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软件架构的选择对于企业的技术战略至关重要。从单体架构到Serverless,再到服务网格和服务化模型,每一种架构模式都反映了特定时期内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的特点。本文将对这些架构模式的优缺点进行讨论,供大家参考。
部署方式的不断演进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概念含义:
单体架构是一种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其中所有的功能和业务逻辑都集成在一个单独的、自包含的单元中。单体架构类似于结构型设计模式的享元模式,不断地复用现有的数据库、配置等。它是架构世界的全家桶,web+package,前台业务+后台管理都在里边。在业务发展之初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容易部署和发布上线,满足了业务初期的快速发版上线,最快程度地让用户看到产品原型。
特点:
- 易于开发和部署:所有组件都集成在一起,简化了开发和部署流程。
- 测试相对简单:由于所有组件都在一起,测试可以更集中地进行。
优点:
- 易于开发和部署:单体应用通常包含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开发和部署过程相对简单。
- 快速迭代:在项目初期,需求不复杂时,单体架构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缺点:
- 复杂性高:随着功能的增加,代码库迅速膨胀,导致项目难以维护,需求迭代慢。
- 技术债务:长期积累的技术债务使得单体应用越来越难以适应新需求。 引入新的框架或语言需要重构所有业务模块,阻碍技术创新
- 部署频率低:全量部署耗时长,风险高,导致部署频率降低。
- 可靠性差:单体应用的一个Bug可能影响整个系统。 一损俱损
- 扩展能力受限:无法根据业务模块的需要进行伸缩,导致资源浪费。
- 阻碍技术创新:统一技术平台限制了新技术的引入和创新。
分布式架构(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概念含义:
分布式架构是一种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其中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或位置,并通过网络通信。这种架构对业务按照产品模块抽象,变成一个分布式系统,然后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责任清晰
可以针对性的扩展,灵活部署可重用的逻辑单元抽象后,提高代码的复用性。类似于桥接再前后台方向上做拆分,在水平方向上也做拆分,即允许水平扩展和负载均衡。
特点:
- 可扩展性:通过增加更多的服务器来处理增加的负载。
- 高可用性:组件分布在不同位置,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
优点:
- 负载均衡:通过分布式部署,系统可以更好地处理高并发需求。
- 降低耦合度:模块化设计降低了模块间的依赖。
- 责任清晰:不同团队可以负责不同的子项目。
- 扩展方便:新增功能时,只需增加子项目并调用其他系统接口。
- 部署灵活:可以灵活地进行分布式部署。
- 提高代码复用性:例如,通过分布式REST服务共享service层。
缺点:
- 系统间交互复杂:远程通信增加了接口开发的工作量,问题排查更加困难。
- 相比较单体应用,需要网络开销
- 相比较单体应用,发布系统需要特定脚本,甚至是运维平台。
面向服务架构(SOA模式)
从运维侧视角出发,从前后端分离切入,后端服务发布后需要登记,然后web根据列表查找对应的服务,然后直连数据库,这就是面向服务架构SOA,最大的特征是注册中心,类似于代理设计模式的作用。它确保服务的设计和开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治理机制。模块按照后端服务的功能内聚进行拆分,然后抽象为服务。
优点:
1)ESB集成不同协议的服务,做消息的转化、解释、路由,从而联通各个服务解决企业通信问题
2)服务松耦合、可扩展性强
缺点:
1)ESB的存在并没有根本解决单体巨石应用的一些问题
2)SOA更多的面向企业服务,服务拆分粒度很大,更多的是为了复用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概念含义:
因S0A服务粒度太粗,微服务是去中心化的SOA扩展,强调服务彻底的组件化,一个组件就是一个产品。服务间通过轻量化的协议进行通信,并根据服务本身进行独立化部署。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作为一套小服务的设计方法,每个服务运行在其自己的进程中,并通常围绕业务功能构建。微服务采用分布式、松耦合结构,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升级和扩展,它们之间不会互相影响,也可以让不同的开发团队各自维护自己的服务,而不是更新整个应用,从而减少开发时间和发布频率。微服务类似于装饰模式,通过服务之间的积木式看加完成用户想要的功能。
特点:
- 独立性:每个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 技术多样性:团队可以选择最适合其服务的技术栈。
优点:
- 易于开发和维护:每个微服务关注特定业务功能,代码量较少。
- 快速启动:微服务代码量少,启动快。
- 局部修改易部署:只需重新部署修改的服务。
- 技术栈灵活:可根据服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栈。
缺点:
- 运维要求高:需要保证大量服务的正常运行与协作。
- 分布式复杂性:系统容错、网络延迟、分布式事务等带来挑战。
- 接口调整成本高:API修改可能影响多个服务。
- 重复劳动:相同功能可能在不同服务中重复开发。
Serverless架构(Serverless Architecture)
概念含义:
Serverless包括BaaS和FaaS服务,前者就是开发者利用提供包括云函数、数据存储、文件存储等一整套后端服务,通过API完成运维管理和容器部署;后者允许开发者以函数作为最小单元部署到云平台上,再通过API来调用。Serverless好处是按照实际使用进行计费,降低了研发成本可以一套代码多端使用。对于单个API和一组API的计费和流量统计就是典型的组合模式。
特点:
- 无需管理服务器:开发者专注于代码,而云服务提供商处理基础架构。
- 按需付费:只支付代码实际运行的时间。
优点:
- 低运营成本:按需计费,节省资源。
- 简化设备运维: 聚焦业务逻辑开发, 开发人员无需关注底层硬件运维。
- 提升可维护性:集成第三方服务,降低开发成本,简化运维, 业务连续性和容灾有保障 。
- 快速开发:利用BaaS平台快速开发产品, 弹性高可用,按需付费,灵活性和适应性好 。
缺点:
- 厂商平台绑定:依赖特定云服务,线上开发黑盒调试复杂,迁移成本高。
- 成功案例少,无行业标准:目前适合简单应用,缺乏大型案例。
- 冷启动,冷门函数或周期性函数应对突发高流量难以快速达到峰值能力
- 接口暴露较多,安全风险增加
服务网格模式(Service Mesh)
概念含义: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是一种专注于微服务间通信的基础设施层,如Istio、Linkerd等。Sidecar 架构是指业务容器和代理容器同处于一个 Pod 内,业务容器的进出向流量全部由代理容器代理。业务容器负责业务逻辑本身,代理容器负责服务的治理,包括负载均衡、网格信息传递、流控熔断、访问控制等。Sidecar模式就是一个适配器,使得不同的业务模块都可以进行一些统一的操作与管理。
特点:
- 微服务间通信的抽象化:服务网格处理服务间的通信,使得业务逻辑更清晰,实现微服务治理与业务逻辑的解耦。
- 增强的可观察性:服务网格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监控和日志记录。
- 异构系统的统一治理。 多语言、多协议的统一流量管控、监控等需求。
- 流量控制。服务网格承载了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流量,服务网格流量控制
- 安全。服务网格恰恰提供了保护网络调用的功能和基础设施。
优点:
- 微服务间通信的抽象化:简化了服务间的通信逻辑。
- 增强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自动服务发现和智能负载均衡。
- 故障恢复和流量管理:提供重试、超时和流量分割。
- 安全和策略执行:统一的安全策略和认证。
缺点:
- 增加系统复杂性:引入服务网格层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 性能开销:代理可能会引入额外的延迟。
模型即服务模式(Model as a Service, MaaS)
概念含义:
MaaS,模型即服务,是典型的门面设计模式, 通过模型训练,封装成对外的整套逻辑和数据 (包括视频、音频、图片、表格),上层业务逻 辑部分下沉到模型智能算法。通过大模型训练, 动态调整服务能力和用户期待的系统行为和数据 反馈。它屏蔽模型训练子系统的复杂实现,用户 仅仅是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以获得对应的买票、支 付、互动、图像、甚至是AI制作的视频 ,允许用户通过API访问预先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而无需自己构建和维护模型。
特点:
- 快速集成AI:用户可以快速将AI模型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
- 持续更新:服务提供商负责模型的持续训练和优化。
优点:
- 快速集成AI能力:无需自行开发,快速集成AI模型。
- 持续更新和优化:服务提供商持续优化模型。
- 降低技术门槛:无需深入了解机器学习技术。
缺点:
-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数据需要上传到外部服务器。
- 依赖外部服务:模型的性能和可用性依赖于服务提供商。
- 模型的问题如果上升到业务层,那么排查很难
- 跨编程语言协同有难度
- 目前模型的响应速度无法应对超高流量
总结
软件架构的选择应基于业务需求、技术能力、团队经验等多方面因素。从单体到微服务,再到Serverless和新兴的服务网格与MaaS模式。每种部署模式都对应着不同的技术需求和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对于提高开发效率、系统可维护性和业务扩展性至关重要。
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对不同软件架构模式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每种架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标签:Serverless,架构,部署,业务,单体,网格,模式分析,服务,分布式 From: https://blog.csdn.net/kunpengtingting/article/details/14035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