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1 数据与计算《第一章 数据与信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数据采集、编码、管理及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1.1感知数据、1.2数据、信息与知识、1.3数据采集与编码、1.4数据管理与安全、1.5数据与大数据。
1.1节“感知数据”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感受数据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理解数据的演变过程。1.2节“数据、信息与知识”则深入探讨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1.3节“数据采集与编码”介绍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数据编码的基本原理。1.4节“数据管理与安全”强调数据管理和安全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基本的数据管理方法和安全措施。1.5节“数据与大数据”则引导学生了解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单元内容分析
感知数据: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存在形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度。
数据、信息与知识:深入探讨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价值,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而转化为知识。
数据采集与编码:介绍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数据编码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方式。
数据管理与安全:强调数据管理和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基本的数据管理方法和安全措施,培养学生的数据保护意识。
数据与大数据:引导学生了解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兴趣。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数据与信息”这一主题展开,从数据的感知到数据的处理、管理、安全,再到大数据的概念及其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本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
(一)信息意识
对信息的敏感度: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理解数据对决策的影响,并学会利用数据进行问题分析。
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学生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评估不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判断信息的真伪,理解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
信息预期分析能力:学生能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预测未来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共享与合作: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收集、分析数据,分享信息成果,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二)计算思维
问题界定与抽象:在信息活动中,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识别数据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基础。
数据结构化:学生能够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学会利用数据结构来组织和管理数据,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算法设计与实现:学生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学会设计简单的算法来解决数据问题,并能够通过编程实现算法。
问题解决迁移:学生能够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将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环境适应: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和数据处理,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便捷性和局限性。
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应用: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等操作,提高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设计并实施数据处理方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作品。
(四)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安全意识: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学会采取基本的数据保护措施,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
信息活动规范:学生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在数据处理和分享过程中,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维护公共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发展责任:学生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在本单元中,学生应能够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积极学习新技术,理性判断技术应用的利弊,并负责任地参与技术应用实践。
通过以上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一)已知内容分析
高中学生在进入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的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频繁接触到各种数据和信息,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途径获取新闻、学习资料等。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工具使用经验,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应用软件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分享。
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等。通过数学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他们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分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已知内容为学习《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提供了良好的起点。
(二)新知内容分析
《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的新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的感知与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数据的概念、数据的演变以及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感受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学生需要明确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信息是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以及知识是如何在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
数据采集与编码:学生需要了解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包括人工采集和机器采集;还需要掌握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如ASCII码、汉字编码等。
数据管理与安全:学生需要了解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应用;还需要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了解数据备份、加密等基本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数据与大数据:学生需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特征以及大数据思维,认识大数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新知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较强:高中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较为复杂的问题。这种能力在学习数据和信息处理时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在学习《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时,他们可以自主探索数据的采集、编码和管理方法。
实践操作能力强:高中学生喜欢动手实践,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他们可以通过编程实践、数据分析等活动,提高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突出:高中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和展示等任务。
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放弃或逃避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
针对学生在学习《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时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可以采取以下突破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如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交媒体数据、网络购物数据等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数据采集比赛、数据分析报告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据的魅力和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数据和信息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数据编码时,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二维码、条形码等实例;在讲解大数据时,可以引入学生关注的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电商数据分析等案例。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注重拓展知识的引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任务,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数据主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进行展示。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编程实践、数据分析等活动,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或行业人士进校园开展讲座或工作坊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和信息处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据安全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数据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安全知识竞赛或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通过以上突破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本单元以“数据与信息的探索之旅”为大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概念设计为“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通过有效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够挖掘出信息的价值,进而促进决策与创新”。围绕这一大概念,本单元将细分为五个子主题,分别是:感知数据、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采集与编码、数据管理与安全、数据与大数据。通过这些子主题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建立起对数据与信息的全面认识,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一)信息意识
学生能够意识到数据和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多种渠道主动获取数据和信息。
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数据和信息的变化,对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初步判断。
学生能够针对特定问题,从海量数据和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二)计算思维
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和信息的关系,学会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数据和信息,如使用图表、模型等。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数据进行抽象、建模和组织,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能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创新。
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的操作方法,如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数字化作品或应用。
(四)信息社会责任
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保护个人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学生能够在信息活动中尊重知识产权,不随意传播未经授权的信息或作品。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为构建健康、安全的信息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感知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体验活动,了解数据和信息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数据采集与编码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采集数据,并掌握数据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管理与安全策略:重点讲解数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及保障措施。
大数据思维与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数据与信息关系的深入理解:如何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一概念。
数据采集与编码的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数据采集和编码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
数据管理与安全意识的培养:如何增强学生的数据管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
大数据思维的形成:如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数据处理思维转变为大数据思维,学会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针对上述教学难点,本单元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与竞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模拟与案例分析:通过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据管理和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引导式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式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本单元将致力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数据采集、编码、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大数据思维,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的教学内容,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意识
对信息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日常生活中数据与信息的变化,理解数据与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能准确判断信息的来源、真伪及价值。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具备通过数字化工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信息交流与共享能力: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二)计算思维
问题抽象与形式化: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数据组织与算法设计: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学生能够合理组织数据,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通过编程实现这些方案。
系统化思维:学生能够采用模块化和系统化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理解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并能整合各模块功能实现整体解决方案。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环境适应力: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
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和管理。
创新能力: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数字化作品,展现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安全意识: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保护个人及他人的隐私。
信息伦理道德: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学生能够遵守公共规范,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行为。
信息社会责任担当:学生能够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信息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模拟,让学生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计算思维的训练:通过问题解决和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抽象、数据组织和算法设计,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信息社会责任的强化:通过法律法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的计算思维具体化:计算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方式,如何将其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水平: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道德是抽象且复杂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感,是教学中的另一大难点。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据与信息的重要性,理解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
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交流与共享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基本概念、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基本方法。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操作法:通过上机实践、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操作技能,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教学流程与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感知数据与信息(1.1感知数据)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与信息应用案例(如天气预报、网购等),引导学生感知数据与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概念讲解:讲解数据与信息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关系,让学生理解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超市购物小票、火车票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数据与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阶段: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1.2数据、信息与知识)
概念辨析: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情境模拟:创设具体情境(如图书馆借书、网购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数据、信息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思维导图,加深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数据采集与编码(1.3数据采集与编码)
概念讲解:讲解数据采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编码方式。
实践操作: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采集和编码操作,掌握相关技能。
项目活动:设计“校园环境数据采集与编码”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校园环境数据的采集和编码工作,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拓展材料,了解数据采集与编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四阶段:数据管理与安全(1.4数据管理与安全)
概念讲解:讲解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重要性,以及数据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安全措施。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如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黑客攻击等),让学生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及常见安全威胁。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实践操作: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掌握数据备份、加密等常见数据安全操作方法。
第五阶段:数据与大数据(1.5数据与大数据)
概念讲解:讲解大数据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如电商个性化推荐、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等),让学生理解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项目活动:设计“校园大数据应用”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工作,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拓展材料,了解大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学业评价
评价原则
全面性:评价应涵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多样性: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活动表现、测试成绩等,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作业质量、完成时间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项目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如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等),评价学生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测试成绩评价:通过定期进行测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反馈、同行交流、自我观察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教师还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九、学业评价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下,结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的教学内容,本学业评价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具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能够主动寻求并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计算思维: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并通过合理组织数据、设计算法来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学生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具备信息安全意识,能够负责任地参与信息社会活动。
二、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
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能够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字化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
计算思维
能够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能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认识数据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能够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通过典型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并能通过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保护。
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创新作品。
信息社会责任
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数据保护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法。
能够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使用信息系统和网络服务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三、评价目标设定
(一)信息意识
评价要点
学生能否准确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学生能否认识到数据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和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学生能否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字化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评价活动
设计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分析特定情境中的数据与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或平台进行处理,并撰写分析报告。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数据与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编码的重要性及其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中的应用。
评价标准
能够准确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信息意识水平2)。
能够主动寻求和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撰写出具有逻辑性和实用性的分析报告(信息意识水平3)。
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展现出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意识水平3)。
(二)计算思维
评价要点
学生能否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并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学生能否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否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认识数据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编程实现基本数据结构。
评价活动
设计编程任务,要求学生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算法设计与分析活动,让学生运用形式化方法描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编程实现。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编程实现基本数据结构。
评价标准
能够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并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计算思维水平1)。
能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思维水平1)。
能够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认识数据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编程实现基本数据结构(计算思维水平2)。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评价要点
学生能否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通过典型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否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并能通过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保护。
学生能否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创新作品。
评价活动
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或平台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组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项目,让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创新作品。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数据保护方法。
评价标准
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展现出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水平1)。
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水平2)。
能够理解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数据保护方法,并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水平2)。
(四)信息社会责任
评价要点
学生能否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数据保护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法。
学生能否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使用信息系统和网络服务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否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评价活动
设计信息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法。
组织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评价标准
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数据保护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法(信息社会责任水平1)。
能够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使用信息系统和网络服务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社会责任水平2)。
能够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展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信息素养(信息社会责任水平3)。
通过以上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在《数据与计算》第一章《数据与信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标签:数字化,能够,信息,学生,学习,2019,2020,数据,浙教版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wp-nicol/p/1865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