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构建之法读后感(三)

构建之法读后感(三)

时间:2024-02-28 22:11:19浏览次数:23  
标签:讨论 读后感 学习 软件工程 构建 软件 团队

首先,我对《构建之法》的实用性印象深刻。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技巧和建议,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加高效地进行工作。从项目管理到代码编写,从测试到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这些实践性的建议可以立即应用于我的日常工作中,帮助我优化流程、提高质量,并避免一些常见的陷阱。   我欣赏《构建之法》中融入了作者的经验和洞察力。书中的案例和故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作者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贯穿全书,给予了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这让我感到与作者建立了一种连接,能够从他的经验中学到很多。   其次,我对《构建之法》的全面性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还探讨了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思维、团队合作和思考方式等。这种全面性的讨论使我更加意识到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意识到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发展的方面。我认为《构建之法》鼓励了持续学习和不断改进的态度。这本书强调了软件开发者应该保持渴望学习和成长的心态,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更加积极地寻求新的知识、技能和工具,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这本书强调了软件开发中的实践和执行力。它提醒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在书中讨论的代码编写和调试技巧,作者并不只是提供了抽象的概念,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示例,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而且,我对书中关于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部分印象深刻。《构建之法》强调了一个成功的软件项目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还需要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它讨论了如何构建高效的团队、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合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培养良好的软技能。这些方面对于一个软件开发者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我很喜欢书中提倡的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理念。《构建之法》鼓励读者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观点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不断变化的软件行业中,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 从经验来讲,版本管理工具和单元测试工具,也确实是非常适合上手的,这两种工具见效快,学习相对简单,一旦学会,学习者会迅速体验到工程化开发带来的好处:可回溯、可控制、可管理。
在其后,大量的章节用于讨论协作、项目跟踪和控制等环节,书中基本跳过了关于UML的讨论,也没有细致的讨论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可能会用到的所有技术。这种取舍非常有必要,也把握的很好。如果深入编程语言或UML这样的方向讨论,会迅速脱离整个软件工程的大范畴,陷入某个局部或者范畴外的某处,难以自拔。
即使对于学校外的学习者,也不应该将这本书视为完整的学习一个项目开发过程的指导,而应该按照这个过程去执行一个自己选择的项目来学习。这样的设定保证了全书的内容专注于软件工程本身的学习,不至于失之繁冗,也可以让学习者从一个技术上对自己比较有利的项目。这个项目所需的技术对于读者应该尽可能比较熟悉,尽量不需要学习太多。毕竟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软件工程,而不是编程技术。
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个假设的情景都很活泼形象。事实上我多年以前读过的另一本微软出版的技术书籍,就曾经着重介绍过故事卡片在微软开发过程中的使用。微软的优秀团队很擅长使用这个工具。从我的经验来讲,故事卡也是一个很实用的软件工程手段。它可以作为需求分析的草稿,也可以用来引导思考,建立用例图和概要设计等。即使不将故事卡作为正规工具的团队,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建立故事卡也可以很有效的帮助自己。当然有些朋友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我的职业经历中,确实比较少见到擅长书写,文笔足够熟练的建立故事卡的同行。但是其实这项技能是可以练习的。只要有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联系,普通的工程师也可以写出质量稳定的故事和情景设计。而本书中的情景设计,也可以印证作者对这一工具的运用是比较娴熟的,值得读者学习。

标签:讨论,读后感,学习,软件工程,构建,软件,团队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jianlongCode13/p/18042082

相关文章

  •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3
    第六章敏捷流程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方法论的集合,它要求:尽早并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以满足顾客需求。敏捷流程欢迎需求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提高用户的竞争优势。经常发布可用的软件,发布间隔可以从几周到几个月,能短则短。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该每天......
  •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1
    第一章作者谈到了软件开发的过程,过程包括玩具阶段、业余爱好阶段、探索阶段、成熟的产业阶段。我觉得自己处在业余爱好者的阶段(上学期数据库大作业要求写一个图书馆里系统,于是就写了一个图书管理网站,当时做完的时候感觉挺有成就感的,虽然过程十分痛苦),在讨论商业软件和爱好者的程序......
  • 《构建之法》读后感1
    两人合作——4.3代码设计规范——4.3.3错误处理      此处提到了“断言”的概念,但着墨不多,介绍简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不是,断言是什么?编写代码时,如果程序员相信在程序中的某个特定点某表达式值(布尔式)为真,可将其标为断言(assert)。举个栗子:pu......
  • 《构建之法》读后感2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按固定顺序而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它在1970年由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Royce)提出,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本书中例出了瀑布模型的文档图,但是鄙人并没有看得很懂它的用意......
  • 《构建之法》读后感3
    TDD(TestDrivenDevelopment),即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开发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然后只编写使测试通过的功能代码,从而以测试来驱动整个开发过程的进行。这有助于编写简洁可用和高质量的代码,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健壮性,能快速响应变化,并加速开发过程。测试驱动开发的基......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章、十一章读后感
    第十章,了解到他为我们讲述了通过汇编语言来解析程序结构的方法。首先,我们知道了汇编语言与本地代码是一一对应的,把汇编语言转换为本地代码,就好像数学中三角函数中的度数和值一样。我感觉十章好像前面的汇总,在前面我们也看到函数的调用机制,在这函数的名称是函数的内存地址。这章也......
  •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绪论读后感
    相比第一本书程序是怎样跑起来来说,这一本书内容布局更加的清晰,更深层次的认识系统这个名词。通过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是系统科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及发展状况。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它的研究角度分为三个方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现在的系统科学已经发展成是一个以......
  • 《架构漫谈》读后感
    今天读了王建民老师推荐的一些资料《架构漫谈(王概凯)收益很大。一共九篇文章,从第一篇到第九篇循序渐进,思路清晰。这九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这样的:“什么是架构”、“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如何做好架构之架构拆分”、“什么是软件”、“......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一章读后感
    硬件性能设计控制。主要采取双重电路、双重读出和回波校验等方法。双重电路可执行双重计算并比较两个计算结果;双重读出即以两个阅读器分别阅读卡片、磁带,或随机存取媒体上的记录,并比较两个阅读操作的结果;回波校验即将数据送回原输出装置与其原始数据相比较,以校验接收装置所收到的......
  • 架构漫谈前四篇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类比的方式,以人类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演变为例,引出了对架构的思考。作者从最早期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到分工合作形成社会架构,进而将这个观点引入到软件领域,讨论了架构的产生动力。在文章中,架构被定义为将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由不同角色完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