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数字化项目)交给业务团队来做,复杂逻辑做不了;交给 IT 团队来做,流程又通不过。不做也不行,上面有 KPI 压力。我真是……太难了!!!”
向我吐槽这段话的是我一位好朋友(后文称 A 总)。他在世界 TOP10 的电子制造企业(后文称 B 公司)工作,负责管理大中华区的物流仓储部门。
据我所知,这家公司在战略上大肆鼓励数字化,在战术上却存在层层关卡。如此冲突,值得细细品味。
讲故事时间
接下来,我们听听详细故事。
B 公司有非常好的数字化创新氛围。
B 公司极为重视数字化创新,在战略大会上多次强调此事。此外,全球各大市场及其分支部门都被赋予了数字化创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A 总有非常急迫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
毫无疑问,这个「数字化创新的氛围」落在 A 总的肩上,就成了KPI。
A 总有多年业务经验,一直不满于部门内部低效的工作流程。为了满足各车间的生产需求,B 公司必须提前备好所需零部件。现行做法是供应商按照固定周期将零部件送至 B 公司的仓库,然而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备件的积压,带来了两种浪费:一是备件占用仓库造成的仓库资源浪费,二是库存盘点造成的人力浪费。
A 总希望通过改变供应商送货方式实现,从定期送货转为按需送货,来减少上述浪费。
具体来说,他建议供应商不再按照固定的时间和数量将零部件送往公司仓库,而是根据各个车间的需求来通知供应商,按需进行灵活送货,从而显著减少库存。
然而,这一构想需依赖 IT 系统支持。系统需要搜集车间零件需求并汇总,随后通知供应商按动态需求灵活送货。同时,该系统还需实时监测需求进展,如备件到仓、备件被车间领用等,以提醒车间及时领用备件。
于是,A 总起草了项目计划书,打算交给 IT 团队来实施。
但是,项目提议总是被 IT 部门驳回。
主要的驳回原因是因为预计的投资回报率(ROI)不成立,具体来说:
-
该仓库由 B 公司自己建立,投资已经完成。并且专门分配给了该部门使用。即使该部门不高效地利用仓库,仓库也不会被被另作它用,所以该项目不能够帮助公司节省成本。
-
尽管该系统能够节省部门员工的盘点和需求整理时间,但这并不能意味着系统上线后就可以裁减员工。因此,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这个系统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务收益。
尽管项目被 IT 部门否决,但是 A 总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A 总打算让业务团队自己做,但进展不顺。
由于 B 公司一直在推广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开发方法,A 总开始考虑,如果 IT 部门不予支持,他们是否可以自己学习低代码开发,自行实施这个项目。
然而,这个系统的业务逻辑并不简单,还需要与多个系统进行集成,比如合同下单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邮件发送系统等。而仓储物流部门中却没有任何具备 IT 背景的人员,这导致了项目开发过程的困难。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吐槽:
“(数字化项目)交给业务团队来做,复杂逻辑无法实现;交给 IT 团队来做,流程又通不过。不做也不行,上面有 KPI 压力。我真是……太难了!!!”
是谁在阻碍数字化创新?
那么,到底是谁在阻碍数字化创新,导致 A 总陷入当前困局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
-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
- 以 ROI 作为所有项目申报的主要标准。
接下来,我将对这两个因素进行详细阐述。
B 公司有强大的 IT 团队,在大中华区有超过上千人,这在传统行业里不多见。为了促进业务团队与技术团队之间的沟通,公司在 IT 团队配备了 BA(业务分析师)角色。当业务团队有新的技术需求时,会与相应的 BA 沟通需求,并共同起草项目申请材料。这些申请材料将由 IT 部门和财务团队共同审核,审核的主要标准是投入产出比,即 ROI(投资回报率)。而 ROI 也成为技术团队进行项目评估的主要指标。
首先,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阻碍了数字化创新。
此处的「不合理」体现在两方面:
-
来自技术团队的 BA 与业务的距离较远。他们仅在业务团队提出项目需求时,才会介入了解业务现状,无法真正亲身体验业务场景,也难以深入发现业务痛点。业务和技术团队的分隔,在数字化转型阶段里面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具体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企业数字化的4个阶段,您掉队了吗?》[4]。
-
BA 的绩效考核与公司战略不相符。作为技术团队的一员,BA 的核心绩效指标是参与项目的 ROI,因此他们自然会偏向那些 ROI 明确的项目需求。然而,业务团队的核心绩效指标却是实现业务目标。业务团队更倾向于承担一定风险,以实现业务目标,而不是只追求 ROI。两者有明显的冲突。
其次,以 ROI 作为所有项目申报的标准,制约了数字化创新。
ROI 这种评价项目价值的方式,适合在稳定的业务场景,适合产生延续性的、增量式的创新。
但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需要大量探索创新方法的环境中,ROI 会严重抑制创新[1]。以下是其原因:
-
ROI 计算依赖于过去的数据统计,但在不确定商业环境中往往缺乏可信赖的历史数据。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可靠的数据来源于直接针对个体案例而非整体统计的用户调研(在设计思维中称为「感同身受」),以及用户对原型的实际反馈。这里需要额外强调的是:统计数字是会骗人的。统计常常依赖于已有数据,降低数据的维度,简化真实场景,让人关注片面的事实;而「感同身受」和原型实验,能够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数据,增加数据的维度,提升对真实场景的洞察。这里的核心冲突是:使用过去的数据 v.s. 创造新的数据,简化维度 v.s. 丰富维度。
-
创新无法被事先计划,也非线性演进。相反,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试错、学习和修正的过程。在创新的初期阶段,我们提出的创意方案往往只有少数会适合市场需求。然而,这个阶段对于获取真实反馈并积累新知识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 ROI 作为唯一的项目价值标准, 我们很可能在第一次原型验证失败的时候就砍掉这个项目。那么,从此创新将与我们无缘。
如何清除影响?
一、给 A 总的针对性建议
根据 A 总的实际情况,我的建议如下:
打造自己的数字化突击队,先出成果,再反向影响组织结构和流程来推动变革。
具体如下:
-
自己招 1~2 名 IT 工程师到本部门,先做出几个亮点应用。分析:鉴于 A 总的职位和影响力,招聘少数几名人员应该不成问题。然而,要想影响整体组织结构并改变项目审批流程,需要有实质性的成果作为依据。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展示出业务效果,以获得有力的论据。
-
向高层展示数字化取得的成果,争取更好的「数字化创新」KPI。分析:由于 B 公司注重数字化创新战略,A 总取得的显著成就将能够引起高层的兴趣和认可。
-
推广「数字化突击队」的概念,逐渐影响高层,以引发对现有组织结构的改变。分析:一旦高层了解到 A 总取得的卓越成就,他们一定会问,「这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将这种变革推广至整个企业?」这将为 A 总创造机会,将「数字化特别团队」的理念推向高层,最终影响并改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和项目审批流程。
二、给大家的普适性建议
针其他朋友,我的普适性建议体现在两个方面:组织结构,和项目组合管理。
组织结构上,建议创建数字化冲锋队,形成可持续的数字化创新能力。
针对数字化冲锋队的建立,我有几个具体建议:
-
数字化冲锋队需要同时拥有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具体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企业数字化的4个阶段,您掉队了吗?》[4]。
-
更建议在业务团队培养技术能力,而不是在技术团队培养业务能力。 因为数字化创新还是以业务增长或创新为目标,比起怎么做(技术团队的事),要做什么(业务团队的事)更加重要。在业务团队的环境里,更容易找到创新点,更好地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
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 Agile 和 Design Thinking 为核心管理思想,通过小投资的敏捷迭代,来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寻找和验证确定性。
-
打造全方位的持续的数字化创新能力,而不是单个项目。 数字化创新需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流程、工具作为能力支撑,不能偏废。Mendix 的 4P 能力模型很好地阐述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主要元素,即人(People)、平台或工具(Platform)、流程(Process)、项目组合(Portfolio)。篇幅原因,本文不做详细阐述,请关注我未来的文章。
项目组合管理上,建议做合理的项目投资策略,同时考虑当前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预算。
敏捷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广受尊敬的数字化转型专家 Jim Highsmith 在《EDGE: Value-Driven Digital Transformation》[2] 一书中建议,大型企业在设计项目组合时,应首先将项目进行分类,然后为不同类别注入不同比例的投资。
麦肯锡的三视角模型[3]是一个很好的分类方法,强调了拓展当前业务运营的近期投资(Horizon 1)和更具投机性的未来投资之间的区别。Horizon 2 和 Horizon 3 侧重于变革性商业机会,虽然这些机会往往并不「紧迫」,但对长期生存却非常重要。在这一领域,很容易在未来投资上打折扣,因为回报往往在未来。如果仅以投资回报率来排列 Horizon 2 和 Horizon 3,未来就不会有任何投资。
按照这个分类方式,您的投资比例可能是这样:
永远看着脚下,是看不到远方的。你必须投入一些资金到面向未来的项目,才有可能收获未来。
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领域中的挑战和解决之道。通过B公司的案例,我们发现数字化创新受到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过度依赖 ROI 等问题的制约。
-
首先,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激励体制是数字化创新的一大障碍。由于技术和业务团队的角色分工与 KPI 制定不匹配,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创新受阻。
-
其次,以 ROI 作为唯一的项目评价标准,限制了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不仅仅适用于个别情况,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如下:
-
创建数字化冲锋队,培养持续创新能力。 数字化创新需要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因此建议组织中成立专门的数字化冲锋队,旨在培养员工的全方位能力,推动持续的创新。
-
优化项目组合管理,平衡当前与未来投资。 项目的投资不应仅仅以 ROI 为唯一标准,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战略重要性进行分类,并分配合理的预算,以支持当前竞争力的增强和未来竞争力的培育。
-
强调创新和灵活性,跳出 ROI 的限制。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鼓励探索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允许试错和快速迭代。不仅要关注项目的短期回报,还要看重长期的创新成果。
总而言之,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需要克服内外部多重挑战。通过优化组织结构、调整项目投资策略,并注重创新和灵活性,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实现持续增长和创新。
引用
-
Designing for Growth: A Design Thinking Toolkit for Managers by Liedtka, Jeanne & Ogilvie, Tim.
-
EDGE: Value-Drive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Jim Highsmith, Linda Luu & David Robinson.
-
For a good description of McKinsey’s three-horizons model, see Baghai, Mehrdad, Steve Coley, and David White. The Alchemy of Growth: Practical Insights for Building the Enduring Enterprise. Reading, MA: Basic Books, 1999.
-
《企业数字化的4个阶段,您掉队了吗?》by 知明所以。
关注公众号「知明所以」,回复「设计思维」或「数字化转型」,可领取上述相关电子书。
关于作者
您好,朋友。我现就职于西门子工业软件,担任高级咨询顾问。成功领导 10 多个世界 500 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跨越政府、零售、金融、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创造巨大商业价值。
如有任何与「数字化转型」有关的问题,欢迎用以下方式与我交流:
-
添加我的个人微信「zjh1943」。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行业、交流的问题。
-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明所以」。
-
关注我的知乎专栏:https://www.zhihu.com/people/zhu-jin-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