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代的中国,是一段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岁月。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社会正处在一个独特的历史氛围之中。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在这艰苦之中,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朴素和真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在那个时代的着装方面,蓝色和灰色成为了主色调,粗布和棉布是常见的布料材质。时尚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衣物的耐用性和实用性成为了首要的考量因素。农村家庭往往只有一两套衣服,新衣的置办通常要等到过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是常见的景象,母亲们用巧手缝补,让旧衣延续着它们的使命。对于 70 后来说,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家常便饭,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城市中的人们,上班的工人们着装也是以黑、蓝、绿、灰为主,不讲究腰身,合身就行。而在 70 年代的中国,西装尚未流行,羽绒服更是极为罕见,中山装和解放装成为了男士们的主要选择。
物资的匮乏在 70 年代尤为显著,粮票和布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家庭按人头分配口粮和生活必需品,买肉需要肉票。城市与农村在物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里人一个月能多吃几回肉,而农村一年吃不了几次肉。农村喂一头猪需要一年的时间,肉味浓郁,人情更浓。人们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白面馒头都难以企及,更别说南方的大米。一年四季,无论是早中晚饭,家家户户左手端碗,右手拿着夹咸菜的窝窝头,边走边吃,或是坐在门口的空地上,和大伙聊着家长里短或闲情逸趣,这样的场景成为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独特写照。
<
标签:着装,时代,农村,70,补丁,回溯,年代,朴素 From: https://blog.csdn.net/2401_86196562/article/details/14111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