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研发过程中,事前变更管控流水线该怎么建设?
将这个问题进行拆解,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的点:事前变更、变更管控、流水线建设。
其中事前变更属于研发过程计划内的操作,即可预料的变更。对变更进行管控的目的在于风险可控,而建设流水线的好处则在于将手工操作转化为机器自动执行,降低手动误操作带来的不可控风险。
下面的内容,我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就这三点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事前变更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说,一次软件版本迭代的生命周期,大致要经过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运维-交付六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流转都涉及到大量的变更。比如:
- 编码:研发完成编码并自测通过,要将代码发布到开发环境进行联调。
- 测试:冒烟测试通过后,研发提测,将最新分支代码发布到测试环境。
- 线上发布:回归和验收测试通过,质量符合线上要求,运维同学线上发布。
上述几个环节,无一不涉及到变更。典型的有:DDL表结构变更、环境参数配置变更、注册配置中心相关变更、数据库基础数据同步以及部分线上业务开关。
这些变更,都是软件研发交付过程中必要的操作,即可预料的事前变更。
但只要是变更,就可能会存在隐藏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最终的交付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各种研发规范和测试流程就应运而生,与之对应的则是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的评审。
无论是研发规范和测试流程,还是各种评审,做这些动作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工作习惯、技术栈、沟通方式都不同。
流程规范是为了将团队中不同的人划入同一个大的方向中,并告诉大家前进的目标以及关键的节点。
评审是为了尽早的发现需求、方案、代码、用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处理。而测试的执行动作,更多的是检查代码实现的需求是否在各个方面符合预期的目标。
变更管控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大部分线上问题,最直接的原因都是变更导致。变更并不是简单的代码发布,还包含配置变更/服务器变更/DDL变更甚至业务活动的开关等变更,理论上所有变更都会对线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变更管控很重要。
对变更进行管控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角色参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review,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通过check和审批的方式落实责任,这样才能提高团队所有成员对于变更的风险认知和质量保障意识。
在变更review和double check时候,需要变更申请人说明变更内容/影响范围/异常情况的解决方案等,这样即使变更出问题,也可以及时修复,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虽然说搞各种流程规范和管控会无形中增加管理和沟通成本,但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我们不能把对线上质量的期望,放在团队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极强的技术能力之上。
流程只是引导,在软件开发这种技术工程领域,强制的技术手段,严格的检查和完善的监控告警机制,可信度更胜于人的主观行动。
流水线建设
聊完了是事前变更和变更管控的目的,接下来聊聊变更管控流水线的建设思路。
- 通过评审评估出变更范围,影响范围,及各种依赖项。
- 针对变更范围和影响到的范围,梳理出用例集并全量验证。
- 针对各项常见变更沉淀为变更手册,并将变更尽可能转变为自动执行。
- 变更分级,重大变更审批,测试做好double check,准备好可能的风险预案。
- 风险预案需要通过验收,且执行变更时要有人值守,做好监控观测和应急响应。
- 做好权限管理,细分到环境和变更操作类型(如禁止研发的线上发布权限,由QA/运维或者专门的线上配置管理员进行发布变更操作)。
从我的角度来理解,变更管控和流水线建设都是预防机制,更进一步可以通过质量内建和测试左移右移来提升交付质量。
每个阶段都有风险,那就通过质量门禁在每个环节设定准入准出标准,降低风险流转到下一环节带来的影响。
参与项目的每个人技术能力、工作习惯、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那就推动质量内建在团队中落地,通过流程规范和卡点确保工作在执行过程中的满足标准。
测试环境不稳定,设计和编码阶段存在风险,通过测试左移来推动单元测试、code review、分支管理更好的执行。
打包部署线上发布存在不足,那就通过测试右移完善监控体系,制定线上巡检和防资损机制,主导复盘和持续迭代优化。
最终形成质量交付闭环。
标签:风险,管控,线上,测试,流水线,变更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myalost/p/1833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