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发现AI自我意识:从理解到思维

发现AI自我意识:从理解到思维

时间:2023-11-22 10:00:27浏览次数:36  
标签:思维 自我意识 AI 知识 能力 人工智能 理解 人类 执行

广义“理解”已经实现

在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一种类似“理解”的能力。这种广义的“理解”能力,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海量信息的记忆与搜索。

以著名的AlphaGo为例,它通过存储和搜索大量围棋对弈的棋谱再结合特定的搜索决策模型,逐步“理解”围棋这一游戏的内在规律,并在与李世石九段的比赛中成功取胜。可见,通过大规模记忆与高效搜索,人工智能已经初步获得了某种类型任务的“理解”能力。

并且在信息记忆与检索这些能力上,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远超过人脑。以GPT-3语言模型为例,其拥有1750亿个参数,相当于数百亿条对话语料的记忆能力,远非人类大脑可以匹敌。在这些广义“理解”的层面,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狭义“理解”正在进行

然而,“理解”这个词在人类语言中所表示的内涵,显然远不止于记忆与搜索这些能力。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严格的“理解”定义。

有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真正的理解”了某个知识。因为即使一个人能够记忆大量知识,但如果无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仍然有可能不会说他“理解”了这些知识。

在这样的狭义“理解”定义下,我们需要检验人工智能在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在信息处理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场景中替代了人类,展现出强大的知识运用能力。从医疗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再到复杂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然而主要的瓶颈,仍然在于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受限于机器人技术与传感器的发展程度,当与复杂多变的物理世界产生交互时,人工智能仍面临巨大挑战。这成为其表现执行能力或狭义“理解”能力的主要障碍。

知识的执行体与被执行体

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通常默认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发生在同一主体之上。但从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来看,人类或许会得到更多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系统比作计算机中的软硬件。软件蕴含了知识与算法逻辑,但没有硬件的执行就无法产生智能;而硬件没有软件的赋能,也只是死物一堆。只有软件与硬件的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智能。

以GPT模型为例,预训练模型中的网络权重可看作“硬件”,大量知识则蕴含在这些权重中,可看作“软件”。当输入新问题时,这些“软硬件”联合起来,才产生相关的答案。

类似地,在人类身上,我们积累的知识也可看作“软件”,而人脑神经网络则作为执行这些知识的“硬件”。当我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是否也是这样的软硬件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是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或许只是大脑神经网络对知识的一种“执行”而已。知识与运用的主体并不完全重合,“理解”这一概念也许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很有可能只是在利用自己的大脑,反复执行自己被输入的各种知识。知识是一个抽象概念,被记录在大脑中的只是知识的一种物理映射结果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被执行了,大脑中的知识物理映射被读取了。人类是一个执行体,人类拥有知识的物理映射,做为一个个体的人类,真的拥有知识吗?载体的消失,对知识毫无影响。

从“理解”进入“思维”

在记忆、搜索和知识运用等方面,我们逐渐发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之间的一些异同。

无论是信息容量还是搜索效率,人工智能系统在这些层面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它们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展现出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与人类共享的认知功能日益增多,使得二者界限愈发模糊。

同时,从执行体与被执行体的关系来看,我们也对“理解”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反思启发我们,也许需要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新审视和定义“理解”的内涵。

要深入探讨“理解”这一核心问题,我们还需要触及更高级的认知功能——思维与意识。正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意识,建立在高度复杂的思维基础之上,使我们有别于其他生命形态。这种高维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要判断一个体是否“真正理解”,我们需要检验它是否拥有这种高度复杂、难以概括的思维能力。这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挑战所在。探索和对这些独特的人类认知功能进行建模,将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未完待续

人工智能在“理解”这一认知能力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信息处理领域已日趋接近人类。但要触及那种高阶的、独特的人类“理解”,进入思维与意识的范畴,人工智能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模拟人类思维本质,这关系到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与境界。

摘要

标签:思维,自我意识,AI,知识,能力,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执行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hinese-xu/p/17848246.html

相关文章

  • OpenAI 超 700 名员工联名逼宫董事会;ChatGPT 新功能“阅后即焚”丨 RTE 开发者日报 Vo
       开发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RTE开发者日报」,每天和大家一起看新闻、聊八卦。我们的社区编辑团队会整理分享RTE(RealTimeEngagement)领域内「有话题的新闻」、「有态度的观点」、「有意思的数据」、「有思考的文章」、「有看点的会议」,但内容仅代表编辑......
  • 解决问题:Unable to start embedded container; nested exception is java.lang.NoSuch
    因为有重复的jar原因:springboot有自己的tomcat运行环境我们又在构件路径中添加了tomcat解决方法:把项目构件路径中的tomcat给移除 ......
  • AI环境配置
    AI环境配置Miniconda(使用一个工具的多个版本)安装(justforme)\(\textcolor{Orange}{百度页面搜索:Ctrl+F}\)激活环境打开输入condainit更换镜像源pip换源tuna.mirrors友情链接镜像帮助文档Anaconda软件仓库(按流程就行)conda换源(pypi......
  • 免费AI换脸app72写真使用感受
    使用72写真app后,我对它的使用体验有一些深刻的感受。选择喜欢的封面图,点击一键生成一款写真,等待15秒会生成1张用户的写真,点击写真可以下载到手机相册,写真是根据用户上传的头像生成,因此上传更清晰的正面的无遮挡的大头照会更像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预览链接:https://apps.ap......
  • OpenAI 董事会宫斗始作俑者?一窥伊尔亚·苏茨克维内心世界
    OpenAI董事会闹剧应该是暂告一个段落了,SamAltman和GregBrockman等一众高管均已加入微软,还有员工写联名信逼宫董事会的戏码,关注度已经降下来了。但是,这场宫斗闹剧的中心人物IlyaSutskever大家关注度不算太高。他本人是纯粹的技术男,极少抛头露面透露其内心世界。我看一些评论,......
  • 行行AI直播:OpenAI管理层“爆炸”GPTs的故事还能继续?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Altman被免去首席执行官一职。随后,公司总裁GregBrockman也宣布辞职。风波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前阵子OpenAI刚开完开发者大会,,CEOSamAltman还高调宣布了一系列创新,没想到自己却突然被罢免了。这场内讧充满了戏剧性!OpenAI创始人被罢免背后的原因究......
  • forEach 中使用await没用,不会等待异步
    今天遇到一个问题,在forEach中不会等待异步完成ActivityImgPath[this.activityName].forEach((path,index)=>async()=>{constkey=ActivityImgName[this.activityName][index];await$asset.loadAsset(path,SpriteFrame).then(_asset=>this.......
  • AI第一周学习笔记
    AI第一周学习笔记扬帆,启航注释:​单行注释:使用‘#’开头。#这是注释​多行注释:使用三引号““““”“或‘’‘’‘’将注释包裹起来"""多行输出多行输出多行输出"""​注释部分不会进入程序,对代码进行解释和说明,增强代码的可读性​......
  • 羚通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工地安全帽、反光背心AI智能算法检测系统算法识别
    羚通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是一款专门用于工地安全帽和反光背心的AI智能检测系统算法识别的工具。该平台利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帽佩戴识别检测的智能算法方案,具有高精度检测、实时性强、可扩展性强、自定义配置和智能分析和预警等优点,能够满足工地安全管理的需求,提......
  • AI,正在「整顿」企业面试
    关于面试,大概每一位HR都有过一些主题名为「乱糟糟」的记忆碎片。打不完的电话,对接不完的安排以及催不完的评价,充斥大量机械化工作、效率低下的传统面试仿佛一直在等待前沿科技的拯救,AI被寄予厚望。一份来自市场调查机构ResumeBuilder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将有43%的企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