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讲解了自组织系统方法。第一节就简单讲述了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为以下更深入的了解做了铺垫。第二节则讲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它是由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提出的。普利高津在总结前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把系统分为三类:1、孤立系统。即与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的系统。2.封闭系统。即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3.开放系统。即与环境具有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的系统。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结构即指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一定联系方式,那什么是耗散结构呢?普利高津是这样表述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到一个特定临界值时,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发生涨落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那么,该系统就会由原来的混沌无序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并且,这种结构状态只有在系统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时,才能得以维持。这样的系统结构就叫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动态性,(二)有序性,(三)宏观性。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协同学简介。同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一样,协同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组织现象,不过是研究角度不同罢了。目前来看,协同学的应用还是很初步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另外,第四节讲述的突变论理论也为推动自组织系统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还有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创立无论对社会生产活动,还是对于社会关系活动以及科学实验活动,均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但由于该理论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加之内容的艰深,至今未能获得广泛应用。但是,既然自组织系统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之中的系统,因而反映其形成机制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与方法也就必然是具有普遍可应用性的。
标签:读后感,耗散,协同学,理论,系统,高津,第五章,组织系统,概论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B34/p/1804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