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架构漫谈读后感

架构漫谈读后感

时间:2024-02-29 09:15:01浏览次数:21  
标签:读后感 家庭成员 架构 漫谈 视图 问题 切分 架构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架构?

王概凯的架构漫谈中说道,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就是架构的含义

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架构呢?

博客中提到,为了满足人的越来越高的需求,提升质量,减少时间,更有效率的切分空间,并且让空间之间更加有机的进行沟通。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架构的产出物,自然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则以及理由,沟通合并的原则以及理由,以及拆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和合并所对应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

而架构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

让我来举个例,使用MVC模式分析自己家庭架构。

模型(Model):模型代表应用程序的数据和业务逻辑。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日常活动、家庭预算等。
举例:家庭成员的生日、学校成绩、健康状况等信息可以被视为家庭的模型。

视图(View):视图负责显示用户界面和呈现数据。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共享的空间,比如客厅或共用电子设备。
举例:家庭的客厅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视图,家庭成员通过这个视图共享信息、交流。

控制器(Controller):控制器协调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交互。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规划、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决策制定等。
举例:父母可以被看作是家庭的控制器,负责协调家庭成员的活动、制定规则和决策。

那么如何做好架构的识别问题呢?

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王概凯一再强调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人的问题。更进一步,架构师要解决的,基本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当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这个就比较直接了,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主体进行访谈,深入到主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体验并感受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数据的反馈来定位问题。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展开了。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向读者介绍了架构的基本概念,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变得生动易懂。他将架构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蓝图,强调了在软件设计中提前规划和考虑整体结构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架构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全局把握。

其次,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架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等。通过比较不同架构的优劣势,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架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明晰地抉择合适的架构方案。

此外,作者还涉及了架构设计中的一些通用原则,如模块化、可伸缩性、灵活性等。这些原则不仅在软件开发领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也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并为未来的扩展奠定基础。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架构师的角色和责任。架构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领导能力。这使我认识到,在团队协作中,一个合格的架构师需要成为技术和业务之间的桥梁,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标签:读后感,家庭成员,架构,漫谈,视图,问题,切分,架构师
From: https://www.cnblogs.com/yzx-sir/p/18042632

相关文章

  • 《架构漫谈》——读后感1
    架构漫谈读后感2024年2月28日,在王建民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王概凯老师的架构漫谈的前四章节。下面是我的一些见解。架构的核心是组织和规划,旨在提高效率和实现目标。它源于分工的需要,让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在架构中,各个部分被设计得能够协同工作,以满足整体需求。这种协同......
  • 架构1500
    什么是架构,就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根据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
  • 一月三十一日,梦断代码读后感2
    在《梦断代码》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科幻元素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呈现得深刻而生动。通过主人公与梦境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冷静和理性,还能深入思考人类情感和意识的本质。小说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可能具有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以及人类面临......
  • 2.3 梦断代码读后感
    《梦断代码》是一部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科幻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与一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类与机器之间可能出现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小说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当人工智能具备类似人类情感和思考能力时,人们该如何与之相处、如何看待它们的权利......
  • 2.5 梦断代码 读后感
    在《梦断代码》这部小说中,作者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可能存在的情感联系和道德困境,引发了读者对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的思考。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存在,如何与人类共存并相互理解,是人类社会在未来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
  • 2.4 梦断代码读后感
    在《梦断代码》中,作者巧妙地展现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如何产生,并带来了许多离奇而扣人心弦的情节。主人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矛盾和挑战,引发了许多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情感和意识?如果人工智能具有情感,它们又是否有权利和自由?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控制是否会导致道德困境?小......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五章读后感
    本章的主题是“自组织系统方法”。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四部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学说和突变论,但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目前不完善。在这里我只总结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重点内容。 其理论的提出是19世纪中期以来热力学同生物学矛盾发现的结果。19......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三章读后感
    第一节信息科学简史信息科学主要是在通信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究竟什么是广义信息论?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范围有多大?这在目前尚无定论。不过,从目前的信息论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把广义信息论的内容确定为这么几个方面;关于信息本质的理论。关于信息......
  • 构架漫谈观后感
    今天课上老师让我们阅读了王概铠对构架漫谈的心得体会,收获颇多。无非关乎到三个问题:什么是架构,为什么要出现架构,架构解决谁的问题一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浅薄理解。一、什么是架构在确定任务之后,依照每个区域的擅长项目对任务进行划分分工,每个分工设立沟通,完成之后组成整体完成......
  • 《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邹欣老师在微软公司工作,他在整本书中把对软件构建的方方面面都写得很清楚,包括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项目管理......甚至国内很多公司都无法做到像书中说的流程那么全面和到位。作者的思路很清晰,文字也很有趣,让人欲罢不能。全书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至少对于我目前这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