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三章主要讲的是信息方法。
在第一节作者介绍了信息科学的简史,古代的通信方式和现代的通信方式,古代通信是适应当时生产、生活需要,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产生的,但随着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古代通信方式日益暴露出一些缺点:(1)通信距离短,国际间、地区间通信受地区条件制约;(2)通信速度慢,如中国古代的译站通信,每天也就是走1000里左右;(3)通信数量少,如烽火台通信表达的意义十分有限;(4)通信保密性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发生失密现象。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科学家们就在近代科技条件下,不断发明了一些新的通信方法式。现代通信技术首先是从有线电通信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通信技术和广义信息理论形成这两个方面。现代通信技术基本内容有:激光通信、网络化、移动性、数字化、综合性、量子通信这几个方面。
第二节主要介绍什么是信息和信息量。什么是信息呢?所谓信息即指事物在内部或外部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化或结果。其中,作用者称为致信物,被作用者称为信息载体。
例如,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就是一种信息,它是陨石作用于月面后产生的变化或结果。又如某位老革命战士腿上有一疤痕,这也是信息,该信息是由于该老革命战士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留下的。如此等等。
那么信息的产生条件有是什么呢?(一)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产物。(二)事物之间或内部的相互作用必须达到一定“阖值”才能形成信息例如,两个物体相互碰撞的力度很小,以至于根本形不成痕迹,于是信息也就不可能产生。(三)信息必须借助载体才能存在。
第三节讲的主要是信息的属性及规律。信息有很多属性,比如普遍性、不确定性、标志性、不增值性、可存储性、可提取性、可传递性、非守恒性、共享性。感知信息的规律性包括 (一)感知信息随生物、人类主体及其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生而产生感知信息不是从来就有的, 客体致信物作用于感知主体(生物或人类等),这是感知信息产生的基础条件。如果客体不作用于感知主体或作用于感知主体的力度不够(未达到一定阔值),就不会引起主体感知器宫的变化,因而,主体也就不会产生感知信息。(二)感知信息随主体感知能力发展而发展。
第四节讲的主要是信息方法的基础:信息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有以下两种(一)被动式获取信息。(二)主动式获取信息。它们各有优缺点。
第五第六节讲的是信息方法,利用信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利用信息改变事物的方法。人类不是现在才学会利用信息方法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始人对动物的驯养、革命者通过制造舆论和提出口号发动群众的方法,都属于信息方法的实例,只不过在信息科学诞生之前,人们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罢了。而信息科学则把信息方法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武器之一,这是对人类实践和认识的一大贡献。
读了这一章的内容,我意识到了为了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努力学习和应用信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