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几章已经把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和十大知识领域理清楚了,本章继续来说下开发方法。
选择哪种开发生命周期取决于:组织(公司)、产品、服务或结果类型,项目本身的管理要求。
有以下5种开发方式:
1. 预测型
- 定义:预测型又叫瀑布型,它是一种线性的、顺序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按照固定的顺序一次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如同瀑布流水一样,每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例如,在需求分析阶段,项目团队会详细地收集和记录用户地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这份文档将作为设计阶段地基础,设计人员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技术成熟的项目。
2. 适应型/敏捷型
- 定义:敏捷开发强调快速响应变化,以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项目被分解为多个短周期的迭代,每个迭代都包含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交付的完整过程。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客户可以在每个迭代中看到部分可运行的产品,并提出反馈和变更需求。例如在软件开发种,敏捷团队可能会每两周完成一个迭代,每次迭代都会交付一些新功能或者对现有功能的改进。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不确定、变化频繁的项目,特别是创新性较强的产品开发。
3. 迭代型
- 定义:迭代模型与敏捷开发类似,也是通过多次迭代来逐步完善产品,但迭代模型在每次迭代前会有更详细的计划,包括确定迭代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表。每次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运行的版本,并且会对前一次的迭代结果进行评估和改进。迭代是在实现软件的每一功能时反复求精的过程,是提升质量,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不太明确,但有一定的时间和资源限制,需要在一定周期内逐步交付产品的项目。
4. 增量型
- 定义:增量型将项目产品划分为多个可独立运行的增量构建,开发过程是逐个构建和交付这些增量构建,每次交付的增量都在功能上有所增加,从而逐步构建出完整的产品。
- 适用场景:当项目开始时,需求可能不太明确,但随着项目的进展,需求逐步清晰,并且对于大型项目来说,一次性开发完成所有功能可能会导致项目周期过长,风险过高。
5. 混合型
- 定义:混合型开发方法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项目开发方法(如瀑布模型、敏捷开发、迭代模型、快速原型模型等)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开发策略。这种方法不是单纯地依赖某一种开发方法,而是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或不同模块的特点,灵活选用最合适的开发方式,从而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项目开发效果。
- 适用场景:大型项目往往包含多个功能各异的模块,这些模块可能有不同的需求特点和优先级,这时候就可以采用混合型。或者有些项目一部分需求是明确且稳定的,另一部分则可能经常变化。
敏捷型
敏捷型适用于需求经常变化或不完全确定的项目,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概念,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快速反应以及客户高度参与。
标准说法中,敏捷是没有项目经理PM的,只有敏捷教练SM,SM的作用是氛围的营造者,服务型管家,团队成员数量大致为5~9人,要求团队成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敏捷中的铁三角是PO产品经理,SM敏捷教练,项目团队,PO产品经理的作用是将客户的需求翻译清楚,PO是最懂甲方的乙方,PO从客户那得到客户愿景,理解之后将其分解并整理列在PBI产品待办事项中,这些称之为用户故事(用户故事即客户的使用场景),这些用户故事需要PO列出优先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但PBI只有PO有权利修改。
敏捷的核心逻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所以需要定迭代周期,迭代周期一般为1~4周,敏捷中有个迭代计划会,这个会就是确定迭代周期,用户故事的优先级,选择用户故事,最终将其记录在迭代待办事项SBI中;接下来每天开站会:站会是团队成员轮流开,主要会议内容是团队成员轮流说昨天干了啥,今天需要干啥,需要什么帮助,不讲细节,一般会议时间为10~15分钟;到了迭代周期的时间点时开迭代评审会(敏捷中讲究项目成员能来则来)和迭代回顾会(迭代回顾会是一个过程改进会,主要看过程中的方法对不对)。
在迭代周期中,当客户说要变更一个需求,这时候不能给他改,需要在迭代周期结束后找PO提出变更。
标签:需求,迭代,项目,开发方法,敏捷,第六章,团队,PO From: https://blog.csdn.net/qq_45031629/article/details/14429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