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流程
首先,什么是决策树。
分类决策树模型是一种描述对实例进行分类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结点和有向边组成。结点有两种类型:内部结点和叶节点。内部结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叶节点表示一个类。
根据课件所说,决策树分类的思想就好像是找对象,现想象一个女孩的母亲要给这个女孩介绍男朋友,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决策过程中提出的每个判定问题都是对某个属性的“测试”
每个测试的结果或是导出最终结论,或者导出进一步的判定问题,其考虑范围是在上次决策结果的限定范围之内
从根结点到每个叶结点的路径对应了一个判定测试序列
决策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一棵泛化能力强,即处理未见示例能力强的决策树
决策树的结点情况:
(1)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全部属于同一类别C:
(2)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
(3)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
无需划分,叶子节点标记为类别C
当前结点标记为叶子节点,类别=该结点所含样本最多的类别
当前结点标记为叶子节点,类别=该结点的父节点所含样本最多的类别
决策树基本流程的结果图:
二、决策树的构造
决策树学习的算法通常是一个递归地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分割,使得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对特征空间的划分,也对应着决策树的构建。
1) 开始:构建根节点,将所有训练数据都放在根节点,选择一个最优特征,按着这一特征将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子集,使得各个子集有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分类。
2) 如果这些子集已经能够被基本正确分类,那么构建叶节点,并将这些子集分到所对应的叶节点去。
3)如果还有子集不能够被正确的分类,那么就对这些子集选择新的最优特征,继续对其进行分割,构建相应的节点,如果递归进行,直至所有训练数据子集被基本正确的分类,或者没有合适的特征为止。
4)每个子集都被分到叶节点上,即都有了明确的类,这样就生成了一颗决策树。
创建分支的伪代码 createBranch() 如下图所示:
检测数据集中每个子项是否属于同一类:
If so return 类标签:
Else
寻找划分数据集的最好特征
划分数据集
创建分支节点
for 每个划分的子集
调用函数createBranch()并增加返回结果到分支节点中
return 分支节点
其次使用决策树需要以下的过程: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比如想构建一个相亲系统,我们可以从媒婆那里,或者通过参访相亲对象获取数据。根据他们考虑的因素和最终的选择结果,就可以得到一些供我们利用的数据了。
准备数据:收集完的数据,我们要进行整理,将这些所有收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整理出来,并排版,方便我们进行后续处理。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决策树构造完成之后,我们可以检查决策树图形是否符合预期。
训练算法:这个过程也就是构造决策树,同样也可以说是决策树学习,就是构造一个决策树的数据结构。
测试算法:使用经验树计算错误率。当错误率达到了可接收范围,这个决策树就可以投放使用了。
使用算法:此步骤可以使用适用于任何监督学习算法,而使用决策树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含义。
三、信息增益
划分数据集的大原则是:将无序数据变得更加有序,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信息论是量化处理信息的分支科学,在划分数据集前后信息发生的变化称为信息增益,获得信息增益最高的特征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必须先学习如何计算信息增益,集合信息的度量方式称为香农熵,或者简称熵。
希望通过所给的训练数据学习一个贷款申请的决策树,用以对未来的贷款申请进行分类,即当新的客户提出贷款申请时,根据申请人的特征利用决策树决定是否批准贷款申请。
特征选择就是决定用哪个特征来划分特征空间。比如,我们通过上述数据表得到两个可能的决策树,分别由两个不同特征的根结点构成。
图 (a) 所示的根结点的特征是年龄,有3个取值,对应于不同的取值有不同的子结点。
图 (b) 所示的根节点的特征是工作,有2个取值,对应于不同的取值有不同的子结点。两个决策树都可以从此延续下去。
问题是:究竟选择哪个特征更好些?这就要求确定选择特征的准则。
直观上,如果一个特征具有更好的分类能力,或者说,按照这一特征将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子集,使得各个子集在当前条件下有最好的分类,那么就更应该选择这个特征。
信息增益就能够很好地表示这一直观的准则。
什么是信息增益呢?在划分数据集之前之后信息发生的变化成为信息增益,知道如何计算信息增益,我们就可以计算每个特征值划分数据集获得的信息增益,获得信息增益最高的特征就是最好的选择。
熵定义为信息的期望值,如果待分类的事物可能划分在多个类之中,则符号 xi的信息定义为:l(x i)=−log 2p(x i)
其中,p ( x i ) p(x_i)p(x i)是选择该分类的概率。
其中,n nn为分类数目,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当熵中的概率由数据估计(特别是最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熵称为经验熵(empirical entropy)。
什么叫由数据估计?比如有10个数据,一共有两个类别,A类和B类。其中有7个数据属于A类,则该A类的概率即为十分之七。
其中有3个数据属于B类,则该B类的概率即为十分之三。浅显的解释就是,这概率是我们根据数据数出来的。
我们定义贷款申请样本数据表中的数据为训练数据集D,则训练数据集D的经验熵为H(D),|D|表示其样本容量,及样本个数。
设有K个类Ck,k = 1,2,3,···,K,|Ck|为属于类Ck的样本个数,这经验熵公式可以写为:
根据此公式计算经验熵H(D),分析贷款申请样本数据表中的数据。最终分类结果只有两类,即放贷和不放贷。根据表中的数据统计可知,在15个数据中,9个数据的结果为放贷,6个数据的结果为不放贷。所以数据集D的经验熵H(D)为:
经过计算可知,数据集D的经验熵H(D)的值为0.971。
在理解信息增益之前,要明确---条件熵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 X 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条件熵 H ( Y ∣ X ) H(Y|X)H(Y∣X) 表示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随机变量X给定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熵 (conditional entropy) H(Y|X),定义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熵对X的数学期望:
H(Y|X)=\sum_{i=1}^n piH(Y|X=x_i)
其中,p_i=P(X=x_i)
当熵和条件熵中的概率由数据估计(特别是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分别为经验熵和经验条件熵,此时如果有0概率,令 0log0=0
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是相对于特征而言的。所以,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即:
g(D,A)=H(D)−H(D∣A)
一般地,熵H(D)与条件熵H(D|A)之差成为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决策树学习中的信息增益等价于训练数据集中类与特征的互信息。
信息增益值的大小相对于训练数据集而言的,并没有绝对意义,在分类问题困难时,也就是说在训练数据集经验熵大的时候,信息增益值会偏大,反之信息增益值会偏小,使用信息增益比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校正,这是特征选择的另一个标准。
信息增益比: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比gR(D,A)定义为其信息增益g(D,A)与训练数据集D的经验熵之比:
gR(D,A)= H(D)g/(D,A)
四、生成决策树
1.ID3算法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结点上对应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具体方法是:
1)从根结点(root node)开始,对结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结点的特征。
2)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结点递归地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
3)最后得到一个决策树。
ID3相当于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概率模型的选择
算法步骤:
分析:
上面已经求得,特征A3(有自己的房子)的信息增益最大,所以选择A3为根节点的特征
它将训练集D划分为两个子集D1(A3取值为“是”)D2(A3取值为“否”)
由于D1只有同一类的样本点,所以它成为一个叶结点,结点的类标记为“是”。
对D2则需要从特征A1(年龄),A2(有工作)和A4(信贷情况)中选择新的特征,计算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g(D2,A1)=H(D2)−H(D2∣A1)=0.251
g(D2,A2)=H(D2)−H(D2∣A2)=0.918
g(D2,A3)=H(D2)−H(D2∣A3)=0.474
根据计算,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A2作为节点的特征,由于其有两个取值可能,所以引出两个子节点:
①对应“是”(有工作),包含三个样本,属于同一类,所以是一个叶子节点,类标记为“是”
②对应“否”(无工作),包含六个样本,输入同一类,所以是一个叶子节点,类标记为“否”
这样就生成一个决策树,该树只用了两个特征(有两个内部节点),生成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ID3算法代码:
from math import log
import operator
"""
函数说明:计算给定数据集的经验熵(香农熵)
Parameters:
dataSet:数据集
Returns:
shannonEnt:经验熵
Modify:
2018-03-12
"""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返回数据集行数
numEntries=len(dataSet)
#保存每个标签(label)出现次数的字典
labelCounts={}
#对每组特征向量进行统计
for featVec in dataSet:
currentLabel=featVec[-1] #提取标签信息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如果标签没有放入统计次数的字典,添加进去
labelCounts[currentLabel]=0
labelCounts[currentLabel]+=1 #label计数
shannonEnt=0.0 #经验熵
#计算经验熵
for key in labelCounts:
prob=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选择该标签的概率
shannonEnt-=prob*log(prob,2) #利用公式计算
return shannonEnt #返回经验熵
"""
函数说明:创建测试数据集
Parameters:无
Returns:
dataSet:数据集
labels:分类属性
Modify:
2018-03-13
"""
def createDataSet():
# 数据集
dataSet=[[0, 0, 0, 0, 'no'],
[0, 0, 0, 1, 'no'],
[0, 1, 0, 1, 'yes'],
[0, 1, 1, 0, 'yes'],
[0, 0, 0, 0, 'no'],
[1, 0, 0, 0, 'no'],
[1, 0, 0, 1, 'no'],
[1, 1, 1, 1, 'yes'],
[1, 0, 1, 2, 'yes'],
[1, 0, 1, 2, 'yes'],
[2, 0, 1, 2, 'yes'],
[2, 0, 1, 1, 'yes'],
[2, 1, 0, 1, 'yes'],
[2, 1, 0, 2, 'yes'],
[2, 0, 0, 0, 'no']]
#分类属性
labels=['年龄','有工作','有自己的房子','信贷情况']
#返回数据集和分类属性
return dataSet,labels
"""
函数说明:按照给定特征划分数据集
Parameters:
dataSet:待划分的数据集
axis:划分数据集的特征
value:需要返回的特征值
Returns:
无
Modify:
2018-03-13
"""
def splitDataSet(dataSet,axis,value):
#创建返回的数据集列表
retDataSet=[]
#遍历数据集
for featVec in dataSet:
if featVec[axis]==value:
#去掉axis特征
reduceFeatVec=featVec[:axis]
#将符合条件的添加到返回的数据集
reduce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retDataSet.append(reduceFeatVec)
#返回划分后的数据集
return retDataSet
"""
函数说明:计算给定数据集的经验熵(香农熵)
Parameters:
dataSet:数据集
Returns:
shannonEnt:信息增益最大特征的索引值
Modify:
2018-03-13
"""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特征数量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 1
#计数数据集的香农熵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信息增益
bestInfoGain = 0.0
#最优特征的索引值
bestFeature = -1
#遍历所有特征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 获取dataSet的第i个所有特征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创建set集合{},元素不可重复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经验条件熵
newEntropy = 0.0
#计算信息增益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DataSet划分后的子集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计算子集的概率
prob = len(subDataSet) / float(len(dataSet))
#根据公式计算经验条件熵
newEntropy += prob *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信息增益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打印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print("第%d个特征的增益为%.3f" % (i, infoGain))
#计算信息增益
if (infoGain > bestInfoGain):
#更新信息增益,找到最大的信息增益
bestInfoGain = infoGain
#记录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的索引值
bestFeature = i
#返回信息增益最大特征的索引值
return bestFeature
"""
函数说明:统计classList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类标签)
Parameters:
classList:类标签列表
Returns:
sortedClassCount[0][0]: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类标签)
Modify:
2018-03-13
"""
def majorityCnt(classList):
classCount={}
#统计classList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for vote in classList:
if vote not in classCount.keys():
classCount[vote]=0
classCount[vote]+=1
#根据字典的值降序排列
sortedClassCount=sorted(classCount.items(),key=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
函数说明:创建决策树
Parameters:
dataSet:训练数据集
labels:分类属性标签
featLabels:存储选择的最优特征标签
Returns:
myTree:决策树
Modify:
2018-03-13
"""
def createTree(dataSet,labels,featLabels):
#取分类标签(是否放贷:yes or no)
classList=[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如果类别完全相同,则停止继续划分
if classList.count(classList[0])len(classList):
return classList[0]
#遍历完所有特征时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类标签
if len(dataSet[0])1: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选择最优特征
bestFeat=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最优特征的标签
bestFeatLabel=labels[bestFeat]
featLabels.append(bestFeatLabel)
#根据最优特征的标签生成树
myTree={bestFeatLabel:{}}
#删除已经使用的特征标签
del(labels[bestFeat])
#得到训练集中所有最优特征的属性值
featValues=[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去掉重复的属性值
uniqueVls=set(featValues)
#遍历特征,创建决策树
for value in uniqueVls: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bestFeat,value),
labels,featLabels)
return myTree
if name=='main':
dataSet,labels=createDataSet()
featLabels=[]
myTree=createTree(dataSet,labels,featLabels)
print(myTree)
结果:
标签:结点,特征,dataSet,增益,生成,数据,决策树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renzhen/p/1689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