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讲述了现代系统理论,由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超循环理、系统动力学、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生命系统理论、泛系理论、灰色系统理论。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相继出现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和屈浦缪勒的系统理论。在这些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五十年代出现了现代系统运动。在六七十年代世界许多国家迎来了系统运动的热潮,而在这一熬潮中各种新的系统理论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①。下面,我们将简要地介绍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爱根的超循环理论、米勒的生命系统理论、福雷斯特的系统动力学以及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和吴学谋的泛系理论。
L.V.贝塔朗菲是理论生物学家、- -般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早在二十年代他提出机体生物学(亦称机体系统理论); 1937年他首先从口头上提出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1945 年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创立宣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系统的概念是经常用到的,例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转变时说:当着从旧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到可以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即可以过渡到系统地研究这些事物在自然界本身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时候,在哲学领域内也就响起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恩格斯把这一认识上的飞跃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D恩格斯所说的过程的集合体,就是系统的哲学概念。但是,系统概念真正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而进入到科学领域,还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四十年代,在美国工程设计中应用了这- -概念。到了五十年代以后,才把系统概念的科学内涵逐步明确,并在工程技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如果我们撇开一切具体系统的具体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发现一-切系统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即系统的同构性: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环节)组成的整体,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现象概念,都可以构成系统。作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小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闻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定的结构和秩序。可以把环境看成是系统所从属的更大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