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7.5
R
(
c
∣
x
)
=
1
−
P
(
c
∣
x
)
R(c|\boldsymbol x)=1−P(c|\boldsymbol x)
R(c∣x)=1−P(c∣x)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给定输入
x
\boldsymbol x
x 时,某个类别
c
c
c 的错误率(或1减去正确率)。在分类问题中,
P
(
c
∣
x
)
P(c|\boldsymbol x)
P(c∣x) 是后验概率,即给定特征向量
x
\boldsymbol x
x 的条件下,样本属于类别
c
c
c 的概率。公式中的各个部分解释如下:
- R ( c ∣ x ) R(c|\boldsymbol x) R(c∣x):给定 x \boldsymbol x x 时,类别 c c c 的错误率。
- P ( c ∣ x ) P(c|\boldsymbol x) P(c∣x):给定 x \boldsymbol x x 时,类别 c c c 的正确分类概率,也就是后验概率。
- 1 − P ( c ∣ x ) 1 - P(c|\boldsymbol x) 1−P(c∣x):这表示的是1减去正确分类的概率,即错误分类的概率。
在贝叶斯分类器中,我们通常根据后验概率 P ( c ∣ x ) P(c|\boldsymbol x) P(c∣x) 来确定样本 x \boldsymbol x x 的类别。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对错误率 R ( c ∣ x ) R(c|\boldsymbol x) R(c∣x) 感兴趣,比如在评估分类器性能时,特别是在不平衡数据集或对错误分类的惩罚很高的情况下。
这个公式的直观理解是: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样本正确分类的概率,那么剩余的部分(1减去这个概率)就是错误分类的概率。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错误率可以用于:
- 评估分类器在特定类别上的性能。
- 确定分类器在不同类别上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 作为设计分类器时的优化目标,例如最小化错误率而不是最大化正确率。
在实践中,分类器的设计往往涉及到权衡不同类别的错误率,以达到整体最优的性能。
式7.6
h
∗
(
x
)
=
arg
max
c
∈
Y
P
(
c
∣
x
)
h^{*}(\boldsymbol{x})=\underset{c \in \mathcal{Y}}{\arg \max } P(c | \boldsymbol{x})
h∗(x)=c∈YargmaxP(c∣x)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贝叶斯最优分类器(也称为最小错误率分类器)的决策函数。在给定输入特征向量
x
\boldsymbol{x}
x 的情况下,这个分类器的目标是选择一个类别
c
c
c,使得
x
\boldsymbol{x}
x 属于该类别的后验概率
P
(
c
∣
x
)
P(c | \boldsymbol{x})
P(c∣x) 最大。下面是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解释:
-
h ∗ ( x ) h^{*}(\boldsymbol{x}) h∗(x):贝叶斯最优分类器的决策函数,用于预测给定输入 x \boldsymbol{x} x 的类别。
-
Y \mathcal{Y} Y:所有可能类别的集合。
-
arg max \arg \max argmax:表示找到使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 c c c。
-
P ( c ∣ x ) P(c | \boldsymbol{x}) P(c∣x):给定特征向量 x \boldsymbol{x} x 的条件下,样本属于类别 c c c 的后验概率。
贝叶斯最优分类器的决策过程如下:
-
计算输入 x \boldsymbol{x} x 对于所有可能类别 c c c 的后验概率 P ( c ∣ x ) P(c | \boldsymbol{x}) P(c∣x)。
-
选择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类别作为输入 x \boldsymbol{x} x 的预测类别。
这种分类器之所以被称为“最优”,是因为它在贝叶斯意义下具有最小化错误率的特性。即使在先验概率和似然函数未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训练数据来估计这些概率,并使用贝叶斯定理来计算后验概率。
贝叶斯定理提供了一种从先验概率和似然函数计算后验概率的方法,其公式如下:
P ( c ∣ x ) = P ( x ∣ c ) P ( c ) P ( x ) P(c | \boldsymbol{x}) = \frac{P(\boldsymbol{x} | c) P(c)}{P(\boldsymbol{x})} P(c∣x)=P(x)P(x∣c)P(c)
其中:
- P ( x ∣ c ) P(\boldsymbol{x} | c) P(x∣c) 是似然函数,表示给定类别 c c c 的条件下观察到特征向量 x \boldsymbol{x} x 的概率。
- P ( c ) P(c) P(c) 是类别 c c c 的先验概率。
- P ( x ) P(\boldsymbol{x}) P(x) 是特征向量 x \boldsymbol{x} x 的边缘概率,作为归一化因子。
贝叶斯最优分类器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特别是在需要考虑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场景中。
式7.12
μ
^
c
=
1
∣
D
c
∣
∑
x
∈
D
c
x
\hat{\boldsymbol{\mu}}_{c}=\frac{1}{\left|D_{c}\right|} \sum_{\boldsymbol{x} \in D_{c}} \boldsymbol{x}
μ^c=∣Dc∣1x∈Dc∑x
这个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个类别 $ c $ 的经验均值向量
μ
^
c
\hat{\boldsymbol{\mu}}_{c}
μ^c 的表达式。它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处理分类问题时。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μ ^ c \hat{\boldsymbol{\mu}}_{c} μ^c:类别 c c c 的经验均值向量,也就是该类别所有样本点的均值或质心。
-
∣ D c ∣ |D_{c}| ∣Dc∣:类别 c c c 的样本集合 D c D_{c} Dc 中样本的数量。这个值用于归一化求和,确保均值的计算是平均每个样本的。
-
∑ x ∈ D c x \sum_{\boldsymbol{x} \in D_{c}} \boldsymbol{x} ∑x∈Dcx:类别 $ c $ 的所有样本点 x \boldsymbol{x} x 的总和。这个求和运算是对集合 D c D_{c} Dc中所有向量进行累加。
-
x \boldsymbol{x} x:代表类别 c c c 中的单个样本点。
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计算类别 c c c 中所有样本点的总和,然后除以样本点的数量,得到这些样本点的平均向量。这个均值向量可以代表该类别的中心位置,在许多机器学习算法中,如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均值向量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
- 聚类分析: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
- 判别分析:在如线性判别分析(LDA)中,计算每个类别的均值向量,以便找到最佳的线性组合来区分不同的类别。
- 异常检测:确定数据的正常范围,远离均值的点可能是异常点。
- 特征中心化:在许多机器学习算法中,将数据中心化(减去均值)是一个常见的预处理步骤。
式7.13
σ
^
c
2
=
1
∣
D
c
∣
∑
x
∈
D
c
(
x
−
μ
^
c
)
(
x
−
μ
^
c
)
T
\hat{\boldsymbol{\sigma}}_{c}^{2}=\frac{1}{\left|D_{c}\right|} \sum_{\boldsymbol{x} \in D_{c}}\left(\boldsymbol{x}-\hat{\boldsymbol{\mu}}_{c}\right)\left(\boldsymbol{x}-\hat{\boldsymbol{\mu}}_{c}\right)^{\mathrm{T}}
σ^c2=∣Dc∣1x∈Dc∑(x−μ^c)(x−μ^c)T
这个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个类别
c
c
c 的经验方差矩阵
(
σ
^
c
2
)
(\hat{\boldsymbol{\sigma}}_{c}^{2})
(σ^c2) 的表达式。方差矩阵是样本点相对于该类别均值的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σ ^ c 2 \hat{\boldsymbol{\sigma}}_{c}^{2} σ^c2:类别 c c c 的经验方差矩阵,表示该类别样本点的协方差结构。
-
∣ D c ∣ |D_{c}| ∣Dc∣:类别 c c c 的样本集合 D c D_{c} Dc 中样本的数量。
-
∑ x ∈ D c \sum_{\boldsymbol{x} \in D_{c}} ∑x∈Dc:对类别 c c c 中所有样本点 x \boldsymbol{x} x 的求和。
-
x − μ ^ c \boldsymbol{x} - \hat{\boldsymbol{\mu}}_{c} x−μ^c:样本点 x \boldsymbol{x} x 与类别 c c c 的经验均值向量 μ ^ c \hat{\boldsymbol{\mu}}_{c} μ^c 之间的偏差向量。
-
( x − μ ^ c ) ( x − μ ^ c ) T (\boldsymbol{x} - \hat{\boldsymbol{\mu}}_{c}) (\boldsymbol{x} - \hat{\boldsymbol{\mu}}_{c})^{\mathrm{T}} (x−μ^c)(x−μ^c)T:偏差向量的外积,它是一个矩阵,表示每个样本点偏差的平方和,反映了样本点在多维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整个公式的意思是:首先计算类别 c c c 中所有样本点相对于其经验均值的偏差向量,然后将这些偏差向量进行外积,并对所有样本的外积结果求和,最后除以样本数量,得到该类别样本点的方差矩阵。
在实际应用中,方差矩阵可以用于:
-
评估样本的离散程度:方差矩阵的对角线元素表示各个维度上的方差,非对角线元素表示维度间的协方差。
-
统计分析:在多变量统计分析中,方差矩阵是许多测试和估计的基础。
-
机器学习:在算法如主成分分析(PCA)中,方差矩阵用于识别数据中的主要变化方向。
-
信号处理:在信号处理中,方差矩阵可以描述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需要注意的是,方差矩阵是针对一个特定类别 c c c 计算的,如果需要对所有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需要分别计算每个类别的方差矩阵,或者计算所有数据的总体方差矩阵。此外,方差矩阵是无单位的,它的单位是原始数据单位的平方。
式7.19
P ^ ( c ) = ∣ D c ∣ + 1 ∣ D ∣ + N \hat{P}(c)=\frac{\left|D_{c}\right|+1}{|D|+N} P^(c)=∣D∣+N∣Dc∣+1
这个公式通常用于机器学习中的加权分类问题,特别是在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时。它是用来估计类别 c c c 的后验概率 P ^ ( c ) \hat{P}(c) P^(c) 的一个经验公式。这里的估计考虑了类别的先验概率以及样本数量,其中 N N N 是类别的数量。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P ^ ( c ) \hat{P}(c) P^(c):类别 c c c 的经验后验概率估计。
-
∣ D c ∣ |D_{c}| ∣Dc∣:类别 c c c 的样本集合 D c D_{c} Dc 中样本的数量。
-
∣ D ∣ |D| ∣D∣:所有样本的总数,即所有类别的样本集合的并集的大小。
-
N N N:类别的总数。
-
+ 1 +1 +1 和 + N +N +N:这些项是加法平滑(additive smoothing)或拉普拉斯平滑(Laplace smoothing)的一部分,用于防止概率为零,确保即使对于没有样本的类别也能给出一个非零的概率估计。
加法平滑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改善概率估计,特别是在样本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子和分母中添加小的常数,可以避免概率估计中的极端值,提高估计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
- 概率估计:在分类问题中估计每个类别的后验概率。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先验概率,进而用于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
- 数据不平衡问题:在处理不平衡数据集时,加权分类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一个简化的经验估计,它假设所有类别的先验知识是相等的,并且没有考虑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精细的方法来估计类别概率。
7.20
P
^
(
x
i
∣
c
)
=
∣
D
c
,
x
i
∣
+
1
∣
D
c
∣
+
N
i
\hat{P}\left(x_{i} | c\right)=\frac{\left|D_{c, x_{i}}\right|+1}{\left|D_{c}\right|+N_{i}}
P^(xi∣c)=∣Dc∣+Ni∣Dc,xi∣+1
这个公式用于估计给定类别
c
c
c 的条件下,特定特征
x
i
x_{i}
xi 出现的概率
P
^
(
x
i
∣
c
)
\hat{P}(x_{i} | c)
P^(xi∣c)。这种估计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特别常见,其中
N
i
N_{i}
Ni 是特征
x
i
x_{i}
xi 可能取值的总数。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P ^ ( x i ∣ c ) \hat{P}(x_{i} | c) P^(xi∣c):在类别 c c c 下,特征 x i x_{i} xi 的条件概率的估计值。
-
∣ D c , x i ∣ |D_{c, x_{i}}| ∣Dc,xi∣:在类别 c c c 中,特征 x i x_{i} xi 出现的次数。
-
∣ D c ∣ |D_{c}| ∣Dc∣:类别 c c c 的样本集合 D c D_{c} Dc 中样本的总数。
-
N i N_{i} Ni:特征 x i x_{i} xi 可能取值的总数。
-
+ 1 +1 +1 和 + N i +N_{i} +Ni:这些项是拉普拉斯平滑(Laplace smoothing)的一部分,用于防止概率估计为零,确保即使对于没有观察到的特征值也能给出一个非零的概率估计。
拉普拉斯平滑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改善概率估计,特别是在特征空间很大或者某些特征值在训练数据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子和分母中添加小的常数,可以避免概率估计中的极端值,提高估计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
- 特征概率估计:在分类问题中估计给定类别下特定特征的条件概率。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这个公式用来计算特征的条件概率,进而用于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
- 处理稀疏数据:在特征空间很大且数据稀疏的情况下,拉普拉斯平滑有助于防止概率估计中的零值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假设所有特征值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这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一个关键假设。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精细的方法来估计条件概率,特别是当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时。
式7.24
P
^
(
c
,
x
i
)
=
∣
D
c
,
x
i
∣
+
1
∣
D
∣
+
N
i
\hat{P}\left(c, x_{i}\right)=\frac{\left|D_{c, x_{i}}\right|+1}{|D|+N_{i}}
P^(c,xi)=∣D∣+Ni∣Dc,xi∣+1
这个公式用于估计在给定数据集
D
D
D 中,类别
c
c
c 和特定特征
x
i
x_{i}
xi 同时出现的概率
P
^
(
c
,
x
i
)
\hat{P}(c, x_{i})
P^(c,xi)。这种估计通常出现在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概率计算中。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P ^ ( c , x i ) \hat{P}(c, x_{i}) P^(c,xi):在给定数据集 D D D 中,类别 c c c 和特征 x i x_{i} xi 同时出现的概率的估计值。
-
∣ D c , x i ∣ |D_{c, x_{i}}| ∣Dc,xi∣:在类别 c c c 中,特征 x i x_{i} xi 出现的次数。
-
∣ D ∣ |D| ∣D∣:所有样本的总数,即数据集 D D D 中样本的总数。
-
N i N_{i} Ni:特征 x i x_{i} xi 可能取值的总数。
-
+ 1 +1 +1 和 + N i +N_{i} +Ni:这些项是拉普拉斯平滑(Laplace smoothing)的一部分,用于防止概率为零,确保即使对于没有样本的类别和特征组合也能给出一个非零的概率估计。
拉普拉斯平滑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改善概率估计,特别是在特征空间很大或者某些特征值在训练数据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子和分母中添加小的常数,可以避免概率估计中的极端值,提高估计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
- 联合概率估计:在分类问题中估计给定类别和特定特征的联合概率。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这个公式用来计算类别和特征的联合概率,进而用于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
- 处理稀疏数据:在特征空间很大且数据稀疏的情况下,拉普拉斯平滑有助于防止概率估计中的零值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假设所有特征值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这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一个关键假设。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精细的方法来估计联合概率,特别是当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时。
7.25
P
^
(
x
j
∣
c
,
x
i
)
=
∣
D
c
,
x
i
,
x
j
∣
+
1
∣
D
c
,
x
i
∣
+
N
j
\hat{P}\left(x_{j} | c, x_{i}\right)=\frac{\left|D_{c, x_{i}, x_{j}}\right|+1}{\left|D_{c, x_{i}}\right|+N_{j}}
P^(xj∣c,xi)=∣Dc,xi∣+Nj
Dc,xi,xj
+1
这个公式用于估计在给定类别
c
c
c 和特征
x
i
x_{i}
xi 的条件下,另一个特征
x
j
x_{j}
xj 出现的条件概率
P
^
(
x
j
∣
c
,
x
i
)
\hat{P}(x_{j} | c, x_{i})
P^(xj∣c,xi)。这种估计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特别常见,尤其是在特征不是完全独立的假设下。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
P ^ ( x j ∣ c , x i ) \hat{P}(x_{j} | c, x_{i}) P^(xj∣c,xi):在类别 c c c 和特征 x i x_{i} xi 已知的条件下,特征 x j x_{j} xj 的条件概率的估计值。
-
∣ D c , x i , x j ∣ |D_{c, x_{i}, x_{j}}| ∣Dc,xi,xj∣:在类别 c c c 中,同时具有特征 x i x_{i} xi 和 x j x_{j} xj 的样本数量。
-
∣ D c , x i ∣ |D_{c, x_{i}}| ∣Dc,xi∣:在类别 c c c 中,具有特征 x i x_{i} xi 的样本总数。
-
N j N_{j} Nj:特征 x j x_{j} xj 可能取值的总数。
-
+ 1 +1 +1 和 + N j +N_{j} +Nj:这些项是拉普拉斯平滑(Laplace smoothing)的一部分,用于防止概率为零,确保即使对于没有观察到的特征组合也能给出一个非零的概率估计。
拉普拉斯平滑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改善概率估计,特别是在特征空间很大或者某些特征组合在训练数据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在分子和分母中添加小的常数,可以避免概率估计中的极端值,提高估计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
- 条件概率估计:在分类问题中估计在已知类别和某个特征的条件下,另一个特征的条件概率。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中,这个公式用来计算特征的条件概率,进而用于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
- 处理特征相关性:在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的情况下,这个公式有助于考虑这种相关性对概率估计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朴素贝叶斯分类器通常假设特征之间相互独立,但这个公式通过考虑特征 x i x_{i} xi 对 x j x_{j} xj 的影响,可以处理一定程度的特征相关性。然而,在特征高度相关或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模型来准确估计条件概率。
式7.27
P
(
x
1
,
x
2
)
=
∑
x
4
P
(
x
1
,
x
2
,
x
4
)
=
∑
x
4
P
(
x
4
∣
x
1
,
x
2
)
P
(
x
1
)
P
(
x
2
)
=
P
(
x
1
)
P
(
x
2
)
\begin{aligned} P\left(x_{1}, x_{2}\right) &=\sum_{x_{4}} P\left(x_{1}, x_{2}, x_{4}\right) \\ &=\sum_{x_{4}} P\left(x_{4} | x_{1}, x_{2}\right) P\left(x_{1}\right) P\left(x_{2}\right) \\ &=P\left(x_{1}\right) P\left(x_{2}\right) \end{aligned}
P(x1,x2)=x4∑P(x1,x2,x4)=x4∑P(x4∣x1,x2)P(x1)P(x2)=P(x1)P(x2)
这个公式展示了一组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如何被分解为边缘概率和条件概率的乘积。具体来说,它说明了在某些条件下,两个随机变量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联合概率
P
(
x
1
,
x
2
)
P(x_1, x_2)
P(x1,x2) 可以被表示为它们各自边缘概率的乘积。下面是公式的逐步解释:
-
P ( x 1 , x 2 ) P(x_1, x_2) P(x1,x2):随机变量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联合概率分布。
-
第一行使用了全概率公式,将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联合概率表示为所有可能的第三个变量 x 4 x_4 x4 的条件概率分布的总和:
P ( x 1 , x 2 ) = ∑ x 4 P ( x 1 , x 2 , x 4 ) P(x_1, x_2) = \sum_{x_4} P(x_1, x_2, x_4) P(x1,x2)=x4∑P(x1,x2,x4) -
第二行应用了贝叶斯定理,将 P ( x 1 , x 2 , x 4 ) P(x_1, x_2, x_4) P(x1,x2,x4) 表达为条件概率 P ( x 4 ∣ x 1 , x 2 ) P(x_4 | x_1, x_2) P(x4∣x1,x2) 和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联合概率的乘积,然后进一步分解为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边缘概率:
P ( x 1 , x 2 ) = ∑ x 4 P ( x 4 ∣ x 1 , x 2 ) P ( x 1 ) P ( x 2 ) P(x_1, x_2) = \sum_{x_4} P(x_4 | x_1, x_2) P(x_1) P(x_2) P(x1,x2)=x4∑P(x4∣x1,x2)P(x1)P(x2) -
第三行得出结论,如果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是条件独立的,给定 x 4 x_4 x4,那么它们的联合概率 P ( x 1 , x 2 ) P(x_1, x_2) P(x1,x2) 就等于它们各自边缘概率的乘积,与 x 4 x_4 x4 无关:
P ( x 1 , x 2 ) = P ( x 1 ) P ( x 2 ) P(x_1, x_2) = P(x_1) P(x_2) P(x1,x2)=P(x1)P(x2)
这个公式的关键在于假设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与 x 4 x_4 x4 的关系是这样的:给定 x 4 x_4 x4 的条件下,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是相互独立的。在这种情况下,涉及 x 4 x_4 x4 的所有项在求和后会消去,留下 x 1 x_1 x1 和 x 2 x_2 x2 的独立概率的乘积。
这种分解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非常有用,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系统和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时。在机器学习中,这种类型的独立性假设可以用来简化模型的计算,尤其是在构建如朴素贝叶斯这样的分类器时。
式7.30
L
L
(
Θ
∣
X
,
Z
)
=
ln
P
(
X
,
Z
∣
Θ
)
LL(\mathbf{\Theta}|\mathbf{X},\mathbf{Z})=\ln P(\mathbf{X},\mathbf{Z}|\mathbf{\Theta})
LL(Θ∣X,Z)=lnP(X,Z∣Θ)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给定参数
Θ
\mathbf{\Theta}
Θ 时,观测数据
X
\mathbf{X}
X 和潜在变量
Z
\mathbf{Z}
Z 的对数似然(Log-Likelihood),即似然函数
P
(
X
,
Z
∣
Θ
)
P(\mathbf{X},\mathbf{Z}|\mathbf{\Theta})
P(X,Z∣Θ) 的自然对数。对数似然在统计学中常用于参数估计和模型选择。下面是对公式中各个部分的解释:
-
L L ( Θ ∣ X , Z ) LL(\mathbf{\Theta}|\mathbf{X},\mathbf{Z}) LL(Θ∣X,Z):给定参数 Θ \mathbf{\Theta} Θ 下,数据 X \mathbf{X} X 和 Z \mathbf{Z} Z 的对数似然函数。
-
P ( X , Z ∣ Θ ) P(\mathbf{X},\mathbf{Z}|\mathbf{\Theta}) P(X,Z∣Θ):在参数 Θ \mathbf{\Theta} Θ 给定的条件下,观测数据 X \mathbf{X} X 和潜在变量 Z \mathbf{Z} Z 的联合概率分布。
-
ln \ln ln:自然对数,用于将似然函数转换为对数空间,这有助于简化数学运算,特别是在涉及乘积形式的概率时。
对数似然函数的主要应用包括:
-
参数估计:在最大似然估计(MLE)中,通过对数似然函数来寻找最佳参数 Θ \mathbf{\Theta} Θ,使得观测数据的概率最大。
-
模型选择:在模型比较中,对数似然可以用来计算模型的似然比,进而使用如赤池信息量(AIC)或贝叶斯信息量(BIC)等准则选择最佳模型。
-
优化问题:对数似然函数通常用于优化问题,其中参数 Θ \mathbf{\Theta} Θ 通过数值方法(如梯度下降)来调整,以最大化对数似然。
-
统计推断:对数似然比检验是一种基于似然函数的统计检验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模型或检验参数的某个特定值。
使用对数似然而不是原始似然函数的原因包括:
- 对数转换可以稳定数值计算,特别是当似然函数的值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时候。
- 对数变换保持了似然函数的单调性,即如果参数 Θ \mathbf{\Theta} Θ 的变化导致似然函数增加,那么对数似然也会增加。
- 在涉及多个观测值的乘积形式的似然函数时,对数变换可以简化为求和形式,便于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对数似然函数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在统计建模和数据分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标签:概率,boldsymbol,贝叶斯,分类器,类别,详解,xi,------ From: https://blog.csdn.net/dengkeaway/article/details/141256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