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Patterns”的Preface(前言)有这么一句:
many data modelers have had a long tradition of using conceptual (or logical) models.
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这个翻译是正确的。
2020(人民邮电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有传统”变成了“传统开发方式”,这样一改,味道就变掉了。
“有悠久的传统”,是褒义,但改成“传统开发方式”,已经暗含贬义了,特别是在热衷于搞“创新”的圈子里。原文并没有这个意思,否则这本《分析模式》也不用写了。
我们把“概念模型”改成更引人注目的“函数式编程”,再体会一下:
原文:我们团队有使用函数式编程的悠久传统。
修改:在传统开发方式中,我们团队长期使用函数式编程。
对哦,这都2240年了,应该改用刚推出的革命性创新“领域业务用户需求8A架构风暴持续创新驱动设计敏捷编程”了!
**********
以下是扩展:
从2019年开始,我写了很多关于领域驱动设计伪创新的文章,起源就是某位著名的领域驱动设计专家在文章里写:
*我充分借鉴了事件风暴这种新方法,却又未完全抛弃UML这种老方法。
*若有可能,我还希望再加上一个ICONIX方法,虽然它已经垂垂老矣。
关于针对以上文字的具体评点(UML是语言,ICONIX是过程,不是“方法”),可以去看“DDD领域驱动设计批评”专栏的文章。
我这里只说一点:
“创新”圈子喜欢说“老方法”、“传统方法”,这背后暗示:
知识就像食品,在出厂时被印上一个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就该下架了,换上我这批“革命性创新”。
就像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面金城武说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
知识确实会被淘汰,会过期,但原因是有更好的知识来取代它。
并不是说,知识面世后,上面就盖了一个戳,保质期多长时间,到那个时间就过期。
而且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会被淘汰。从古代到现在的很多知识,已经有更好的知识来取代的,被淘汰了,暂时没有更好的,依然继承下来了,我们今天依然在用——当然,将来应该也会被更好的知识淘汰。
UML等等当然也会被淘汰,但原因应该是有更好的知识,而不是“已经出厂多少年了,该淘汰了”。
“创新”圈子的这些“创新”,谈不上什么“更好的知识”,更多的是倒退。
我在《[答疑]潘老师,你的气度有点小了!》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标签:13,创新,过期,漫谈,王家卫,淘汰,方法,传统,知识 From: https://blog.csdn.net/rolt/article/details/1406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