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recession):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depression):严重的衰退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随着产量的减少,失业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经济学: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中的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中的世界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下,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鼓励了消费支出
-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鼓励了投资支出
- 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了真实汇率下降,通货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鼓励了净出口支出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看法、由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看法、由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政府对物品与服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对物品与服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下,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中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产量(真实GDP)取决于其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尽管长期中有许多因素决定经济,但现实世界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技术和货币政策
-
技术进步的提高反映在产量的增加
-
而美联储一直增加货币供给,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我们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短期中会影响,物价总水平上升会增加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物价水平下降会减少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图33-5》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低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水平
- 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是缓慢的,即“粘性的”。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增加了真实工资,从而使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并减少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
- 粘性价格理论: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的水平,这就抑制了它们的销售,并引起它们削减生产。
- 错觉理论: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供给者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
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会背离自然产出水平
\[产量的供给量 = 自然产出水平 + \alpha (实际物价水平 - 预期的物价水平) \]alpha 是决定产量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短期总供给理论都强调了一个可能只是暂时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将变得没有粘性,价格将变得没有粘性,并且对相对价格的错觉也将得到纠正。长期中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而不是粘性,而且人们不会被相对价格所迷惑。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引起短期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
- 预期的物价水平:影响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 劳动
- 资本
- 自然资源
- 技术知识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也许是由于政府管制)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
总需求移动
-
总供给移动
假设开始时位于长期均衡
A点是均衡产量和物价水平。由于经济总是处于短期均衡,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也通过这一点,这表示预期物价水平已经调整到了这种长期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预期物价水平必定等于实际物价水平,从而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和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重合。
《图33-7》
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 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或者两条线都移动)
-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新的长期均衡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
如果悲观情绪笼罩美国经济,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图33-8》
分析步骤
- 悲观情绪影响支出计划,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 家庭和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下想购买的物品与服务量都减少了,减少了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左移动到AD2
- 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产量下降,表明经济处于衰退中。虽然在该图没有表现出来,但企业对低销售和低生产的反应是减少就业。引起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
- 物价水平从P1突然下降到P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预期物价水平慢慢下降。预期物价水平的下降改变了工资、价格和感知,这又影响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一旦工人和企业逐渐预期到物价水平下降,他们就开始接受降低名义工资的谈判;劳动成本减少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在任何既定的物价水平下扩大生产。因此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右移动到AS2,使经济到达C点。
在新的长期均衡点C点,产量回到了其自然水平。经济做出了自我纠正。总需求曲线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关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形的三个重要结论:
- 短期内,总需求曲线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 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降低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假设在长期均衡点时,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突然增加了,例如坏天气摧毁了农作物或中东战争中断原油运输。
《图33-10》
分析步骤
- 生产成本影响提供物品与服务的企业,总供给曲线移动
- 生产成本增加会使销售物品与服务变得不太有利可图,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下都要减少供给量,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移动到AS2(由于这个事件,长期总供给曲线可能也会移动。但为了简化,我们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不会移动)
- 短期中,经济沿着现在的总需求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产量从Y1下降到Y2,而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由于经济经历了停滞(产量下降)又经历了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所以这种情况被称为滞涨(stagflation)
- 根据黏性工资理论,企业和工人最初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提高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会进一步上升,而且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向左移动,使滞涨问题加剧。物价上升引起工资上升,更高的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一现象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在某一点时,这种上升会放慢,低产量与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当失业率较高时工人的议价能力就下降了,于是生产成本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回到AS1
然而,这种回到最初均衡的转变假设在总需求不变的基础上。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会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抵消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影响,如图33-11。
《图33-11》
政策变动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移动到AD2,正好足以阻止总供给曲线移动对产量的影响。经济直接从A点移动到C点,产量仍然为其自然水平,而物价水平则从P1上升到P3。抵消性政策为了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就业水平而接受了持久的高物价水平。
关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两个重要结论:
- 总供给曲线移动会引起滞涨——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 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总供给曲线移动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