野、规划能力、结果导向意识、项目管理方法、协调沟通能力都会派上用场。即便回头继续做技术,也不在是原来的做法了,工作升维不可避免,要做好技术带头人或者架构师,工作视角也要升级。
忧虑
技术人转型做管理后,分配在技术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需要做的技术评审和技术决策却越来越多,对技术判断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这个原因,技术管理者难免产生焦虑。
技术管理者要保持技术判断力,技术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二字。正因为这两个字,让技术经理不知道该如何兼顾“技术”和“管理”。
所有的判断,都需要评估。技术判断力,就是对技术的评估能力。
技术项目结果评估
- 这是件什么事情?
- 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 从哪几个维度衡量结果?从哪些技术指标验收成果?
技术可行性评估
- 能不能做——有没有能力做到
- 值不值得——要付出多少成本,是否有足够的收益(投入的人财物时成本、技术选型成本、问题排查成本、代码维护成本、协作成本)
技术风险评估
技术方案带来的最大损失可能性和边界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技术风险评估要借助全团队的技术力量做出准确判断。
怎么才能提升技术判断力呢?
- 建立技术学习机制。成立一个或几个核心技术小组,对各个方向的技术保持敏感,小组定期做交流分享。
- 技术调研立项。对业务有重要价值的技术,可以立项调研,要求项目负责人做调研汇报。
- 与技术专家交流。厉害的技术人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复杂的技术讲明白,多与技术专家交流。
技术管理者担心技术能力的丧失会让团队不服气、看不起,因为技术人员往往不服管理服大神。如果不能通过技术实力来服众的话,那么就要带着员工做出良好的业绩,获得良好的回报,支持和帮助员工成长,让员工认可你的价值。
怀疑
不少管理者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不适合做管理,比如:
- 我是个内向的人,不会慷慨激昂地给大家打鸡血,也不够强势没有威严
- 我不喜欢抽烟喝酒扯淡,很难和大家打成一片
类似这样的疑问很多。他们混淆了领导力风格和领导力水平。高水平的领导者,在风格上可能千差万别,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风格本质是你和团队的协作方式。
发号施令型
重事不重人,关注目标和结果,全程指挥,不会亲力亲为。团队成员只要做好执行,不要问为什么。这种风格叫做指令式管理,很难培养团队的梯队。
以身作则型
重人不重事,带头冲锋亲力亲为,在意团队成员感受,乐于分担他们的工作。这种风格叫做支持式管理,带不了大规模团队。
激发辅导型
重人也重事,关注全局和方向,在做事上给予教练式辅导和启发。这种风格叫做教练式管理,个人成长显著,团队梯队也能快速完善,但是对于管理者精力消耗比较大,很难覆盖到全体成员,只适合核心梯队的培养。
无为而治型
不重人也不重事,关注目标和结果,不关心过程和人员发展。这种风格叫做授权式管理。对于不成熟的团队,成员会野蛮生长;对于成熟的团队,成员会有很好的发挥空间。
风格,是手段层面的东西,评价手段的优劣,要看是否有效。这四类风格无所谓谁好谁坏,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适合度。
心虚
新的技术经理,不自信是普遍情况。遇到挑战和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 这么点小事都没处理好,我是不是不适合做管理?
- 大家对我的方案有异议,是不是不服我?
- 资历不如大家老,怎么去管“老人”呢?
- 上级期待太高,能做好吗?
欠缺管理经验和技能
这是管理者必经阶段。刚刚接触技术工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问题。不同的是,技术问题有比较标准的答案,通过查询资料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管理问题很少有标准答案,很多经验和技巧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确定性很强,这是技术人觉得管理有挑战的地方。
面对老资格和高能力员工
如果团队有资历老能力强的员工,那说明你非常优秀,公司让你来负责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的存在让你有机会做出好业绩。
你要做的,不是管束和控制大家,而是引导和支持大家,用大家的力量做出更好的成果,为团队带来发展和收益。
背负了太多期待
建立与上级的沟通通道,定期汇报工作,就已完成的重要工作征求上级的看法和评价。除了获取改进建议,还要弄清楚自己擅长的工作方式和方向。
标签:管理,管理者,技术,笔记,风格,架构师,技术人员,团队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eb-yj/p/1679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