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的CEO或团队管理者,在日常的团队管理工作中无论是领导力还是执行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领导力的提升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整套方案来进行,包括如何设定目标,动机刺激、任务拆解、鼓励参与、责任承担、建立制度、建立文化、培养和提升员工及团队综合能力等等。
找到团队核心目标,自上而下拆解任务
一个具备较强领导力的企业管理者通常有一个共同点: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在感染团队让团队为此目标共同努力。通俗来说,也就是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能够清晰地找到自身团队的发展目标,并且能够让团队成员认同,为之共同努力完成目标。
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定一个目标,然后让自己团队的成员挨个分配任务;甚至是只制定目标,完全将目标安排出去就能实现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是: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该如何做?
做什么?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们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是做什么。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从整个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市场现状、用户需求、竞争环境等核心因素来明确目标。同时,将目标与团队达成共识,只有将目标达成一致后,过程所采取的任务行为才能够有效进行拆解和分配、协作,而行为将直接影响结果。
只有让员工对目标达成一致,产生目标的认同和共识,让员工参与到实现目标的任务分解之中,同时多与相关岗位的团队成员沟通,倾听想法和建议,从而最终有效达成目标的共识。所以,只有你和团队成员真正达成对目标的共识,才能够有效推动后续的执行工作以及进度的管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SMART原则(目标管理原则)来为我们更加合理的来设定团队目标,总体分为:S代表明确,团队最终指向的目标范围是明确的;M代表可度量,要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测量的小目标;A代表可实现性,目标要能达到;R代表结果导向,目标要基于结果;T代表时间;T代表时间,目标要有时间限制。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同样还需要有动力。向员工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了之后会给自己和公司带来什么,不做会带来什么结果,让员工能够真正地参与其中。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前提之下,你要让参加者清楚地知道团队的现状、业务、风险和未来;你要给参与者设定期望,这样他才能感到被重视。
员工对于思想与意志的转变源于人们对行为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全新的认知。经常向员工说明原因,让员工深刻理解战略目标的含义。
该如何做?
作为领导者,对于领导力的提升,和达成目标的团队执行,你不仅要对目标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引导员工对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把目标落到实处,成为具体可实施的关键任务。
同时,你和员工还会分解任务,并建立过程标准。不只是一件事,更是一件有效率的事。
在这里可以通过WBS工具可以用来拆解任务:WBS是工作分解结构,说项目要拆解为任务,将任务拆解成一项工作,再把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直到项目无法拆解。
要注意的是:一个任务只有一个负责人,其他的都是协作者;所有人的日常工作都应该得到任务的总和,不能缺漏;每项任务都应注重结果,并明确可交付的目标。
制定业务规则,将规则制度化
俗话说得好,无法无天不成方圆。领导要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制度。例如奖励制度,升职通道,商业程序等。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系统可以让员工成长,让组织自动成长。
越是公平、合理、透明的规则和制度,团队的发展就越良性、越健康,员工的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就越高。
培养团队文化,深化团队认同感
团队文化是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个性特点、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理念体系,是团队文化在企业规章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企业整体形象和生产经营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的总和。
团队的文化同时还受领导者及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核心成员的行为、成功经验的积累以及团队状态的影响。
公司规则和制度是团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团队文化与规则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从制度抓起。
学会承担责任,充分展现团队成果
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负责。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或领导者,你要一直关心团队成员,专注于他们的成长和成功,并对团队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决策行为负责。作为团队管理者或领导者,你的决策将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和工作。所以,你不仅要做决定,还要毫不犹豫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结果负责。作为团队管理者或领导者,工作和团队的成败都是你的责任,你要激发整个团队的潜力,让他们成功。
对于领导力提升的体现,优秀的领导总是能够将结果功劳归于团队成员,这不仅使公司高层看到了他们的信心,同时也给了员工很大的激励。
培养团队,赋能团队的成长
优秀的领导总是毫不保留地分配给团队成员,培养他们,让他们快乐地工作,并尽情地创造。他们希望团队取得成功,他们很清楚,领导者的价值在于领导好团队。
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在领导力的提升,通过做正确的事,逐步建立影响力,让团队产生向心力。
标签:目标,高绩效,管理者,领导者,员工,领导力,关键,团队 From: https://www.cnblogs.com/titaokr/p/180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