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在 2024 年第 65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关于AI 和数学的演讲,很有意思。陶哲轩的讲话语速太快了,足见其聪明!
AI用于数学的一些方面:
陶哲轩介绍到刚刚被数学家接受并开始普及的方法:形式化证明辅助工具。
形式化证明辅助工具是用于验证论证是否真正正确的语言,可以验证某个论点是否真实,是否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种更好的工作流程来实现形式化。
现在,我们使用一种更加现代化的证明辅助语言,叫做Lean。
团队协作证明复杂数学定理的工作流程,那就是先编写一个称为“蓝图”的详细证明计划,将整个证明分解为数百个小步骤。每个步骤可以单独形式化,然后再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样你就可以将一个庞大的论证分解成许多小块。先编写这个蓝图,然后团队中的其他人可以对论据的不同步骤的不同部分进行形式化。
另一项开发工具,是将Lean语言编写的证明转换回人类可读的形式。
比如一个有关拓扑的证明:
陶哲轩使用的一个形式化证明,也使用了之前舒尔茨的蓝图计划
陶哲轩认为,这是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现在,有一些大型的数学形式化证明项目,比如:
关于机器学习的应用:
这个机器学习得到一个黑箱,然后从这个黑箱就可以分析哪些主要的输入的作用,最终发现3个不变量作用比较大。而这3个不变量,与人类之前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这正是机器学习在数学中越来越多被使用的一种方式,虽然它不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但它能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帮你找到问题的关联。不过,任然需要人类建立这些联系。
最后讲大语言模型:
然后吐槽了GPT4:
这个问题不是 2022 年国际奥数竞赛的原始问题,而是一个简化版本。他们测试了数百道IMO击败的问题,成功率只有1%,论文里的这个是精心挑选的恰巧能做对的。
当然,陶哲轩也说了,这也非常了不起。
然后说了大模型经常不会一些简单的问题:
GPT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启发你漏掉的一些想法。
希望AI能够直接完成证明,距离还比较远,更多是辅助工具。
还有一个方向,希望AI能够非常好的生成有价值的猜想。比如前面讲的结理论。现在还不知道具体做,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庞大的数据集,但是这是未来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向。
还有一个方向。因为证明定理是如此繁琐和艰难的过程,我们一次只能证明一个定理,如果你效率很高,可能一次能证明两三个。但是有了 AI,你可以设想一下未来的情况,我们不是试图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处理一类类似的1000个问题,然后告诉AI,尝试用这个方法解决这 1000 个问题,然后报告结果,哦,我能用这种技术解决 35% 的问题。那么另一种技术呢?我能解决这个百分比的问题。或者如果结合这些方法,又能解决多少问题?你可以开始探索问题的空间,而不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这是你现在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是你需要几十年时间,通过数十篇论文慢慢搞清楚各种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有了这些工具,你真的可以开始做规模前所未有的数学研究。所以,未来将会非常令人兴奋。
我们仍然会以传统方式证明定理。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这些事情,就无法引导这些 AI。但是我们将能够做很多现在无法做到的事情。
转载一下微博@宝玉xp老师的总结
最近陶哲轩在 2024 年第 65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做了一次 AI 和数学的演讲,非常精彩,从数学使用计算计算机的历史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大语言模型,干货相当多,尤其适合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
(对数学没那么感兴趣的同学只想看 AI 部分的建议直接跳到 41 分的位置开始观看)
先摘录几个冷知识:
-
我们使用机器做数学计算已经有数千年,最早的机器辅助计算可能是罗马人,然后是中国的算盘
-
二战时就有人肉“计算机”,计算弹道和其他任务,多位女孩子,因为男士们在打仗,所以那时候的计算基本单位不是GPU,而是kilogirl-hour——“千名女孩工作一小时的计算量”
-
现在,数学家们使用一种现代化的证明辅助编程语言,叫做 Lean。在 Lean 中有一个核心的数学库,通过众包的方式开发的,本科数学课程中看到的内容,比如微积分基础、群论基础或者拓扑学等等,这些都已经被形式化了,所以你不用从公理开始。
-
现在数学领域有一种团队协作证明复杂数学定理的工作流程,那就是先编写一个称为“蓝图”的详细证明计划,将整个证明分解为数百个小步骤。每个步骤可以单独形式化,然后再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样你就可以将一个庞大的论证分解成许多小块。先编写这个蓝图,然后团队中的其他人可以对论据的不同步骤的不同部分进行形式化。
去年,陶哲轩和几位同事一起解决了一个组合数学问题。这是一个组合学的问题。大约20人在短短三周内完成了,使用了蓝图工具,参与的人中有概率论专家,甚至还有一些并非数学家的人,他们是程序员,但在解决这些小型拼图问题上非常擅长。每个人都挑选了一个觉得自己能做的小任务,并完成了它。
在数学领域,通常很难这么多人一起合作,一般最多可能五个人合作。因为在大项目上合作时,你必须相信每个人的数学都是正确的。但是,一旦超过一定规模,这就无法实现了。但现在借助 Lean 编译器,它能自动检查。团队成员无法上传任何编译不通过的内容,会被拒绝。因此,你可以与一些从未见过的人合作。
最后是讲大语言模型,首先陶哲轩就打脸了 GPT-4 的论文(我猜是微软那篇《GPT-4,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论文中号称 GPT-4 能解决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 2022 年国际奥数竞赛的原始问题,而是一个简化版本,并且他们测试了几百道国际奥数竞赛问题,成功率只有1%,论文里的这个是精心挑选的恰巧能做对的。
并且陶哲轩提到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一些改进的方案:
比如 CoT(Chain of Thought),也就是 LLM 做简单的算术运算都做不对,但是如果让它一步步解释,可能就对了。还可以教 AI 一些解题技巧,比如尝试简单的例子,反证法,尝试逐步证明等。
比如让模型和编程语言或者工具连接,将大语言的输出结果交给 Wolfram 这样的专业数学工具或者 Python 这样的编程语言验证,并且迭代的进行修正和验证,直到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可以提升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效果。
即使借助这些手段,大语言模型还远远不能解决大多数数学问题,更不用说数学研究问题了!
当然陶哲轩也没太过打击大家对于 AI 的信心,表示我们在 AI 上还是在不断的取得进展,还提到了他日常是怎么用 AI 的,比如说把 AI 当成灵感之源。
我曾遇到过一个问题,我尝试了几种方法,但都无法解决。于是,我尝试询问 GPT,你建议我使用什么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GPT 给我提供了 10 种可能的方法,其中有 5 种我已经尝试过,或者明显没有帮助。的确,有几种方法并不实用。但其中有一种我还没尝试过的方法,那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使用生成函数。当 GPT 建议我使用这种方法时,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漏掉的正确方法。所以,将 GPT 视为一个交流伙伴,它确实具有一定的用处。
还有使用 GitHub Copilot 帮他写代码,让它自动生成下一步的证明结果,Copilot 的智能提示有 20% 的概率能生成正确的下一步结果。
例如我使用的一个叫 GitHub Copilot 的工具,你只需要写下一半的证明,它就会尝试猜测接下来的内容。大概有 20% 的情况下,它能猜到接近正确的答案。然后你就可以说,我接受这个答案。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正在试图证明这个陈述。灰色的部分是 Copilot 给出的建议。结果发现第一行完全没用。不过第二行,尽管你可能看不清楚,却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你不能盲目接受它的输入,因为这些代码未必能顺利编译。但如果你对代码的运作方式已经有所了解,这将大大节省你的时间。这些工具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如果一个证明只需要一两行,它们就能自动完成。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实验,即通过迭代地让 AI 提供证明,然后让编译器进行反馈,如果编译出错,就把错误信息反馈给 AI。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开始能够验证四五步长的证明。当然,一个大型的证明可能需要数万行。所以,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够立即得到一个正式证明的程度。但是,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用的工具。
对于大家关心的问题: AI 在数学领域现在到了哪一个阶段?是否未来几年利用 AI 能直接解决数学问题?
陶哲轩也给出了他的看法:
我认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专注于非常特定的问题,你可以定制专门的 AI 来处理一小部分问题。即便如此,它们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但还是有用的。不过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们基本上将是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超越了我们已经熟悉的暴力计算辅助。
他还提到了一些可能的 AI 能在数学领域提供帮助的方向:
- AI 能够非常好地生成有价值的猜想
比如,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结理论的例子,它们已经可以推测出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创建大量的数据集,输入到 AI 中,它们就会自动找出各种不同的数学对象之间的有趣联系。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这些庞大的数据集。但我认为这是未来可能实现的一个方向。
- 批量或者说规模化的证明大量数学定理
现在,因为证明定理是如此繁琐和艰难的过程,我们一次只能证明一个定理,如果你效率很高,可能一次能证明两三个。但是有了 AI,你可以设想一下未来的情况,我们不是试图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处理一类类似的1000个问题,然后告诉AI,尝试用这个方法解决这 1000 个问题,然后报告结果,哦,我能用这种技术解决 35% 的问题。那么另一种技术呢?我能解决这个百分比的问题。或者如果结合这些方法,又能解决多少问题?你可以开始探索问题的空间,而不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这是你现在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是你需要几十年时间,通过数十篇论文慢慢搞清楚各种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有了这些工具,你真的可以开始做规模前所未有的数学研究。所以,未来将会非常令人兴奋。
演讲环节结束前的最后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我们仍然会以传统方式证明定理。事实上,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这些事情,就无法引导这些 AI。但是我们将能够做很多现在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恰恰也是我们现在使用 AI 辅助编程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构建软件,就很难引导好 AI 帮助我们生成高质量的代码。
尽管 AI 在数学和编程领域变得越来越有用,但人类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仍然是创作价值的关键。
另外后面提问环节也不错,第一个提问谈到了借助 AI 可以某种语言的形式化证明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第二个提问中陶哲轩谈到了他 13 岁上大学的事情,说明了他高中和大学都有优秀的导师指导,并且当时离家近还可以住家,否则不一定有很好的大学经历,也确实,13 岁孩子独自上大学,还是挺难的。
我有一些非常好的导师,无论是在高中还是本科阶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场竞赛。也就是说,你应该在准备好上大学的时候再去。你不应该只是因为别人告诉你需要几年或者做些什么就去上大学。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 13 岁就开始读本科了,而且是在离我家非常近的一所大学。所以我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经常开车送我去大学上课。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想我的大学经历不会那么好。所以这真的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第三个提问中谈到了如何选择研究课题的,一方面他有长期的课题,一方面他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在交流碰撞中自然能产生有趣的研究课题,如果不是和其他数学家的交流,两年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多地谈论 AI。
不闭门造车真的是很赞
标签:AI,证明,问题,数学,陶哲轩,厄尔 From: https://blog.csdn.net/bylander/article/details/14228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