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从零开始的PyTorch【03】:优化你的神经网络模型

从零开始的PyTorch【03】:优化你的神经网络模型

时间:2024-08-29 11:55:15浏览次数:19  
标签:03 score 训练 F1 模型 学习 PyTorch 从零开始 loss

从零开始的PyTorch【03】:优化你的神经网络模型

前言

欢迎回到PyTorch学习系列的第三篇!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并训练它,同时探索了数据集调整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优化你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其在更复杂的任务中表现更好。我们将使用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复杂数据集,通过调整学习率、使用不同的优化算法、应用L2正则化以及数据增强等方法来提升模型性能。

使用复杂的数据集:CIFAR-1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使用CIFAR-10数据集。这是一个经典的图像分类数据集,包含10个类别的60000张32x32彩色图像(每个类别6000张),其中50000张用于训练,10000张用于测试。类别包括飞机、汽车、鸟、猫、鹿、狗、青蛙、马、船和卡车。CIFAR-10数据集因其复杂性和实际应用场景,被广泛用于评估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

数据集的加载和预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加载并预处理CIFAR-10数据集。以下是数据预处理的操作: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 定义数据预处理操作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

# 加载训练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128, shuffle=True, num_workers=2)

# 加载测试数据集
test_data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est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est_dataset, batch_size=100, shuffle=False, num_workers=2)

预处理操作解释:

  1. transforms.ToTensor()

    • 这个操作将图像数据从PIL格式或NumPy数组转换为PyTorch的张量格式。张量是PyTorch中处理数据的主要格式。
    • 图像通常是以H x W x C(高度 x 宽度 x 通道数)排列的,而张量格式要求数据排列为C x H x W,即通道数放在最前面。
    • 同时,这个操作还会将像素值从范围[0, 255]转换为范围[0.0, 1.0]的浮点数值。
  2. transforms.Normalize(mean, std)

    • 归一化(Normalization) 是深度学习中的常用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加速模型训练并提高收敛性。
    • 归一化操作对每个通道(RGB)的像素值进行减均值、除以标准差的处理。即对于每个像素点,使用公式 (pixel_value - mean) / std 进行归一化。
    • 这里的meanstd是针对CIFAR-10数据集预先计算好的值:
      • mean = (0.4914, 0.4822, 0.4465):表示数据集的每个通道(R、G、B)的平均值。
      • std = (0.2023, 0.1994, 0.2010):表示数据集的每个通道(R、G、B)的标准差。
    • 归一化的目的是让每个通道的像素值分布具有零均值和单位方差,这样可以减少输入数据的偏差,使得模型在训练时对不同通道的数据有更一致的处理效果。

这些预处理操作是深度学习中常见的数据标准化步骤,尤其在图像分类任务中,这样的处理可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并加速收敛。

构建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处理CIFAR-10的复杂性,我们将构建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在深度学习领域,卷积神经网络(CNN)是处理图像数据的强大工具。其设计灵感源自生物视觉系统,尤其适用于捕捉图像中的空间层次结构。

模型架构设计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C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CNN,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3, 32, kernel_size=3, padding=1)
        self.conv2 = nn.Conv2d(32, 64, kernel_size=3, padding=1)
        self.conv3 = nn.Conv2d(64, 128, kernel_size=3, padding=1)
        self.fc1 = nn.Linear(128*4*4, 256)
        self.fc2 = nn.Linear(256, 128)
        self.fc3 = nn.Linear(128, 10)
        self.pool = nn.MaxPool2d(2, 2)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pool(F.relu(self.conv1(x)))
        x = self.pool(F.relu(self.conv2(x)))
        x = self.pool(F.relu(self.conv3(x)))
        x = x.view(-1, 128*4*4)
        x = F.relu(self.fc1(x))
        x = F.relu(self.fc2(x))
        x = self.fc3(x)
        return x

# 创建模型实例
model = CNN()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每一部分在整个网络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帮助网络学习到从低级特征到高级特征的抽象表示。

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s)
self.conv1 = nn.Conv2d(3, 32, kernel_size=3, padding=1)
self.conv2 = nn.Conv2d(32, 64, kernel_size=3, padding=1)
self.conv3 = nn.Conv2d(64, 128, kernel_size=3, padding=1)

卷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应用多个卷积核(filters)来提取输入图像的局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边缘、纹理和复杂的图案。每一层的卷积核通过训练学习到如何从输入数据中提取这些特征。

使用多层卷积允许网络从简单的特征(如边缘)逐渐提取出更复杂的特征(如形状和对象)。第一层卷积通常可以捕获低级特征,而后续的卷积层则逐渐学习到更高级的抽象特征。

在每一层中,通道数逐步增加(从32到128),这意味着网络在逐层加深的过程中,能够捕获更多的特征。这种设计可以让模型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特征表示能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卷积操作可以利用参数共享的机制(即所有位置上的卷积核参数相同),大大减少了需要学习的参数数量,使得模型更具泛化能力;同时,卷积核只关注局部区域的信息,从而保留了输入数据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处理图像数据至关重要。
tips:对于卷积核大小(kernel_size):常见的选择是3x3,它能够在保留足够细节的同时减少计算复杂度;而对于步幅(stride)与填充(padding):步幅通常为1,以保证特征图大小不变。填充设置为1,也是为了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尺寸一致,避免特征图过快缩小。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s)

全连接层的作用:全连接层通过连接所有神经元,将卷积层提取的特征组合起来,进行最终的分类或回归任务。它们将二维的特征图展平成一维的向量,最终输出类概率。在全连接层中,每一个输入神经元与输出神经元之间都有一个独立的权重参数,网络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权重来学会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全连接层能够捕捉到高维特征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从而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由于全连接层与具体任务直接相关(如分类),它们能够灵活适应各种任务需求。

tips:第一层的神经元数量通常较多(如256),以确保足够的学习能力。后续层逐渐减少神经元数量,最终输出层的神经元数应与分类任务的类别数一致(如CIFAR-10数据集的10类);在每层全连接层后使用ReLU激活函数,可以引入非线性,使模型能够学习更复杂的函数映射。

池化层(Pooling Layers)
self.pool = nn.MaxPool2d(2, 2)

池化层通过下采样操作(通常为最大池化)来减少特征图的尺寸,同时保留重要信息。池化操作有助于减小计算量,增强模型的平移不变性,并避免过拟合。在本例中,MaxPool2d(2, 2)将每个2x2的区域缩减为单个最大值,这会将特征图的尺寸减少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降低特征图的分辨率,池化层能够有效减少后续层的计算复杂度;同时,池化通过降低网络的表示能力,减少了模型的过拟合风险。
tips:常用的池化窗口大小为2x2,步幅通常设置为2,以达到减半特征图尺寸的效果;常用的池化方式是最大池化(Max Pooling),它能够在每个区域中保留最显著的特征。

模型的评价

在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模型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不仅要考察准确率,还要使用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其他指标,确保模型在各个类别上的表现均衡。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precision_score, recall_score, f1_score, confusion_matrix

# 初始化评估指标
all_labels = []
all_predictions = []

# 测试数据增强前的模型性能
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for images, labels in test_loader:
        outputs = model(images)
        _, predicted = torch.max(outputs.data, 1)
        
        all_labels.extend(labels.cpu().numpy())
        all_predictions.extend(predicted.cpu().numpy())

# 计算评估指标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all_labels, all_predictions)
precision = precision_score(all_labels, all_predictions, average='weighted')
recall = recall_score(all_labels, all_predictions, average='weighted')
f1 = f1_score(all_labels, all_predictions, average='weighted')
conf_matrix = confusion_matrix(all_labels, all_predictions)

# 打印评估结果
print(f'Accuracy: {100 * accuracy:.2f} %')
print(f'Precision: {precision:.2f}')
print(f'Recall: {recall:.2f}')
print(f'F1-score: {f1:.2f}')
print('Confusion Matrix:')
print(conf_matrix)

解释:

  1. 准确率(Accuracy): 计算模型的整体准确率,即预测正确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2. 精确率(Precision): 计算模型在每个类别上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实际为正类的比例。
  3. 召回率(Recall): 计算模型在每个类别上实际为正类的样本中,预测正确的比例。
  4. F1-score: 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综合评价模型的分类性能。
1. 调整学习率

接下来,我们尝试使用不同的学习率,观察它们对模型训练效果的影响。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使用不同的学习率
optimizer_low_l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01)
optimizer_medium_l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optimizer_high_l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1)

# 选择其中一种学习率进行训练(此处以中等学习率为例)
optimizer = optimizer_medium_lr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训练模型
num_epochs = 20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running_loss = 0.0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i + 1) % 100 == 0:  # 每100个batch打印一次损失
            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Step [{i + 1}/{len(train_loader)}], Loss: {running_loss / 100:.4f}')
            running_loss = 0.0

结果与分析:

  • 学习率为0.001:使用26m4.7s完成20个Epoch的训练,Loss从2.3040降低到了2.2412,最终的f1-分数为0.2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est -----------
Accuracy: 30.47 %
Precision: 0.31
Recall: 0.30
F1-score: 0.27
---------- Train -----------
Accuracy: 29.67 %
Precision: 0.29
Recall: 0.30
F1-score: 0.26

学习率为0.001时,模型的收敛速度较慢,因此在20个epoch内,模型的损失函数并未显著降低。这导致模型未能充分学习到数据中的特征,表现为欠拟合(underfitting)。由于欠拟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性能都不理想,表现在较低的F1-score和准确率上。

  • 学习率为0.1:使用28m52s完成20个Epoch的训练,Loss从2.2189降低到了0.0712,最终结果的f1-分数为0.7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est -----------
Accuracy: 74.58 %
Precision: 0.75
Recall: 0.75
F1-score: 0.75
---------- Train -----------
Accuracy: 98.37 %
Precision: 0.98
Recall: 0.98
F1-score: 0.98

学习率为0.1时,模型的收敛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学习率过高,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跳过了损失函数的局部最小值,导致震荡或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表现非常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相对较差,表明模型在过拟合(overfitting)训练数据。此外,过快的收敛速度可能导致模型陷入局部最优解,限制了其泛化能力。我们不妨减少训练的Epoch,将Epoch降为10重新训练,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

---------- Test -----------
Accuracy: 71.43 %
Precision: 0.75
Recall: 0.71
F1-score: 0.72
---------- Train -----------
Accuracy: 86.60 %
Precision: 0.90
Recall: 0.87
F1-score: 0.87

结果是无论从训练集的表现来看,还是从测试集的表现来看,都不如Epoch为20的训练成果,说明模型还未收敛,可能在10~20轮中间停止会更好,但每次训练需要较多时间,由读者可以自行探索尝试合适的Epoch。

  • 学习率为0.01:使用31m53.8s完成20个Epoch的训练,Loss从2.3010降低到了0.8840,最终结果的f1-分数为0.6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est -----------
Accuracy: 65.73 %
Precision: 0.67
Recall: 0.66
F1-score: 0.65
---------- Train -----------
Accuracy: 68.81 %
Precision: 0.70
Recall: 0.69
F1-score: 0.68

学习率为0.01时,模型的收敛速度适中。模型能够在有限的epoch内逐渐降低损失函数,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都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性能。这说明学习率为0.01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既避免了过慢的收敛速度,也防止了过快的学习导致的过拟合。然而,这仍然表明模型有一定的欠拟合现象,因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F1-score差距不大。

2. 使用不同的优化算法

前面我们应用的是SGD优化器,SGD优化器是深度学习中最基本的优化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优化模型参数,但由于其本质上是梯度下降方法,收敛速度较慢,尤其是在面对稀疏梯度或噪声较大的数据时。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学习率下(0.1),SGD优化器能够较好地稳定收敛,并取得较好的测试集性能;而在较低学习率下(0.1),SGD优化器的表现则不够理想,可能因为步长过小,训练轮次过短,模型欠拟合。
除了SGD,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优化算法,如Adam和RMSprop。

# 使用Adam优化器
optimizer_adam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1)

# 使用RMSprop优化器
optimizer_rmsprop = optim.RMSprop(model.parameters(), lr=0.1)

# 选择其中一种优化器进行训练(此处以Adam为例)
optimizer = optimizer_adam

num_epochs = 20
# 训练模型(代码与之前相同)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running_loss = 0.0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i + 1) % 100 == 0:  # 每100个batch打印一次损失
            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Step [{i + 1}/{len(train_loader)}], Loss: {running_loss / 100:.4f}')
            running_loss = 0.0

结果与分析:

  • Adam优化器:通常比SGD更快收敛,尤其在处理稀疏梯度和具有噪声的数据时表现更好。

学习率为0.01的情况

---------- Test -----------
Accuracy: 53.99 %
Precision: 0.56
Recall: 0.54
F1-score: 0.54
---------- Train -----------
Accuracy: 60.25 %
Precision: 0.62
Recall: 0.60
F1-score: 0.60

学习率为0.001的情况

---------- Test -----------
Accuracy: 74.89 %
Precision: 0.75
Recall: 0.75
F1-score: 0.75
---------- Train -----------
Accuracy: 97.18 %
Precision: 0.97
Recall: 0.97
F1-score: 0.97

Adam优化器结合了动量(Momentum)和自适应学习率(Adaptive Learning Rate)的优点,使得它在处理稀疏梯度和噪声较大的数据时表现更好。实验结果显示,Adam优化器能够在较低的学习率下快速收敛并达到较好的性能。因此,Adam优化器比SGD更适合处理复杂的深度学习任务,尤其是在训练时间有限或数据复杂度较高的情况下。而且,相对于SGD需要选择较大的学习率,Adam优化器仅需要选择较小的学习率即可。

  • RMSprop优化器:适用于非平稳目标函数,常用于RNN和其他序列模型。

学习率为0.01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est -----------
Accuracy: 10.00 %
Precision: 0.01
Recall: 0.10
F1-score: 0.02
---------- Train -----------
Accuracy: 10.00 %
Precision: 0.01
Recall: 0.10
F1-score: 0.02

学习率0.001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est -----------
Accuracy: 73.83 %
Precision: 0.74
Recall: 0.74
F1-score: 0.74
---------- Train -----------
Accuracy: 98.57 %
Precision: 0.99
Recall: 0.99
F1-score: 0.99


RMSprop优化器特别适合处理非平稳目标函数,常用于RNN和其他序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学习率下(0.001),RMSprop能够较好地优化模型并取得与Adam类似的性能;但在较高学习率下(0.01),RMSprop表现不佳,可能是因为RMSprop对学习率较为敏感,高学习率导致了不稳定的更新和较差的模型性能。
3. 使用L2正则化

在之前最优的实验条件,即Adam优化器,学习率为0.001的条件下进行优化

L2正则化通过限制权重的大小来防止模型过拟合。我们可以通过在优化器中添加weight_decay参数来实现。

# 使用L2正则化
optimizer_l2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weight_decay=0.0005)

# 训练模型(代码与之前相同)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running_loss = 0.0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i + 1) % 100 == 0:  # 每100个batch打印一次损失
            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Step [{i + 1}/{len(train_loader)}], Loss: {running_loss / 100:.4f}')
            running_loss = 0.0

结果与分析:

---------- Test -----------
Accuracy: 75.71 %
Precision: 0.77
Recall: 0.76
F1-score: 0.76
---------- Train -----------
Accuracy: 96.80 %
Precision: 0.97
Recall: 0.97
F1-score: 0.97

引入L2正则化后,测试集上的F1-score为0.76,训练集上的F1-score为0.97,与未使用正则化的模型相比,测试集的性能有所提升,而训练集的性能略微下降。

L2正则化通过对模型参数施加惩罚,限制了权重的过度增长,从而防止了模型的过拟合。实验结果显示,引入L2正则化后,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有所提升,这表明正则化有效地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然而,训练集的性能略微下降,这也是正则化的预期效果,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对训练数据的拟合程度。总体而言,L2正则化在平衡模型复杂度和泛化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数据增强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在模型中加入数据增强操作,观察其对模型泛化能力的提升效果。

# 定义数据增强和标准化操作
transform_with_augmentation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ransforms.RandomCrop(32, padding=4),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

# 使用数据增强后的数据集
train_dataset_augmented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_with_augmentation)
train_loader_augmented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_dataset_augmented, batch_size=128, shuffle=True, num_workers=2)

# 使用Adam优化器进行训练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running_loss = 0.0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_augmented):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i + 1) % 100 == 0:  # 每100个batch打印一次损失
            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Step [{i + 1}/{len(train_loader_augmented)}], Loss: {running_loss / 100:.4f}')
            running_loss = 0.0

结果与分析:

  • 数据增强前
---------- Test -----------
Accuracy: 75.71 %
Precision: 0.77
Recall: 0.76
F1-score: 0.76
---------- Train -----------
Accuracy: 96.80 %
Precision: 0.97
Recall: 0.97
F1-score: 0.97
  • 数据增强后
---------- Test -----------
Accuracy: 77.73 %
Precision: 0.79
Recall: 0.78
F1-score: 0.78
---------- Train -----------
Accuracy: 81.29 %
Precision: 0.82
Recall: 0.81
F1-score: 0.81
对比数据增强前后的模型性能

结果与分析:

在未使用数据增强的情况下,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非常好,但在测试数据上却表现相对较差。这表明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过度拟合了训练数据中的特征,导致泛化能力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模型可能无法处理未见过的新数据。

引入数据增强后,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显著提升,这说明通过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数据,泛化能力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训练集的性能略有下降,这表明数据增强有助于减轻过拟合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增强是提升模型泛化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训练数据量有限或数据具有较大变异性的情况下。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CIFAR-10数据集,探讨了如何在更复杂的任务中优化神经网络模型。我们通过调整学习率、选择不同的优化算法、应用L2正则化以及数据增强,逐步提升了模型的性能。数据增强尤其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体现了其在深度学习任务中的重要性。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迁移学习和预训练模型的应用,帮助你在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任务中取得更好的结果。敬请期待!

课后练习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建议你尝试以下练习:

  1. 调整卷积层和全连接层的结构,观察其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2. 尝试不同的数据增强策略,如颜色抖动、随机旋转等,观察其对模型的影响。
  3. 结合学习率调度器,进一步优化模型的训练过程。

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随时留言讨论。希望你能继续享受PyTorch学习的过程!

标签:03,score,训练,F1,模型,学习,PyTorch,从零开始,loss
From: https://blog.csdn.net/Lewiz_124/article/details/141596745

相关文章

  • 代码随想录day44 || 1143 最长公共子序列, 1035 不相交的线, 53 最大子序列和, 392 判
    1143最长公共子序列funclongestCommonSubsequence(text1string,text2string)int{ //思路和判断最长公共数组一样 //dp[i][j]表示以text1[i],text2[j]为结尾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 //iftext1[i]==text2[j]{dp[i+1][j+1]=dp[i][j]+1}else{dp[i+1][j+1]=......
  • No module named 'mininet.cli'报错处理
    Nomodulenamed'mininet.cli'报错处理问题描述在命令行中输入python,在解释器中执行frommininet.cliimportCLI不会报错的前提下,使用makerun编译运行程序时,出现如下报错:Traceback(mostrecentcalllast):File"../../utils/run_exercise.py",line29,in<module>......
  • saveBatch时 遇到Duplicate entry '1828978156126666754' for key
    问题:saveBatch时遇到Duplicateentry'1828978156126666754'forkey分析:1.检查数据库里是否有重复ID      2.检查代码中是否有id赋值     3.       以上排查都没发现问题,以下代码分析了一下,为了节省空间,我在for循环上面new了一个封装类,......
  • NLP从零开始------15.文本中阶序列处理之语言模型(3)
    4. 注意力机制4.1 注意力机制        循环神经网络的一个主要局限是不能很好地建模长距离依赖,即使像长短期记忆这样的变体也只是改善而不是完全解决了长距离依赖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序列中的第i个词需要对第j个词(假设j>i)产生影响,需经过j-i个计算步骤, 而......
  • 每天五分钟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nn.Module和nn.function的区别
    本文重点前面我们学习了神经网络工具箱nn.Module,本节课程我们学习一下nn.function,我们可以暂时这样认为,基本上nn.Module所能够完成的任务,nn.function基本上都可以完成,也就是它们两个是重复的,但是它们两个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我们简单的进行一下介绍。nn.Module和nn.func......
  • 算法练习题03:分解质因数
    【问题描述】求出区间[a,b]中所有整数的质因数分解,统计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输入格式】输人两个整数a和b。【输出格式】输出一行,一个整数,代表区间内质因数分解方法之和。【输入样例】610【输出样例】10【样例说明】6的质因数为2和3,一共有两个。7的质因数有......
  • 并行动力:用PyTorch在多GPU上释放深度学习潜能
    标题:并行动力:用PyTorch在多GPU上释放深度学习潜能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单GPU训练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幸运的是,PyTorch提供了强大的多GPU训练支持,允许我们利用多个GPU来加速模型的训练过程。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PyTorch中使用多GPU训练,包括数据并行、模型并行以及......
  • 并行处理的魔法:PyTorch中torch.multiprocessing的多进程训练指南
    并行处理的魔法:PyTorch中torch.multiprocessing的多进程训练指南在深度学习领域,模型训练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PyTorch,作为当前最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之一,提供了torch.multiprocessing模块,使得开发者能够利用多核CPU进行多进程训练,从而显著加速训练过程。本文将深......
  • pytorch统计模型计算强度
    计算强度=运算数/访存数运算数有很多库可以算,例如thop的profilefromthopimportprofilemodel=torchvision.models.resnet18(weights=None)flops,params=profile(model,inputs=(torch.randn(1,3,224,224),))print("flops:{:.2f}Gflops".format(flops/1000/10......
  • 从零开始带你玩转 AI 变现公开课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创作与变现方式。小红书,作为年轻人喜爱的社交电商平台,更是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如何在小红书上利用AI技术实现内容创作与收益转化的双赢?我们的公开课将为你一一揭晓答案!主课程亮点:掌握DALLE模型文生图技巧,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