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date 2024.7.25 更改内容
- update 2024.8.1 更改内容+图床更改
4.一次函数
4.1 函数的认识
-
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 和 \(y\) ,并且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者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 .
-
表示函数的方法:
事实上,表示函数的方法与我们上学期学的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大致相同。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像法。
-
判断关系式或图像是不是函数关系或函数图像:
- 例题:判断下列关系式是不是函数关系:
\((1).\) \(y=2x\) , \(y=x^2\) , \(y=\sqrt x\) , \(y=\sqrt [3]{x}\) ;
\((2).\) \(y^2=x\) , \(y=\pm\sqrt x\) ;
显然,第一组的关系式都是函数关系,而第二组却相反。拿 \(y=\pm\sqrt x\) 来说,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者都有两个值与它对应,所以在这个关系式中, \(y\) 并不是 \(x\) 的函数。
-
例题:判断下列图像是不是函数图像;
我们做一条铅垂线,得出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者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所以这个图像是函数图像。
再看这张图:
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者都有两个值与它对应,所以在这个图像中, \(y\) 并不是 \(x\) 的函数。 - 例题:判断下列关系式是不是函数关系:
4.2 番外篇:平面直角坐标系
-
同一平面内,画出两条具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并使他们相互垂直,就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2-1\)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横轴,而另一条垂直的数轴则称之为纵轴。横轴和纵轴上的坐标分别称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用数对表示。写作 \((a,b)\) , 其中第一个数是横坐标上的数。如横坐标为 \(2\) ,纵坐标为 \(3\) 的坐标表示为 \((2,3)\) .
我们会发现,这两条数轴把整个坐标系分成了四个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象限。如图 \(2-2\) : -
横轴或纵轴坐标特点以及各个象限坐标特点:
横轴上的坐标特点:即纵坐标为 \(0\) ,写作 \((x,0)\) ;
纵轴上的坐标特点:即横坐标为 \(0\) ,写作 \((0,y)\) ;
各个象限坐标特点如图 \(2-3\) :
4.3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形如 \(y=kx+b\) \((k\neq 0)\) 其中 \(b\) 为任意实数,即 \(x\) 的次数为 \(1\) 且 \(x\) 的系数不为 \(0\) 。这时我们称 \(y\) 是 \(x\) 的一次函数。
当 \(b=0\) 时,称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因此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 例题:已知 \(x\) 是 \(y\) 的一次函数, \(y=(k-1)x^{k+2}+5\) ,求 \(k\) 的值。
\(\therefore y\) 是 \(x\) 的一次函数,
\(\because \left\{\begin{matrix} k+2=1 \\ k-1\neq 0 \\ \end{matrix}\right. \ 解得k=-1\) ;
- 例题:已知 \(x\) 是 \(y\) 的一次函数, \(y=(k-1)x^{k+2}+5\) ,求 \(k\) 的值。
-
利用坐标系画一次函数,如 \(y=x\) ;
1.列出表格,注意自变量在上。
\(x\) | \(-1\) | \(0\) | \(1\) | \(2\) | \(3\) | \(4\) | ... |
---|---|---|---|---|---|---|---|
\(y\) | \(-1\) | \(0\) | \(1\) | \(2\) | \(3\) | \(4\) | ... |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确定坐标
3.连接即可。
4.4 一次函数的图像
4.4.1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
观察上图函数图象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 \(y=kx+b\ (k \neq 0)\) 的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也就是说,只需描两个点 \((0,0),(1,k)\) 就可以画出正比例函数。 -
函数的增减性: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随 \(x\) 的减小而减小),称 \(y\) 为递增函数。
反之,\(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随 \(x\) 的减小而增大),称 \(y\) 为递减函数。 -
判断一个函数增减性的方法:
-
具体求值法:
若 \(x_1>x_2\) , 则 \(y_1>y_2\) , \(y\) 是递增函数。
若 \(x_1<x_2\) , 则 \(y_1<y_2\), \(y\) 是递增函数。
若 \(x_1>x_2\) , 则 \(y_1<y_2\) , \(y\) 是递减函数。
若 \(x_1<x_2\) , 则 \(y_1>y_2\), \(y\) 是递减函数。 -
例如: 判断 \(y=3x\) 的增减性;
当 \(x_1=1\) 时, \(y_1=3\) ;
当 \(x_2=2\) 时, \(y_2=3 \times 2=6\) ;
$\therefore1<2,3<6 $ ,
\(\because y=3x\) 是递增函数。 -
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
据图可知,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随 \(x\) 的减小而减小),所以 \(y\) 为递增函数。
-
正比例函数 \(k\) 的正负性判定增减性: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正比例函数 \(y=kx\ (k\neq 0)\) 的函数增减性由 \(k\) 的正负性决定。
当 \(k>0\) 时, \(y\) 递增;
当 \(k<0\) 时, \(y\) 递减。
-
-
函数的象限性: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正比例函数 \(y=kx\ (k \neq 0)\) 的函数图像与 \(k\) 的正负性有关。
-
当 \(k>0\) 时,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
当 \(k<0\) 时,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
-
函数的倾斜度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正比例函数 \(y=kx\ (k \neq 0)\) 的函数图像与 \(|k|\) 有关。
\(|k|\) 越大,函数图像越陡,函数图像越靠近 \(y\) 轴, \(y\) 随 \(x\) 的变化速度越快。
4.4.2 一次函数的图像
-
一次函数的特点
如图,在 \(y=kx+b\ (k \neq 0)\) 中可得结论:
- 当 \(b=0\) 时, \(y=kx+b\ (k \neq 0)\) 时正比例函数;
- 当 \(b>0\) 时,一次函数 \(y=kx+b\ (k \neq 0)\) 的图像是由正比例函数 \(y=kx\ (k \neq 0)\) 的图像向上平移 \(b\) 个单位得到的。
- 当 \(b<0\) 时,一次函数 \(y=kx+b\ (k \neq 0)\) 的图像是由正比例函数 \(y=kx\ (k \neq 0)\) 的图像向下平移 \(b\) 个单位得到的。
-
一次函数的增减性
同理,一次函数 \(y=kx+b\ (k \neq 0)\) 的增减性与 \(k\) 的正负性有关。
当 \(k>0\) 时,\(y\) 递增 ;当 \(k<0\) 时,\(y\) 递减 ; -
一次函数的象限性
如图可知,一次函数 \(y=kx+b\ (k \neq 0)\) 的象限性由 \(k,b\) 的正负性共同决定 。因此便有四种情况;
-
一次函数的倾斜度:
同理,一次函数 \(y=kx+b\ (k \neq 0)\) 的倾斜度与 \(|k|\) 的绝对值大小有关。
\(|k|\) 越大,函数图像越靠近 \(y\) 轴,函数图像越陡, \(y\) 随 \(x\) 的变化速度越快。 -
一次函数图像的平行条件
当 \(y_1=k_1x+b_1\ (k_1 \neq 0)\) ;
$y_2=k_2x+b_2\ (k_2 \neq 0) $且 \(k_1=k_2\) 时 ,两个函数图像互相平行。 -
一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
-
上下平移:
即得到直线 \(y=kx+b\ (k \neq 0)\) 向上平移 \(n (n> 0)\)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 \(y=kx+b+n\) ,向下平移 \(n (n>0)\)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 \(y=kx+b-n\) .
因为上文涉及过,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
左右平移:
这个理解起来似乎有点反人类,具体如下:
拿最简单的函数图像 \(y=x\) 来讲,如下图,将直线向左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就已经学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思想。所以直线的平移就可以看成直线上所有点的平移。
结合上述语句和图像上标出的坐标来看,当函数图像整体向左平移 \(1\) 个单位长度时,平移后点坐标与对应的原本点坐标相比,横坐标(即 \(x\) 的值)减少了 \(1\) 个单位长度,纵坐标(即 \(y\) 的值)没有变化。
因此,我们设平移后的函数图像为 \(y=x_1\) , 则 \(x_1\) 就是原函数表达式中的 \(x\) 减去 \(1\) 得来的。为了使 \(y=x\) 这个式子成立,要用 \(x_1\) 加上 \(1\) 表示 \(x\) ,就可以得到 \(y=x_1+1\) 。这样以来,函数图像 \(y=x\) 和 \(y=x_1-1\) 的点坐标中,虽然 \(x_1\) 和 \(x\) 的值不同,但 \(y\) 的值是相同的。所以直线 \(y=kx+b\ (k \neq 0)\) 向左平移 \(m (m> 0)\)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 \(y=k(x+m)+b\ (k \neq 0)\) , 向右平移 \(m (m> 0)\)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 \(y=k(x-m)+b\ (k \neq 0)\) 。简称“左加右减自变量”。
如果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可以去听 「这个视频」。注:上文中虽然平移后的图像是一次函数图像,需要设成 \(y=kx+b \ (k \neq 0)\) 的形式。但是因为平移且方向是左右,因此要变的是 \(x\) 的值,与 \(k\) 和 \(b\) 无关,又因为在平移前函数表达式中 \(b=0\) , 所以就省略了 \(b\) 。
-
-
快速求一次函数图像与 \(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方法
- 当函数图像 \(y=kx+b \ (k \neq 0)\) 中 \(y=0\) , \(b,k\) 为常数时, \(x\) 的值就是函数图像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 当函数图像 \(y=kx+b \ (k \neq 0)\) 中 \(b\) 的值就是函数图像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
- 所以一般情况下图像与 \(x\) 轴的交点坐标为 \((-\frac{b}{k},0)\) ;
- 与 \(y\) 轴交点坐标为 \((0,b)\) ;
-
\(x\) 轴,\(y\) 轴的函数关系式及平行于\(x\) 轴,\(y\) 轴的函数关系式:
- \(x\) 轴上的函数关系式为:\(y=0\) ;
设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为 \(b\),
则此直线上的函数关系式为 \(y=b \ (b \neq 0)\) ; - \(y\) 轴上的函数关系式为:\(x=0\) ;
设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为 \(z\),
则此直线上的函数关系式为 \(y=a \ (a \neq 0)\) ;
- \(x\) 轴上的函数关系式为:\(y=0\) ;
4.5 一次函数的应用
4.5.1 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 待定系数法:知道一个横纵坐标不为 \(0\) 的坐标,代入求得系数 \(k\) 的值,就能求出函数解析式。
4.5.2 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如图,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求一次函数 \(y=kx+b \ (k \neq 0)(b \neq 0)\) 就需要两个坐标。上图的是坐标 \((0,2)\) 和 \((8,6)\) ,
把两组坐标代入求值即可。
-
具体过程:
解:设 \(y\) 与 \(x\) 的函数关系为 \(y=kx+b \ (k \neq 0)\) ;
$\because $ 函数图像 $y=kx+b \ (k \neq 0) $ 经过坐标 \((0,2)(8,6)\) ;
\(\therefore \left\{\begin{matrix} b=2\\ 8k+b=6 \end{matrix}\right.\)解得\(\left\{\begin{matrix} b=2\\ k=\frac{1}{2} \end{matrix}\right.\)
\(\therefore \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 \frac{1}{2}x+2 .\)
4.5.3 一次函数与图形面积
-
坐标轴上任意两点的距离求法:
- \(x\) 轴上任意两点 \(A(x_1,0),B(x_2,0)\) ;
则 \(AB=|x_1-x_2|\) - \(y\) 轴上任意两点 \(C(0,y_1),D(0,y_2)\) ;
则 \(CD=|y_1-y_2|\) .
- \(x\) 轴上任意两点 \(A(x_1,0),B(x_2,0)\) ;
-
象限内任意一点到坐标轴的垂直距离求法:
- 象限内任意一点到 \(x\) 轴的垂直距离求法是它纵坐标的绝对值;
- 象限内任意一点到 \(y\) 轴的垂直距离求法是它横坐标的绝对值;
借助上面的方法可以求出有一边在坐标轴上的图形面积(就目前题型来看三角形居多)。
-
求所有边都不在坐标轴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模型,如下面的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y=-\frac{4}{3}x+9\) 的图像与 \(y\) 轴相交于点 \(A(0,9)\) 与 \(x\) 轴相交于点 \(C\) ,并与直线 \(y=\frac{5}{3}x\)相交于点 \(B(3,5)\).
当 \(Q\) 为直线 \(y=-\frac{4}{3}x+9\) 上一动点,当点 \(Q\) 运动到何位置时, \(\triangle OBQ\) 的面积等于 \(\frac{27}{4}\) ? 请求出点 \(Q\) 的坐标。
\(\because A(0,9),B(3,5)\)
\(OA=|9|=9\) , \(|x_B|=|3|=3\)
根据题意分析得三种情况:-
当 \(x_Q<0\) 时,如下图:
\(S_{\triangle OBQ}=S_{\triangle OAQ}+S_{\triangle OAB}\)
\({\frac{1}{2}AO \cdot |x_Q|}+ {\frac{1}{2}AO \cdot |x_B|}=\frac{27}{4}\)
\(\frac{1}{2}AO(|x_B|+|x_Q|)=\frac{27}{4}\)
\(\frac{1}{2}AO(3+|x_Q|)=\frac{27}{4}\)
解得 \(|x_Q|=-\frac{3}{2}\) ;
\(\because |x_Q|>0\)
$\therefore $ 舍去; -
当 \(0 \le x_Q \le 3\) 时,如下图:
\(S_{\triangle OBQ}=S_{\triangle OAB}-S_{\triangle OAQ}\)
$ {\frac{1}{2}AO \cdot x_B}-{\frac{1}{2}AO \cdot x_Q}=\frac{27}{4}$
\(\frac{1}{2}AO(x_B-x_Q)=\frac{27}{4}\)
\(\frac{1}{2}AO(3-x_Q)=\frac{27}{4}\)
解得 \(x_Q=\frac{3}{2}\) ;
-
当 \(x_Q<3\) 时,如下图:
\(S_{\triangle OBQ}=S_{\triangle OAQ}-S_{\triangle OAB}\)
$ {\frac{1}{2}AO \cdot x_Q}-{\frac{1}{2}AO \cdot x_B}=\frac{27}{4}$
\(\frac{1}{2}AO(x_Q-x_B)=\frac{27}{4}\)
\(\frac{1}{2}AO(x_Q-3)=\frac{27}{4}\)
解得 \(x_Q=\frac{9}{2}\) ;
综上,点 \(Q\) 的坐标为 \((\frac{3}{2},7)\) 或 \((\frac{9}{2},3)\) .
-
-
通过以上情况的推导,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两种情况符合题意。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这样表示:
\(S_{\triangle OBQ}=\frac{1}{2}AO\cdot|x_B-x_Q|\)解得 \(x_Q=\frac{3}{2}\) 或 \(x_Q=\frac{9}{2}\);
综上,点 \(Q\) 的坐标为 \((\frac{3}{2},7)\) 或 \((\frac{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