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 与 “德”
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的:“道” 与 “德”
今天上一门课程的时候,突然脑子里浮现了什么是“道”,学一门新的学科,有众多的“概念”,而面对这些“概念”,请问您又是如何思考的?
我的思考:
无论是中文,英文,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我通通将其看成是:符号。把任何学科都看成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由“符号”发展而来,
那么我在看到以下三种语言:
1)"PX|A(E)=PX(A∩E)/PX(A)"
2)"I am who i am, not someone else."
3)"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对知识具有原始渴望的人们,才有资格乘上腾飞的翅膀,获得知识真正的力量。”
第一反应是思考这些符号想要给我传递什么含义,而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同样如此。我发现秉持着研究的心态,遇到不明白的概念,就一个一个认真思考
直到我能真正理解为止。而一篇文章,一个章节,一本书,概念都思考完了,这些概念便能唯我所用,我写文章,我推导公式,我与人分享,整个过程
没有“卡壳”,完整的做成了这件事,那么这就是我理解的“道”的思想。
突然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解:“学习”任何东西,仅仅需要把遇到的一个概念完全研究透彻,接着下一个概念完全研究透彻,持续进行直到完成一整件事,
仅此而已。脑子很明显感觉到:之前研究的一个又一个概念,在我与人述说,个人写作时,概念与概念之间完全联系起来,一个个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小网络。
我想:这应是核聚先生说的:“学习”就是神经元长肌肉。
“德”
既然“道”对应的是一种“学成”万事的“思想”,那么“德”便是我所掌握的实实在在的技能。
我能用的出来的技能,而非为了考试学习。
例如:
在英语层面,我能写文章,这便是英语的“德”,
在中文层面,能写文章,这便是中文的“德”,
能进行计算机编程,这便是计算机的”德“,
能用心理学,哲学的视角来看待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这同样对应着相应的”德“。
而 ”道“ 与 ”德“ 是相互促进的,不断进化。
有一点很重要:面对”知识“,内心纯粹,我把身边同学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去了解知识的行为称为”学习“,而把对”知识“的单纯好奇,纯粹想要探索,
让自己清楚明白的行为称为:”研究“。把自己对”学习“的思想转变,从生活的行为中去”发现,探索,研究”。内心所有的疑惑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