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乘用车-DRAM-Meta元宇宙-数据融合分析

乘用车-DRAM-Meta元宇宙-数据融合分析

时间:2022-11-11 05:11:26浏览次数:69  
标签:10 乘用车 融合 Meta DRAM 裁员 数据

乘用车-DRAM-Meta元宇宙-数据融合分析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P0C_mc__iFZREyPSzFnHw

https://mp.weixin.qq.com/s/iXjlL6BHUEBmrRf7y3BtFg

https://mp.weixin.qq.com/s/x_LKujOF_7MiQInp3kfMzQ

https://mp.weixin.qq.com/s/K6iqE39hVt4zGddERbU1Qg

Meta裁员逾11000人,扎克伯格认错,还要坚持搞元宇宙

被裁员工将获得16周基本工资,且每工作一年额外获得两周工资,作为遣散费。

沸沸扬扬的Meta大裁员传言,坐实了!

智东西11月10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一大早,美国科技巨头Meta的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发布全员信,确认公司将裁员逾11000人。这是该公司18年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裁员,裁员数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数量几乎是上周Twitter宣布裁员数的3倍。截至今年9月底,Meta员工数达到史上最高峰——总计87314人。“我错了,我对此负责。”扎克伯格承认自己预判错误,导致了这个“悲伤”、“艰难”的时刻,并向被裁员工致歉。

 

 

 根据全员信,被裁员工将收到电子邮件的通知,并即刻无法访问大多数Meta系统。此外,Meta也把招聘冻结期将延长至2023年第一季度,并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出更多成本削减措施。作为补偿,被裁员工将获得16周的基本工资,以及每在Meta工作一年能额外获得两周的工资,作为遣散费。Meta还将为这些员工及其家人提供6个月的医疗健康保险,以及就业服务和移民支持。

 

 

 ▲扎克伯格致Meta员工的全员信

对于这家一直雄心勃勃勇闯元宇宙的公司来说,这次超大规模的裁员决定,将成为其史上关键的一次逆转命运的举措。

多年来,Meta跑得太快了,逐渐开始变得大手大脚,它陆续收购了Instagram、WhatsApp等公司,并为员工提供了令人羡慕的福利,去年市值一度超过1万亿美元。但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突然,今天,扎克伯格和Meta已深陷泥潭。不仅是Meta,衰颓的丧钟,正响彻整个硅谷。
01.扎克伯格全员信:认错担责道歉,公开裁员细则,坚信Meta被低估

 扎克伯格给Meta员工的全员信原文编译如下:

今天,我将分享我们在Meta的历史上所做的一些最艰难的改变。我决定将我们的团队规模缩减13%左右,裁掉11000多名优秀员工。我们还采取了一些额外的措施,通过削减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并将冻结招聘的时间延长至第一季度,使公司变得更精简、更高效。我想为这些决定和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承担责任。我知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艰难,我对那些受到影响的人尤其感到抱歉1、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在新冠肺炎开始时,世界迅速转向在线化,电子商务的激增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增长。许多人预测,这将是一个永久性的加速,即使在大流行结束后也将继续。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我决定大幅增加我们的投资。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发展。不仅电子商务恢复了以前的趋势,而且宏观经济低迷、竞争加剧和广告信号损失导致我们的收入远低于我的预期。我错了,我对此负责。在这种新环境下,我们需要提高资本效率。我们已将更多资源转移到少数高优先级增长领域——比如我们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我们的广告和商业平台,以及我们对元宇宙的长期愿景我们已经削减了整个业务的成本,包括削减预算、减少津贴、缩减我们的房地产占地面积。我们正在重组团队以提高效率。但仅凭这些措施并不能使我们的支出与收入增长保持一致,所以我也做出了裁员的艰难决定。2、这将如何推进?裁员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我们希望能尽快将所有相关信息告知你,然后尽我们所能支持你度过这个难关。每个人很快都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让你得知这次裁员对你意味着什么。之后,每位受影响的员工都有机会与他人交谈,以得到他们的问题的答案,并参加信息会议。在美国的一些细节包括:(1)遣散费。我们将支付16周的基本工资,外加每在Meta工作一年支付两周的额外工资,没有上限。(2)PTO。我们将支付所有剩余的PTO时间费用。(3)RSU(限制性股权)归属。所有受影响的人都将获得截至2022年11月15日的股票分红。(4)健康保险。我们将支付被裁者及其家人6个月的医疗健康费用。(5)就业服务。我们将提供3个月的外部供应商的就业支持,包括提前获得未发布的职位信息。(6)移民支持。我知道如果你是持签证来的,这尤其困难。终止前会有一个通知期和一些签证宽限期,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时间制定计划,处理移民身份。我们有专门的移民专家,根据你和你的家人的需要,为你提供指导。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我们也将提供类似的支持,我们将很快跟进考虑当地就业法律的单独流程。鉴于对敏感信息的访问量,我们决定给今天离开的人员取消对大多数Meta系统的访问权。但我们会保持电子邮件地址全天处于活动状态,以便大家可以道别。虽然我们在App家族和Reality Labs(现实实验室)的每个组织都在裁员,但有些团队受到的影响会比其他团队更大。招聘将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因为我们计划明年招聘更少的人。我们还在更大规模地重组业务团队。这不是对这些团体所做的伟大工作的反映,而是对我们前进所需要的反映。每个团队的领导将安排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讨论这对你的团队意味着什么。即将离开我们的队友都是有才华、充满激情的,对我们的公司和社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们每个人都帮助Meta取得了成功,我对此表示感谢。我相信你会在其他地方做得很好。3、我们还做了哪些改变?我认为裁员是最后的手段,所以我们决定在解雇队友之前控制其他成本来源。总的来说,这将使我们的运营方式发生有意义的文化转变。例如,在我们缩小我们的房地产占地面积时,我们正在将那些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办公室的员工过渡到共享办公桌。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出更多类似的削减成本的改变。除了少数例外,我们还将把冻结招聘的时间延长到第一季度。我将观察我们的业务表现、运营效率和其他宏观经济因素,以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恢复招聘,以及恢复到什么程度。这将使我们有能力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控制我们的成本结构。它还将使我们走上一条道路,实现比我们最近向投资者概述的更有效的成本结构。我目前正在全面审查我们的基础设施支出。当我们建设我们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时,我们专注于用我们的能力提高效率。我们的基础设施将继续是Meta的一个重要优势,我相信我们可以在减少开支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说,我们做出这些改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营收预期低于今年年初的预期,二是我们希望确保App家族和Reality Labs能高效运营。4、我们如何前进?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没有别的办法。对于那些即将离开的人,我想再次感谢你们为这个地方所付出的一切。没有你们的辛勤工作,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很感激你们的贡献。对于那些留下来的人,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和曾经密切合作过的人说再见,你们中的许多人也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我想让你们知道,我们做出这些决定是为了确保我们的未来更加强大。我相信,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今天被严重低估了。数十亿人使用我们的服务进行联系,我们的社区也在不断扩大。我们的核心业务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业务之一,未来潜力巨大。我们在开发定义未来社交连接和下一个计算平台的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做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我有信心,如果我们有效地工作,我们将走出这次衰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有韧性。我们将分享更多关于我们将如何作为一个精简的组织运作,以在未来几周实现我们的优先事项。现在,我再一次向那些即将离开的人表示感谢,感谢你们为推进我们的使命所做的一切。马克

 扎克伯格全员信链接:

https://about.fb.com/news/2022/11/mark-zuckerberg-layoff-message-to-employees/

02.裁员早有预警信号业绩惨淡令投资者难拾信心

 据美国媒体The Information调查了解,此次大规模裁员打击了Meta的Instagram、Facebook和Reality Labs的团队,Meta的招聘部门被裁掉了不到一半。知情人士称,WhatsApp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

随着这一消息传开,Meta员工们争先恐后地查找相关信息,与同事相互联系,在Blind和LinkedIn等app上交换信息和支持消息。宣布裁员后,Meta的股价在盘前交易上涨了近5%。截至美东时间16点收盘,其当日股价上涨5.18%,至101.47美元,总市值2691亿美元。

 

 

 其实Meta裁员风波早有预告。今年3月,扎克伯格宣布削减部分员工福利,包括取消洗衣、干洗、免费晚餐供应等服务;7月,他预警称公司正在经历“在近期历史上见过的最严重的衰退之一”;10月,他又警告说2023年大多数团队规模将保持不变或缩小。与其他科技巨头类似,Meta在新冠肺炎疫情刚传播开的前两年大举招聘,2020年和2021年总共新增超过27000名员工,今年前9个月又新增15344名员工,这些加起来已经接近其大规模裁员前团队规模的一半。

 

 

 ▲2012~2021年每年数据为截至年底的数据,2022年的数据是截至9月的数据,预估其截至9月份的员工数为87000人(图源:华尔街日报)

令人感到唏嘘的是,去年10月,当股市处在历史高位时,扎克伯格高调地将Facebook整个集团更名为Meta,以彰显押注元宇宙的决心。但如今元宇宙这个“金字招牌”,因为短期难达目标,正变得越来越烫手。

目前Meta仍是扎克伯格的“一言堂”。扎克伯格通过一种特殊的股票结构来控制Meta,使他能够独揽决定公司方向的大权,同时免受被外部投资者强迫下台的风险。据美媒纽约时报报道,两位高管表示,在Meta 内部,扎克伯格对元宇宙的财务承诺一直存在摩擦。Meta一直在VR头显等虚拟现实(VR)相关产品上花费数十亿美元。然而迄今为止,这类产品仍然相对小众。知情人士称,人们愈发担心Meta在试图实现扎克伯格的野心上开销过大,乃至牺牲了它真正赖以生存的社交网络相关核心业务。根据Meta披露的业绩信息,其元宇宙业务部门Reality Labs在今年1月~9月期间运营亏损达到94.4亿美元(折合约684亿人民币)。Reality Labs也经历了自2020财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收入,而且其运营亏损预计将在明年继续增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去年年初以来,Meta在元宇宙业务上的工作已使其损失了150亿美元。尽管砸下重金,但Meta着力推广的元宇宙平台Horizon Worlds未见起色,用户基本上不为所动,过去一年访客数降至不足20万人。如果Meta的业绩蒸蒸日上,那么扎克伯格还有挥霍的资本。问题是,Meta的财务正陷入困境,除了不断“吞金”的元宇宙外,它还忙于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数字广告下降的严峻境况——第三财季,Meta营收同比下降4%,净利润同比下滑52%,自由现金流同比减少98%。

 

 

 ▲Meta在第三季度末的平均每名员工收入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员工人数翻了一番,其季度利润自疫情开始以来“缩水”了40%(图源:路透社)

扎克伯格对元宇宙的未来雄心在握,动摇的投资者却显然已经失去耐心。

自今年年初以来,Meta股价暴跌超过71%,已处在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市值也从2021年9月的近1.08万亿美元市值一路下滑,如今仅剩2690.53亿美元。

 

 

 ▲Meta在美股五大科技巨头中股市表现最差(图源:路透社)

扎克伯格今年早些时候曾跻身全球富豪榜前十,但随着公司股价下跌,其账面财富从年初到现在已缩水882亿美元(折合约6387亿人民币),当前为372亿美元(折合约2694亿人民币),在全球富豪榜排第28名。

03.科技企业裁员潮中逾10.6万人被解雇

 有些困境源自Meta自身,有些困境则与更广泛的经济力量相关。

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四年前,苹果成为第一家估值达到1万亿美元的公司,之后亚马逊、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都曾成功突破万亿大关。但现在,亚马逊创下一个新纪录——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蒸发1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亚马逊曾在去年7月市值达到1.88万亿美元,如今仅为878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微软,市值从去年11月的2.58万亿美元跌至现在的1.67万亿美元,蒸发约9000亿美元。今年美股科技IPO更是陷入停滞,多家科技公司决定延期上市。最新公开的季报业绩,更是给科技巨头们的短期未来前景蒙上阴影。Meta、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均刷新了近年的最低营收增速,同时净利润大跌。(灾难时刻!硅谷科技巨头集体崩塌,市值暴跌逾23万亿)多家大型科技公司都在承受着全球经济动荡带来的阵痛,业务调整、大批裁员、冻结招聘愈发变得稀松平常。而Meta计划裁员的11000多人,是今年迄今大型科技公司中宣布的最高裁员数。

 

 

 ▲大型科技公司自2017年以来的员工数量增幅变化(图源:华尔街日报)

根据追踪科技行业裁员的网站Layoffs.fyi披露的数据,今年已有763家科技企业共计宣布裁员逾10.6万人。社交软件巨头Twitter、支付公司Stripe、网约车公司Lyft、Salesforce等都在裁员。即便是更具弹性的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公司,也暂停或放缓了招聘。

 

 

 ▲Layoffs.fyi统计的部分科技企业今年裁员情况

8月下旬,美国知名照片分享软件Snapchat的母公司Snap裁员1300名员工,大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10月,根据Axios的一份报告,微软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000人。

上周,马斯克正式接手社交软件巨头Twitter,并火速启动裁员计划,将Twitter 7500名员工中的大约半数解雇。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当公司每日损失超过400万美元,除了裁员别无选择。全球最大的云计算SaaS公司Salesforce也未能幸免,于本周一确认已裁掉数百个工作岗位。另据外媒报道,Salesforce正准备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可能影响上千人。2016年创立的明星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先后获福特、大众投资,估值一度高达70多亿美元。然而在10月底,Argo AI宣布关张止损,其2000多名员工中有部分获得福特或大众的工作岗位,其他则就地解散。科技公司们还通过削减多条产品线进行“瘦身”。谷歌副总裁菲尔·哈里森(Phil Harrison)9月宣布,云游戏业务Stadia即日起全面收缩,在2023年1月底完全关闭;此前谷歌云已宣布物联网服务IoT Core于2023年8月关闭。此外,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建立的飞行汽车创企Kittyhawk也在9月末宣布关停。伴随一系列业务缩减,科技巨头们的组织架构也持续动荡。Meta被曝过去一年有20余位高管先后离职;亚马逊全球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亚马逊Grand Challenge实验室副总裁、谷歌眼镜创造者巴巴克·帕尔维兹(Babak Parviz)等高管也都在今年下半年离开公司。随着大中小型科技公司启动冻结招聘、组织调整、扩大裁员等策略,寒意正侵袭整个硅谷。
04.结语:科技世界秩序走向崩塌技术人才将大规模重分配

 科技热潮正持续消退。股价下跌、高通胀、对经济衰退的担忧等因素正引发整个科技行业的裁员浪潮,美国科技巨头们试图通过裁员等削减开支的举措,守住硅谷科技产业的成功与繁荣。然而接踵而至的大规模裁员,可能会将今年持续处于动荡之中的科技世界推向进一步的崩盘。不过,这也是技术人才进行大规模重分配的一次契机。对于那些此前在人才市场稍逊竞争力的科技创企来说,这也许正是吸收优秀人才的好机会,同时随着各行各业走向数智化转型,许多传统行业也亟待招揽更多技术行家。被科技巨头裁掉的员工,应该很快就会找到下一站。

10月乘用车市场运行特征分析

 

 2022年10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84万辆,同比增长7%,增长平稳;10月零售环比下降4%,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金九银十”的环比下降特征。1-10月累计零售1,670万辆,同比增长3%,同比净增47万辆,其中购车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的6-10月同比增加156万辆,增量贡献巨大。

1. 近年乘用车零售走势

 

 

 2022年10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84万辆,同比增长7%,,环比增速处于近20年同期历史低位。6-10月的零售基本走平,这也是历史少见的持续持平的走势。季节规律失去参考价值。

 1-10月累计零售1,670万辆,同比增长3%,同比净增47万辆,其中6-9月增长23%,表现超强。

 2. 近年狭义乘用车批发走势

 

 

 10月厂商批发销量219万辆,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5%,受新能源市场拉动,部分车企表现分化明显。

厂商销量领军的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也是同比去年10月增量贡献的前三名,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的增量也很强。

 

 

 1-10月的厂商批发销量达到1,888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6-9月的增量贡献最大。

 3. 近年狭义乘用车生产走势

 

 

 10月乘用车生产228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下降4%,产业链保供措施见效。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28%,环比下降11%;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环比下降4%;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1%。

10月自主主力企业增产力度强,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都实现环比8%以上增长,传统车、新能源、出口等几方面都表现很好。

 

 

 生产能力超强,市场压力加剧。1-10月的车企生产达到1,914万辆,同比增长18%。受持续高温雨少影响,长江流域发生大范围夏伏旱。由此导致西南等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数日限电,导致汽车产业链部分企业未能有序生产。川渝部分企业暂时停产时间较长,10月长安乘用车减产损失已经追回来。

 4. 产销库存月度变化特征

 

 

 10月的产销不如9月顺畅,形成厂商批发低于产量9万辆、厂商国内批发低于零售8万辆的推动式产销走势,5-10月厂商批发的增长量为年末预期零售的强增长奠定基础。

2021年四季度以来厂商库存迅速回补,2022年1-10月累计补库近25万,其中5-10月库存回补较大。厂商库存:由于购置税减半政策在6月实施,5月以来厂商备库增量贡献较大。10月份厂商库存环比增长9万辆,1-10月累计增长25万辆,而2021年1-10月厂商库存下降了32万辆,今年厂商库存改善较大。渠道库存:10月渠道库存环比增8万辆,1-10月渠道库存增长32万辆,较2021年1-10月下降83万辆形成强烈对比。

世界疫情下的缺货严重,中国车市库存恢复到中高位水平是难得成就,为出口和内销奠定稳定局面。由于库存有保障,10月初的终端零售在政策推动下明显走强,乘用车出口也在10月创出30万的历史新高。

5. 狭义乘用车促销运行特征

 

 

 全国狭义乘用车促销力度加大,10月燃油车促销达到11.5%的较高水平。

 

 

 全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促销力度较小,10月新能源车促销达到6.6%的较低水平。

 6. 狭义乘用车各级别增长特征

 

 

 2022年10月批发增速大幅强于零售。2022年10月MPV零售增-6%,表现较差。由于政策实施前的暂停零售,轿车零售同比增长9%,SUV零售同比增长7%。轿车表现较强,主要是B级的轿车表现较好。

SUV高端化较强,其中B级SUV零售同比去年增13%,C级SUV同比去年增较强。

7. 狭义乘用车国别增长特征

 

 

 10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1.5%,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1-10月累计份额46%,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长6.3个百分点。10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53.8%,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6.1个百分点;1-10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49%,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5.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下降6%。10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9.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8.9%,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8. 2022年10月品牌产销特征

 

 

 10月乘用车生产228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下降4%,产业链保供措施见效。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28%,环比下降11%;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环比下降4%;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1%。1-10月的车企生产达到1,915万辆,同比增长18%。

 9. 新能源渗透率走势-批发

 

 

 10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30.8%,较2021年10月18.4%的渗透率提升12个百分点。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7.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1.4%;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7%。

 

 

 近几年全国乘用车市场的批发渗透率相对超强,4月达到近30%,这也是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新能源需求较强的结果。10月回升到30.8%较好,突破4月的高点。

  10. 新能源渗透率走势-零售

 

 

 10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0.2%,较2021年10月18.5%的渗透率提升11.7个百分点。10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2.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3.6%;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6%。

 

 

 近几年新能源车国内零售率走势持续走强,超预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1-10月的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明显。今年的1季度月渗透率提升超强,4-8月相对稳定,9月渗透率达到31.8%的历史高位,10月保持突破30%的良好状态。

DRAM三巨头竞争白热化:SK海力士抢先销售LPDDR5X芯片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最大宗(没有之一)的单一芯片产品,被誉为“芯片之王”。
2022年10月8日, DRAM江湖再传重磅信息:三大DRAM巨头之老二,韩国SK海力士公司抢先一步,宣布开始销售基于HKMG(高K金属栅)技术的LPDDR5X(低功耗双数据速率5x)移动DRAM。
该芯片是业界首款基于HKMG创新的移动DRAM。

 

 

 SK海力士官宣基于HKMG技术的LPDDR5X移动DRAM开始销售   图源:SK海力士

LPDDR指的是Low Power DDR,中文全称为低功耗双信道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通常以先进封装技术直接堆在CPU处理器上方,减少通道宽度以及其他一些牺牲部分反应时间的方法来降低体积和功耗。因此,是移动应用场景的主流内存产品。
毫无疑问,对于移动应用场景,低功耗是LPDDR芯片的核心指标。与上一代芯片相比,SK海力士最新官宣的产品功耗降低了25%,比上一代快33%,实现了8.5Gbps的操作速度。
它在JEDEC固态技术协会设定的1.01V至1.12V的超低电压范围内运行,确保了行业最高的低功耗指标的实现。
在DRAM业界中,SK海力士首次将HKMG工艺用于移动DRAM。

 

 基于HKMG技术的LPDDR5X移动DRAM芯片   图源:SK海力士

借助HKMG,一层薄薄的高k薄膜可取代晶体管栅极中现有的SiON栅氧化层,降低了泄漏电流,提高了芯片可靠性。
此外,通过减小栅厚度,可以实现晶体管的仅有不微缩,并改善基于多晶硅/SiON的晶体管的速度特性。

 

 

 高k/金属栅极的集成解决方案

存储器约占芯片市场份额的35%。其中DRAM和NAND Flash为最重要的两类存储芯片。
DRAM约占存储器市场53%,NAND Flash约占45%,二者份额合计达98%,为存储器市场的两大标杆产品。
2021年,DRAM三巨头,韩国三星电子、韩国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总共占有94%的DRAM市场份额。其中第一名韩国三星电子约占43.6%,第二名韩国SK海力士约占27.7%,第三名美国美光约占22.8%。
DRAM的制程正在逼近10nm的天花板。三巨头的DRAM制程已经越过了1Xnm节点(16nm-19nm)、1Ynm节点(14nm-16nm),1Znm节点(12nm-14nm),开始进入1a节点(约13nm,1Znm的增强版),正在全力备战1b节点(约12nm,1a的增强版),瞄准1g节点(约11nm,1b的增强版)。

 

 全球DRAM厂商的技术路线图   图源:TechInsights

近段时间,三巨头在DRAM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 2022年10月18日,第一名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其最新与移动处理器大厂高通(Qualcomm)合作的LPDDR5X DRAM,日前以8.5Gbps的业界最快速度通过了验证。
三星电子存储产品规划团队执行副总裁 Daniel Lee 表示,8.5Gbps LPDDR5X DRAM的联合验证,使我们能够将这一高速存储介质的市场推广速度加快一年多,这是我们与高通技术公司长期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随着LPDDR内存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到智能手机以外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应用,存储和SoC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变得更加重要。三星将继续积极与高通技术公司这样的创新者合作,以提高生态系统对未来LPDDR标准的准备程度。

 

 

    美光公司宣布1β DRAM开始量产   图源:美光公司

➢ 2022年11月1日,第三名美光公司突然宣布,无需采用EUV光刻机,全球率先进入了1β节点。合格样品将交付给选定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和芯片组合作伙伴,并完成了批量生产准备。
1βDRAM将率先用在美光的LPDDR5X移动内存芯片上,最高传输速率将达到8.5Gb/s。
美光公司技术和产品执行副总裁斯科特德波尔(Scott DeBoer)表示:“我们的1βDRAM的推出标志着存储器创新的又一次飞跃,这是基于我们的独有专利,即多图案光刻技术结合前沿工艺技术和先进材料能力带来的”。
同时还宣称:“通过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DRAM技术,每片内存晶片的比特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一节点为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的新一代数据丰富、智能和节能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二名SK海力士自然也不甘落后!DRAM产品对SK海力士的生存至关重要。2021年,DRAM占该SK海力士芯片总销售额的71%。SK海力士焉能失去此支柱产品市场!

 

 

 韩国SK海力士公司   图源:百度

➢ 2022年10月23日,SK海力士向光刻机巨头ASML订购了下一代半导体设备 高数值孔径(0.55)的EUV光刻机,准备大干一场。EUV光刻机将带来更简化的工艺流程,且成本会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降低。

 

 

 当前的先进DRAM生产已经大规模采用EUV光刻机   图源:ASML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采用了EUV光刻机,SK海力士此次官宣的基于HKMG技术的LPDDR5X移动DRAM仍然属于1a节点,而第三名美光公司在没有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全球率先进入了1β节点。
从技术上,拥有EUV光刻机的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竟然落后于第三名美光公司,这有点出乎意料!

 

 

 加持EUV光刻机可以大幅度提高DRAM性能   图源:三星电子

但是,通过对HKMG材料、工艺和集成流程进行优化,SK海力士建立了基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DRAM技术,加上EUV光刻机的加持,SK海力士抢先一步,开始销售新一代LPDDR5X芯片,先占商机。
三巨头谁会笑到最后呢?

数据融合,真的融合了吗?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已经二十多年,产业界和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及格线”水平。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至今,用户(出行者、管理者、运营者、决策者等)的感受如何?面向用户提供的智能交通服务与管理效果如何?用户如何看待智能交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模式?

近期,赛文交通网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来自用户的声音》,针对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调研采访多个领域的用户代表。本文是《来自用户的声音》系列报道之“数据融合”篇。

数据是城市交通科技管理手段的基础,大数据、多元感知数据融合等概念被广泛提及应用,但一切真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

一位具有行业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部门负责人道破了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在感知手段很多的情况下,其实只有多源数据的汇聚,并没有融合起来能真正适应全场景,对于各类感知技术的特点和它能适应的场景等如何融合起来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全场景感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

为探索数据融合应用的实际效果,赛文交通网调研了部分城市交警用户。

1数据融合的三大场景

从20世纪60年代,感应线圈被用作为车辆检测器,到后来地磁、雷达、视频技术的发展,再到2020年雷视一体机成为先进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交通感知技术在快速迭代发展。

但是,由于单一的检测技术存在各自的优劣势,采集数据容易出现不连贯、不持续的状况,数据精准度下降,由此出现了数据融合应用。

目前来看,主流的数据融合应用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与固定点数据融合、浮动车数据与固定点数据融合以及雷视融合。

例如贵阳市公安交管部门将互联网地图数据和交管数据融合互补,形成全域全时全量的道路交通运行状态感知能力,对拥堵时空规律、拥堵关联规律、车流空间溯源等进行精准认知,指导交警路面高效执勤、智慧化系统应用、交通工程实施等缓堵手段的落地。

以及有济南融合浮动车数据、地磁、雷视一体机,应用于信号交通数据的统计、分析、自适应落地、效果评价。

还有以北京、烟台、海口为代表的城市选择以雷达+视频为主的多源感知数据互补的模式迎合智慧交通应用的发展需求。

早些年的互联网数据与固定点数据的“融合”, 将一方数据作为另一方数据的补足或替代品,仅实现了1+1=1的效果。当前的“雷视融合”到底是“配合”,是以雷达检测的数据作为视频检测盲区数据的补足,还是真的可以 “融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实际上仍然存在争议。

什么才是真正的数据融合?也就是综合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提取统一的信息,形成一个目标结果。充分利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与相关融合方法,对多源的交通信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处理的过程,以便获得准确的交通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交通管理的决策支持。例如,浮动车数据由于渗透率不高的劣势,需要靠固定点数据融合,形成一个连续的流量数据。雷达和视频,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一个参数更丰富的流量数据,实现1+1>2的效果。

2数据融合的应用现状

赛文交通网获悉,由于互联网与公安交管部门网络无法直通的原因,目前多数城市的互联网数据与固定点采集数据的融合更多是互相配合、补足,互联网数据一般是单进不出。某城市更是由于网络安全原因关停了互联网平台,也就不存在融合。

目前被广泛讨论的主要是雷视融合,近两年,采购安装雷视一体机的城市不少,但是真正应用起来的地方并不多。

自2020年开始,烟台先后与华为、百度、科达三家公司进行全息路口/智慧路口应用测试。

烟台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技科副科长孙振兴表示,通过对雷达数据和视频数据的融合,实现了车辆时空数据、过车身份数据、违法抓拍数据,按车道流量数据、信号灯态数据等多源数据相互关联,在横向上汇聚和融合多类感知数据,部分业务在边缘侧可自闭环,处理效率得到提升,在纵向上也能对云端进行开放。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际场景下会发现多目标或者少目标的情况出现,同时经常发现实际不存在的目标在融合后数据中移动的现象。在项目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避免这种误导数据。

海口主要使用了华为全息路口2.0、海康雷视一体机和大华雷视一体设备。海口交警支队科技科科长陈冬表示,雷达和视频融合检测存在明显优势,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应用,产出一些如饱和指数、空放指数、事件统计分布状态、失衡指数、盲区预警、停车延误、秒级预警、渠化特征分析等新数据。

但目前雷视融合检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雷达视频检测数据可以替代道路上的检测器,但无法替代互联网浮动车数据,两个数据应该更好的融合,实现“1+1>2“的效果;二是与现有设备融合问题,现有路口已配置了很多检测设备,如何利用雷达视频融合检测技术尽可能利旧,实现低成本的设备升级;三是设备本身的问题,融合后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成本还需进一步降低、安装调试复杂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复杂。

雷视融合与信号机之间的配合同样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项原因,邳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廖畅副大队长表示,雷视融合采集的数据很多,包括速度、排队长度、车间距等等,但是和信号机匹配的时候,部分信号机仅采用其中一两项数据,从设备的融合角度来看,还可以考虑更多数据的融合,为信号配时提供数据支撑。

3数据融合的难点

那么,数据融合到底难在哪里?

以互联网数据和固定点采集数据融合场景为例,孙振兴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一般固定点采集的数据都在视频专网或者是公安网,与互联网数据存在互通障碍或者明显的时延。

其次,互联网数据提供给交管部门,交管部门也需要测试进行匹配,但是这种算法目前在国内算是一个小众的算法,从甲方的角度考虑,并不容易推动。

交管部门的数据由于专网问题、数据隐私问题也不容易提供给互联网进行融合,另外单个城市的数据提供给互联网意义不是特别大,互联网企业还要考虑计算的问题,可能使用成本比较大,但是效果提升性不是很大。

第三,如果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从流量采集的初衷就应该考虑互联网公司缺什么样的数据,让互联网公司来设计应该采集什么样的数据,以它的数据进行互补,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合作。

目前互联网数据和固定点采集数据的融合大部分是依靠人工来实现,通过算法来自动实现融合的方式还没有实现。

陈冬则主要从空间、时间和数据标准三方面解释了数据融合的难题。

第一个就是空间上的统一,比如说互联网数据是一个一个link的数据,但是交警自有检测器的数据都是一个断面或者区域的数据,怎么把这两种数据做融合,是现在的一个难点;

第二个是时间上的融合。在不同的时间段,例如高峰期跟平峰期,对时间颗粒度的要求不一致的,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时间颗粒度才比较符合我们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并能把数据融合在一起,是另一个难点;

第三个就是数据标准上的问题,由于以往在对路网路段划分和标准代码编制时出现了差错,导致现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融合,由于标准不同,在实际应用分析上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结语

真正的融合,不仅是数据的融合,还有理念的融合,理念融合里面还有理论的融合,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跟一系列的交通理念,交通需求预测的理论,交通流理论,交通系统均衡理念,交通系统预测理论等的结合,才是交通多元数据融合的基础。

正如武汉交警黄传明所说,数据真正的融合技术不是关键,要解决广义的数据融合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要实现数据融合,但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各个行业之间壁垒的消除、数据的开放和不同行业的数据规范的统一。

对于当下,孙振兴认为,数据融合后产生的信息该如何科学应用、合理落地,打造高性价比的智慧交通场景应用才是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P0C_mc__iFZREyPSzFnHw

https://mp.weixin.qq.com/s/iXjlL6BHUEBmrRf7y3BtFg

https://mp.weixin.qq.com/s/x_LKujOF_7MiQInp3kfMzQ

https://mp.weixin.qq.com/s/K6iqE39hVt4zGddERbU1Qg

标签:10,乘用车,融合,Meta,DRAM,裁员,数据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ujianming-110117/p/1687939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