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介绍:制作和背诵
2.对方可能提问的问题
3.个人词汇和英语听力提升
webpack
webpack的预加载:prefecth和preload【浏览器兼容问题,所以还是自己动态写异步加载比较好,就是用import或者require.ensure来实现模块异步加载】
import(/* webpackPrefetch: true */ './path/to/LoginModal.js')//会生成 <link rel="prefetch" href="login-modal-chunk.js"> 并追加到页面头部:
闲置时间预取 login-modal-chunk.js 文件只要父 chunk 完成加载,webpack 就会添加 prefetch hint(预取提示)
preload chunk 会在父 chunk 加载时,以并行方式开始加载。prefetch chunk 会在父 chunk 加载结束后开始加载。
preload chunk 具有中等优先级,并立即下载。prefetch chunk 在浏览器闲置时下载。
preload chunk 会在父 chunk 中立即请求,用于当下时刻。prefetch chunk 会用于未来的某个时刻。
import或者require.ensure来实现模块异步加载:!!!!!!!!!!!
由于 import() 会返回一个 promise,因此它可以和 async 函数一起使用。下面是如何通过 async 函数简化代码:
async function getComponent() {
const { default: _ } = await import('lodash');
return data||{}
}
getComponent().then((data) => {
加载了“lodash”模块后,继续写后面的逻辑
});
//在点击事件的收去异步加载模块,import返回的是一个promise,参数中可以获取到模块【如果import放在js头部,不用then,就是同步加载js模块】
button.onclick = e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print" */ './print').then(module => {
const print = module.default;
print(); // 如果print是一个react的component,那就可以写成<print >来获取组件
});
require.ensure用法:
function getAsyncJs(callback){
//如果里面的require是相同的,这个require.ensure不会再发请求;
//里面所有的文件都单独打包
require.ensure([],function(require){
// require('util.js');
require('../../components/login');
require('../../components/article-edit');
require('../../components/article-list');
require('../../components/article-display');
require('./components/regist');
// require('./components/search-list');//搜寻列表
if(callback){
callback();
}
});
},
使用的时候,直接getAsyncJs(callback函数):这样callback函数就会在其他的异步js模块加载完成以后再执行
提取页面公共模块:方法很多,下面2个方法都可以;方法1叠加“细分模块的懒加载”,可以很灵活地控制包的数量和每个包的大小和加载顺序【手动】;方法2可以自动划分包,防止重复;
1.自己写common文件,然后在入口总手动添加公共js文件的入口,生成一个bound包,然后在所有页面的公共html上引入这个公共的js包,这个是自己手动灵活的方式;好处是灵活,坏处是需要自己手动抽离写到common文件中去
2.添加公共模块插件设置,能自动提取出所有bound的公共模块和模块的分包;【从 webpack v4 开始,移除了 CommonsChunkPlugin,取而代之的是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具体设置详见:https://webpack.docschina.org/plugins/split-chunks-plugin/#optimization-splitchunks
可以把公共的模块提取出来避免重复加载,同时对于太大的js文件,会根据里面的import的不同js文件,来进行相应的拆包,比如有三个import的js文件,分别是a[100k],b[5k],c[1k];
那么通过对最大包和最小包的大小设置和包的数量的设置,会把a单独打一个包,b和c合起来打一个包,满足每个包的大小要求和总体包的个数的要求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
}
模块化最佳实践:所有的都要用到
1.自定义common模块,放所有页面必须用到的公共js模块,并作为单独的js放到html里面【页面公共js】
2.设置 optimization,因为有的时候每个页面都统一用到了某个业务模块,或者大多数页面用到了某个业务模块;所以得用optimization来进一步细化每个页面内的“模块数量”和“模块大小”进行限制;也就是“分包”或“代码分割”
3.对于页面的懒加载模块和预加载模块,需要同时用import或require.ensure来异步加载对应的js模块:【webpack打包的时候把异步的js都打成了单独的js文件,请求服务器的时候也是请求这些单独的文件的缓存】
mobx管理react!!!!!!!!!!
node包开发,webpack插件开发!!!!!!!!!!!!!
git命令重新熟悉
typescript: javascript的一个超集,也就是在ts内写js完全没问题
https://www.runoob.com/w3cnote/getting-started-with-typescript.html
1. 类型批注,接口,类【es6】,extends继承
2....
后端传流文件,前端截断处理????
package.json devdepedence和depedence区别??????
webpack的proxy设置跨域
react-native
restfulapi含义:以http为基础,通过ajax+JSON实现交互,;url定位资源【URL中只能有名词而不能有动词】,get post等定位动作
fetch或axios的ajax库:自己写一个都可以,只是ajax而已
面向对象的三大概念、三种境界(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封装就是将数据或函数等集合在一个单元中(类);用了类,成员函数与属性;使得代码模块化
继承: 继承可以复用以前人写的代码;js用原型继承;代码重用
多态:一个类或继承体系结构的基类与派生类中,用同名函数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为不同数据类型的实体提供统一的接口,说白了就是“参数类型,顺序,数量”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接口重用
JSBridge原理:通过JSBridge来实现H5和Native的通信,核心就是在native上开一个webview【内核是根据ios和android系统自带的webview来获取的】,通过native和webview的通信实现交互,这个JSBridge就是native和webview通信的桥梁
一句话,JSBridge就是提供native接口给js调用,构建双向消息通道
js在app上是运行在WebView 的 Webkit 引擎或JSCore上这个js的Context和app是隔离的;把它们之间的消息通信看成RPC(远程过程调用),前端看出客户端,native看出服务器
1.JS调用native,有2中方式,注入API和拦截URL Scheme
1.1注入API的方式其实就是通过webview的开放接口,向JS Context注入对象或方法【原生方法】;js调用时(传入数据),就直接执行了native的方法(获得了js数据);
1.2 URL SCHEME 是一种类似于url的链接,是为了方便app直接互相调用设计的,形式和普通的 url 近似,主要区别是 protocol 和 host 一般是自定义的。
例如:qunarhy://hy/url?url=ymfe.tech;其中protocol 是 qunarhy,host 则是 hy。
具体的流程就是webview端通过iframe.src等方式修改url,native自动拦截到请求,根据URL Scheme(包括参数)获得对应的数据,进行操作
scheme的参数对应native的方法,scheme变了,就执行对应的方法;
推荐注入API的方式调用Native的原始方法
2.Native调用js:
用到就是类似JSONP机制,就是JS调用原始方法以后,传入了callback函数;native根据js提供的数据执行后得到返回data,同时之前传入的参数中也有callback;
直接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 ResponseId,并存储句柄,然后和 data 一起发送给前端【就是<script>callbackName(data)</script>】,前端接收到这个callback函数【就是句柄】和对应的数据,直接就执行了。
IP代理原理:【有专门的ip代理商】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机制与生活中的代理商相似;假设一台机器为A机,想获得由B机提供的数据,代理服务器为C机,那么具体的连接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当A机需要B机的数据时,它会与C机建立连接,
C机接收到A机的数据请求后,会与B机建立连接,下载A机所请求的B机上的数据到本地,再将此数据发送至A机,此时即可完成代理任务。
爬虫+node后端,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不是UGC,而是爬虫产生数据,然后自动展现到自己的网站上!!!!!!!!!!
常见的爬虫网站:百度和360等搜索网站,导航网站,今日头条等新闻网站,其实就是信息集合类网站,核心是爬虫如何写,完全不需要注册登录等模块,只负责信息的聚合展示
这两年火热的今日头条就是典型案例,不太严谨的说,今日头条核心就是做了三件事——
把网络上所有的资讯文章,以及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的数据爬取下来。
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打标签,进行一一对应。
将拥有同类标签的文章和用户进行匹配。
写爬虫不一定要用python,用js在node端也可以写爬虫:https://blog.csdn.net/qingshandaijason/article/details/116145395 :
简单的node搜索引擎【知乎的数据都是用node爬取的】:
https://blog.csdn.net/qingshandaijason/article/details/116145395
https://www.cnblogs.com/coco1s/p/4954063.html
核心原理:
1.写好前端页面,有input输入框等,所有搜索框
2.点击搜索后,发送ajax请求到node端,node端通过request插件来模拟发送http请求,就是类似前端的ajax请求之类的http请求,请求类型和type之类的http头自己设置,url之类的也自己设置;
npm i request :发送请求的npm包
npm i cheerio :筛选网页信息【解析页面用的是cheerio,全兼容jQuery语法】
npm i iconv-lite :多种类型字符串(包括gbk,utf8)的编码与解码。
npm i data-utils :
前端相关:
1.前端工程化:webpack,vite,grunt,gulp等工程化打包工具
2.前端Framework[框架],一般涉及到DOM,Event,Template,数据绑定等,常见的框架有React,Vue ,Angular,Backbone,Knockout,jQuery等
3.Css相关:CSS的预处理器【Sass Less等】,css后处理器【例如autoprefixer,一般在post-css插件中用到】;css的reset;css的框架BootStrap和tailwindcss。同时包括css最最基本的选择器和属性以及最新的css3等
4.HTML相关,HTML常用标签,以及HTML5的新标签【canvas,audio,video,header,footer,nav,article,aside等】;同时jsx语法也需要关注【react就用jsx来写】
5.ECMAScript相关,例如ES3 ,ES5,ES6等各个版本,以及相关的polyfill工具【babel】;这里还有注意,有的项目以及用typeSctipt来写了,它是js的超集;
6.前端Library的方法库:就是常用的js方法,不如cookie,ajax,数据类型处理相关的库,例如underscore或http请求相关的库axios等;
7.前端Library的通用UI组件库:ant-design;antd-vue等第三方关于React或Vue的库;react-bootstrap和bootstrap-vue;jQuery UI等,这些是通用组件的UI库,
8.前端Library的专业图形库:专门做图形展示,例如D3 ,Echart,antV等,同时echart还有对应vue和react的版本,分别是v-chart和echarts-for-react;其中d3是基于svg,兼容ie6+;echart是基于canvas,兼容ie9+;antv是蚂蚁金服的一个专业的图形库,里面有G2Plot,Graphin,XFlow,F2|F6|F2Native等分支,做各自擅长的领域
9.DOM,BOM,ECMAScript相关知识:这个是js基础,包括数据类型,语法等,自己可以查“权威指南或小红书”看
10.npm包和webpck插件的开发,这个是node包开发的东西
11.小程序相关: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这些基本只用到了Js的ECMAScript语法;
12.node后端:就是node后端的第三方库,V8引擎,LIBUV等这些node基础的东西,以及后端的数据库【mongodb,sql server,mySql,oracle等】,后端安全【csrf,xss,ssrf,sql注入,重播攻击,http劫持,dns劫持,ddos,文件上传安全等】,并发【多线程(worker_threads 模块),多进程(cluster 模块),事务的隔离界别,加锁】,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数据库集群和分片,服务器监控,node后端框架【koa,express】,http各个版本以及https相关,数据加密等等非常多的后端相关的东西。
13.桌面应用:electron框架
14.移动端小游戏:例如微信小游戏,如果选择cocos Creator游戏引擎开发,就可以用js这门语言来写微信小游戏,当然这个cocos Creator游戏引擎是基于webgl
第三方图形库:D3,echart,antv
antv:移动端和PC端不同,而Echart基本都一样,只要自己做一些特殊的处理即可
G2:可视化引擎:例如柱状图,折线图,阶梯,面积等,这个是最常用的,兼容IE9+
G2Plot:图表库
G6 : 图可视化引擎:关系数据可视化方案,树状
Graphin:基于G6的图分析组件
X6:极易定制、开箱即用、数据驱动的图编辑引擎:用于制作“思维导图,流程图”
XFlow:基于X6,面向React的解决方案
F2|F6|F2Native :移动可视化方案!!!
ChartCube:AntV 图表在线制作
L7|L7plot: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
D3:基于SVG,兼容到ie6,适合dom交互较多的内容,可以自定义事件,D3和Echart区别其实就是svg和canvas区别,d3用svg,echart用canvas;D3库直接在vue或react项目中使用
echart【大多数都是图像展示,用echart就可以了】:图表展示,封装好的方法直接调用;兼容到ie6以及以上的所有主流浏览器;echarts通过canvas来绘制图形,依赖分辨率,兼容IE9
v-chart:基于“vue2.0和echart”的图形库
echarts-for-react:基于“react和echart”的图形库
前端开发效率提升[sublime内支持]:!!!!!!!!!!!!!!!!!!!!
f+tab:匿名函数 : [有了这个,完全没必要用箭头函数,因为写起来比箭头函数还要方便]
fun+tab:正常函数
for+tab:for循环自动补全,tab切换到下一个for循环变量
函数名写完,按tab直接切到函数参数位置;函数参数写完,按tab直接切换到函数体内写代码
多用es6的解构和...拓展
let,var,import,require,module,defaults,debugger这种经常用的,会有缓存记忆,打一半直接出现在第一行就可以tab了
!!!!!!!!!
熟悉antv-design:看看什么组件,当自己需要类似组件,不要傻乎乎自己去写,先借外力,外面有现成了就不要自己造轮子!!!!!!!!!!!!
!!!!!!!!!
前端开发的时候,不要去写注释,因为中文和英文切换很花费时间,而且写注释也费时间;高手都是函数命名语义化,完全不需要写注释,等这一块功能全部开发完,再写注释
代码自动折叠到第2层:ctrl+shift+x;crlt+shift+数字【自动折叠刀第几层】
属性简写{val:25,age,name}等价于{val:25,age:age,name:name}
前端测试框架:
!!!!!只要用jest就可以了,测似框架使用非常简单!!!!!!
0.Jest:Github上排名第一的测试框架;Jest具有简洁清晰的用户界面,以及高效的加载性能。在默认情况下,它能够与探查(spying)及模拟(mocking)程序一起,构建出与测试相关的全局变量
1.Jasmine:Jasmine是Angular建议开发人员广泛使用的、最为流行的前端测试框架之一
2.Karma:最适合在浏览器、或类似浏览器的环境中运行测试框架
3.QUnit 【主要对于jquery】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050432
前端性能优化:lighthouse模块【npm install -g lighthouse 然后执行lighthouse 网站地址,就可以看到网站整体性能评估】【chrome插件自带这个功能】;同时chrome调试器的“网络”+“性能”模块,是可以观察站点的表现
lighthouse:Performance;Accessibility ;Best Practices;SEO
1.https://blog.csdn.net/c11073138/article/details/84700482
2.浏览器的lighthouse包含如下指标:Performance;Accessibility(可访问性);Best Practices;SEO等;
“性能”tab上可以查看下列指标
2.0 FP(First Paint),表示渲染出第一个像素点。FP一般在HTML解析完成或者解析一部分时候触发。
2.1 FCP(首屏绘制)
2.2 LCP(用于度量视口中最大的内容元素何时可见)”;
2.3 可以查看“加载,渲染,绘制,js执行”时间
2.4 有个时间瀑布,可以查看每个文件加载的具体时间【点击那个文件,还可以查看对于的网络等待时间,传输时间】
“网络”tab上可以看其他指标
1.加载的时间瀑布,
2.DOMContentLoaded,load时间
前端内存泄露:
2.在Class filter(类过滤器)文本框中输入Detached可以搜索分离的DOM树
3.“堆快照”分析内存泄露:简单的分析是否内存泄露,比如登录操作是否内存泄露:
3.1先登陆,然后内存,最上面有个垃圾回收站,表示清理内存,登录之前清理内存,然后登录再清理内存,看内存多少;
3.2然后退出登录,再登录,清除内存,再看堆快照的内存;反复多次,如果内存越来越大,那就是登录操作有内存泄露
4.“Allocation instrumentation on timeline”时间轴上的分配插桩 :这个是最常用的判断内存泄露的方法,点击开始,然后进行各种操作,看蓝柱,蓝柱表示当前的内存占用,随着时间向后退役,之气操作的蓝柱子越来越小最后没了【变灰】
就可以判断之前的这个操作没有泄露内存,少量蓝柱剩余也没关系,如果“某个行为”产生的蓝柱,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幅减少,那么就有内存泄露
如果某个行为反复操作后,每次操作后随着时间的推迟仍然都蓝柱子残留,那就说明每次这个操作都会有内存产生,就可莪能是内存泄露
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区间【把这个蓝柱包含进去】,在下面的构造函数内就可以看到是那些“构造函数”占用了内存,
这个时候可以查看构造函数,函数的内存大小有2个:
“Shallow size”【浅层大小】:对象的直接内存总数,直接内存是指对象自身占用的内存大小
“Retained size”【保留的大小】:对象的最大保留内存,保留内存是指对象被删除后可以释放的那部分内存;就是对象删了以后,和依赖他的也会被删,一共能腾出多大内存
1.页面卸载(window.onunload事件[能起作用,但不能debug时候断点],safari下用pageshow 和 pagehide 事件来替代)的时候发送ajax,如何保证条跳转之前ajax请求能成功发送【因为页面跳转的时候,如果ajax还没发送数据或发送一半,就会被自动取消】:
navigator.sendBeacon(url,data);浏览器将少量数据 异步 传输到 Web 服务器,就算tab页面关闭,也会成功发送,同时还不会阻塞页面跳转【他是把发送数据的这个功能交给了浏览器内部,不依赖于当前的tab】
该方法主要用于满足统计和诊断代码的需要,一般再unload事件之前触发
如果用较老的方法来实现页面卸载之前把ajax成功发送,一般就是发送同步的ajax,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阻塞页面跳转或者关闭的问题,而且有的浏览器不支持这么做。
同时有一点移动端的兼容性的问题要注意,例如在 iOS Safari 上对于页面导航的前进和后退做了优化,load 和 unload以及beforeunload 事件不会触发, Apple 官方文档建议使用 pageshow 和 pagehide 事件来替代。
就是判断 onpagehide in window是否为true //onpagehide 事件在用户离开网页时触发。
cookie默认时间是多少:默认设置session cookie,关闭tab就会自动删除
React: 直接看一遍redux_demo里面的注释即可,下面是redux和vuex的数据管理的异同点
1.redux同步异步是都是store.dispatch(actionCreate函数),因为是函数,而且这个函数又是通过 store.dispatch((function (){ return actionCreate函数})(param))这种方式来调用actionCreate函数的,非常不直观
redux只是把store.dispatch改造了一下,让他可以接受函数,而最原始的dispatch则放在action.js里面的函数里面作为形参,最终还是通过最原始的那个dispatch来执行对应的行为,跳转到mutation
vuex异步是用store.dispatch({"actionName":param})的方式,直接跳转action.js里面对应的actionName的函数,最终还是调用的commit函数,非常直观;同步的话用store.commit({"actionName":param}),函数名称不同,参数都是一样的
所以vuex的commit函数和redux里面没有改造过的dispatch函数是一样的【不是redux的store.dispatch,这个函数已经被redux改造过了】;
2.redux使用store.dispatch后,通过action的类型,自动跳转到对于的reduce,这个reduce是唯一能改变state的地方,action类型放在action.js中,表示执行某种行为,同时流程会自动跳转到reduce,通过reduce来修改state
而vuex在store.commit或dispatch后,跳转到对应的mutation函数执行,修改state,也就是说,mutation是函数,和reduce类似,
redux因为多了一个actionType数组,在reduce里面,可以按照组件名称来细化,就是把action的类型分别放到各自的组件名称下面,其实最终还是一样的,调用的时候会把所有的“action类型”全部匹配一边,找到匹配的action名称
4.vuex中所有的state属性通过getter来访问,把getter赋值给组件computed属性中;
而redux管理state,如何访问,????????????????,上班之前写一个React的小项目
目前猜测是在store.js中传入初始化的state后,入口组件【最外层统一的大组件】把state通过ReactRedux.connect(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Container)的方式把state中的属性一一映射到props
也就是把已经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ies监控的初始化state对象传入到最外层组件中,然后把所有state属性传递给props,这样,props一旦修改,其实就是被监控的state修改了,自动触发UI更新
而state属性同时通过this.props来访问,通过store.dispatch来修改
网络访问流程:https://blog.csdn.net/jun2016425/article/details/81506353
1.首先得知道物理层【为数据段设备(电脑)提供bit流数据的传输通路】,网络层【ip,icmp,igmp】,传输层【tcp,udp】,传输层【TLS|SSL(可选)】,【应用层http,ftp】
1.本地输入网址,浏览器发送请求到附近的dns服务器【中间协议的具体操作不详细说】,查找站点对应的ip地址,这个就是dns域名解析的过程
2.dns解析正确,最终传送到了对应的ip的网站[通过tcp或udp协议传输],数据传送大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层能接受并解析http协议,然后从应用层返回数据给物理层,物理层又是重新通过网络层[ip]到传输层[tcp,udp],
最终到达用户客户端这个应用层【http,tcp】
3.浏览器接收到返回的数据,如果是https协议,那么会验证安全性,否则就直接接受http请求的数据包展示了;
https防止dns劫持和http劫持的原理:https://blog.csdn.net/ahou2468/article/details/108368246
0.总结起来一句话,证书保证站点正确性,非对称加密保证“对称加密密钥的安全性”,对称加密保证数据传输不被看到;加密和先hash后加密的数据一起发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
1.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这个请求里面包含当前浏览器支持的加密算法【密钥算法套件】发给服务器
2.服务器接受浏览器支持的加密算法后,看服务器上是否有与之匹配的加密算法,如果没有的话,就断开,有的话,就生成RSA非对称加密的公钥私钥,
然后向客户断返回公钥【公钥里面包含“加密算法+网站ca证书【域名,ip,颁发机构,有效期等信息】”】,公钥是对这些信息使用hash加密产生的一个字符串,把公钥和hash算法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获取公钥和hash算法名称,hash算法就是客户端和服务器商定的“对称加密”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公钥的验证,获取网站的证书相关的信息,包括域名,ip,颁发时间,有效时间,颁发机构等信息;
客户端验证“证书”的"颁发机构,ip地址等信息",证书ip和访问网站的ip是否一致,办法机构是否合法等做验证,保证访问网站的合法性,排除dns劫持。到这里网站安全验证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数据传输安全了
客户端生成随机字符串,然后用公钥对随机字符串进行加密,保证这个随机字符串的安全,因为它要作为对称加密的密钥,一旦泄露就完了,所以只能是客户端和服务器才能看到,中间传输不能被其他人看到,所以要对他进行非对称加密。
根据握手信息和服务端商定的hash算法【加密】,先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hash;然后用客户端生成“随机字符串”(这个随机字符串就是“对称加密”的密钥)对“hash内容”和没被hash的内容进行加密;
最后把三份内容传给服务端:1.被公钥加密好的“随机字符串”;2.被随机字符串对称加密过的“原版传送内容” 3.先被hash再被“随机字符串”对称加密过的信息
非对称加密保证“随机字符串”密钥的安全;随机字符串进行对称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额外传送了一份先被hash后对称加密的内容,用来验证防止数据被篡改【hash虽然不是加密,但hash可以防止被篡改】
4.服务端接受到数据,先用私钥解密获得“随机字符串”【其实就是客户端传过来的对称加密的密钥】;然后用这个密钥去解密内容,得到一份原始数据,一份hash过的数据,然后把原始数据hash以下,看数据内容是否一致,防止数据被篡改。
服务端完成验证然后处理完数据后,仍然使用原来的"随机字符串“,对“返回信息和返回的HASH值”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给客户端;
5.客户端接收到数据后,用原来的"随机字符串"进行解密;再对比hash看数据是否被篡改,验证通过后,就是握手完成
前端,dns,服务器缓存策略:不同的操作【刷新,强制刷新,浏览器back返回等】,服务器可以设置不同的缓存策列?????????unfinish
//一般的静态资源,都是结果下面几步
1.本地缓存【expires头或cache-control的max-age】
2.本地缓存过期就304缓存,就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发现没过期,就返回一个304,告诉你文件没修改,可以继续使用本地的缓存【last-modify或etag,目前基本用etag】
3.如果服务器校验发现文件有修改,就直接返回最新的文件
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七层】:详见koa-node中的“OSI模型.png”,物理层【bit】,链路层【帧】,网络层【ip:包】,传输层【tcp,udp:segment,数据段】,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http:消息,数据流,帧】
一般只需要记住:物理层【为数据段设备(电脑)提供bit流数据的传输通路】,网络层【ip】,传输层【tcp,udp】,应用层【http,ftp】
所谓的HTTPS,其实就是在“传输层【tcp】和应用层【http】之间,插入了SSL或TLS协议,但是这个不能放在OSI模型中,如果硬要放在OSI模型中,那么SSL或TLS应该算"会话层"
tcp协议:https://baike.so.com/doc/3381795-3560087.html 【tcp四元组确定tcp连接唯一性:本机IP,本机端口 ;服务器ip 服务器端口;】;
建立一个连接需要三次握手,而终止一个连接要经过四次握手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
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
端口范围:0 - 65535;一般1024 - 5000是临时端口,其他端口是固定给其他机器用的
缓存相关:数据库缓存,cdn缓存【中间商,比如某个公司在上海,成都,海南都有cdn服务器,它们只是一个中间存储资源的机器】,代理服务器缓存,浏览器缓存
css ,图片,js等,都是http请求,http2.0之前,一个域名下的tcp通道里面的http请求都是串行,但是可以开启多个tcp,所以就有了“单域名”下资源的并行下载【一般是6个tcp】;多域名让tcp连接数增多
HTTP/1.1中,单个TCP连接,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http请求;但是可以并发多个tcp,一般是6个tcp;下载资源是并发的,js下载完以后解析和执行不会阻塞之前的tcp下载,但是却会阻塞之后的资源下载
因为后面的资源下载之前,是需要先解析dom元素,然后再建立tcp连接的,而js执行会直接阻塞页面的渲染
https://blog.csdn.net/wu_xianqiang/article/details/105837869
关于浏览器的线程,dom解析和“js的下载,解析和执行”互斥【核心是:js的加载,解析,执行这个一个流程都会阻塞页面接下来的DOM解析和页面渲染】【阻塞了dom解析,自然就阻塞了dom渲染】
1.加载html,顺序解析html标签,DOM
2.DOM解析后出现节点,通过tcp加载资源【tcp并行】,但是因为解析的时候顺序解析,所以一旦遇到解析的dom下载js,线程就会被js阻塞,后面就无法继续解析了,后面的连接也就无法并行了;遇到js之前,图片和css都是并行下载和解析的
3.解析dom,cssom有各自的线程;不会相互阻塞,各自解析,但是cssom解析会阻塞后面的js执行,所以也就阻塞了页面
http升级流程如下:
1.目前网上很少用http1.1,这个算比较老的版本了,大多数都是https或http2.0【2.0是基于https的】;HTTP2.0 支持明文 HTTP 传输,而 HTTP2.0中使用的升级版的SPDY 强制使用 HTTPS
2.先把http1.1升级https【用http1.1】,也就是在tcp和http1.1之间,添加了ssl或TLS协议,完成http升级https改造
3.然后可以在https的基础上升级到http2.0【因为http2.0只支持https,不支持http,所以要升级2.0必须先升级到https】,目前主流电商网站基本都支持http2了
4.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完成了https的升级【https2上只支持https,不支持http】,如果有需要,仍然可以在node端开启原来的http服务,不过一般都不用了
5.高版本浏览器都是向下兼容的,所以一个网站如果不支持https,输入网址的时候就会自动用http协议
http的各个版本:对于一个域名,浏览器一般允许链接多个tcp请求【但是有上限,chrome是6个tcp连接(断开的tcp连接就不算了,断开了就是没了)】,一个tcp连接允许并行多个http请求【http2.0】,一个http请求就是一个流;一个流里面包含多个帧
http各个版本,以及https等关于协议的传输流程,详见koa-node站点下的http-https.png,详细连接是https://www.51cto.com/article/612101.html
请求头和响应头具体信息:https://www.cnblogs.com/honghong87/articles/6941436.html
http请求头:
!!!Accept:text/plain [可接受的相应内容,和响应头里面的content-type对应]
!!!Content-Type:请求体的MIME类型 (用于POST和PUT请求中) application/x-www-form-url (get请求);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普通post请求); multipart/form-data 【文件上传的post请求用到】
!!!Cache-Control:缓存机制public private no-cache no-store max-age 其实这个是服务端设置的,前端这边不设置
!!!Connection:连接方式【keep-alive:启动长连接;close:关闭长连接】
Accept-Charset:utf-8【可接受的字符集】
Accept-Encodeing:gzip, deflate [默认值:可接受的返回包的编码方式,gzip编码方式是压缩的编码]
Authrization:验证消息,一般这个头存放的是 token,现在的登录态token基本放再cookie里面了;这个基本不用
Cookie:
Host:服务器的域名以及服务器所监听的端口号,写端口就是默认80端口;例如:www.itbilu.com :域名+端口
Origin:发起一个针对跨域资源共享的请求(该请求要求服务器在响应中加入一个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的消息头,表示访问控制所允许的来源)。 协议+域名+端口【这个需要自己设置!!!!!】
Referer:页面从哪个其他页面跳转过来的
User-Agent:客户端信息
//简单请求
$.ajax({
url:'http://ajax2.com:8888/index',
type:'POST',
data:{'k1':'v1'},
success:function(arg){ console.log(arg); },
});
//非简单请求
$.ajax({
url:"",
type:"put",
data:{},
headers:{"h1":''},
xhrFields:{withCredentials:'true'},//如果ajax需要带上需要cookie,就需要添加 withCredentials;其实核心就是设置xhr.withCredentials=true;
success:function(){}
})
http响应头: 关于缓存,就是先判断本地缓存机制【4种不同的行为对应的不同cache-control有不同的本地缓存机制;本地缓存过去后,接下来就是服务端的etag或者last-modified缓存机制】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那些域名可以跨域源资源共享
Cache-Control【缓存相关】:默认是private;服务端的缓存设置
max-age:缓存多久【这个和public是不冲突的,把cache-control设置为"public, max-age=3600"】,个人估计max-age时间是否过期,时把当前的时间和http请求的Date头的时间做差,看是否大于max-age的值
public:结果所有路径,都可以缓存数据【非重要数据】
private:发起请求的浏览器才能使用返回数据的缓存【私密数据】
no-store:浏览器和其他中间缓存(如 CDN)从不存储文件的任何版本
no-cache:浏览器每次使用 URL 的缓存版本之前都必须与服务器重新验证【也就是不走本地缓存,去服务器判断文件是否变更,如果没有变更(两个Last-Modified相同),那么仍然会返回304,让浏览器从本地缓存获取文件】
设置max-age后,浏览器发送这个请求的正确流程是:
1.本地缓存头max-age是否过期,没过期直接走本地缓存
2.过期了直接请求服务器,服务器那边判断文件是否更新;这个涉及到当前文件的Last-Modified和服务器文件的Last-Modified或者eTag,etag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如果两个时间相等,那就说明文件没有更新过,服务器会返回304,告诉客户端文件还是最新的,客户端最后仍然从缓存获取请求的文件
3.如果Etag相同就是没过期,或者两个Last-Modified时间相同,那就是没更新了;否则就服务端重新传输文件,并返回200,浏览器接受文件后把最新的文件缓存下来覆盖原来的文件。
浏览器不同的行为对应的cache-control:新窗口,刷新,回退,地址按enter键:
详见:https://baike.so.com/doc/4806790-5023130.html
1.刷新:全部重新访问服务器【所以这个时候服务器返还304来提高性能就非常重要了,etag来判断文件是否有变更】那么在此值内的时间里就不会重新访问服务器
2.打开新窗口【偏刷新,max-age不影响】:除了public和“max-age未过期”会取缓存,其他都是重新请求;!!!!!
3.浏览器enter:太多了,不记了
4.返回【偏缓存,max-age不影响】:no-cache/no-store直接请求服务,max-age过期也请求服务,其他都不会重新访问服务器,直接从缓存获取
ETag[缓存相关: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HTTP请求头标签]:请求文件的资源标识符,用于和服务器做对比,看资源文件是否改变,和last-Modified的目的时一样的,都是为了判断资源文件是否改变
etag经常和“If-None-Match或者If-Match”头一起使用,http1.1添加的,优于last-modified
当你第一次发起HTTP请求时,服务器会返回一个Etag;并在你第二次发起同一个请求时,客户端会同时发送一个If-None-Match(浏览器自动添加),而它的值就是Etag的值
服务器会比对这个客服端发送过来的Etag是否与服务器的相同,如果相同,就将If-None-Match的值设为false,返回状态为304,客户端继续使用本地缓存,不解析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如果不相同,就将If-None-Match的值设为true,返回状态为200,客户端重新解析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ETag 实体标签: 一般为资源实体的哈希值;且Etag的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Last-Modified[缓存相关:也可以直接放弃,都用etag;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HTTP请求头标签]:请求的对象最后的修改时间,只能精确到秒;它经常和If-Modified-Since一起使用
If-Modified-Since是浏览器发给服务端的请求头,
客户端第二次请求此URL时,根据 HTTP 协议的规定,浏览器会向服务器传送 If-Modified-Since 报头,询问该时间之后文件是否有被修改过
所以它是浏览器自动添加的,和Last-Modified配套使用的请求头
//Expires【缓存相关:直接放弃不看,要用也用cache-control的max-age】:过期时间:有缺陷,“要求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时钟保持严格的同步”,max-age优先级高于Expires
Content-Encoding:资源编码
Content-Language:响应资源的语言
Content-Type:当前内容的MIME类型
Date:消息发送时的日期;
Set-Cookie:设置HTTP cookie ;例如“Set-Cookie:UserID=itbilu; Max-Age=3600; Version=1”
Status:返回状态码,200表示成功
Refresh:用于重定向,或者当一个新的资源被创建时。默认会在5秒后刷新重定向。
Server:服务器名称
//安全头相关,用helmet插件来完成:https://www.jianshu.com/p/f7b5b7d91238
X-Frame-Options:防止自己的网站被插入到其他网站里面,然后被点击劫持;设置SAMEORIGIN
X-Content-Type-Options:则 script 和 styleSheet 元素会拒绝包含错误的 MIME 类型的响应。这是一种安全功能,有助于防止基于 MIME 类型混淆的攻击。设置nosniff
X-DNS-Prefetch-Control:dns预解析,它可以增加 5% 或更高的图片加载速度;如果关闭就没有了,默认off是设置关闭的,如果你希望通过它提升性能,可以在调用 helmet() 时传入 { dnsPrefetchControl: { allow: true }} 开启 DNS 预读取。
X-XSS-Protection:浏览器的XSS防护机制,设置“1; mode=block”就表示“如果检测到恶意代码,在不渲染恶意代码”;设置“1; mode=block”就表示
X-Download-Options:这个 header 仅用于保护你的应用免受老版 IE 漏洞的困扰。一般来说,如果你部署了不能被信任的 HTTP 文件用于下载,用户可以直接打开这些文件(而不需要先保存到硬盘去)并且可以直接在你 app 的上下文中执行。
Strict-Transport-Security:如果用户一旦访问了带有此 header 的 HTTPS 网站,浏览器就会确保将来再次访问次网站时不允许使用 HTTP 进行通信。此功能有助于防范中间人攻击。
http1.0:一个tcp里面只能有一个http请求和响应;一个域名可以开启多个tcp连接,但是不多,chrome是6个;每个tcp连接里面的http请求是串行
1.队头阻塞:当顺序发送的请求序列中的一个请求因为某种原因被阻塞时,在后面排队的所有请求也一并被阻塞,会导致客户端迟迟收不到数据。
解决方案:将同一页面的资源分散到不同域名下,提升连接上限。在一个tcp连接中所有请求是串行的,在当前的请求没有结束之前,其他的请求只能处于阻塞状态
2.传输内容不加密:容易被篡改 :
DNS劫持:请求网站A,但是返回给你的是网站B;dns服务器把ip和域名的mapping做修改把你多请求的域名对应到其他站点的ip上,实在dns服务器上做手脚;
一般而言,用户上网的DNS服务器都是运营商分配的,所以,在这个节点上,运营商可以为所欲为,直接dns劫持;
http劫持:传输层中有许多种协议,首先在tcp连接中找出http连接【如何筛选出】,然后通过网关来获取数据包进行http响应体,因为http没有加密,所以插入广告就是最简单的形式,是在网关上截取数据做手脚。
最后抢先发包,篡改后的数据包抢先“正常站点返回的数据包”,抢先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那么后到的真实的数据包就会被直接丢弃,因为前面已经有人抢先返回了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网关和dns服务器都在运营商那边,网关和dns服务器可以是同一个ip,也可以是不同的ip,就看是否选同一个运营商
技术难点:
1.如何筛选抓到http请求包,本地可以通过fiddler抓包;那么数据传输的中间节点,如何抓包,是在哪个机器上抓包
2.抓完包以后,进行数据篡改很容易,但是如何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因为客户端浏览器肯定会有校验,tcp本身就有三次握手协议
http1.1:谷歌提出的
SPDY:主要是“长连接”【请求资源请求适合用长连接,默认基本都是长连接】和Etag
1. 长连接:Connection:keep-alive = true,因为tcp三次握手有时候太麻烦【http是基于tcp协议的】,短时间内经常交换数据,用长连接更为高效
使用场景,一般默认都是用长连接,偶尔用的ajax可以不设置长连接;长连接的好处是,比如js,css,图片等静态资源,如果每次都用tcp三次握手,那就建立一次tcp连接就需要三次握手,
一个http建一次tcp连接,这样很费事;如果改成长连接,那么一个tcp内就可以串联多个http请求,不需要再频繁断开了;
可以再http的header中设置长连接时效,比如1分钟之内,tcp连接里面没有发送http请求,那么就自动断开。这样避免产生大量的tcp连接,因为一个域名下的tcp连接是有限的
2. 节约带宽:支持只发送header信息(不带任何body信息);比如401返回客户没有访问权限,压根就不需要body,支持不发送body信息就节省带宽;
允许请求某个自由的某一部分,虽然不支持“断点续传”,但它是“断点续传”的基础。
3. 添加了部分错误状态码例如409(confilct):请求资源和当前资源冲突
4. 添加了部分缓存策略,例如Entity tag,If-Unmodified-Since, If-Match, If-None-Match等更多可供选择的缓存头来控制缓存策略等缓存策列
http2.0:
基于SPDY:2015年3月份百度开始率先支持HTTPS,但不支持SPDY。下半年阿里的淘宝和天猫也开始支持HTTPS,同时支持SPDY3.1。
添加的东西有:
0.多路复用【一个tcp连接上允许多个流并发,一个流里面有多个帧】,允许在一个连接上无限制并发流;解决了“队头阻塞”问题,
多路复用【解决串行的文件传输和连接数过多】:一个域名对应一个tcp连接,
连接【connection】:就是一个tcp连接,里面可以并发多个流,就是“多路复用”
流【stream】:一个流代表一个完整的http请求[包括http请求+服务器响应],虚拟信道,可以承载双向消息,多路复用就是一个tcp连接可以并发多个流,也就是并发多个http请求,但是并发请求数量不同浏览器都会有限制
消息【message】:逻辑上的HTTP消息,比如请求、响应,流是一个完整的请求,一个完整的请求里面分2部分,“请求和响应”,而一个消息实际上就等价于“一个请求或者一个响应”,是逻辑上的“http请求”或“http响应”
帧【frame】:最小的单位,多个帧组成一个流【数据流:stream】,帧最小的通信单位,承载特定类型的数据,比如HTTP首部、负荷等等,每个帧都采用二进制格式编码;
帧的类型:
1.Data:传输http消息体
2.Headers:用户传输关于流的额外的首部字段
3.Ping:计算往返时间,执行“活性”检查。
4.....
帧的存放:结果HPack压缩
多路复用也造成了一些缺点:比如服务器压力上升,可能产生延迟
关于http请求的header中的Connection:keep-alive = true,只要tcp连接不断开(默认2小时),一直可以进行http请求;也就是这个http请求存在的话,tcp请求是不会断开的
1.二进制分帧【性能增强的核心】:也就是在应用层使用“二进制分帧”,引入了新的通信单位:“帧,消息,流”,一个流表示一个完整的请求;一个流里面包含多个帧;
而分帧,实际就是把一个流分成多个帧【frame】;比如一个http请求里面有header【chorme中的请求头】和请求数据data【chrome荷载里面的内容】,这个http请求在2.0中是分为“Headers帧”和“数据帧”
HTTP1.1 采用文本格式,http2是二进制格式
2.使用Hpack对header的数据进行压缩
3.服务器推送,服务器可以直接把资源文件推送给客户端,客户端有权利选择是否接收 !!【比如一个ajax请求,后端处理事件很长,可以先返回一个提示信息,然后等后端处理完了,直接用服务器开启socket给客户端推送信息】!!!!
4.请求优先级,每个 stream 都可以设置依赖 (Dependency) 和权重,可以按依赖树分配优先级,部分解决了关键请求被阻塞的问题!!!!!!
缺点:队头阻塞没有完美解决,在http3.0中解决了
http3.0:核心是UDP和QUIC,解决”队头阻塞“,添加了"快速握手"
1.把TCP协议改成了UDP,也就是物理层 , 网络层【IP】 ,传输层【UDP】,额外添加【QUIC】+Qpack和stream,应用层【http】
2.TLS从1.2升级到1.3,并且在TLS1.3同一层添加了QUIC
3.QUIC是把TCP重新实现了一遍,并加上了一些额外的性能优化【包括之前的队头阻塞】:
QUIC用UDP实现快速握手,因为tcp是四元组【自己ip和端口,服务器ip和端口】,任何一个变化都会断开后重新建立连接,连接需要三次握手,而UDP是无连接的,只要ID不变【服务器IP和端口不变】,就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所以快速握手核心还是UDP和TCP的区别
QUIC既然是面向连接的,也就像TCP一样,是一个数据流,发送的数据在这个数据流里面有个偏移量offset,可以通过offset查看数据发送到了那里,这样只有这个offset的包没有来,就要重发。
substr(开始下标,长度)和substring(开始下标,结束下标记)
Map:类似Object,但是key可以是一个对象,对象内存地址作为key;
weakMap :只允许对象内存地址作为key
(a == 1 && a == 2 && a ==3) 有可能是 true 吗? 可以,如果a是对象,调用的是toString或者valueOf方法,方法内可以写具体逻辑,每次对比,都是调用方法
set map object区别
时间复杂度【指的是计算次数和变量的关系】:常数阶O(1), 线性阶O(n),对数阶O(log2n),平方阶O(n^2),指数阶O(2^n),双阶乘[n!,也就是n^n]
常数阶【不管变量输入多少,区块内的js语句执行次数都是一次】:就是普通的js执行语句,例如sum=n*(n+1),console.log(sum);因为不管输入n是多少,计算次数都是“常数”
//对数阶【 log2^8=3,log2^n=m,就是2^m=n:2的m次方等于n】:int number=1;while(number<n){number=number*2;}:其实计算次数是lon2^number
线性阶【单循环,设置n,块内的js语句的执行次数就是n次】:for(i=0;i<n;i++){...};因为n决定了循环次数,所以决定了计算次数
平方阶【双嵌套循环】:fun cal(n){var rst=1;while(n--){while(n--){rst+1;}}}:时间复杂度就是n*n,就是n^2
指数阶【递归调用:2^n时间复杂度】:
func cal(n){
if(n<0){
return 1
}else{
return cal(n-1)+cal(n-2)
}
}
双阶乘[n!,也就是n^n]:
func cal(n){
if(n<0){
return 1
}else{
var rst=0;
wihle(n--){
cal(n-1)
}
return rst
}
}
时间复杂度面试题:如何获取n^m的最后两位;时间复杂度是线性【n】;
for(i=0;i<m;i--){
n*=n;
}
(n+"").substr(n-2,2)
//如何简化,降低计算次数;
Observer:数据监听 Object.defineProperty或new Proxy//无法监控原型内的熟悉
Compiler:模板解析, AST 【抽象语法树】
Watcher:...
vue和react底层渲染原理,虚拟dom,diff算法原理:
0.都是把template字符串解析成AST【抽象语法树】后,在根据AST用render函数产生的“虚拟节点”【vue下是VNode】,然后在虚拟节点上展开diff算法;虚拟节点原生是js对象,不是DOM节点,所以不会触发repain和reflow消耗性能
1.都是深度优先遍历,同级节点对比【不会跨层,默认原生的dom渲染会跨层(性能不高)】
2.数据更新后,都是结果虚拟节点对比后,返回一个patch对象【补丁】,用来标记两个节点不同的地方,然后再通过patch对象来修改真实DOM;
3.同层对比算法应该是相同的,就是新虚拟节点从左开始遍历“同层老节点”,遇到“相同的节点”就把老的节点移到和新节点对应的位置,如果没有,就在老节点处创建和新节点相同的节点
注意,patch对象保存的是操作,也就是一个patch对象是一个action行为的描述,然后按照顺序把patch对象串起来,最后要修改真实dom的时候,是统一把patch补丁按照之前的顺序依次执行
详见https://www.csdn.net/tags/MtTaMg4sNjYyOTg1LWJsb2cO0O0O.html
4.节点判断后是重建还是修改的方式不同:
如何移动,React和Vue的节点移动区别:貌似没区别,这个不看了
2.1 react比较:同层比较,type相同既是同类型节点,只修改节点属性
2.2 vue比较:同层比较,当节点元素类型相同,但className不同时,vue认为是不同类型元素,会删除重建;type类型和className都相同才会认为是同节点
2.3 原始diff:原始diff算法就是,两个虚拟dom树,进行逐一对比,而且是不分层级的,对比量很大
在标准dom机制下:在同一位置对比前后的dom节点,发现节点改变了,会继续比较该节点的子节点,一层层对比,找到不同的节点,然后更新节点。
在react的diff算法下,在同一位置对比前后dom节点,只要发现不同,就会删除操作前的dom节点(包括其子节点),替换为操作后的dom节点。
vue2以及以前,数据绑定用的是Obejct.defineProperty ;vue3用的是new Proxy(obj,{get,set})//监控绑定数据
vue2用defineProperty只能监听已经列举出的属性,所以数组的增加,属性的增加都是不会自动响应的,需要重新复制整个对象或者数组
而Proxy是下面的形式,所有的属性不管有没有定义,都会自动走到get和set公共函数,而非某个属性特有的get和set,完美解决新增属性无法监控的问题,同时这种属性监控是所有属性的代理,所以内存也会减少很多
new Proxy(obj,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console.log("查看的属性为:" + 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设置的属性为:" + key);
console.log("新的属性:" + key, "值为:" + value);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
!!
样式核心函数:document.defaultView.getComputedStyle()||window.getComputedStyle(ele);ie下用ele.currentStyle,获取当前元素最终的样式
渲染流程: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1.整个html文档解析完成:DOMContentLoaded
2.页面所有资源加载完毕,包括css,js,图片,iframe,vedio等:onLoad
其中async和defer脚本的区别:它们的脚本加载都是异步的
1.async:立即异步加载并异步执行,下载的时候不会阻塞DOM渲染,不会影响DOMContentLoaded事件触发;
一旦js开始执行【异步执行,意思js下载完成后,插入异步队列,什么时候执行这一段js得看前面的同步流程啥时候结束】,所以它不会阻塞页面,以为页面DOM解析和渲染时同步的,在他前面;
同步在前执行,异步在后执行,就像ajax请求发出去,后面还有js逻辑,会继续先执行后面的同步js,等到执行完了,才会去看异步的请求是否返回,如果返回了就执行。
2.defer:立即异步加载,同步延迟执行【需要在前面所有的dom和cssom完成解析之后,DOMContentLoaded之前执行,他和原来dom渲染以及js是同一个进程】,支队非内嵌的script脚本有效; 一般js都是同步立即加载立即执行,他是延迟执行
核心:下载,解析,执行
0.js下载,解析,执行完成之前,会阻塞后续dom的解析【阻塞解析自然阻塞渲染】,包括其他资源的下载
0.css和图片是可以并行下载的,但是css后面如果有js,那么css就会阻塞这个js的执行,js阻塞后面dom的渲染,所以css直接就把页面阻塞了
1.因为渲染树会因为cssom而改变,但是就算没有cssom,渲染树照样会渲染,css加载和解析输不会阻塞dom渲染的,但是会阻塞js执行,而js会阻塞dom渲染,所以css后面不能有js
2.因为js可能依赖于之前css样式和dom节点,所以样式表会在js执行之前加载和解析,也就是说js依赖之前dom和cssom,前面的css会阻塞后面的js执行;
3.dom css 和js都是按照在html文件中的位置,按照顺序来的;js会阻塞后面的dom解析,css会阻塞后面的js执行【不管后面的js是否有用到css的内容,css都会阻塞js】!!!。
4. DOMContendLoaded是页面的所有dom解析完成触发【在生成渲染树之前就触发了】,不是渲染后触发,但是js会阻塞渲染,defer属性的js也会阻塞【所以如果defer属性的js不是在页面底部,还是会阻塞页面,他在DOMContenLoaded之前执行】,async属性的js不会,
5. DOMContendLoaded不会等待图片,视频,iframe以及页面底部的css加载和解析【css非页面底部,就会影响后面的页面展示】。
6. css加载不会阻塞DOM树的解析,css加载会阻塞后面js语句的执行【css加载阻塞js执行,自然就会阻塞DOM树的渲染】
具体流程:
1. html文件下载完成后,解析html生成dom;同时并行解析css生成cssom;
2. dom和cssom合并生成渲染树,执行layout和paint
详见// https://blog.51cto.com/u_15127592/4299317
package-lock.json作用:因为 package.json里面的版本, ^是定义了向后(新)兼容依赖,指如果 types/node的版本是超过 8.0.33 ,
并在大版本号(8)上相同,就允许下载最新版本的 types/node库包,例如实际上可能运行npm install时候下载的具体版本是 8.0.35。
有时候大版本相同可能出现不兼容,所以用package-lock.json来锁定小版本,列出各个包之间详细的依赖关系
主版本号.次版本号.补丁版本号
主版本号: 当API发生了改变,并与之前的版本不兼容的时候。
次版本号【大版本】:当增加了功能,但是向后兼容的时候。
补丁版本号【小版本】:当做了缺陷修复,但是向后兼容的时候。
"1.2.3", // 安装指定版本的1.2.3版本
"~1.2.3", // 安装1.2.X 中的最新的版本【最近的小版本依赖包】,1.23,1.24等都是小版本:1.1;1.2;1.3之类的是大版本
"^1.2.3", // 安装1.x.x中是最新的版本【最近的大版本依赖包】;^1.2.3会匹配所有1.x.x的包,包括1.3.0,但是不包括2.0.0
"*1.2.3", //安装目前的最新版本
建议使用~来标记版本号,package-lock.json也会锁定小版本号
??????????????如何在一个项目中安装多个不同的框架版本,比如同一个项目同时安装Vue2.0和Vue3.0?????????????????????????
如何监控DOM变化:有的时候前端开发再调试器上恶意修改dom节点,而有些数据是从dom节点的内容中获取,导致绕开一部分前端校验。
new MutationObserver(callback).observe(需要监控的dom节点, {
childList: true, // 观察目标子节点的变化,是否有添加或者删除
attributes: true, // 观察属性变动
subtree: true // 观察后代节点,默认为 false
});
性能优化:模板性能 https://cnodejs.org/topic/50e70edfa7e6c6171a1d70fa
1.加载时间优化:ssr,缓存策略,预加载,懒加载,压缩,文件合并,首屏优化;交互优化【减少reflow,例如虚拟dom createDocumentFragment 】,事件委托
0.后端的优化:涉及到"缓存策略",除seo外的其他部分用前端渲染,缩短响应时间;服务器中间键的选择,尤其是template的选择【dot, Handlebars ,ejs(koa框架用),jade,nunjucks(koa框架用)】;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数据库集群+分片+负载均衡;服务端gzip压缩
2.前端和后端,就是服务器渲染和前端渲染的抉择,seo部分用服务器渲染,其他前端渲染;
3.前端优化:
缓存:cdn静态资源缓存,浏览器缓存
请求数量和总量:js,css,图片【 css spirit;图片转base64,iconfont代替图片,图片压缩】;分割代码按需加载【预加载和懒加载】,文件合并和压缩,公共资源提取;渲染优化【非必要的js和css放底部】
2.交互体验优化:界面抖动,点击或滚动的时候反应慢【涉及repaint refolw js计算量】,减少频繁的dom操作,事件委托;html语义化
3.开发环境优化:webpack热替换,不同运行环区分"境运行时包和线上包";oneOf,resolve,dll优化,压缩,HappyPack【任务分解成多个子进程】;tree-shaking剔除js死代码
父子组件什么周期:父beforeCreate->父created->父beforeMount->子beforeCreate->子created->子beforeMount->子mounted->父mounted
vue相关知识:修饰符
vite知识点:和webpack grunt gulp一样是前端构建工具
vite性能提升的原因:
1.公共的npm包全部缓存,编译的是频繁更改的那部分js
vue的三大核心:模板编译【AST】,数据绑定,虚拟dom【性能优化,diff】
compiler表示template编译成树状的数据结构,即AST抽象语法树【抽象语法树本质上就是一个JS对象】,生成虚拟DOM[VNode就是AST抽象语法树产生的对象后再转化生成的新js对象,该js对象是用来描述DOM节点]。
reactivity表示data数据可以被监控,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或new Proxy()
runtime表示运行时相关功能,虚拟DOM(即:VNode)、diff算法、真实DOM操作等。
虚拟dom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JS对象,用于描述视图的界面结构,和AST是两回事:
template字符串 》 AST 》 render渲染函数【AST的产物,也是VNode的起点】 》 VNode虚拟节点 【涉及diff算法】 》 界面
AST是指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或者语法树(syntax tree):说白了就是把template字符串,转化成对应树状的一个数据结构(这里是js对象,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不是vue,而是编译器产生AST,那就是其他对象了)
【AST是描述树状结构的数据结构,不是描述dom节点的js对象】,VUE的AST是用一个js对象来表述一个树状结构的数据结构对象。
是源代码的抽象语法结构的树状表现形式,然后,经过generate(将AST语法树转化成render function字符串的过程)得到render函数,返回VNode。VNode是Vue的虚拟DOM节点【用于描述dom节点的js对象】,就是用js原生对象来“描述真实DOM”
tcp和udp区别:
1.都基于tcp/ip 协议,传输层协议【ip才是网络层协议,http是应用层协议】
2.tcp一对一,可靠,连接,三次握手,四元组【本地地址和端口,服务器地址和端口:缺点tcp唯一性】;udp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不可靠,无连接
TCP四元组中的服务器地址,一般就是服务器ip,以为服务器是固定ip;
而TCP的客户端地址,一般有2个组成【外网ip和内网ip】,外网ip网关ip,也就是客户端的外网ip地址;因为一个局域网内,所有人的外网ip都是相同的;
还有一个内网ip,就是我们ipconfig里面出现的192.168.x.x这个内网地址;网关记录了内网地址是哪一台机器的。
//3.http是基于tcp协议
//4.http是应用层的协议,tcp和udp是传输层
服务器返回码:
1 开头:临时响应,并继续
2 开头:正常访问,200 是请求成功
3 开头:重定向,301 表示网页被移动到新的位置:304缓存【表示可以使用本地的缓存,本地缓存是最新的文件】
4 开头:请求错误; 400 表示错误请求,服务器无法理解请求参数 ;401【身份验证错误】;403【禁止访问】;404【未找到】
5 开头: 服务器内部错误, 500 表示服务器出错
get和post区别:
get请求是url后面带参数,长度有限制(url限制2048个字符),没有对数据库进行修改,用于查,有缓存 ,不安全
post:用于增删改数据库,没有缓存,安全【请求参数放在body里面】
GET的Content-Type是application/x-www-form-url ; POST的Content-Type是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或multipart/form-data。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这种就是一般的文本表单用post传地数据,只要将得到的data用querystring解析下就可以了,一般就是简单的表单请求
multipart/form-data :用于文件的上传 【表单种包含上传文件用到】:它既可以发送文本数据,也支持二进制数据上载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 【还有一个 cancelAnimationFrame有的浏览器是cancelRequestAnimationFrame】 详解: 兼容性【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mozRequestAnimationFrame;cancelAnimationFrame也类似】
基础:动画涉及屏幕刷新频率【最佳状态就是和屏幕刷新率同步,因为如何大于屏幕刷新率,也没啥用】,一般是60hz,1 秒60帧,所以一般setInterval用的时间间隔都是1000/60
如何提高性能:requestAnimationFrame就是把所有的dom操作以1帧为单位进行repain和reflow,和屏幕刷新率同步;而setInterval首先只能手动同步为60【很多屏幕不是60刷新频率】
1.同步频率
2.每一个帧上尽量减少多次dom操作,因为再怎么变,也都只是1帧而已,;1 帧只执行一次就是repain或reflow的渲染【reflow里面肯定包含repaint】,屏幕刷新频率同步
3.一旦页面不处于浏览器的当前标签,就会自动停止刷新。这就节省了CPU、GPU和电力
requestAnimationFrame用法:和setTimeout一摸一样
事件冒泡,捕获,对应的参数:e.target=e.srcElement;e.preventDefault(),e.returnValue=false;e.stopPropagation()=e.cancelBubble;e.currentTarget等价于this,ie中没有对应的
布局:
左侧固定右侧自适应:左侧absolute,右侧margin;做float,右侧margin;左侧设置宽度,右侧设置flex-grow为1
两边固定中间自适应:2边absolute 中间设margin ; 左float 右float 没有浮动的第三个块
垂直居中:position:absolute top:50% margin-top:-一般的高度; display: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middle;前面需要有个span ;display:flex ; align-items:center
flex布局:
//盒属性
display:flex
align-items:center//垂直剧中
justify-content:center:水平居中
行内元素使用flex布局,要用display:inline-flex
flex-direction:row row-reverse column colume-reverse
flex-wrap:nowrap wrap换行
flex-flow: direction wrap
justify-content:center居中对齐 flex-start flex-end flex-between【两端对齐】 flex-around[间距相等]
align-items:center 垂直居中 flex-start flex-end flex-baseline stretch[不设置高度的时候,全部自动给设置为100%高度衍生
align-content:多条轴线
//内部元素属性
order:1 2 3 展示顺序
flew-grow:宽度占比,比如4个1,一个4,就表示一个元素占宽度一般,其他4个各占1/8;//如果元素总宽度加起来超过了父元素宽度,那么这个flew-grow的设置就不能按照比例了,必须给每个元素设置with为100%,才能让flew-grow生效
flex-shirnk:默认为1 ,空间不足宽度等比例缩小
BFC: 块级格式化上下文,元素布局的规则:防止margin上下重叠,防止高度坍塌
float:
overflow:hidden
position:absolute,fixed
display:flex,table-cell,inline-block
this:当前对象的引用,是一个关键字,不是调用对象的属性
一般情况下:this指向的是调用这个函数的对象,如果没有对象调用这个函数,那么this指向window;
特殊情况:
箭头函数内的this:箭头函数定义位置的父作用域【也就是外面的函数】的this,不是箭头函数调用时所处的对象
构造函数内this是创建的对象
事件中的this是目标元素,currentTarget
bind,call,apply都可以改变this指向:func.apply(obj,arguments);func.call(obj,arg1,arg2...)
存储相关:
web存储:
Cookie:每个cookie内容不能大于4K ,服务器最多20个cookie,浏览器最多保存300个cookie 未过期就有效,同源可访问
cookie 的httpOnly和sameSite:Strict Lax None
Lax:防御的状态如下:不发送cookie
1.post表单【在其他站点发送post请求】【post的action指向被攻击站点,也就是之前登录的那个站点】 :
2.<iframe src="..."></iframe>
3.ajax
4.image
不预防的操作如下: 仍然会发送cookie
1.链接<a href="..."></a>
2.预加载<link rel="prerender" href="..."/>
3.Get表单 <form method="GET" action="...">
cookie的name path domain结合在一起作为cookie的唯一标识用于更新cookie;一般的cookie都是直接通过name获取cookie来修改对应的属性即可
document.cookie=..,是添加或者更新cookie,自动会去cookie里面寻找是否对应的cookie,存在就更新,不存在就添加,cookie的删除只能是通过设置有效期让cookie过期来删除
name:cookie名称
domain:如果设置.baidu.com 那么www.baidu.com h5.baidu.com baidu.com都可以访问这个cookie;默认就是服务器主机名
path:cookie所属路劲,不同路径下访问权限不同,默认是/,就是主机下所有路劲都可以访问,但是如果设置为/center,那么www.baidu.com/就无法访问了,但是www.baidu.com/center和www.baidu.com/center/page可以访问
max-age|expires:有效期,max-age是秒数,expires是事件字符串,比如new Date().toGMTString()
secure:安全性,设置为true的话只允许在https或其他安全的协议链接是才被传输
localStorage:每个浏览器对localstorage的支持大小是不一样的,chrome是5M ,IE10是1630K;同源 set get removeItem clear()
localStorage超出最大限制会增样:报错,写不进去,所以一旦报错,需要清空一部分;各条业务线最好氛围不同的子域名,这个样localstorage就分开了,
sessionStorage:5M 浏览器关闭就没了,只有同一个浏览器窗口下可用【一个url就只有一个窗口】
应用程序存储:
html5的manifest:离线浏览 - 用户可在应用离线时使用它们;浏览器将只从服务器下载更新过或更改过的资源
每个指定了 manifest 的页面在用户对其访问时都会被缓存
html5的drag事件: https://blog.csdn.net/hsl0530hsl/article/details/88344225
1.图片,链接,选中文字默认都可以拖拽
2.其他元素要拖拽,需要添加draggable属性 <div dragable="true" ></div>;如果某个元素可以拖拽,那么内部文字就不可再选中
//在拖动节点上触发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start",function(){})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function(){})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end",function(){})
//在拖入拖出某个元素目标节点的时候触发,和上面的触发节点不是同一个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enter",function(){})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over",function(){}):这个需要event.preventDefault(),阻住默认不让拖入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agleave",function(){})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rop",function(){}) 这个也需要preventDefault
网页乱码:
页面的编码保存是utf-8;同时html页面的 charset="utf-8";保持一致
svg和canvas区别:
svg:矢量图,可缩放不会失真,类似xml,可以操作各个dom和事件处理,适合大型渲染区域,因为是dom,所以随着dom节点的增多,性能会越来越差;文本渲染能力抢
canvas:html5添加的东西,整个画布作为一个元素,所以里面的事件处理,得自己通过区域计算才能得出具体的点击位置,绝对是否触发事件,就是不支持内部dom,因为只有一个节点
文本渲染能力弱,可以保存为图片,也可以制作视频,适合区域较小且频繁repaint的操作
label定义表单空间,选择设置了for属性的label,自动会把焦点转移到id为label标签的for属性对应的值的input输入框
iframe优缺点:
优点:可以实现post跨域,可以并行加载数据
缺点:阻塞onload事件,加载内容过多;如果iframe第三方站点内部不受我们控制,出现不友好的用户体验就很麻烦,尤其是iframe站点如果被黑客黑掉,然后利用浏览器安全漏洞下载木马或其他危险的程序,或者加载垃圾资源占用带宽,频繁alert影响用户体验,如果本站被黑,本站可以直接搞”点击劫持“来搞那个iframe站点:比如上方设置一个小游戏,然后把iframe站点透明度设置100%覆盖在上面;点击下游戏的时候其实是点击上面我们的网站,可能就是支付或者其他敏感详细。
文件上传攻击:前端能做的很有限[用postman fiddler,或者chrome调试器上都可以伪造请求],如果是图片,可以是前端直接转base64上传数据;服务器把base64转图片保存。
名称内包含 .php .jsp .asp .aspx .js 0x00 %00 eval( 直接过滤掉;
0x00 %00 后台转换数据的时候换变成 chr(0) ,即空字符,从而阶段了后面的文件后缀比如文件名称为1.php.0x00.jpg 以为保存的是图片,其实是php,用户访问这个图片的时候,实际是激活执行了php程序,上传文件夹要取消可执行权限
csrf:跨站请求伪造,cookie设置httpOnly和sameSite【lax或strict】
xss:跨站脚本攻击,后端:启用白名单和黑名单策略,最好是白名单,周特定的数据才不会转译,其他都转换,有可能导致用户数据展示不正确;上传文件路径固定不可以修改,文件夹没有执行权限 “0644”
前端:数据请求返回的数据,不要用innerHTML,或者vue的v-html,react的angerouslySetInnerHTML;不能启用
css内最好别写express,里面可以写js;同时最好别用外展js和css链接,直接本地化保存使用
数据提交的时候也校验【虽然意义不大,可以通过前端请求伪造来发送】;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渲染的时候,对于用户产生的数据,不能用innerHTML和v-html;
react中的富文本输入【类似vue的v-html】是dangerouslySetInnerHTML【危险地设置innerHTML】,<div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__html: novelMsg.content }}></div>
核心源头在于用户提交的数据详细内包含危险链接或者js代码:
基础:
var声明的变量不能用delete
基本类型:bool,number,string,null,undifined
typeof:bool,number,string,null,undifined, object function,typeOf null 是object
instanceof: {} instanceof Obejct 某个对象是否是某个构造函数的实例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ect Number" "object String" "object Boolean" "object Undefined" "object Null" "object Object" "object Function" "object RegExp" "object Array" "object Date" ;
引用类型:Object,Array,Function,ExgExp,Date
作用域【定义变量和函数的被使用的区域】:函数的作用域就是该函数的调用对象;变量的作用域看变量定义的位置,全局变量作用域是全局;函数内的变量,作用域知识函数内部【包括函数内部的函数】
改变作用域的语句:with添加一个调用对象到作用域链头部,try-catch的catch的前端添加调用对象【调用对象包含“被抛出的错误对象”】,eval【把字符串改为js执行,如果内部有函数,就会创建js执行环境,js执行环境里面自然就有自身的作用域】
js的执行环境:js解释器执行函数,都会为函数创建一个执行环境;js允许有多个全局执行环境【比如页面内有iframe,一个iframe内就是一个全局执行环境】;
js的执行环境内有一个调用对象,改对象包含了里面定义函数内的局部变量,且该调用对象不能直接被访问,函数内输入某个变量,先从这个调用对象上去找,没找到再向上一级函数的调用对象找,每个函数都有一个调用对象,
调用对象的链就是作用域链【最外层是window全局对象】
frame之间相互访问详细,可以用top.frames[x]或者parent.frames[x]相互访问【js访问前提是要同源】,没有iframe,那么top.frames或parent.frames就是window
条件对比:相同类型好比较,不同类型,有一个是引用类型,调用toString或valueOf【优先toString】获得返回值,如果返回值仍然不是基础类型就不等,如果返回的是基础类型;
接下来就按照不同的基础类型做对比; 基础类型null==undefined,但不和其他任何基础类型相等,NaN连自己都不相等;剩下的只有number,boole,string对比了,有数字优先转数字,其次优先转boole
for in无法列举出那些:只读,不可列举的属性 【可访问原型链上所有属性,用hasOwnProperty判断是自己的数字而非原型上的属性】
for in可以获取对象的原型中的属性,但是却不能获取原型prototype这个属性,比如obj={age:24};obj.prototype.name="d";
for (key in obj){}的时候,可以访问到age和原型中的name属性,但是无法访问prototype这个属性
function:只有在后面加上了(),此时函数才会被编译(JIT编译器),产生函数的执行环境和调用对象
关于V8的知识:编译器,解析器,AST,字节码,JIT【即时编译器】 :https://blog.csdn.net/lovermeiy/article/details/110985294
编译型和解释型编程语言:
编译型:会把文件编译成2进制文件,编译一次即可,后续直接运行二进制文件;
代码进行“词法分析【分词】,语法分析【解析】”生成AST【先分词,后解析,最终生成AST】;然后在优化代码,最后生成2进制机械码
解释型:在运行的时候,需要通过“解释器”动态解析和执行
因为没有编译,所以执行的时候,是靠“解释器”对代码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生成AST【抽象语法树】,然后再基于AST生成字节码【或其他中间码】,最后根据字节码来执行程序
V8既有编译器,又有解释器:
把代码转化成AST抽象语法树,生成一个 AST的过程和渲染引擎将 HTML 格式文件转换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 DOM 树的情况类似;AST 看成代码的结构化表示而不是源代码
AST 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数据结构;
以前的V8是没有字节码的,直接是机械码,但是因为机械码占内存太大,后来就加了字节码,不用机械码,用于解决手机上的内存占用过大的问题。
解释器把AST转成“字节码”然后执行,重复的字节码会保存成“机械码”【其他机械码都不保存】
我们把“字节码配合解释器和编译器”这种技术称为“即时编译”JIT【就是V8用编译器编译产生AST,AST通过解释器转成“字节码”然后解释器再执行字节码
代码处理流程:源代码--编译器-→抽象语法树[AST]--解释器-→字节码[最后解释器执行(重复代码还会编译成机械码来执行)]
源代码---→抽象语法树[AST]---→本地代码【机械码】:通过JIT【即时编译】来实现重源码到机械码的过程,
之前V8是没有“字节码”,直接编译产生“机械码”,后来为了减少内存,有了字节码整个环节,且默认开启,减少手机上的V8引擎的内存占用;但是在Node端,可以关闭来提高性能
执行环境:函数调用()的时候,创建的扎堆这个函数的执行环境
!!!!!
闭包【嵌套函数】:有权访问另一个函数的作用域中变量的函数,说白了就是函数里面嵌套的函数!!!!!!!!!!
闭包内存泄露:最常见的就是,函数返回的闭包,返回值保存到外部全局对象中,就是内存泄露。
本质是,js执行环境内部的引用类型变量赋值给外部环境【外部js环境依赖内部js环境的数据】,如果外部函数的执行环境不释放,内部js执行环境也就不会销毁“调用对象”释放内存【内部的所有变量都会保存】!!!!!!!!!!!!
闭包经典案例:执行var arrst=exp();会造成内存泄露,因为执行环境不会被释放;因为函数返回一个闭包【闭包就是内部嵌套函数】给了外部函数的一个变量,那么这个函数作用域将会一致保存在内存中,
直到外部函数的执行环境被销毁的时候才会释放,如果或者外部函数的变量就是全局变量,那么只要这个全局变量还在,函数exp的作用域就会一直保存在内存中
function exp(){
var arr=[],rst;
for(var i=0;i<10,i++){
rst[i]=function(){
return i
}
}
return rst
}
而且var arrst=exp();执行后,数组内每一个函数执行,返回的都是10,因为都指向同一个执行环境内的变量,如何让 arrst数组内的每一个函数返回的i不是同一个【使用场景就是循环条件中发送ajax,参数不能相互影响】
修改方式如下
function exp(){
var arr=[],rst;
for(var i=0;i<10,i++){
rst[i]=(function(num){//内部嵌套一个执行环境,包数据拷贝进这个执行环境,这样数据就不依赖于闭包内的变量了
return num
})(i)
}
return rst
}
作用域:就是调用对象
作用域链:调用对象链
调用对象|变量对象:就是函数执行的时候,保存这个函数内部所有的数据的一个对象,该对象不可访问,访问函数中的变量,都是按照这个该函数的调用对象链【作用域链】,一层层向上访问的,当前调用对象内没有,就访问上一层的调用对象,含是否包含这个属性,this不包含在调用对象里面
块级作用域:(function(){
//不给匿名函数设置引用,执行完成就会自动销毁【作用域链】,可以减少闭包占用内存;如果把匿名函数的执行结果保存到外面的全局变量中,而这个结果恰好是匿名函数内部的一个引用类型的变量,那么外面的全局变量就依赖了匿名函数内部的,就无法释放了,如果不是引用类型的话,返回的时候把简单类型变量传给外部,这个传递的过程是传值,所以外部不会对函数体内有依赖,函数是会被销毁的
})();匿名函数执行完毕,内部的任何变量都会销毁,外面无法访问该函数内的任何变量
prototype和constructor:
1.prototype是一个对象,是构造函数的原型,构造函数才有【对象.__proto__才是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2.constructor是一个函数,是对象的构造函数,对象才有;
3.最最容易搞混的就是构造函数,因为既是对象又是函数,作为对象它有自己的构造函数,作为函数它又有自己的原型!!!!!!!!!!!!!!!!!
3.所有es的基础对象,构造函数都是Object,ie8以及以下的DOM和BOM节点对象最基础的构造函数不是Object【是COM,用引用技术,造成内存泄漏】,ie9以及以上就是原生javascript对象;所有的Object的构造函数都是Function,也就是所有的对象最终的构造函数是Function【dom元素也不例外,dom元素节点第一个构造函数是对应的Node类型的构造函数,比如div的构造函数是HTMLDivElement】
4.因为非DOM和BOM的基础对象的构造函数是Object【IE9以上的DOM和BOM也是Object类】,因为Object是所有最基本的空对象{}的构造函数,
{}实际是new Object(),本质一样;所以Object.prototype是所有基础对象的原型,因为new Object()中,构造函数内部自动会调用类似下面的代码
var a={};
a.__proto__=Object.prototype;
this=a;
...构造函数的内部逻辑
return this;
类的基础:详见koa-static里面的util.js的Class方法,
大概流程 function Class (parentConstructor,childConstructor){
function resultConstructor (){
parentConstructor.apply(this,arguments);//父类的实例属性和实例方法继承:借用构造函数
childConstructor.apply(this,arguments);//自己的实例属性和实例方法
}
resultConstructor.prototype=parentConstructor.prototype //继承父类的原型:基础原型对象
resultConstructor.prototype.constructor=resultConstructor;//需要指自己!!!!!!!!!!这个很关键,函数的构造原型上的构造函数就是自己;resultConstructor.constructor是Function类
return resultConstructor
}
Array对象常用方法:push pop shift unhsift reverse sort concat join slice splice forEach map some every filter:其中sort要注意,内部的function返回值作为排序以及,是正负判断进行排序,不是false和true 【小于0升序】
indexOf lastIndexOf
字符串常用方法:
非正则:charAt,substr(startIdx,length)和substring(startIdx,endIdx),indexOf,trim,toUpperCase,toLowerCase
支持正则:search,match(不支持分组,支持g),replace,split
Obejct:
Object.constructor prototype
Object.propertyIsEnumerable ,hasOwnProperty,toString,valueOf
Object.defineProperty(obj,key,{多属性配置}) defineProperties(obj,{key:{},key:{})
属性包括:
value:值
writable:能修改
configurable:能否删除,修改其他属性特性,就是修改writable enumerable
enmuberable :能for in
Date:
+new Date()==Date.now()
getFullYear,getMonth,getDate,getDay,getHours,getMinutes,getSeconds,getMillionSeconds;getUTCFullYear[GMT不用了]
正则方法:exec(在字符串中寻找匹配的内容);test(在字符串中寻找是否包含匹配的内容)
其中g对exec的作用不是全局匹配,是记住上次匹配的下标,下次从原来的地方开始继续匹配;exec支持分组
正则:
1.字符类:
[...]:包含
[^...]:不包含
.:除了换行符和Unicode的终止字符,其他所有
\w:ASCII[a-zA-Z0-9_] 注意,阿斯克码是包含下杠的
\W:[^a-zA-Z0-9_],和\w取反
\d:数字
\s:unicode空白字符,一般就是空格
2.重复:
*:0+
+:1+
?:{0,1} 可有可无
{n,m}:
{n,}:
{n}:
重复次数后面再加一个?,表示非贪婪匹配
3.选择,分组,引用
选择:|表示从左向右选,只选一个
分组:(),是独立的一组,结果会出现在匹配项中;其中有个特殊分组(?:内容),(?:)这个表示“只组合”,分组不用于引用,一般不太用到这个
引用:\1 ,和分组对应,引用第一个括号内的内容就是\1,字符类里面不能放引用
4.边界匹配,向前声明(?=)和反向前声明(?!):比如java(?=Script),匹配javaScript 不匹配javaSc或java等,对后面跟随的字符串做了条件限制
^:开头,这个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和字符类里面的^混淆了
$:结尾
\b:边界, 比如\bJava\b,就表示Java是单独的词,千万别把\b和^$混淆
fsdf(?=...):向前声明
fsdf(?!...):反向前声明
5. g全局匹配,i不计较大小写,m多行匹配
6. 拓展使用
var reg=/(\d)jeff(id)/;reg.test("d898jeffid"); 然后就可以在RegExp这个构造函数中发现匹配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组,分别是RegExp.$1和RegExp.$2 RegExp.input是源字符串
!!!!!!!!!!!!
"2015-08-55 12:52:33".replace(/(\d{4})\-(\d{2})-(\d{2})\s(\d{2})\:(\d{2})\:(\d{2})/,"$1/$2/$3/$4/$5/$6"),最终变成了'2015/08/55/12/52/33'然后用split来获得各个"分组"
!!!!!!!!!!!!
DOM:
document.compatMode=="backCompat" :混杂模式
document.referrer cookie url domian
domain 不可以从松散变严格,但能从严格变松散:比如document.domian原来是p2p.baidu.com;可以把他设置为baidu.com;但如果原来是baidu.com,那么就不能再变为p2p.baidu.com
js的不同子域名之间是无法访问的,同源策列的限制,也就是说p2p.baidu.com和h5.baidu.com之间是存在跨域问题的;想要跨域,可以把它们的domian都设置baidu.com!!!!!!!!!!!
!!!!!!!!!!!!!!!!
跨域:同源策列
顶级域名:baidu.com
二级域名:www.baidu.com
baidu.com和www.baidu.com是不同域名,跨域的
协议(http或https),(主机)域名(www.baidu.com),端口(80或其他端口):三个有一个不同就是跨域
JSONP:
var updateList=function(data){window.isFeedBack=true;...}
var ele=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ele.src="www.baidu.com?callback=updateList¶m=5"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ele);
setTimeout(function(){
if(!window.isFeedBack){
alert("请求失败,服务器没反应");
请求失败的业务逻辑
}
},50000);//超过50秒就停下用户请求失败
//[不需要,和cors搞混了]noded端需要设置,this.set("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localhost:8080/");//允许特殊域名跨域;
因为返回的是script,所以node端还得添加this.set("Content-Type", "text/javascript");,否则浏览器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打开接受的文件
iframe :
跨域就是创建iframe,把参数传过去,然后iframe因为和ajax请求同源可以请求数据,拿到数据后再把数据从ifmame传送给原来的页面,这里数据传送的方法有3种
数据传输用location.hash或window.name或window.postMessage
window.name原理:iframe的src修改后,window.name数据不会变,所以把请求的数据保存到window.name,再把iframe的src指向和本页同源的空白页,因为同源,本页就可以拿iframe的window.name的数据了
postMessage:
A页面执行:window.postMessage(data,url);
B页面添加监控: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function(e){
if(e.origin=="http://www.baidu.com"){//获取数据
var data=e.data;
....
e.source.postMessage(data,url)
}
});
修改domain:这个是在相同主域名下,但在不同子域名下,比如一个是在h5.baidu.com,另一个在pc.baidu.com下,不同源,可以把document.domain修改为baidu.com,就可以实现跨域
CORS跨域: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
请求方法是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HEAD: HEAD和GET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在于HEAD不含有呈现数据,而仅仅是HTTP头信息。
GET
POST
HTTP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
Accept
Accept-Language
Content-Language
Last-Event-ID
Content-Type:只限于三个值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这三个常用于表单,所以一般的表单都是CORS跨域的简单请求】
对于简单请求,浏览器直接发出CORS请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头信息之中,增加一个Origin字段。
nodeType:
Element:1
attr:2
text:3
document:9
Node节点的关联: offsetParent 【position为relative或absolute或fixed祖先节点或body节点,样式定位也是根据offsetParent来的】,parentNode,childNodes,firstChild lastChild,nextsibling previousSibing
Node节点增删:document.createElement createTextNode createAttribute createDocumentFragment【虚拟节点,文档碎片节点】;父节点.appendChild,父节点.removeChild,父节点.insertBefore(新节点,插入位置锚点节点),父节点.replaceChild(新节点,老节点);
Node节点属性修改:getAttribute,setAttribute,removeAttribute
Node节点操作:innerHTML,outerHTML,ele.insertAdjacentHTML()可操作文档节点
Node克隆:ele.cloneNode(true|false),设置true就是深度克隆(子节点也克隆);ie下克隆的时候会把事件都克隆进去,所以需要提前把事件移除;
类型基础:最基础是Node类,Element Attr Document CharacterData 继承自Node;
Node -- Element -- HTMLElement -- HTMLHeadElement HTMLBodyElement HTMLDivElement HTMLInputElement ....
Node -- CharactorData -- Text Comment
Node -- Document -- HTMLDocument 【是document的构造函数】
ele.scrollIntoView():HTML5,滚动到可视区域
createNodeIterator 和createTreeWalker: 遍历所有页面元素,DOM2支持这个接口,深度优先
var iterator=document.createNodeIterator(documnet.body);
iterator.nextNode();iterator.nextNode()多次调用,会有记忆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dom的type是11】:文档碎片,在内存中不再dom树中;创建临时节点,不会造成repaint和reflow,插入文档树后才会成为真正的dom节点;
一般创建一个新节点,createElement和createDocumentFragment性能上区别,因为都没有添加到DOM树;
当请求把一个DocumentFragment节点插入文档树时,插入的不是DocumentFragment自身,而是它的所有子孙节点
var li="查找获取文档中已经存在的节点";
var newFrag =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
newFrag.appendChild(li);
li.innerHTML=...;//操作li节点
最后document.body.appendChild(newFrag);//就会把newFrag文档碎片的所有子元素依次全部插入到body中,这个
document.createElement【dom的type是1】和createTextNode
//下面三个集合都是动态集合,哪怕已经保存在了变量里面,每次访问变量都会重新查询
NodeList【实时更新立即反应】: childNodes,document.querySelectAll()
NamedNodeMap:getAttribute获取,类似NodeList,也是动态更新的,对这些返回内容的处理是很消耗性能的,最好是通过createDocumentFragment创建好节点然后统一插入
HTMLCollection:getElementsByTagName()、getElementsByClassName()、getElementsByName();children、document.links、document.forms
document.documentElement:指向html元素
document.body:指向body
很多兼容性问题,比如scrollTop,scrollLeft都是通过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document.body.scrollTop来实现的
!!!!!!!!!!!!!!
元素宽高核心是:scrollHeight[实际摊开来高度] offsetHeight【元素可视区域包含边框高度】 clientHeight【可视区域不包含边框高度】,scrollLeft[横向滚动了多少]
文档和元素,都拥有上面的几个属性,只是文档的滚动需要兼容,有时候是document.body,有时候是document.documentElement
关于界面的宽高和位置:
screen:height,width,availHeight(减去屏幕上的“系统任务栏”高度,不是浏览器任务栏),availWidth 整个显示器,和浏览器大小缩放无关
(document.body||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scrollLeft:文档滚动位置
(document.body).scrollWidth scrollHeight:文档宽高【包含滚动距离】
(document.body).offsetWidth offsetHeight:文档可视宽高【不包含滚动距离,但包含边线宽高(比如滚动时最右侧有一个滚动栏,那个栏的宽度也算进去)】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clientHeight:文档可视宽高【不包含滚动距离,不包含边线宽高(比如滚动时最右侧有一个滚动栏,那个栏的宽度也算进去)】
关于元素的宽高和位置
!!!
位置核心函数:ele.getBoundingClientRect ele.scrollIntoView()
判断元素是否在可视区域内:在IE中,默认坐标从(2,2)开始计算,导致最终距离比其他浏览器多出两个像素,我们需要做个兼容。
ele.getBoundingClientRect()返回{top,bottom,left,right,x,y,height,width},是相对于视图窗口的信息
getBoundingClientRect的兼容问题:IE和Idge浏览器不支持x、y属性;IE9版本以下的浏览器不支持width、height属性。没关系,只要有top left bottom right即可其他都可以计算得到
用这个实现懒加载无限滚动
元素节点的位置:DOM2 支持
ele.offsetTop offsetLeft:border到offsetParent节点【上层的第一个position为absolute或relative,就是offsetParent节点】的距离:ele.offsetParent
ele.scrollTop scrollLeft:节点滚动位置【节点设置固定宽高和滚动边框,自然就会产生滚动位置,注意和文档的滚的位置做区分】
ele.scrollHeight scrollWidth:实际高度【就是把滚动都摊开来,实际的宽高】
ele.offsetHeight offsetWidth:包含border的宽高
ele.clientHeight clientWidth:包含border的宽高
位置和z-index,盒模型
DOM1 DOM2 DOM3的兼容性支持
事件:IE9自持DOM3,ie78支持DOM2,ie6以及以下支持DOM0【只有onclick之类的事件】
DOM0:onclick
DOM2:addEventListener:
事件模块:HTMLEvents MouseEvents UIEvents;DOM3中还添加了MutationEvents
事件接口:Event MouseEvent UIEvent
事件类型:laod change upload unload abort submit scroll resize focus blur ; click mousedown mouseup mouseover mousemove mouserout
其中 blur focuse unload load这四个事件不冒泡!!!!!!!!!!,不能用事件代理!!!!!!!!!!!!!
事件兼容:
HTMLEven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和document.attachEvent
e和window.event[ie的event内的this是window,而]
e.currentTarget 等价于this; ie9之前没有这个属性,ie的this是window对象,绑定事件的时候可以用bind this :触发事件的当前所在的dom节点
e.target ;event.srcElement :触发事件的源头的元素是那个
e.stopPropagation ;event.cancleBubble=true
e.preventDefault ; event.returnValue=false
MouseEvent:
e.clientX clientY :不考虑滚动位置,相对于客户端浏览器窗口
e.screenX screenY :相对于显示器
relatedTarget: ie中有fromElement和toElement【事件只有一个,离开某个元素的时候有toElement,进入某个元素的时候有fromElement;都等价于relatedTarget】
ie下,元素删除后,事件不会删除,内存泄露,所以得删除事,对于那些频繁更新innerHTML或outerHTML或使用insertAdjacentHTML方法的,尤其要注意!!!!!!!!!!!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1").insertAdjacentHTML("afterEnd",'<br><input name=\"txt1\">');
ie8以及以下只支持事件冒泡
事件流:事件捕获,处于目标阶段,事件冒泡
DOM3:ie9+支持DOM3
键盘事件:keyup keydown keypress事件,以及e.keyCode,13表示enter
backspace:8
tab:9
enter:13
DOM变动监听事件【有很多,这里只写一部分】:DOM3添加,就是Mutation事件: DOMNodeInserted 和 DOMNodeRemoved,DOMAttrModified
DOMNodeInserted,DOMNodeInsertedIntoDocument:元素插入后触发
DOMNodeRemoved,DOMNodeRemovedFromDocument:元素删除的时候触发
DOMAttrModified :属性修改触发的事件
new MutationObserver(callback).observer(ele,{childList,attributes,subtree})//用于水印防篡改,比如把水印对应的变量保存在window上,只要水印对应的html属性被修改了,直接在callback中重写水印
HTML5事件:
contextmenu事件:自定义“鼠标右键点击元素”菜单展示事件。 ele.addEventListener("contextmenu",function(e){e.preventDefault(); 自定义逻辑})
beforeunload:一般再window上添加该事件,页面离开,刷新或关闭之前调用;window.addEventListener("beforeunload",function(e){e.returnValue="";});//目前个性化消息提示以及被大多数浏览器厂商禁用了
设备事件:
移动端:
横竖屏旋转:window.orientation,手机横竖屏旋转;【orientationchange事件|MozOrientation事件|deviceorientation事件:一个事件,为了兼容多个设备才用到的】
触摸事件:touchstart touchmove touchend touchcancel
事件属性:
e.target altKey,shiftKey,screenX【屏幕中的位置,有的时候文档只占屏幕一半】,clientX【文档视觉窗口中的位置】,pageX【在页面中的位置,包含滚动距离】,identifier
e.touches【整个屏幕上的接触点数组】 targetTouches【当前触发元素上的接触点数组】 changeTouches【上次触摸到现在的触摸,改变的那些touch触点】
e.bubbles:冒泡类型
e.cancelable:e.preventDefault()是否可用
手势事件:gesture事件
gesturestart[手势开始:一个手指已经按屏幕上,另一个手指刚接触屏幕时触发],gestureend【任意一个手指从屏幕上移开,就触发】, gesturechange【任意一个手指触点位置发生变化就触发】
viewport:!!!!!!!!!!!!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maximum-scale=1,user-scalable=no">
可以通过这个设置来改变viewport,达到自适应
width:宽度设置
user-scalable:是否开启缩放,yes|no
initial-scale:初始缩放
maximum-scale:最大缩放
minimum-scale:表示最小的缩放比例
自定义事件:DOM3级才可以使用 ; document.createEvent,是全局注册,对所有元素都有效
//非IE浏览器用下面的
var evt=document.createEvent("MouseEvent"):鼠标2次点击事件:自定义事件不会自己触发,需要自己再js逻辑中主动调用
evt.initMouseEvent("click",true,true,document.defaultView,....)
上面的自定义事件,其实就是把自定义事件绑定到已有的时间上去,因为自定义事件肯德是基于已有的事件,比如2次点击事件,肯定是基于点击事件,
所以只要在点击事件中判断场景逻辑【和上次点击事件时间间隔小于100ms且在同一个dom节点,就执行document.getElementById("jef").dispatch(evt)即可】
//这些都是基于DOM原生事件的拓展事件
自定义鼠标事件:document.createEvent("MouseEvent").initMouseEvent;
自定义键盘事件【有兼容性问题,所以写了2个】:document.createEvent("KeyEvents").initKeyEvent||document.createEvent("KeyboardEvent").initKeyboardEvent
自定义通用事件:document.createEvent("Events").initEvent(type,bubble,cancelable)
自定义Mutation事件:document.createEvent("MutationEvents").initMutationEvent
ele.dispatch(evt)调用事件
//自定义DOM事件
document.createEvent("CustomEvent").initCustomEvent(type,bubbles,cancelable,detail);自定义事件的type不是“click”之类的原生事件类型
//IE浏览器有自己的自定义事件
evt=document.createEventObject()
evt.screenX=....,只能自己一个个手动添加参数,不像上面的,可以在init函数里面设置;
document.querySelector(".jef").fireEvent(evt);用fireEvent方法,非IE浏览器用的是ele.dispatch(evt)
性能问题:onunload事件,离开之气前把所有的事件全部移除,尤其是ie下
ajax:
XMLHttpRequest和 ActiveXObject
xhr.timeout=1000[毫秒,ie8+支持]
xhr.open(type,url,true异步|false同步);:开启
xhr.setRequestHeader("content-type",value):设置请求头,可以多次调用里设置多个请求头
xhr.send(data|null):发送数据,post请求数据放里面,get请求数据不需要放,get请求的数据放在url后面
xhr.abort():停止,在readyState==4之前都可以停止
xhr.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
xhr.readyState==0 1 2 3 4
0:未open
1:open但未send
2:send但未response
3:部分response,正在接收数据
4:完成response
xhr.status==200 返回成功
}
xhr.upload.addEventListener("precess",function(){...})//监听上传进度
MIME【说穿了其实指的就是文件后缀名,用什么方式打开查看;后缀和下发的http header中content-type做对比,对的上就打开,对不上就不打开】
DOM:1 2 3 【ie9】
ES:3 5【ie9】 6
BOM:没有规则,一般就是history,location,screen,navigator;XMLHttpRequest ActiveXObject cookie 【可有的说是bom,有的说是dom,个人觉得是dom,因为是document.cookie】
下面都是全兼容的属性
navigator.userAgent plugins cookieEnabled platform【win32系统】
history.go back forward pushState replaceState
screen【屏幕显示器,不是dom,不是浏览器】.height width availHeight【height-系统部件高度(也就是任务栏高度)】 availWidth【width-系统部件宽度(一般window下没有系统部件宽度,其他系统或许会有)】
html5中给history添加了pushState replaceState
history.pushState({page: 1,这个对象是用来存放该页面的特定数据的}, 'title 1', '?page=1');
window.onpopstate=function(e){//事件,history对象出现变化时,就会触发popstate事件
history.state属性返回的就是上次history.pushState方法的第一个对象参数。
}
或者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function(event) {}
页面第一次加载的时候,在load事件发生后,Chrome和Safari浏览器(Webkit核心)会触发popstate事件,而Firefox和IE浏览器不会。
单页面引用程序的模仿浏览器前进回退功能:https://www.gxlcms.com/ajax-71289.html
方法1:使用hash,监控hash变化
hash修改:不会刷新页面但会改变浏览器的histroy
window.onhashchange 事件监控hash变化;location.hash获取当前hash
方法2:使用history.pushState方法,replaceState方法;以及window.onpopstate事件来完成前进后退,pushState和replaceState需要浏览器支持html5
前进的时候用pushState,后退的时候用
标志性:ie9:dom3 + es5
浏览器内核引擎:
opera:
webkit:safari,chrome
KHTML:
Gecko:Firefox,Netscape
IE:
如何判断:必须按照下面的先手顺序
opear:window.opera
webkit:AppWebKit判断ua
khtml:KHTML判断ua
Gecko:Gecko判断ua
IE:MSIE判断ua
Math:
ceil:向上舍
floor:向下舍
round:四舍五入
random:随机,随机0.***小数
Number:
toFixed
toString(2),转化成2进制数字对应的字符串
window.parseInt parseFloat ,解析的是字符串
表单:
form.reset():重置
blur,change,focus事件
input:text元素:通过<input type="text" size="25" maxlength="50"> 显示25个字符,最多输入50个字符
text类型的input有select事件:
selectionStart,selectionEnd:选择内容的开始下标和结束下标;Ie9+都支持!!!!
ie8虽然不支持,但是ie8有document.selection,是全局的,和时间无关,就是获取选中的那部分文档
高级浏览器也有:document.getSelection().anchorNode.textContent,获取选中文本
表单序列化: 发给服务器的时候,浏览器会自动序列化表单,流程如下
1.表单字段的名称和value进行url编码,使用&分隔数据
2.禁用表单字段不上传
3.只发送勾选的复选框或但单选框,不勾选的不发
4.不发送type为reset和button这类按钮,因为不是数据
6.说白了就是只发送有用的数据,然后把数据转化成key和value的形式,类似name=value&name=value%....
canvas: html5中添加的
2D上下文:
<canvas id="cav"></canvas>
var ele=document.getElementById("cav")
var ctx=ele.getContext("2d");//也可以用ele.getContext("3d")
var url=ele.toDataURL("image/png");url是base64字符串,可以直接用于img的src
ctx.fillStyle:设置填充内容,可以设置渐变对象或模式对象
渐变对象:ctx.createLinearGradient(), 返回一个CanvasGradient的实例对象
ctx.createRadialGradient:放射渐变对象
ctx.strokeStyle:设置描边内容
//矩形
ctx.clearRect(0,0,cutWidth,cutHeight); fillRect执行填充,strokeRect执行描边
ctx.drawImage(img,startX,startY,cutWidth,cutHeight,0,0,cutWidth,cutHeight);
绘制路径:
ctx.beginPath(),moveTo lineTo arc或arcTo画圆弧,rect画矩形路径
fill()执行填充,stroke()执行描边
ctx.isPointInPath():判断某个点是否在路径上
fillText,strokeText
ctx.save和restore,来保存和返回之前的保存
3D上下文:WebGL,基于canvas,这个太复杂了,直接用线程的图像引擎 three.js制作3D动画
Electron.js[ɪˈlektrɒn] :可以使用前端+node制作桌面应用
cocos Creator:游戏引擎 ,制作2d游戏 ,目前不太擅长3D游戏
HTTP请求头:
Accept:浏览器能处理的内容:application/json
content-type:请求内容的数据格式,text/plain application/x-www-form-url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multipart/form-data application/json
Accept-Encoding:浏览器能处理的压缩方式,gzip
Connection:连接类型,colse,keep-alive之类的
Cookie:当前页面的Cookie,自动带上的
Host:请求页面所在的域
Referer:请求页面的URI地址
User-Agent:ua
JS高级技巧:
0.高阶函数:函数作为参数传入或者函数内返回函数
1.懒加载
2.函数绑定,call,bind,apply
3.函数柯里化【目的是代码解耦,把各自的逻辑拆分到不同的函数】:是把接受多个参数的函数变换成接受一个单一参数(最初函数的第一个参数)的函数,并且返回接受余下的参数而且返回结果的新函数的技术
普通: function add(x, y) {return x + y }
柯里化函数:
function curryingAdd(x) {
return function (y) {
return x + y
}
}
传入callback,从而减少函数参数,就是把多个参数的函数转化为多个函数嵌套调用,把参数一个个独立出来
4.Object.preventExtentions():防止添加属性;
Object.seal()密封:就是把configurable设置为false,不能删除,也不能用Object.defineProperty来修改属性设置
Object.freeze()冰冻: 不能做任何修改
5.数据分块 ,防止单个数据处理太久或者超出浏览器限制
6.函数节流:onresize事件,或者连续在input框内输入内容,不断连续发送ajax是没有必要的,用setTimeout和clearTimeout来减少计算
7.观察者模式:subject就是被观察者,subject.subscribe()里面的函数就是观察者;
8.web worker:来多线程处理数据【js是单线程的,有的浏览器支持web worker 多线程处理数据】; 主要是同源限制和dom限制
8.1 同源限制:分配给 Worker 线程运行的脚本文件,必须与主线程的脚本文件同源。
8.2 DOM 限制:Worker 线程所在的全局对象,与主线程不一样,无法读取主线程所在网页的 DOM 对象,也无法使用document、window、parent这些对象。但是,Worker 线程可以navigator对象和location对象。
8.3 通信联系 : Worker 线程和主线程不在同一个上下文环境,它们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消息完成。
8.4 脚本限制 : Worker 线程不能执行alert()方法和confirm()方法,但可以使用 XMLHttpRequest 对象发出 AJAX 请求。
8.5 文件限制: Worker 线程无法读取本地文件,即不能打开本机的文件系统(file://),它所加载的脚本,必须来自网络
用法:注意,和window.postMessage的跨域通信做区分
//主线程上
w=new Worker("demo_workers.js");
worker.onmessage =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Received message ' + event.data);
doSomething();
}
worker.postMessage('Work done!');
w.terminate();//终止
//子线程上【可以多个子线程,然后主线程和子线程之间通过onmessage和postMessage通信】
self.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 (e) {
self.postMessage('You said: ' + e.data);
}, false);
self.close()//用于在 Worker 内部关闭自身
//被观察者
var subject = {
eventTypes : [], //被观察者的所有事件,[{key:'',actionList:[]}],里面的actionList是订阅这个事件的观察者列表
//发布
publish: function(actionType, newVal) {
(this.eventTypes || []).forEach(function(evt) {
if (evt.key == actionType) {
(evt.actionList || []).forEach(function(action) {
action(newVal);
});
}
});
},
//订阅:key是订阅的事件,callback就是观察者
subscribe: function(key, callback) {
var tgIdx;
var hasExist = this.eventTypes.some(function(unit, idx) {
tgIdx = (unit.key === key) ? idx : -1;
return (unit.key === key)
});
if (hasExist) {
if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this.eventTypes[tgIdx].actionList) === "[object Array]") {
this.eventTypes[tgIdx].actionList.push(callback);
} else {
this.eventTypes[tgIdx].actionList = [callback];
}
} else {
this.eventTypes.push({
key: key,
actionList: [callback]
});
}
},
//取消订阅:函数没写完,key是事件类型,name是观者者名称【其实就是函数名称】,这里是把key这个事件整体删除了,如果设置了name的话,只要删除里面的actionList里面对应的function即可
remove: function(key,name) {
var removeIdx;
this.eventTypes.forEach(function(evt, idx) {
removeIdx = evt.key === key ? idx : -1;
return evt.key === key
});
if (removeIdx !== -1) {
this.eventTypes.splice(removeIdx, 1);
}
}
};
subject.subscribe("click",function(){});// function(){}就是观察者,这个观察者订阅这个事件,一旦subject.pushlish("事件名称",val)触发事件,所有的观察者都能获得通知以及发布者提供给的数据,执行function
BOM接口:
window.performance:兼容ie9+和android4.0+;可以统计页面加载性能+页面是否通过back按钮返回【window.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
type的值对应的含义:
0:网页通过点击链接、地址栏输入、表单提交、脚本操作等方式加载,相当于常数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NAVIGATE。
1:网页通过“重新加载”按钮或者location.reload()方法加载,相当于常数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RELOAD。
2:网页通过“前进”或“后退”按钮加载,相当于常数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BACK_FORWARD。
255:任何其他来源的加载,相当于常数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RESERVED。
performance.navigation.redirectCount:表示网页经过重定向的次数。
HTML5:常用的且支持ie9+的标签
1.canvas :功能类型:画布
2.video,audio :资源类型
3.aside,header,footer,nav,section,article:语义化
CSS3:设备和平台区分,布局,动画,特效样式【4大类】
多媒体查询【针对不同的媒体设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media ,用于设置android,iphone,pc或者宽度限制的情况下,例如@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 480px) {宽度大于480的设备上用到的css}
可以用and来添加限制条件
//样式特效
边框:border-radius,box-shadow,
渐变:linear-gradient,背景颜色中可使用
旋转变换【2D和3D】: transform:translate【平移】,rotate【旋转】,scale【缩放】,skew【坐标轴倾斜】,matrix【包含以上所有功能的综合属性】
//动画
过度动画: transition 【属性名称,过度时间,过度方式(线性过度),延迟多久开始】:e.addEventListener("transitionend", function() {})//监控动画,每部可以通过e.target来判断是那个元素,就可以判断是那个动画了
.originstyle{
width:100px;
}
.animat{
width:200px
transition: width 2s linear|ease-in|ease-out|ease-in-out 1s;
}
原来有一个originstyle的class,然后添加animat;这个里面的动画就会按照transition的描述效果转变
自定义动画【有from和to,可以设置时间百分比,更加自由】: keyframes 【定义动画名称和大概的变化】+animation【名称(和keyframes对应),时间,过渡方式,延迟,播放次数,是否下一个周期逆回放,是否运行】
@-webkit-keyframes haha1 {
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d(0, 0, 0, 0deg);
}
5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d(0, -0.5, 0, 180deg);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d(0, -1, 0, 360deg);
}
}
.img{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radius: 50%;
-webkit-animation: haha1 3s linear infinite;//这里需要兼容写法哈我这里没处理
}
object.addEventListener("animationend", myScript); //监控animation事件,通过e.target目标不同,来判断是那个动画
//布局
inline-block
响应式设置:max-width,min-width,百分比宽度
width:calc(100% -50px) 意思是总宽度减去50px后的宽度
flex-box:弹性盒子,用于弹性布局!!!!!!!
普通盒模型:content+padding+border+margin:设置的width就是content
box-sizing属性[不包含margin,是css的3属性]:
#example1 {
box-sizing: border-box;//
默认content-box :设置的width是content的width
border-box:设置的width是content+padding+border的总宽度,不是content的宽度
}
语法糖:对某个语言增加某种语法,对语言本身没有影响,只是增加它的可阅读性和可使用性
https://www.w3cschool.cn/escript6/escript6-6frp37f9.html学习到了generator函数,到了throw函数还没学
ES6: 解构,扩展运算(集成interator接口的数据都可以,所以除了object[纯对象],number,bool,null,undefined,其他基本都可以),默认值,常量和局部变量,字符串处理
es6核心概念:Proxy,Promise ,Iterator ,Generator,async,Class,Module
Proxy:代理, new Proxy(obj, {
get: function (target, propKey, receiver) {
console.log(`getting ${prop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propKey, receiver);
},
set: function (target, propKe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setting ${propKey}!`);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Key, value, receiver);
}
});
除了set,get,还有其他各种拦截方式,分别针对js对象的各种行为
相当于给一个对象obj设置代理,任何属性的获取和设置,都要先通过这个函数,这个其实类似于Object.defineProterty,在里面设置get和set,所有的行为也是会通过defineProterty中的get和set
不同在于defineProterty是针对单个属性设置的拦截,而Proxy是对所有属性无差别拦截,当然拦截里面也可以再细分针对不同属性做出不同拦截
//遍历字符串和其他复杂数据类型,统一用for of
Iterator:它是一个遍历器接口,只要给某个数据类型部署这个接口,那么它就可以用这个接口里面的方法【只要是for of和...】
里面有很多方法,object没有包含这个接口,除了string的其他4种基础数据类型也没有,剩下的几乎全有
支持Iterator的原生数据类型:String,Array,Map,Set,TypedArray,函数的 arguments 对象,NodeList 对象
虽然对象没有继承Iterator,但可以取巧来遍历对象:for (var key of Object.keys(someObject)){console.log(key,someObject[key])}
<!-- async 函数【es2017】就是将 Generator 函数的星号( * )替换成 async ,将 yield 替换成 await ,用async函数【语法】代替Generator函数【语法】>
Generator函数【主要用在后端开发,协程】: 首先,他是一个Iterator对象【遍历器对象】的生成函数,就是调用Generator函数会生成一个遍历器对象
【ES6 规定这个遍历器是 Generator 函数的实例,虽然没有用new;所以这个对象继承Generator的prototype
带*函数,里用yeid来表示各种停顿状态;用next()一次次分步执行;
1.调用 Generator 函数后,该函数并不执行,返回的也不是函数运行结果,而是一个指向内部状态的指针对象,也就是上一章介绍的遍历器对象(Iterator Object)!!!!
2.第一次调用next(),遇到第一个yield就停止,返回的是第一个遇到的yield后面的值【其实就是执行到yield后面紧跟的表达式就停止了】;
3.第二次调用next(),执行的是第一个yield和第二个yield之间的语句+第二个yield后面的那个表达式【这个作为返回语句】
4.yield和后面的表达式是一个整体,下次条用next()如果赋值了,那么从原来停止的那个yield表达式后会被这个值替代,如果没有赋值,那就用undefined来替代上一步的那个yield表达式整体
5.这里有一个细节,非常关键,如果碰到y= yield(x+5);第一next(),遇到yield就自动停止在了x+5这个表达式的计算,而不会执行下面的y=...;
y= yield(x+5);这里是包含2个计算的,第一步是x+5,第二部才是把x+5赋值给y,赋值语句计算是从右向左传递计算的;第一个next执行,停顿在了x+5这个yield表达式,
接下来要遇到下一个next()执行,才能让y被赋值,而下一个y赋值的值就是yield表达式的值,而此时yield表达式的值是从next函数的参数中获取的。
因为yield表达式本身没有返回值,或者说总是返回 undefined 。 next 方法可以带一个参数,该参数就会被当作上一个 yield 表达式的返回值。
执行next()返回的对象的value是yield后面的表达式的值,yield本身没有任何返回值,只能通过next(值),来给yield赋值
核心是理解yield
0.遍历器对象调用next()返回数据【就是yeid表达式的值】,和函数内部的yeid后表达式赋值,是两回事,千万别搞混
1.它是暂停的意思,他后面接一个表达式,执行next(),返回的是一个{value:当前 yield 表达式的值,done:是否结束},
2.yeid停顿是按照语句来停顿的,下一句语句里如果包含yeid,那它就会在下一句包含yeid的语句之前暂停【以语句为单位,语句是以;为结束的】
3.每次执行next(),里面如果赋值了
最后一个yield后面如果没有return,那执行最后的哪个next()返回的就是{value:undefined,done:true}
Promise: 本质上来说,Promise构造函数创建一个promise对象只是用来规范异步操作的流程,把异步操作和回调函数赋值拆分成2断操作,promise对象构建的时候里面写ajax,
并把ajax的成功和失败的回调函数赋值给默认的resolve和reject;对象创建,就是执行ajax然后获取对应状态的过程,这个对象再用then函数来存放成功和失败的回调函数
相当于添加了then的时候,如果ajax请求已经有结果了,就会执行里面对应的状态的函数,没有调用then的时候,promise对象就算获取了ajax数据,也只是改变了状态,并且被阻塞,
因为then还没有调用
本质一句话:用Promise构造函数去封装异步,把异步的回调函数独立出来保存到promise的接口;然后接下来的通过then定义和执行回调函数都是同步的过程。
new Promise(function(reject,resolve){
var param={};
发送ajax请求;
//在ajax的回调函数里面写下面的内容
if(请求成功){reject(返回数据)}else{resolve(返回的数据)}
});
特别注意,promise的状态,无法获取,只能在对应的resolve,reject绑定的函数中,才能确定她的状态是fulfiled,reject,pending
pending,reject,fulfiled三种状态,只执行一遍,一旦出结果,接下来即使再添加异步函数监听,还是出相同的结果,这个和事件的异步不一样
promise对象的then方法来自定义resove和reject的回调函数【成功和失败】
p=Promise.all(p1,p2).then(回调函数):所有都fulfilled,才执行回调函数
p=Promise.any(p1,p2).then(回调函数):只要参数实例有一个变成 fulfilled 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 fulfilled 状态
Promise.race(p1,p2).then(回调函数):只要一个实例率先改变状态, p 的状态就跟着改变。那个率先改变的 Promise 实例的返回值,就传递给 p 的回调函数。
【es2020才加入】Promise.allSettled().then():等到所有这些参数实例都返回结果,不管是 fulfilled 还是 rejected ,包装实例才会结束
Set:无重复的类数组对象;就是和数组差不多,但是里面没有重复的数据
去除数组重复数据然后再转回数组:[...new Set(array)]
Map: 也是个类数组对象,new Map([[1,2],[3,"4"]]),因为对象的属性只能是字符串,map的属性可以是“对象”等其他类型
【如果是作为key,这个key是引用地址,所以即使2个内容相同的对象作为key,也是两个key,引用地址相同才是同一个key】,
不仅限于字符串,size获取大小,set,get函数来设置和获取属性,还有has,delete,clear等方法
对象:
Object.setPrototypeOf(obj, proto):把proto设置为obj的原型对象
对象方法简写:
var obj={
getName(){}等价于 getName:function(){}
}
函数:
1.箭头函数【可以和解构赋值一起使用】: item => item+5 :一个参数的箭头函数
() => 5; 没有参数的箭头函数
(num1, num2) => num1 + num2; 多个参数的箭头函数
(num1, num2) => {num1=3;num2=num1+num2} 多个参数和多条语句的箭头函数【这里要特别注意,箭头函数后面的第一个大括号是解释为代码块,而不是对象,
所以如果要返回对象,需要用()来包裹对象,或者干脆用{}包裹对象】
2.扩展运算:function add(...values) {} ;values就是arguments的意思,可以有任意个数的参数,配合函数里面使用for of,就可以直接遍历任意长度的参数
严格模式use 'strict'可以再函数第一行使用,只针对这个函数使用严格模式【包括函数的参数声明】
es6规定:只要函数参数使用了默认值、解构赋值、或者扩展运算符,那么函数内部就不能显式设定为严格模式,否则会报错,不建议用严格模式
function foo(){},如何获取函数名称 foo.name就能得到“foo”字符串
数组:
扩展运算【用于参数声明和函数执行】:arr=[1,2,3];console.log([...arr]);就是自动打出1,2,3
用于数组克隆;例如arr=[1,2,3];arr1=[...arr];实现了数组克隆,如果用ES5,那就是arr1=arr.concat();es5对象克隆是obj={age:24};obj1=Object.assign({},obj);
arr.concat和Object.assign都只是第一层的浅拷贝,用深拷贝:JSON.stringify(JSON.parse(obj));
用于数组连接:arr=[1,2,3];arr1=[4,5];arr2=[...arr1,...arr2];
用于字符串转数组:str="jeffrey";arr=[...str];这个是很变态的方法,最后得到["j","e","f","f","e","r","y"]!!!!!!!!!!!!
Array.from(arrayLike):把类对象数组arrayLike转换成真正的数组,Map,argumets,Set,NodeList等,等价于[...arrayLike]
变量:
let:块级作用域 (if,while,for for in等语句里面)【js本来只有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这个2个】
const:常量,不变的
顶层对象:不同宿主环境不同,浏览器里是window; Node 和 Web Worker 没有window;一般再最外层,用this就可以获取顶层对象
解构赋值 【解构失败的变量就是undefined】:
字符串解构:let [a,b,v,b]="jeffrey";逐个赋值
数组解构:let [a,b,c]=[1,2,3];就是分别给三个对象赋值
高级用法就是: [a,b,c]=变量或函数();
对象解构:let {name,age}={name:'jeff',age:24};直接获得name="jeff";age=24;这种是最常见的
高级用法就是{name,age}=变量或函数();
函数参数解构:function add([x, y]){return x + y;}add([2,3]);等于把2赋给x,把3赋给y
解构用于变量交换:let x=1,y=2;[x,y]=[y,x];
混杂结构:比如一个JSON数据,jsonData={age:24,list:[2,3],persion:{sex:"male"}};
用结构方法:{age,list,persion}=jsonData;提取数据快到起飞,
更加方面的是数组结构提取json,连属性名称都不用,方便到哭:
var jsonData=[{name:"jeff"},56,[4,5]];var [person,a,[b,c]];而且解除只要数据个数对可以无线叠加,例如上面这个,还可能够继续解除
var jsonData=[{name:"jeff"},56,[4,5]];var [{name},a,[b,c]],直接把name都拿出来了
!!!不支持正则结构的时候,一般用"55,656_1234".replace(/\d{2},\d{3}\_\d{4}/g,"$1-$2-$3"),返回"55-656-1234";做到获取特定数值,然后再用"55-656-1234".split("-")获取各个正则对于的参数,类似下面
正则解构【这个是最强的功能,没有之一】: let {groups: {one, two}} = /^(?<one>.*):(?<two>.*)$/u.exec('foo:bar'); ;把"foo"赋值给one,"bar"赋值给two :整个太难记,还是用原生好
默认值:
let [x=1,y=2]=[3,4];
let {age=24,name="fds"}={age:25,name:"fdd"};
function getAge (age=25,{name="fs",age=24}){}
遍历:任何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的对象,都可以用 for...of 循环遍历: 字符串,数组,对象,Map,Set,
函数每部的arguments,
Generator 函数,
nodeList(用querySelectorAll(".classNameA"),返回的结果)从此都用这个函数
Iterator 接口的对象包含的功能:for...of ;扩展运算...(例如conosle.log(...[1,2,3]),分别打出1,2,3)
字符串模板:`chenjiajie${age}fdsds`可以再字符串中写入变量,非常方便,字符串和变量,不用再用+这么麻烦连接了
正则:let re = /(?<year>\d{4})-(?<month>\d{2})-(?<day>\d{2})/u; '2015-01-02'.replace(re, '$<day>/$<month>/$<year>') //最终格式变成'02/01/2015' 这个超级实用
但原来的es5的用法也超级好用,例如:"2012-01-23:15-22-24".replace(/(\d{4})-(\d{2})-(\d{2})\:(\d{2})-(\d{2})-(\d{2})/,"$1年$2月$3日:$4时$5时$分")格式转换成2012年01月23日15时22分24秒
核心:类和模块的内部,默认就是严格模式,所以不需要使用 use strict 指定运行模式。只要你的代码写在类或模块之中,就只有严格模式可用。
ES6 不会把类的声明提升到代码头部,所以先使用类再定义类是会报错的;
Class: 有实例属性,实例方法,静态方法,没有静态属性,更没有私有属性和私有方法
只是一个语法糖,方便程序员理解和书写,Class里面定义的方法和属性都是enumerable【不可枚举的】
Object.getPrototypeOf 方法可以用来从子类上获取父类。
属性表达式:让变量成为属性
let methodName = 'getArea';
class Square {
[methodName]() {
// ...
}
}
//如果Class内部想要引用自己,可以先用下面的方式,这个Me就是在自己Class内部对自己的引用,在Class外部是无法引用的
const MyClass = class Me {
getClassName() {
return Me.name;
}
};
父类的静态方法,可以被子类继承:静态方法内部的this,指向的是这个类本身,而不是实例对象
类相当于实例的原型,所有在类中定义的方法,都会被实例继承。如果在一个方法前,加上 static 关键字,就表示该方法不会被实例继承,而是直接通过类来调用,这就称为“静态方法”。
super: 【用在子类中引用父类】
1.super 在构造函数中作为函数调用,指向父类的constructor且默认在super执行之前会默认执行super=super.bind(this);来绑定this; super() 只能用在子类的构造函数之中
在构造函数中作为对象赋值,super相当于this,但是super.属性读取的时候,又是按照指向父类的原型对象来读取数据的
2.super 作为对象时,在普通方法中,指向父类的原型对象【prototype】;在静态方法中,指向父类自身。
子类的 proto 属性,表示构造函数的继承,总是指向父类。
子类 prototype 属性的 proto 属性,表示方法的继承,总是指向父类的 prototype 属性
ES6 可以自定义原生数据结构(比如 Array 、 String 等)的子类,这是 ES5 无法做到的。
继承:
class ColorPoint extends Point {
}
// 等同于
class ColorPoint extends Point {
constructor(...args) {
super(...args);
}
}
但是如果子类要写自己的实例属性,就必须按照下面的格式写构造函数,然后再super(父类参数)【这里的参数是用父类需要的参数】后面写this.属性=...来添加子类自己的实例属性
在 ES6 之前,社区制定了一些模块加载方案,最主要的有CommonJS和AMD两种。前者用于服务器,后者用于浏览器。ES6 在语言标准的层面上,实现了模块功能,而且实现得相当简单,完全可以取代 CommonJS 和 AMD 规范,成为浏览器和服务器通用的模块解决方案。
CommonJS:同步,模块是对象,用require 【"运行时加载",因为只有运行时才能得到这个对象,导致完全没办法在编译时做“静态优化”。】
AMD:seaJs,异步加载
ES模块化:用import+export;以后浏览器会慢慢全部支持这个;ES6 的模块自动采用严格模式,不管你有没有在模块头部加上 "use strict"; 。
import { stat, exists, readFile } from 'fs';【“编译时加载”或者静态加载】
严格模式主要有以下限制。
变量必须声明后再使用
函数的参数不能有同名属性,否则报错
不能使用 with 语句!!!!!!!!!!!!!!!!!!!!
不能对只读属性赋值,否则报错
不能使用前缀 0 表示八进制数,否则报错
不能删除不可删除的属性,否则报错
不能删除变量 delete prop ,会报错,只能删除属性 delete global[prop]
eval 不会在它的外层作用域引入变量
eval 和 arguments 不能被重新赋值
arguments 不会自动反映函数参数的变化
不能使用 arguments.callee!!!!!!!!!!!!!!!!!
不能使用 arguments.caller!!!!!!!!!!!!!!!!!
禁止 this 指向全局对象!!!!!!!!!!!!!!!!!!!!!
不能使用 fn.caller 和 fn.arguments 获取函数调用的堆栈!!!!!!!!!!!!!!!!!!!!
增加了保留字(比如 protected 、 static 和 interface )
方法1【推荐】:import和export用{ firstName, lastName, year }格式
方法2:如果import是整体存在,就用 import * as 别名 from ..., export还是老样子
方法3:如果用了export default 方法名称;那么必须用import “随意名称” 来引入,这个引入不能加括号{},但可以用任意名称代替import的那个函数
require是CMD的方案:require导入,module.exports导出
import和export是es6模块化的方案:
核心:ES6的import可以导入CMD的模块,但是CMD的require方式无法导入ES6模块;除非你在自己的ES6模块的尾部在加一个module.exports={...};就是给ES6的模块添加了CMD的导出方式
所以import的时候
1.先确定模块是否是es6模式的模块,如果是cmd模块,就得用import 模块名 from ...;和export default的模块的引用方法是一样的
2.确定是es6模块,那么得先看对方的export的格式,如果是default,那还是用import 模块名 from ...来引用
3.确定是es6模块,模块不是export default的方式,那么就用import * as 别名 from ...全局引用;或者{ firstName, lastName, year }部分引用,最好使用部分,因为只会加载里面的一部分
引用的时候就通过“别名.内部方法”来调用
//该文件内部的所有变量,外部无法获取。如果你希望外部能够读取模块内部的某个变量,就必须使用 export 关键字输出该变量
export var firstName = 'Michael';
export var lastName = 'Jackson';
export var year = 1958;
或者定义好变量后直接export { firstName, lastName, year };【推荐】
改名export {
v1 as changedName1,
v2 as changedName2
}
浏览器加载 ES6 模块:<script type="module" src="./foo.js"></script> 属于异步加载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拷贝,ES6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引用。
CommonJS 模块是“运行的时候加载”,ES6 模块是“编译时输出接口”,所以es6是部分加载, CommonJS是全部加载
Node.js 要求 ES6 模块采用 .mjs 后缀文件名。也就是说,只要脚本文件里面使用 import或者 export 命令,那么就必须采用 .mjs后缀名。Node.js 遇到 .mjs文件,就认为它是 ES6 模块,默认启用严格模式,不必在每个模块文件顶部指定 "use strict"。
如果不希望将后缀名改成 .mjs ,可以在项目的 package.json 文件中,main是cmd入口,module是es6入口
"main": "lib/index.js", CMD加载入口
"module": "es/index.js", ES6模块加载入口
如果这时还要使用 CommonJS 模块,那么需要将 CommonJS 脚本的后缀名都改成 .cjs 。如果没有 type 字段,或者 type 字段为 commonjs ,则 .js 脚本会被解释成 CommonJS 模块。
总结为一句话: .mjs 文件总是以 ES6 模块加载, .cjs 文件总是以 CommonJS 模块加载, .js 文件的加载取决于 package.json 里面 type 字段的设置。
Node.js 对 ES6 模块的处理比较麻烦,因为它有自己的 CommonJS 模块格式,与 ES6 模块格式是不兼容的。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将两者分开,ES6 模块和 CommonJS 采用各自的加载方案。
//package.json:知识点,默认JSON中的"main"属性对应的地址是入口文件地址;但如果又exports字段且里面的某个属性别名是.,例如"export":{".":"adf.js"};那么模块的入口地址就是adf.js
package.json 文件的 exports 字段可以指定脚本或子目录的别名
正常来说,es6模块用import加载export输出,commonJS模块用require加载module.exports输出;如果 import 命令加载 CommonJS 模块,只能整体加载,不能只加载单一的输出项。最怕用import {}来加载commonJS模块,会报错;
所以import之前,要确保它是es6的标准模块。虽然es6模块能兼容加载cmd模块,但是cmd的require命令不能加载es6模块
Node.js 的 import 命令只支持加载本地模块( file: 协议)和 data: 协议,不支持加载远程模块。另外,脚本路径只支持相对路径,不支持绝对路径(即以 / 或 // 开头的路径)
Node 的` import ``命令是异步加载,这一点与浏览器的处理方法相同。
ES6 模块应该是通用的,同一个模块不用修改,就可以用在浏览器环境和服务器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Node 规定 ES6 模块之中不能使用 CommonJS 模块的特有的一些内部变量。
commonJS执行原理:
1.CommonJS 模块的重要特性是加载时执行,即脚本代码在require的时候,就会全部执行
学习地址:https://cn.vuejs.org/v2/guide/syntax.html:看到style和Class
VUE学习:Vue 组件不需要任何 polyfill,并且在所有支持的浏览器 (IE9 及更高版本) 之下表现一致。必要时,Vue 组件也可以包装于原生自定义元素之内。
VUE功能: 1.数据和dom展示自动绑定,修改数据时候dom自动更新[基础]
2.DOM属性,事件,是否展示【过度动画】;内容文本4大块控制
3.V-model:html交互元素【input等可改变内容的元素】,和data双向绑定【打他修改,交互元素的内容也会变(基础);但交互元素修改,data也自动边(这个本来需要自己监听事件然后手动修改data)】
4.组件化+组件通信
5.创建流程【具体看流程图】:数据监听【Proxy或者Object.definePropertyies等】,模板渲染【根据模板创建虚拟dom】,根据模板创建dom然后把数据挂载到dom上实现数据绑定【data改变,dom更新】
6.生命周期:beforeCreate,created,beforeMount mounted;vue关联的函数上别用箭头函数
7.模板渲染语法:mustache,{{name}},括号里面可以是表达式,但不能是js其他语句,例如if,else,for循环;同时模板内很多全局变量都不能访问:其实模板内最好只放数据,其他逻辑都在外面做好
8.某个标签设置v-html,相当于设置innerHtml,权限较大,容易造成xss攻击
9.指令: v-bind(缩写是:),v-on(缩写是@),v-if,v-for :这些指令都有对应的修饰符,比如v-on:submit.prevent,就是触发submit事件的时候调用preventDefault函数
v-bind:<a v-bind:[attributeName]="url"> ... </a>,2.6版本开始,支持变量名和表达式书写动态属性
10.事件修饰符:修饰符可以串联,比如@click.stop.prevent=...
.stop :不冒泡
.prevent :阻止默认事件
.capture 【事件捕获模式,按照事件捕获先处理外面绑定这个元素,再向里面传递】,
.self:点击自己,不是冒泡点击
.once:支触发一次
.passive: 用于滚动时候提高性能,v-on:scroll.passive="onScroll" ;.passive 和 .prevent 一起使用,因为 .prevent 将会被忽略,同时浏览器可能会向你展示一个警告
顺序很重要,v-on:click.prevent.self 会阻止所有的点击,而 v-on:click.self.prevent 只会阻止对元素自身的点击。
Vue深入:模板解析【涉及AST】,数据绑定,虚拟DOM[VNode],diff算法[深度优先遍历,同层对比]
vue2.X的天坑:vue无法检测数组的长度,因为是用defineProperties来监控属性的,length无法监控
侦听和计算属性:methoded,computed,watch
10.computed和method,同样用于计算属性,method每次执行都会重新计算,重新渲染;
mothods无缓存,computed择会缓存,computed里面是属性是依赖于其他属性的,只要其他依赖的属性都没有变动,computed里面的属性也就不会变动
例如下面的reversedMessage,computed里面的reversedMessage获取的时候,只要它依赖的message没有变化,那么每次获取computed里面的reversedMessage用于渲染的时候,
和reversedMessage这个属性绑定的dom就不会重新渲染,但是methods里面的reversedMessage每次获取它然后渲染,就是重新渲染
computed: {
// 计算属性的 getter
reversedMessage: function () {
// `this` 指向 vm 实例
return this.message.split('').reverse().join('')
}
}
methods: {
reversedMessage: function () {
return this.message.split('').reverse().join('')
}
}
computed里面的属性是依赖其他属性的,通过其他属性计算得到的,所以才叫computed,用computed比watch更加好用,多用它;而且computed可以不单单是get,还有set,
也就是说不单单firstName或lastName改变的时候 ,会重新渲染fullName所在的dom,还可以通过修改fullName,来直接修改和他关联属性,做到数据联动更改
computed: {
fullName: {
// getter
get: function () {
return this.firstName + ' ' + this.lastName
},
// setter
set: function (newValue) {
var names = newValue.split(' ')
this.firstName = names[0]
this.lastName = names[names.length - 1]
}
}
}
11.watch,监控属性,某些属性变化了,就自动执行函数,函数里面修改和他关联的操作,开销比较大,能用computed实现,就别用watch;
和computed的差别是,computed是里面数据类型简单的依赖,就是某个数据值依赖于其他数据,其他数据改变,它也跟着变,
但如果某个数据,依赖非常多的数据,涉及异步操作之类的,复杂的计算,用watch
watch用于观察和监听页面上的vue实例,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使用computed,但如果要在数据变化的同时进行异步操作或者是比较大的开销,那么watch为最佳选择。watch为一个对象,键是需要观察的表达式,值是对应回调函数。值也可以是方法名,或者包含选项的对象。直
v-for:<div v-for="item of items"></div> 或<div v-for="item in items"></div>都可以:遍历数字或者对象内属性 <div v-for="(value, name) in object">
1.在 v-for 块中,我们可以访问所有父作用域的 property。v-for 还支持一个可选的第二个参数,即当前项的索引。
2.当 Vue 正在更新使用 v-for 渲染的元素列表时,它默认使用“就地更新”的策略。如果数据项的顺序被改变,Vue 将不会移动 DOM 元素来匹配数据项的顺序,而是就地更新每个元素
为了给 Vue 一个提示,以便它能跟踪每个节点的身份,从而重用和重新排序现有元素,你需要为每项提供一个唯一 key attribute:
<div v-for="item in items" v-bind:key="item.id">
<!-- 内容 -->
</div>
所以,如果不改变顺序,可以不用key,来提升性能;如果要改变顺序,就必须用key
组件:任何数据都不会被自动传递到组件里,因为组件有自己独立的作用域。为了把迭代数据传递到组件里,我们要使用 prop,例如下面的【item,index,key】
<my-component
v-for="(item, index) in items" //输出多个my-component
v-bind:item="item"
v-bind:index="index"
v-bind:key="item.id"
></my-component>
异步加载组件://然后把<login v-if="true" ></login>插入到当前vue组件或者对象的template里面,用v-if控制它的动态加载
就是v-if里面的变量不为ture就不会加载,变量变成ture的时候,就会自动
动态加载这个组件;
{
mounted:{},
components:{
"login": () => import('./components/login'),
"regist": () => import('./components/regist'),
"editor-wrapper":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edit'),
"personal-article":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list'),
"article-display":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display')
}
}
事件: !!!!!!下面好像说得不对,我自己写js的时候,直接可以正常绑定@click=函数句柄,参数中依然可以获得事件e!!!!!!
在click里面调用函数的方式没传入原生事件event,如果不需要,直接不加括号即可
vue中的事件都是vue模仿原生事件,如果想监听原生click事件,可以用v-on:click.native=""
<button v-on:click="warn($event)">
Submit
</button>
methods: {
warn: function (event) {
// 现在我们可以访问原生事件对象
if (event) {
event.preventDefault()
}
alert(message)
}
}
表单输入对应V-model:input textarea select【正常vue都是单向绑定,说到双向绑定,就是指表单输入的时候,数据也自动变化】
v-model 会忽略所有表单元素的 value、checked、selected attribute 的初始值而总是将 Vue 实例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你应该通过 JavaScript 在组件的 data 选项中声明初始值。
text 和 textarea 元素使用 value property 和 input 事件;
checkbox 和 radio 使用 checked property 和 change 事件;
select 字段将 value 作为 prop 并将 change 作为事件
修饰符: .number:<input v-model.number="age" type="text"> 输入数字; <input v-model.trim="msg">输入自动去首尾空格
组件上使用v-model 【还是不太建议,最好是自己写逻辑,容易让别人搞混】,
1.首先需要设置组件传入的值属性是value
2.在其 input 事件被触发时,将新的值通过自定义的 input 事件抛出【很麻烦,而且还是默认逻辑必须写,不如自己写逻辑】
v-model其实就是个语法糖,
<input v-model="userName" />其实就是
<input :value="userName" @input="userName = $event.target.value" />的简写
组件:
Vue.component('button-counter', obj);里面的obj的数据结构和new Vue(obj)的一样
组件定义好以后,每次在html中使用<button-counter></button-counter>,都会自动创建一个实例,所以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全局组件
组件的定义:Vue.component('component-a', obj):全局组件【因为全局,所以不设置el】
组件使用: <div id="app"><component-a></component-a></div>,
//局部组件
组件定义:ComponentA=require("...");ComponentB=require(...);require返回的是一个Object对象,例如Login={data(){},computed:function(){},methods:{funcA:function(){}},template:require("..templatePath")}
new Vue({
el: '#app',
components: {
'component-a': ComponentA,
'component-b': ComponentB
}
})
基础组件的自动化全局注册:绝大部分页面要用到的基础组件,放在公共js里面,然后用vue组件语法进行全局定义,
好处是,当前页面加载了,去下一个页面就不需要加载这个组件对于的js了,因为在公共模块里面了
如果基础组件都各自打在自己页面的js里面,就不存在公共的抽离了。
自定义事件定义和执行:<my-component v-on:my-event="doSomething"></my-component> ; this.$emit('my-event')
不要写成<my-component v-on:myEvent="doSomething"></my-component> this.$emit('myEvent'),因为myEvent会被自动转小写myevent
导致this.$emit('myEvent')事件触发失败,得用this.$emit('myevent')!!!!!!!!!!!!
组件作用域:父级模板里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父级作用域中编译的;子模板里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子作用域中编译的。
所以子模板要访问父模板的数据正常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父模板传递给子模版属性,然后子模版通过props中对应的属性才能访问
//插槽定义+组件使用的时候内部插槽内容如何填入
插槽:slot和slot-scope全部弃用,改成统一的v-slot,详细可以看具名插槽,插槽内部是无法访问组件的具体详细的,所以需要给插槽传递数据
<span>
<slot v-bind:user="user">
{{ user.lastName }}
</slot>
</span>
动态插槽,其实就是给插槽的名字改成变量,
<base-layout>
<template v-slot:[dynamicSlotName]>
...
</template>
</base-layout>
插槽定义:
1.比如某个component名称是v-component;
那么component内容定义的时候,就可以带入插槽<div v-bind:href="url" class="nav-link"> <v-slot></v-slot> </div>,
使用的时候<v-component>jeffreychen</v-component>,这个Jeffreychen就会自动替换component中的v-slot,这个是最基本的
2.如果一个组件里面带了多个插槽【用name来区分】,虽然组件定义的时候引入插槽很容易,例如
组件v-component的定义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slot name="header"></slot>
<span>452</span>
<slot name="footer"></slot>
</div>
但组件使用的时候,如何区分插槽呢?用法如下
<v-component>
<template v-slot:header>
<h1>Here might be a page title</h1>
</template>
<template v-slot:default>
<span>default Content</span>
</template>
<template v-slot:footer>
<span>55556666</span>
</template>
</v-component>
但是这个v-slot:default有啥作用,假如v-component定义的时候没有设置v-slot的name就会使用default
<div class="container">
<slot ></slot>
<span>452</span>
<slot name="footer"></slot>
</div>
动态组件:
<component v-bind:is="currentTabComponent"></component>
只要修改is后面的名称,就可以修改成对应的组件currentTabComponent是可以动态改变的,是个组件名称
动态组件缓存:组件切换的时候,原来的组件会被缓存起来
<keep-alive> <component v-bind:is="currentTabComponent"></component> </keep-alive>
异步组件: 某个页面不一定会加载,只有特殊情况偶尔才会加载的组件,就做成异步组件,异步下载这个组件
{//父组件对象
components:{
"login": () => import('../../components/login'),
"regist": () => import('./components/regist'),
"article-edit":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edit'),
"article-list":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list'),
"article-display": () => import('../../components/article-display'),
"search-list": () => import('./components/search-list'),
"user-pop": () => import('../../components/user-pop')//通用的右上角的个人登陆状态按钮组件
},
}
然后在组建调用的时候用v-if即可,例如 <async-webpack-example v-if="needLoad"></async-webpack-example> needLoad是变量,控制这个组件什么时候加载,它在store里面被设置为true的时候,组件就异步加载了
组件之间的相互访问和原生dom访问:推荐通过vuex来管理组件之间的通信,而不是用下面的访问方式,vuex便于管理
访问上层组件:
this.$root:根组件
this.$parent:父组件
访问子组件:【异步加载的组件,不能通过ref来访问】
首先给子组件定义的时候添加 ref="name1",然后在父组件上可以通过this.$refs["name1"]来访问这个子组件
注意:非万不得已别用$refs,$refs 只会在组件渲染完成之后生效,并且它们不是响应式的。
这仅作为一个用于直接操作子组件的“逃生舱”——你应该避免在模板或计算属性中访问 $refs
注意: 多看深入响应式原理:已经看懂了,很简单
0.Vue用到了Object.defineProperty ,它是 ES5 中一个无法 shim 的特性,这也就是 Vue 不支持 IE8 以及更低版本浏览器的原因。
0.Vue 不能检测数组和对象的变化,所以传入的时候,属性得定义好,新增的不能被监控;Vue 无法检测 property 的添加或移除
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整个数组或者整个对象替换成新的数组或对象【指针是新的,这样才能触发data和template的重新绑定】
0.如果出现max stack size exceeded错误,大多数是组件或者逻辑递归无限循环导致的,组件循环引用要特别注意
1.组件里面的data是一个function,function里面返回一个对象{data:{}},这样保证每个实例调用的时候,返回的data都是独立的object
如果data是一个object,那么所有组件就会共用这个object,无法做到相互独立。
2.每个组件只有1个根元素
3.父组件传递属性给子组件,子组件通过 props: ['属性名']来接受父组件的数据传递
子组件属性props是从父组件那边获得的,子组件的props中定义的属性名,不能和实例属性重名【例如data,computed,methods】
//父组件
new Vue({
el: '#blog-posts-events-demo',
data: {
posts: [/* ... */],
postFontSize: 1
}
})
<div id="blog-posts-events-demo">
<div >
<blog-post
v-bind:post="post" 【传递post数据给子组件】
></blog-post>
</div>
</div>
//子组件
Vue.component('blog-post', {
props: ['post'],
template: `
<div class="blog-post">
<h3>{{ post.title }}</h3>
<button>
Enlarge text
</button>
<div v-html="post.content"></div>
</div>
`
})
4.注意在 JavaScript 中对象和数组是通过引用传入的,所以对于一个数组或对象类型的 prop
来说,在子组件中改变变更这个对象或数组本身将会影响到父组件的状态。
5. this.$el访问到原生dom,因为vue的dom渲染队列是异步的,得用Vue.nextTick里面的callback来更新原生dom,解决异步的问题
Vue.nextTick(function () {//意思是等vue的dom渲染完成后,在修改对应的dom,不然就算修改了dom,也可能被vue的异步的dom渲染给覆盖
vm.$el.textContent === 'new message'
})
6.data数据结构一开始就定好,一旦和view绑定,再去添加里面的属性就没用了
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html里面的属性是不分大小写的,所以变量attributeName的值,只能是小写的字符串,有大写的字母也会自动被转成小写!!!!!!!!!!!!!!!
8.因为有些表现里面只允许存放特定的标签,比如ul里面只能放li,如果在ul里面放一个组件,这个组件会被浏览器默认为意外的标签,导致解析出错,无法正常在table里面放组件
所以需要is属性,作用是把这个标签替换为组件例如:<ul><li is="todoComponent" ></li></ul>,todoComponent的template其实就是li元素,用is就直接把todoComponent替换成了当前的li
因为如果直接用<ul><todoComponent></todoComponent></ul>,浏览器默认认为ul里面必须放li,所以会导致解析出错;但div这种标签里面放组件就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这些标签里面没有限制必须使用什么标签
但如国你把这些内容不是写在html里面,而是用template字符串来实现,就完全没必要用<li is="todoComponent" ></li>来代替<todoComponent></todoComponent>,模板引擎会自动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建议组件的html用template引入,而不是组件中写在一起
VUEX:vue-tools使用
微信小程序开发:https://www.w3cschool.cn/weixinapp/weixinapp-ft5738rb.html
微信开发主要用js,但还是有如下区别:
1.网页开发渲染线程和脚本线程是互斥的,这也是为什么长时间的脚本运行可能会导致页面失去响应,而在小程序中,二者是分开的,分别运行在不同的线程中。
2.小程序逻辑层是在jsCore中运行,所以和浏览器不同【BOM,DOM无法使用】;和Node环境也不太一样【依赖node环境的某些npm也无法使用】
3.小程序的开发需要经过申请小程序帐号、安装小程序开发者工具、配置项目等等过程方可完成。
css:【css的规范版本,以及各个浏览器对css版本的支持!!!!!!!!!!!!!!】
css和模型类型:
0.普通盒模型,就是content padding border margin ;设置的width=content的width;而box-sizing属性可以设置另一个盒模型,就是border-box,width=content+padding+border
1.box-sizing:content-box和border-box
0.css自适应布局【2列,3列;宽度固定,不固定】
页面由3种类型的box组成:每类box指向不同的渲染规则
1. inline box
2. block box
3. run-in box
FC:它是页面中的一块渲染区域,并且有一套渲染规则,它决定了其子元素将如何定位,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由BFC和IFC,BFC是相互独立,用处见下面3点
BFC用处:
1.设置块元素为BFC,让块元素垂直margin不和其他块元素重叠
2.去除因为float定位造成的内容环绕
3.子元素浮动,父元素不设置高度造成父元素高度塌陷,用BRF让父元素包含子元素
如何触发BFC:【满足下列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条件即可】:脱离文档流,overflow非默认,display特殊值
1、float的值不是none。【脱离文档流】
2、position的值不是static或者relative。【脱离文档流:absolute和fixed】
3、display的值是inline-block;table-cell、table-caption;flex、inline-flex
4、overflow的值不是visible【非默认值】
1.html可以分:替换元素【有src或href替换展示元素内容】和非替换元素
2.行内元素和块元素【核心是行内和块的展示,其实和元素无关,展示类型分行内和块】:行内元素可继承块元素,反之不行;块元素独立成行,后面不会跟其他任何元素
核心:display:inline和block;inline-block;
3.在css内支持@import url type;可以插入其他css【css文件中或style标签中使用】
url表示css地址,type表示css用于那种展示类型,默认是all
//不太建议使用:查找标签已经很耗费性能了,再添加属性就更加耗费性能,一般都用class实现查找
4.css其实还有一个属性选择器,例如a[age]{...};表示查找素有带有age属性的a标签
a[age="2"]{...},表示查找带有age属性为2的所有a标签
*[age="2"],表示带有age属性的所有标签
a[age="2"][name="jeff"]:多属性筛选
5.直属子元素:例如 p>a{...} ,表示p下的第一级子元素a的样式,不是孙子或者更加后面的子孙
6.兄弟元素:例如p+ul{...},表示和p相邻的ul元素的样式
7.子元素:li:first-child,li:last-child,li:nth-child(2)
特别注意,不是li的子元素,而是li本身作为其他元素的第几个子元素
8.伪类:css2.1下的a标签支持:link和:visited两个【未访问过(包括锚点点击都没点过);和访问过】
a标签伪类书写顺序:link,visited,focus,hover,active
input有一个focus的伪类
静态伪类:link,visited
动态伪类:focus,hover,active
动态和静态伪类可以结合,例如a:link:hover{表示没点击过且状态下}
9.伪元素:
例如p:first-letter{段落的第一个字样式};p:first-line{第一行样式}【只支持p标签,且只支持color,font,background,margin属性】
:before和:after属性;伪类,放在元素内容的开头或结尾【css2中的写法】
::before和::after【和上面功能一样,这个是css3写法】
css2写法兼容性好,css3写法渲染效率高,pc端用css2写法,移动端建议用css3写法
详细写法: p:after{content:"我是谁,我在哪",...其他样式};content用于表示内容
10.css元素属性的继承+权重的计算:就是层叠的意思,也是层叠样式表的由来【很关键】
权重计算:
css2.1支持添加important,例如 span{font-size:24px !important;}:权重超style
内联样式style:1000
id权重:100
class权重:10
标签或伪类权重:1
通配符*权重:0
权重计算方法:叠加算总和,比如 p a{权重是1+1};p.classA{权重是10+1}
如果p,a这种联合形式的声明,是不叠加的,因为它们只是简写而已,拆分成p和a各自计算权重
继承:【不同浏览器继承都不太一样,谨慎使用:因为这样才有reset.css,让绝大部分浏览器标签表现一致】
继承都是子孙继承父元素,只有一个特例,body的背景会传递给html
一般行内元素可以继承块元素,反之不行;同时属性有的可以继承有的不可以;
很杂,不建议用继承写样式,用到继承的属性也就font-size和font-style
11.颜色color:rgb(0-255,20,20)或rgb(20%,20%,20%)
#555555或#222
web安全色指的数web浏览去可以正确展示的颜色:
16进制的安全色编码是#0369CF【用这6个字母任意组成的6位数,都是安全色】:就是3的倍数
长度:em【相对父元素】;rem【相对html元素】,px【最常用的像素单位:rem支持ie9+,用于响应式】
响应式:百分比,rem,viewport三种解决方案;特定浏览器可用flex或grid
背景:background-color,
background-image[背景图片url]
background-repeat[背景图片是否重复],
background-attachment[背景图像是否固定或者随着页面的其余部分滚动。]
background-position[背景图片位置]/
background-size 背景图片的尺寸。
//css3
background-origin 背景图相对于那个区域绘制【padding-box;border-box;content-box;】
background-clip 背景的裁剪区域【padding-box;border-box;content-box;】
设置content-box,就是把padding和border上的背景图都裁剪掉
例如:background: #fff
url("...")
no-repeat
scroll [设置attachment]
top left / 16px 20px 【前面是position,/后是size】
border-box
padding-box
一般只需要写:#666 url() no-repeat top left;这几个就可以了
字体:font-family,font-weight,font-style,font-variant【字体变形,默认nomal】等
组合写法:font-size和font-family必须要有,其他没有会自动插入默认
font-style font-variant font-weight font-size/line-height font-family
例如:font:italic small-caps bold 12px/1.2em Arial;
常用:font:italic normal normal 12px/1.0em Georgia,serif;
[多个字体,优先用前面的,前面的没有就用后面的]
块元素行内缩进:text-indent【第一行缩进】
例如:p{text-indent:4px;}
text-align:块元素内的行内元素的水平对齐方式【用于块元素,针对行内元素】
line-height:块元素内的行内元素的行高【用于块元素,针对行内元素】
vertical-align:块元素内的文本行内元素的垂直对齐方式【默认baseline】
对块元素的居中不起作用,除非是table中的某些块元素或inline-block
块元素内内容垂直居中:height和line-height设置相同
字体间距:word-spacing:normal[默认]
text-transform:uppercase[大写] lowercase[小写] capticalize[首字母大写]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overline linethorugh blink [字母装饰]
text-shadow:文字阴影
white-space:对文字中的”空格,换行,tab"的处理
最常用的就是nowrap【不允许换行】
!!!!!!!!!!!!!!!!!!!!!!!!!!!!!!!!!
css文本流:正常流,非正常流
和文本流相关概念:替换元素,非替换元素;行内元素,块元素
盒模型:content+padding+border+margin 总体相加是元素整体所占的宽高
块级元素:
正常流下,块元素所占的宽高就是盒模型中所占宽高(content+padding+border+margin)
也等于其父元素的content的width
块级水平属性:width,padding,margin,border的left和right
只有width和margin可以设置auto,其他必须是有值【无值就用默认值】
如果width和margin全设置了固定值,但受到限制造成了矛盾,margin-right会自动变成auto来适应!!!!
如果with设置了auto,margin固定,那么widh宽度就受到margin的影响
margin设置负数,会导致元素超出父元素,虽然总和还是和父元素content一样
如果替换元素的with设置auto,那么他的宽度是他的src链接所指元素的原本宽度;
如果设置了替换元素的宽度或高度中的一个,比如设置了宽度,那么高度就会等比例缩放
块级垂直属性:height,padding,margin,border的top和bottom
只有height和margin可以设置auto;但垂直margin设置auto就自动变成0,
无法垂直居中;所以垂直居中的方法,是把块元素的上下margin设置百分比
垂直间距上下margin会重叠
行内元素:行内元素的水平居中用text-align;垂直需要给父元素添加vertical-align来设置
或者设置line-height设置【内容区高度(等于font-size)和行内框】;
行内框高度是line-height;
行内元素也有border和水平的padding+margin
行内元素和块元素展现形式的转变:
display:block,inline,inline-block[对内块元素,对外行内,支持ie8+]
//脱离文档流[float非none;position为absolute或fixed,都会脱离文档流;脱离文档流是会触发BFC的]
1.浮动[float]: 根据它的包含块定位【最近的块级父元素:相对最近的块级父元素浮动】!!!!
相当于对内部设置了display:block;但因为脱离文档流导致可以和其他元素同行。
和inline-block有点类似,但也有很多区别
float是脱离文档流的,但inline-block没有
inline-block对外是行内元素,所以可以用vertical-align设置垂直居中
但float不可以用vertical-align设置,它仍然是块元素展示,只是脱离文档流
设置了浮动,其他元素会环绕这个元素:
行内元素自带行内框,块元素自带块级框,但是float以后,不管是什么元素
都是带块级框;display的inline或block也是行内框和块级框的意思
浮动元素的包含块概念,就是最近包含它的块元素;浮动的元素是不能超过包含快的content
清除浮动:clear:left,right,both
2.定位[position]:static【正常文档流】,relative【文档流,偏移】,absolute,fixed
relative:不脱离文档流,只是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做偏移
absolute:脱离文档流,根据position不是static的元素来作为包含块|或body,来定位
如果包含块是块元素,根据该元素的padding定位!!!
如果包含快是行内元素,根据该元素的内容来定位
和float元素不同的是,position为absolute的元素
它可以定位到包含块的外面
fixed:脱离文档流,根据window窗口定位
z-index:对非static元素或float元素才有效;【float://或position: absoulte relative fixed 】
z-index有祖先元素的概念【最近的设有z-index的float或relative或absolute或fixed元素,会产生一个层,内部所有元素都再这个层上方】;
比如a属于祖先元素A,A的z-index【relative或absolute或float】为10
b属于祖先元素B,B的z-index为100
那么不管a和b的z-index如何设置,ab重叠的时候
b肯定覆盖在a上面,因为是先比祖先元素的z-index,
再比它们各自的z-index
内容溢出【overflow】:auto,scroll,hidden
ul|ol列表特定样式:[基本用不上]
list-style-image:url(...)
list-style-position:
光标:cursor:pointer
轮廓:outerline:width,style,color
多媒体语法:
@media screen {
}
@media print{
}
标签:知识,浏览器,函数,前端,元素,汇总,js,加载,属性 From: https://www.cnblogs.com/jeffreychen/p/185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