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构架漫谈观后感

构架漫谈观后感

时间:2024-02-28 23:14:23浏览次数:26  
标签:主体 架构 每个 漫谈 问题 切分 完成 构架 观后感

今天课上老师让我们阅读了王概铠对构架漫谈的心得体会,收获颇多。

无非关乎到三个问题:什么是架构,为什么要出现架构,架构解决谁的问题

一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浅薄理解。

一、什么是架构

在确定任务之后,依照每个区域的擅长项目对任务进行划分分工,每个分工设立沟通,完成之后组成整体完成任务。

官方的讲就是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 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把一个整体(完成人类生存的所有工作)切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工),由不同角色来完成这些分工,并通过建立不同部分相互沟通的机制,使得这些部分能够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完成这个整体所需要的所有活动,这就是架构。

二、为什么要出现架构

完成某一个任务很大的问题时,为了完成效率更高,将其划分了不同部分,为了具体分开给与了每个部分相应的相。每个部分都有擅长的人员,人员与其配对之后完成速率大大提高,最后再组合解决问题。

官方语言这样解释:

  1. 必须由人执行的工作(不需要人介入,就意味着不需要改造,也就不需要架构了)
  2.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个人的产出受限于最短板,并且由于人的结构限制,同时只能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比如虽然有两只眼睛,但是只能同时专注于一件事物,有两只手,无法同时做不同的事情。ps. 虽然有少部分人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框,但是不是普遍现象)
  3.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为了减少时间的投入,必然会导致把工作分解出去,给擅长于这些工作的角色来完成,见 2,从而缩短时间)
  4. 人对目标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满足于现状,也就不需要进行架构了)
  5. 目标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单个人完成这个系统,满足条件 2,3(如果个人就可以完成系统的提高,也不需要别的人参与,也就不需要架构的涉及,只是工匠,并且一般这个工作对时间的要求也不迫切。当足够熟练之后,也会有一定的架构思考,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质量,提高个人的时间效率

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系统进行分解,比如某人建一栋房子,自己采购材料,自己搭建,难道也不算架构嘛?如果对于时间不敏感的话,是会出现这个情况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必然导致架构的发生。如果有足够的自觉,以及足够的熟练的话,也会产生架构的思考,因为这样对于提高生产力是有帮助的,可以缩短建造的时间,并会提高房子的质量。事实上建筑的架构就是在长期进行这些活动后,积累下来的实践。架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由懵懵懂懂的,被动的去认识这个世界,变成主动的去认识,并以更高的效率去改造这个世界的方法。以下我们再拿建筑来举例加强一下理解。架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由懵懵懂懂的,被动的去认识这个世界,变成主动的去认识,并以更高的效率去改造这个世界的方法。以下我们再拿建筑来举例加强一下理解。

三、架构解决谁的问题

架构是为了解决某个单位因为什么问题而提出的要求

当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这个就比较直接了,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主体进行访谈,深入到主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体验并感受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数据的反馈来定位问题。

要正确的认识问题,需要问两个问题:

  1. 这是谁的问题?
  2. 有什么问题?

当得到的回答是支支吾吾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儿,以及需要做哪些事了。

用户究竟是二传手,还是问题的真正主体。如果是设计师,那么问题的边界就变成了设计师的问题,如果是施工队,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施工队的问题,如果是用户,那么就要看看用户到底有什么困难,绝对不是要一个锤子这么简单。这也说明了,问题的主体对问题的边界确定有多么的重要。

 

标签:主体,架构,每个,漫谈,问题,切分,完成,构架,观后感
From: https://www.cnblogs.com/YFLZ/p/18042264

相关文章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一章观后感
    Window控制硬件时借助的是输人输出指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输入输出指令就是IN和OUT。IN指令通过指定端口号的端口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在CPU内部的寄存器中。OUT指令则是把CPU寄存器中存储的数据,输出到指定端口号的端口。计算机主机中,附带了用来连接显示器及键盘等外围设备的连......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上课时,王建民老师让我们阅读了王概铠写作的《架构漫谈》,让我对软件架构这门课有了一些最初步,最浅显的认识,以下将记录一些我个人的所思所想。首先在最开始,应该先说一说一个十分经典的问题——什么是架构,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架构就是人们在面对一系列复杂问题时,将复杂问题......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读了王建民老师推荐的一些资料《架构漫谈(王概凯)收益很大。一共九篇文章,从第一篇到第九篇循序渐进,思路清晰。这九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这样的:“什么是架构”、“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如何做好架构之架构拆分”、“什么是软件”、“......
  • 架构漫谈前四篇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类比的方式,以人类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演变为例,引出了对架构的思考。作者从最早期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到分工合作形成社会架构,进而将这个观点引入到软件领域,讨论了架构的产生动力。在文章中,架构被定义为将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由不同角色完成,并......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第11章观后感
    和硬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句话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一章提到了控制输入输出的IN指令和OUT指令,IN指令用于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在CPU内部的寄存器中,而OUT指令则是把CPU寄存器的数据,输出到指定端口号的端口。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到这了,这里作者又提出来了一个新概念,就是IRQ(中断......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第九章观后感
    又到了读书分享的时候,本篇分享《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九章的读后感,操作系统和应用的关系。开篇向我们介绍了操作系统功能的历史,在计算机中上不存在操作系统的年代,完全没有任何程序,因此所要编写的过程非常麻烦,于是有人开发出了仅具有加载和运行功能的监控程序,这就是操作系统的原......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第十章观后感
    在阅读了《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这本书的第十章后,我对计算机程序运行的内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章主要讲解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以及程序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被调度和执行的。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但作者通过生动的图解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使......
  • 程序是是怎样跑起来第七章观后感
    读完第七章后,我对程序中的数组和字符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数组和字符串的特性、操作以及在编程中的应用。我了解到数组是一种有序的元素集合,可以用于存储和操作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通过对数组的索引操作,我们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修改其中的元素。字符串作为特殊的......
  • 读后感 -------构架
    架构是指整体的结构或组织方式,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接口。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能够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性能等特性。那么,什么是架构的......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第八章观后感
    第八章深入讲解了源代码和计算机程序的编译过程,让我们对编程有了更细致的理解。所谓源代码,其实就是我们用诸如C、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按照教材编写练习题时,那些敲击键盘完成的代码就是源代码。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了源代码与源文件(包含了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