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开始论道,其中一个问题,人性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古代希腊开始论道集中一个问题:语言是什么,存在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论道开始于先秦,为什么会论道?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周王室被架空,上百个诸侯小国彼此征战,血流成河。当时我们这个民族陷入大痛苦之中,礼崩乐坏,人人自危,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中,这个民族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呢?两种可能,一种是整个民族解体了,还有一种可能迎来了最初的论道的责任。
我们民族是幸运的,在先秦天下大乱的时候,最初一批论道的先哲们来了。在未遇到大痛苦之前,我们会寻求种种知识,但不可能论道。我们寻求知识来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麻烦,但是现在大痛苦来了,知识是无法应对的。就像古希腊哲学之前,古埃及文明已经有相当好的文明成果,许多希腊的哲人都到埃及去学习,但他们学到的就是经验和知识,因为古埃及人没有论道,古希腊也是因为他们的大痛苦,也就是城邦之间的战争,带来古希腊最初论道的人物,这一点中西方是一样的。
中国人论道就是先秦时天下大乱这样一种痛苦状态的到来,论道的第一步要追问、要诊断,夏商周三代人民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论道开始了。
首先要讲的是,孔子如何论道。孔子的仁学,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仁”,这个观念来自孔子对中国人民生活出了大痛苦的根源的追问。
孔子非常主张恢复周礼,所谓“礼”就是道德规则,孔子认为周礼很完备,他主张恢复,但是,既然是如此完备的一个道德规则系统,怎么会被违背了呢?孔子找到了这根源,这根源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灵无家,心没有家。血缘关系的家庭向来存在,但是中国人的心没有家,因为心没有家的缘故,所以周礼再完备,时常会被违背,不再遵奉,即使是我们遵守的这些规则的时候,也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所以孔子论道的第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仁”,仁是我们心灵的境界,内仁而外礼,这样,“礼”就能得到遵奉。
那么心灵的家在哪里呢?在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之中,生命情感的本真,它用一个字来表达叫“仁”。
论语当中有一句话,“仁者爱人”,这是对“仁”的一种说明,吗把“仁”译成love,行不行?肯定不行。因为私人之间的爱不能叫“仁”。于是要补充了,把孔子所说的“仁”看成universal love,博爱,很可惜,儒家所说的“仁”并不是博爱。
什么是“仁”?比方说假定现在又两个老人亟待拯救,其中一个老人是你的父亲,另一个老人是别人的父亲,请问你先救谁?如果你想到了universal love,应当大公无私,应当先把别人的父亲救起来,请问这怎么可以?我们在自己的父亲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都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我们的父亲正处于死亡的威胁中,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先去救他,倘若我们不先去救他地话,我们一定心不安。倘若我们把自己地父亲救起来后,如果尚有可能尽量把别人地父亲也救起来,这就是“仁”。
“仁”是推己及人,并不是博爱,孟子那句话说对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什么是“仁”,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实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心安与否。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总是以“心安与否”来指点我们,什么叫“仁”。
“仁”不是头脑中地理性的概念,“仁”是生命情感的本真。
标签:1.2,孔子,父亲,痛苦,本真,我们,论道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angweixianszu/p/1715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