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架构1500

架构1500

时间:2024-02-29 09:00:37浏览次数:32  
标签:架构 每个 自己 问题 切分 1500 时间

什么是架构,就是: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 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架构实际上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架构产生的动力:

  1. 必须由人执行的工作(不需要人介入,就意味着不需要改造,也就不需要架构了)
  2.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个人的产出受限于最短板,并且由于人的结构限制,同时只能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比如虽然有两只眼睛,但是只能同时专注于一件事物,有两只手,无法同时做不同的事情。ps. 虽然有少部分人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框,但是不是普遍现象)
  3.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为了减少时间的投入,必然会导致把工作分解出去,给擅长于这些工作的角色来完成,见 2,从而缩短时间)
  4. 人对目标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满足于现状,也就不需要进行架构了)
  5. 目标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单个人完成这个系统,满足条件 2,3(如果个人就可以完成系统的提高,也不需要别的人参与,也就不需要架构的涉及,只是工匠,并且一般这个工作对时间的要求也不迫切。当足够熟练之后,也会有一定的架构思考,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质量,提高个人的时间效率)
  6. 有人可能会挑战说,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系统进行分解,比如某人建一栋房子,自己采购材料,自己搭建,难道也不算架构嘛?如果对于时间不敏感的话,是会出现这个情况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必然导致架构的发生。如果有足够的自觉,以及足够的熟练的话,也会产生架构的思考,因为这样对于提高生产力是有帮助的,可以缩短建造的时间,并会提高房子的质量。事实上建筑的架构就是在长期进行这些活动后,积累下来的实践。

    比如企业的架构,国家的架构,组织架构,音乐架构,色彩架构,软件架构等等。套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架构的产出物,自然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则以及理由,沟通合并的原则以及理由,以及拆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和合并所对应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

    当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致力于把自己的工作完成,要马上警惕起来,因为这样下去会演变成没有 ownership 的工作态度。在面对概念的时候,也会不求甚解,最终会导致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我们要非常的清楚,所有的切分调整,都是对相关人的利益的调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每个人的本性,是在骨子里面的,我们不能逃避这一点。我们以第一篇文章里面的例子为例来做解释。

    我们已经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是必然的,为什么呢? 这个背后的动力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生活的更舒适,更轻松,更安全,占用并享有更多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非常的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自然需要舍掉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用自己擅长的东西去换取别人擅长的东西。

    对比一个人干所有的事情,结果就是大家都能够得到更多,当然也产生了一个互相依赖的社会,互相谁都离不开谁。这就是自然而然而产生的架构切分,背后的原动力就是人们对自己利益的渴望。人们对自己利益的渴望也是推动社会物质发展的原动力。

    在这个模式下,比较有意思的是,每个人必须要舍掉自己的东西,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有些人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换,不想去依赖于别人,这些人的生活就很明显的差很多,也辛苦很多,自然而然的就被社会淘汰了。如果需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判断标准就变成了:如何给这个社会提供更好更有质量的服务。提供的更好更多的服务,自然就能够换取更多更好的生活必需品。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做人的道理。

标签:架构,每个,自己,问题,切分,1500,时间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jh1688/p/18042628

相关文章

  • 架构读后感
    今天建民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推荐了几篇关于架构的博客,读后我收获了许多首先什么是架构呢,我个人理解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将一个整体切分成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整体,并且由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部分分工,提高整个系统效率,完成这个整体所需要的所有活动。......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上课时,王建民老师让我们阅读了王概铠写作的《架构漫谈》,让我对软件架构这门课有了一些最初步,最浅显的认识,以下将记录一些我个人的所思所想。首先在最开始,应该先说一说一个十分经典的问题——什么是架构,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架构就是人们在面对一系列复杂问题时,将复杂问题......
  • 架构总结
    一、架构的定义所谓一千个架构师中有一千种“最好的架构”模式。“架构”是我们这行业种一个很常见的词,表明其必然也是经历了很长的岁月打磨所形成的一个词。架构的这个词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把这2个问题想明白了,才能设计出一个良好的项目架构。......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读了王建民老师推荐的一些资料《架构漫谈(王概凯)收益很大。一共九篇文章,从第一篇到第九篇循序渐进,思路清晰。这九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这样的:“什么是架构”、“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如何做好架构之架构拆分”、“什么是软件”、“......
  • 架构漫谈前四篇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类比的方式,以人类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演变为例,引出了对架构的思考。作者从最早期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到分工合作形成社会架构,进而将这个观点引入到软件领域,讨论了架构的产生动力。在文章中,架构被定义为将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由不同角色完成,并......
  • 读《架构漫谈》有感
    今天课堂上老师带大家阅读了《架构漫谈》,并且给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问题以及我的理解什么是架构:明确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即界定边界;并且将全部工作进行合理划分,使不同的生产力完成不同的工作,使其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什么要出现架构:不同的生产力有不同的分工......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在阅读了王概凯先生的架构漫谈博客之后,激发了我很多对软件架构深刻的思考。这篇博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软件架构的技术性解读,更像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让我对架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九个问题出发,让我深刻的了解了软件架构。对软件架构有了深刻的思考。(一)什么......
  • 读架构漫谈有感
    每当我们开发新的项目的时候都会新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在解决方案中搭建N个项目。每个项目之间通过“引用”达到交互的功能,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之架构,而架构最终的产物则是软件产品。不同的程序员在搭建架构的时候分两种情况:熟悉业务,根据业务进行架构、不熟悉业务,根据自己的理......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作者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软件架构的本质与核心价值。它并非仅仅是代码堆砌的艺术,而是对系统逻辑、业务需求、性能考量、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权衡与设计的过程。作者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良好的架构设计如何影响并决定着项目的成败,使我对架构......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什么是架构:架构产生的必要条件包括:必须由人执行的工作;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人们对目标系统有更高要求;目标系统的复杂性超出单个人的能力范围。架构的本质是对目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构建过程,具体体现为: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目标系统的边界;基于某个原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