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惩罚函数法

惩罚函数法

时间:2022-08-19 11:58:49浏览次数:56  
标签:惩罚 函数 boldsymbol 无约束 可行 right

基本思想:通过构造惩罚函数将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进而用无约束最优化方法求解。主要分为内点法外点法
注意:罚函数法对目标函数的凹凸性没有要求,且结合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等)几乎可以求解任何问题。因为启发式算法无需目标函数的梯度等信息。

一、惩罚函数

约束优化问题

\[\begin{array}{ll} \min & f(\boldsymbol{x}) \\ \text { s. t. } & g_{i}(\boldsymbol{x}) \geqslant 0, \quad i=1, \cdots, p \\ & h_{j}(\boldsymbol{x})=0, \quad j=1, \cdots, q \end{array} \]

其中,\(f(\boldsymbol{x}),g_i(\boldsymbol{x})(i=1,2,\cdots,p)\) 和 \(h_j(\boldsymbol{x})(j=1,2,\cdots,q)\) 是 \(\mathbb{R}^n\) 上的连续函数。

  由于约束条件是非线性的,不能用消元法将其转换为无约束问题,在求解时需同时考虑目标函数值下降和满足约束条件。可以通过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组成惩罚函数,将原问题转化为极小化惩罚函数的无约束问题。

惩罚函数

  对于一般情形(多个等式/不等式约束条件),惩罚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phi(\boldsymbol{x},{r},\boldsymbol{m})=f(\boldsymbol{x})+{r} \sum_{i=1}^{p} G\left[g_{i}(x)\right]+{m} \sum_{j=1}^{q} H\left[h_{j}(x)\right] \]

其中,\({r},{m}\) 称为罚因子,\({r}G\left[g_{i}(x)\right],{m} H\left[h_{j}(x)\right]\) 称为惩罚项。且其典型构造方法为:

\[\left\{\begin{array}{l} G\left[g_{i}(x)\right]= \begin{cases}\frac{1}{g_{i}(x)}\;\text{or}\;-\ln\left(g_{i}(x)\right)&\text{(内点形式)} \\ \left\{\min \left[0, g_{i}(x)\right]\right\}^{2}&(\text{外点形式})\end{cases} \\ H\left[h_{j}(x)\right]=\left[h_{j}(x)\right]^{2} \end{array}\right. \]

若要使用内点形式,且统一使用一个罚因子序列,则可以使 \({m}^{(k)}=\frac{1}{\sqrt{r^{(k)}}}\) (对于外点法,罚因子是递增序列,对于内点法,罚因子是递减序列)。

基本原理

  • 当 \(\boldsymbol{x}\) 为可行点时,惩罚项等于0,即 \(\phi(\boldsymbol{x},{r},{m})=f(\boldsymbol{x})\) ;

  • 当 \(\boldsymbol{x}\) 为不可行点,惩罚项是一个很大的正数,其存在是对点脱离可行域的惩罚,作用是在极小化过程中迫使迭代点靠近可行域。

    因为惩罚函数一定满足 \(\phi(\boldsymbol{x},{r},{m})\ge f(\boldsymbol{x})\) ,随着迭代的进行,惩罚函数应该逐渐逼近原函数,即惩罚项逐渐趋于0,只有让迭代点靠近可行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二、内点法

内点法总是从内点出发,并保持在可行域内进行搜索,仅适用于只包含不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

优化问题

\[\begin{array}{ll} \min & f(\boldsymbol{x}) \\ \text { s. t. } & g_{i}(\boldsymbol{x}) \geqslant 0, \quad i=1, \cdots, p \end{array} \]

其中,\(f(\boldsymbol{x}),g_i(\boldsymbol{x})(i=1,2,\cdots,p)\) 是 \(\mathbb{R}^n\) 上的连续函数。可行域可记为

\[S=\{\boldsymbol{x}|g_i(\boldsymbol{x})\ge 0,\;i=1,2,\cdots,p\} \]

惩罚函数

\[\phi(\boldsymbol{x},{r})=f(\boldsymbol{x})+{r}\sum_{i=1}^pG(\boldsymbol{x}) \]

其中,当点 \(\boldsymbol{x}\) 靠近可行域边界时, \(G(\boldsymbol{x})\rightarrow\infty\) 。\(G(\boldsymbol{x})\) 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为:

\[G(\boldsymbol{x})=\frac{1}{g_i(\boldsymbol{x})}\;\text{or}\;-\ln(g_i(\boldsymbol{x})) \]

\(r\) 是很小的正数。这样,当点 \(\boldsymbol{x}\) 靠近可行域边界时,\(\phi(\boldsymbol{x},{r})\rightarrow\infty\) ;反之,由于 \(r\) 的存在,惩罚函数的取值近似等于原函数。这样可以将迭代点限制在可行域内。因此,可通过求解无约束的极小化惩罚函数问题作为原问题的近似解:

\[\begin{array}{ll} \min & \phi(\boldsymbol{x},{r}) \\ \text { s. t. } &\boldsymbol{x}\in \text{int}\;S \end{array} \]

罚因子的变化趋势

  罚因子是一个逐渐变小的值,可表示为:

\[r^{(k)}=Cr^{(k-1)} \]

\(C\) 是罚因子递减系数,通常取 \(0<C<1\) ,即 \(\lim_\limits{k\rightarrow\infty}r^{(k)}=0\) 。因此随着迭代进行,惩罚函数会逐渐变小,进而逼近原函数。

参数选择

  • 初始点 \(x^{(0)}\)

    1. 自定法。根据经验决定。
    2. 搜索法。任选初始点,通过对初始点约束函数值的检验,按其对每个约束的不满足程度加以调节,将 \(x^{(k)}\) 逐步引入到可行域内,成为可行初始点。
  • 初始罚因子 \(r^{(0)}\)

    1. 若 \(r^{(0)}\) 太大,则一开始惩罚函数将远大于原目标函数值,迭代点也将远离原问题最优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搜索才能逐渐逼近;
    2. 若 \(r^{(0)}\) 太小,则一开始惩罚项的作用很小,可行域内惩罚函数与原目标函数接近,在可行域边界附近惩罚函数值才突然提高,这样回导致惩罚函数边界附近出现深沟谷地,罚函数形态变得恶劣,从而限制了某些无约束优化方法的使用,导致计算失败。
  • 罚因子递减系数 \(C\) (一般取 \(C=[0.1,0.5]\))

    1. 一般认为其选择对算法的成败影响不大;
    2. 若 \(C\) 较小,则罚因子下降快,可减少无约束问题的优化次数,但因前后两次无约束最优点的距离较远,可能会使后一次无约束优化本身的迭代次数增多,且迭代最优点间隔大,对约束最优点的逼近不利;
    3. 若 \(C\) 较大,则无约束优化次数增多。

终止条件

  1. 相邻两次惩罚函数无约束最优点间距离足够小。一般取收敛精度 \(\varepsilon_1=[10^{-4},10^{-5}]\),满足

    \[|x^*_k-x^*_{k-1}|\le\varepsilon_1 \]

  2. 相邻两次惩罚函数值相对变化量足够小。一般取 \(\varepsilon_2=[10^{-3},10^{-4}]\) ,满足

    \[\left|\frac{\phi_{k}^{*}-\phi_{k-1}^{*}}{\phi_{k}^{*}}\right| \leq \varepsilon_{2} \]

算法步骤

  1. 构造内点惩罚函数 \(\phi(x,r^{(k)})=f(x)+r^{(k)}\sum_\limits{i=1}^p\frac{1}{g_i(x)}\) 。
  2. 选择可行初始点 \(x^{(0)}\) ,初始罚因子 \(r^{(0)}\) ,罚因子递减系数 \(C\) ,收敛精度 \(\varepsilon_1,\varepsilon_2\),置 \(k=0\) 。
  3. 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 \(\min\phi(x,r^{(k)})\) ,得到最优点 \(x_k^*\)。
  4. 当 \(k=0\) 时转步骤5,否则转步骤6。
  5. 置 \(k=k+1,r^{(k)}=Cr^{(k-1)},x_{k+1}^{(0)}=x_k^*\) 。
  6. 由终止准则,若满足则结束算法,输出最优解;否则转步骤5。

三、外点法

外点法不保证搜索点保持在可行域内(搜索范围包括可行域和不可行域),适用于包含不等式约束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

优化问题

仅以不等式约束为例(等式约束类似,二者混合形式的可见第一节惩罚函数统一形式部分)

\[\begin{array}{ll} \min & f(\boldsymbol{x}) \\ \text { s. t. } & g_{i}(\boldsymbol{x}) \geqslant 0, \quad i=1, \cdots, p \end{array} \]

惩罚函数

\[\phi(\boldsymbol{x},{r}^{(k)})=f(\boldsymbol{x})+{r}^{(k)} \sum_{i=1}^{p}\left\{\min \left[0, g_{i}(x)\right]\right\}^{2} \]

其中,\(\boldsymbol{r}^{(k)}\) 为趋于无穷大的严格递增正数列,\(r^{(k)}=Cr^{(k-1)}\) 且 \(C>1\) ,\(\lim_\limits{k\rightarrow\infty}r^{(k)}=\infty\) 。迭代点在可行域内时,惩罚项为0,惩罚函数等于原函数;迭代点在可行域外时,惩罚项大于0,大于原函数。因此,由于罚因子严格递增,随着迭代进行,可以迫使惩罚项趋于0,从而逼近原函数。

几何解释

参数选择

  • 初始点 \(x^{(0)}\)

    可行域及非可行域内均可。

  • 初始罚因子 \(r^{(0)}\)

    \(r^{(0)}\) 的选择对算法的成败和计算效率有显著影响。

    1. 选取过小,则无约束求解的次数增多,收敛速度慢;
    2. 选取过大,则非可行域内惩罚函数比原函数大得多,在起作用约束边界处产生尖点,函数形态变坏,从而限制了某些无约束优化方法的使用,导致计算失败。(比如利用梯度下降法,由于其搜索过程是锯齿形的,边界处的尖点可能会导致搜索点反复横跳?并且由于前后迭代值差距不大而达到精度终止算法,实际却没有取到最优点——个人想法,有待实验)
  • 罚因子递增系数 \(C\) (一般取 \(C=[5,10]\))

终止条件

同内点法。

算法步骤

  1. 在 n 维空间任取初始点 \(x^{(0)}\) 。
  2. 选取初始罚因子 \(r^{(0)}\) ,递增系数 \(C\) ,并置 \(k=0\) 。
  3. 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 \(\min\phi(x,r^{(k)})\) ,得到最优点 \(x_k^*\) 。
  4. 当 \(k=0\) 时转步骤5,否则转步骤6。
  5. 置 \(k=k+1,r^{(k+1)}=Cr^{(k)},x_{k+1}^{(0)}=x_k^*\) 。
  6. 由终止准则,若满足则结束算法,输出最优解;否则转步骤5。

约束容差带

参考链接

  •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陈宝林著。

标签:惩罚,函数,boldsymbol,无约束,可行,right
From: https://www.cnblogs.com/hjd21/p/1660149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