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ResNet详解:网络结构解读与PyTorch实现教程

ResNet详解:网络结构解读与PyTorch实现教程

时间:2023-10-29 11:05:45浏览次数:35  
标签:nn self 残差 ResNet channels PyTorch 网络结构 out

本文深入探讨了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的核心概念和架构组成。我们从深度学习和梯度消失问题入手,逐一解析了残差块、初始卷积层、残差块组、全局平均池化和全连接层的作用和优点。文章还包含使用PyTorch构建和训练ResNet模型的实战部分,带有详细的代码和解释。

关注TechLead,分享AI与云服务技术的全维度知识。作者拥有10+年互联网服务架构、AI产品研发经验、团队管理经验,同济本复旦硕,复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成员,阿里云认证的资深架构师,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上亿营收AI产品研发负责人。

file

一、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s)简介

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s,简称ResNet)自从2015年首次提出以来,就在深度学习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一种创新的“残差学习”机制,ResNet成功地训练了比以往模型更深的神经网络,从而显著提高了多个任务的性能。深度残差网络通过引入残差学习和特殊的网络结构,解决了传统深度神经网络中的梯度消失问题,并实现了高效、可扩展的深层模型。

深度学习与网络深度的挑战

在深度学习中,网络的“深度”(即层数)通常与模型的能力成正比。然而,随着网络深度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最突出的是梯度消失/爆炸问题。这使得深层网络难以训练。

残差学习的提出

file 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试图学习目标函数 ( H(x) ),但是在ResNet中,每个网络层实际上学习的是一个残差函数 ( F(x) = H(x) - x )。然后,这个残差结果与输入 ( x ) 相加,形成 ( H(x) = F(x) + x )。这一机制使得网络更容易学习身份映射,进而缓解了梯度消失问题。

# PyTorch中的残差块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Residual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1):
        super(ResidualBlock,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self.bn1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self.conv2 =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self.bn2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if stride != 1 or in_channels != 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def forward(self, x):
        out = self.relu(self.bn1(self.conv1(x)))
        out = self.bn2(self.conv2(out))
        out += self.shortcut(x)
        out = self.relu(out)
        return out

# 输出示例
x = torch.randn(64, 3, 32, 32)
block = ResidualBlock(3, 64)
out = block(x)
print(out.shape)  # 输出:torch.Size([64, 64, 32, 32])

为什么ResNet有效?

  • 解决梯度消失问题:通过残差连接,梯度能够更容易地反向传播。
  • 参数效率:与传统的深层网络相比,ResNet能以更少的参数实现更好的性能。

二、深度学习与梯度消失问题

在深入研究深度残差网络(ResNet)之前,理解梯度消失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该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训练深层神经网络的主要难点。本节将讲解梯度消失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影响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

梯度消失问题定义

梯度消失问题发生在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网络中某些权重的梯度接近或变为零。这导致这些权重几乎不会更新,从而阻碍了网络的训练。

数学上,假设我们有一个误差函数 ( E ),对于网络中的某个权重 ( w ),如果 ( \frac{\partial E}{\partial w} ) 趋近于零,则表明出现了梯度消失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梯度消失?

激活函数

使用Sigmoid或者Tanh等饱和激活函数时,其导数在两端极小,这很容易导致梯度消失。

初始化方法

权重初始化不当也可能导致梯度消失。例如,如果初始化权重过小,那么激活函数的输出和梯度都可能非常小。

网络深度

网络越深,梯度在反向传播过程中经过的层就越多,导致梯度消失问题更加严重。

如何解决梯度消失问题

  • 使用ReLU激活函数: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激活函数能够缓解梯度消失。
  • 合适的权重初始化:如He初始化或Glorot初始化。
  • 使用短接结构(Skip Connections):这是ResNet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的核心机制。
# 使用ReLU和He初始化的简单示例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SimpleNetwor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impleNetwork, self).__init__()
        self.layer1 = nn.Linear(10, 50)
        nn.init.kaiming_normal_(self.layer1.weight, nonlinearity='relu')  # He初始化
        self.relu = nn.ReLU()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layer1(x)
        x = self.relu(x)
        return x

# 输出示例
x = torch.randn(32, 10)
model = SimpleNetwork()
out = model(x)
print(out.shape)  # 输出:torch.Size([32, 50])

三、残差块(Residual Blocks)基础

残差块(Residual Blocks)是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s,或ResNet)中的基本构建单元。通过使用残差块,ResNet有效地解决了梯度消失问题,并能训练极深的网络。本节将深入探讨残差块的基础概念、设计与实现。残差块作为ResNet的基础组成部分,其设计充分考虑了训练稳定性和模型性能。通过引入残差学习和短接连接,ResNet能够有效地训练深度网络,从而在多个任务上达到先进的性能。 file

残差块的核心思想

在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每个卷积层试图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残差块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它们试图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残差映射,即:

[ F(x) = H(x) - x ]

其中,( F(x) ) 是残差函数,( H(x) ) 是目标映射函数,( x ) 是输入。然后,( F(x) ) 与输入 ( x ) 相加,得到最终输出:

[ H(x) = F(x) + x ]

结构组成

一个基础的残差块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卷积层:用于特征提取。
  • 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用于加速训练和改善模型泛化。
  • 激活函数:通常使用ReLU。
  • 短接连接(Skip Connection):直接连接输入和输出。
# 残差块的PyTorch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Residual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1):
        super(ResidualBlock,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self.bn1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self.conv2 =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self.bn2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if stride != 1 or in_channels != 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def forward(self, x):
        out = self.relu(self.bn1(self.conv1(x)))
        out = self.bn2(self.conv2(out))
        out += self.shortcut(x)
        out = self.relu(out)
        return out

# 输出示例
x = torch.randn(64, 3, 32, 32)
block = ResidualBlock(3, 64)
out = block(x)
print(out.shape)  # 输出:torch.Size([64, 64, 32, 32])

残差块的变体

  • Bottleneck Blocks:在更深的ResNet(如ResNet-152)中,为了减少计算量,通常使用“瓶颈”结构,即先通过一个小的卷积核(如1x1)降维,再进行3x3卷积,最后通过1x1卷积恢复维度。

四、ResNet架构

file

本节将介绍ResNet(深度残差网络)的整体架构,以及它在计算机视觉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一个标准的ResNet模型由多个残差块组成,通常开始于一个普通的卷积层和池化层,用于进行初步的特征提取。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残差块,最后是全局平均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架构组成

  • 初始卷积层:用于初步特征提取。
  • 残差块组(Residual Blocks Group):包含多个残差块。
  • 全局平均池化(Global Average Pooling):减小维度。
  • 全连接层:用于分类或其他任务。

4.1 初始卷积层

file 在进入深度残差网络的主体结构之前,第一层通常是一个初始卷积层。这个卷积层的主要任务是对输入图像进行一定程度的空间下采样(Spatial Downsampling)和特征抽取。

功能和作用

  1. 空间下采样(Spatial Downsampling): 初始卷积层通常具有较大的卷积核和步长(stride),用于减少后续层需要处理的空间维度,从而降低计算复杂度。
  2. 特征抽取: 初始卷积层能够抓取图像的基础特征,如边缘、纹理等,为后续的特征抽取工作打下基础。

结构详解

在ResNet-18和ResNet-34中,这一初始卷积层通常由一个7x7大小的卷积核、步长(stride)为2和填充(padding)为3组成。这个层后面通常还会跟随一个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层和ReLU激活函数。

self.conv1 = nn.Conv2d(3, 64, kernel_size=7, stride=2, padding=3)
self.bn1 = nn.BatchNorm2d(64)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为何不使用多个小卷积核?

在一些其他网络架构中,初始层可能由多个小卷积核(如3x3)组成,那么为什么ResNet要使用一个较大的7x7卷积核呢?主要原因是,一个大的卷积核可以在相同数量的参数下,提供更大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从而更有效地捕获图像的全局信息。

小结

初始卷积层在整个ResNet架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完成了对输入图像的基础特征抽取,还通过空间下采样减轻了后续计算的负担。这些设计细节共同使得ResNet能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具有更低的计算复杂度。

4.2 残差块组(Residual Block Groups)

file 在初始卷积层之后,紧接着就是ResNet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是残差块组(Residual Block Groups)。这些残差块组成了ResNet架构中的主体,负责高级特征的抽取和传递。

功能和作用

  1. 特征抽取: 每个残差块组负责从其前一组中提取的特征中提取更高级的特征。
  2. 非线性性能增强: 通过残差链接,每个残差块组能够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
  3. 避免梯度消失和爆炸: 残差块组内的Skip Connection(跳过连接)能够更好地传递梯度,有助于训练更深的网络。

结构详解

在标准的ResNet-18或ResNet-34模型中,通常会包括几组残差块。每一组都有一定数量的残差块,这些块的数量和组的深度有关。

  • 第一组可能包括2个残差块,用64个输出通道。
  • 第二组可能包括2个残差块,用128个输出通道。
  • 第三组可能包括2个残差块,用256个输出通道。
  • 第四组可能包括2个残差块,用512个输出通道。
# 示例代码,表示第一组残差块
self.layer1 = nn.Sequential(
    ResidualBlock(64, 64),
    ResidualBlock(64, 64)
)

残差块组与特征图大小

每一组的第一个残差块通常会减小特征图的尺寸(即进行下采样),而增加输出通道数。这样做可以保证模型的计算效率,同时能抓住更多层次的特征。

小结

残差块组是ResNet架构中最核心的部分,通过逐层抽取更高级的特征并通过残差连接优化梯度流动,这些设计使得ResNet模型能够有效并且准确地进行图像分类以及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

4.3 全局平均池化(Global Average Pooling)

file 在通过一系列残差块组进行特征抽取和非线性映射之后,ResNet通常使用全局平均池化层(Global Average Pooling,简称GAP)作为网络的最后一个卷积层。与传统的全连接层相比,全局平均池化有几个显著优点。

功能和作用

  1. 降维: 全局平均池化层将每个特征图(Feature Map)缩减为一个单一的数值,从而显著减小模型参数和计算量。
  2. 防止过拟合: 由于其简单性和少量的参数,全局平均池化有助于防止模型过拟合。
  3. 改善泛化能力: 简化的网络结构能更好地泛化到未见过的数据。

结构详解

全局平均池化层简单地计算每个特征图的平均值。假设我们有一个形状为(batch_size, num_channels, height, width)的特征图,全局平均池化将输出一个形状为(batch_size, num_channels)的张量。

# PyTorch中的全局平均池化
self.global_avg_pooling = nn.AdaptiveAvgPool2d((1, 1))

与全连接层的比较

在许多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如AlexNet)中,网络的末端通常包括几个全连接层。然而,全连接层往往包含大量的参数,从而增加了过拟合的风险。与之相比,全局平均池化由于其参数更少、计算更简单,因此更受现代深度学习架构的青睐。

小结

全局平均池化是ResNet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显著减小了模型的参数数量,还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这些优点使得全局平均池化在许多现代卷积神经网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4.4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

file 在全局平均池化(GAP)之后,ResNet架构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全连接层在ResNet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分类或者回归任务。

功能和作用

  1. 分类或回归: 全连接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层特征进行分类或回归。
  2. 增加模型复杂度: 相比GAP,全连接层可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从而拟合更复杂的函数。
  3. 特征整合: 全连接层能够整合前面各层的信息,输出一个固定大小的特征向量。

结构详解

全连接层通常接收全局平均池化层输出的平坦化(flattened)向量,并通过一系列线性变换与激活函数生成输出。例如,在分类问题中,全连接层通常输出一个与类别数相等的节点。

# PyTorch中的全连接层示例
self.fc = nn.Linear(512, num_classes)  # 假设全局平均池化后有512个通道,num_classes为分类数量

激活函数与Dropout

全连接层之后通常会接一个激活函数,如ReLU或者Softmax,以引入非线性。有时也会使用Dropout层来防止过拟合,尤其是在全连接层的节点数较多时。

小结

虽然全连接层相对简单,但它在ResNet以及其他深度学习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全连接层是进行分类或回归的关键,同时也为模型提供了最后的机会进行特征整合和学习复杂映射。


五、实战:使用PyTorch构建ResNet模型

5.1 构建ResNet模型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使用PyTorch框架来实现一个简化版的ResNet-18模型。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以在CIFAR-10数据集上进行分类任务的模型。

前置条件

确保您已经安装了PyTorch和其他必要的库。

pip install torch torchvision

构建Residual Block

首先,让我们实现一个残差块。这是前面章节已经介绍过的内容。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Residual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1):
        super(ResidualBlock,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self.bn1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self.conv2 =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self.bn2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if stride != 1 or in_channels != out_channels: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构建ResNet-18

接下来,我们使用残差块来构建完整的ResNet-18模型。

class ResNet18(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um_classes=10):
        super(ResNet18,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3, 64,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self.bn1 = nn.BatchNorm2d(64)
        self.relu = nn.ReLU(inplace=True)
        self.layer1 = self._make_layer(64, 64, 2)
        self.layer2 = self._make_layer(64, 128, 2, stride=2)
        self.layer3 = self._make_layer(128, 256, 2, stride=2)
        self.layer4 = self._make_layer(256, 512, 2, stride=2)
        self.avgpool = nn.AdaptiveAvgPool2d((1, 1))
        self.fc = nn.Linear(512, num_classes)

    def _make_layer(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blocks, stride=1):
        layers = []
        layers.append(ResidualBlock(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
        for _ in range(1, blocks):
            layers.append(ResidualBlock(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return nn.Sequential(*layers)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1(x)
        x = self.bn1(x)
        x = self.relu(x)
        x = self.layer1(x)
        x = self.layer2(x)
        x = self.layer3(x)
        x = self.layer4(x)
        x = self.avgpool(x)
        x = torch.flatten(x, 1)
        x = self.fc(x)
        return x

以上代码定义了一个用于CIFAR-10分类任务的ResNet-18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使用了前面定义的ResidualBlock类,并通过_make_layer函数来堆叠多个残差块。

模型测试

接下来,我们可以测试这个模型以确保其结构是正确的。

# 创建一个模拟输入
x = torch.randn(64, 3, 32, 32)

# 实例化模型
model = ResNet18(num_classes=10)

# 前向传播
output = model(x)

# 输出形状应为(64, 10),因为我们有64个样本和10个类别
print(output.shape)  # 输出:torch.Size([64, 10])

5.2 训练与评估

在成功构建了ResNet-18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模型的训练和评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如何在CIFAR-10数据集上完成这两个步骤。

数据预处理与加载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数据。使用PyTorch的torchvision库,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和预处理CIFAR-10数据集。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 数据预处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andomCrop(32, padding=4),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

# 加载数据集
train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set, batch_size=128, shuffle=True)

test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est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estset, batch_size=128, shuffle=False)

模型训练

训练模型通常需要指定损失函数和优化器,并反复进行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实例化模型并移至GPU
model = ResNet18(num_classes=10).cuda()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1, momentum=0.9, weight_decay=5e-4)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10):  # 运行10个周期
    for i, data in enumerate(trainloader, 0):
        inputs, labels = data
        inputs, labels = inputs.cuda(), labels.cuda()

        # 清零梯度缓存
        optimizer.zero_grad()

        # 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模型评估

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评估模型的性能。这通常通过在测试集上计算模型的准确率来完成。

# 切换模型为评估模式
model.eval()

correct = 0
total = 0
with torch.no_grad():
    for data in testloader:
        images, labels = data
        images, labels = images.cuda(), labels.cuda()
        outputs = model(images)
        _, predicted = torch.max(outputs.data, 1)
        total += labels.size(0)
        correct += (predicted == labels).sum().item()

print(f'Accuracy of the network on the 10000 test images: {100 * correct / total}%')

六、总结

通过深入探讨ResNet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深度残差网络、梯度消失问题、残差块、初始卷积层、残差块组、全局平均池化以及全连接层,我们不仅理解了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优势,还通过PyTorch实现了一个完整的ResNet模型并进行了训练与评估。ResNet通过其独特的残差连接有效地解决了深度网络中的梯度消失问题,并且在多项视觉任务中实现了突破性的性能。这些优点使得ResNet成为现代深度学习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注TechLead,分享AI与云服务技术的全维度知识。作者拥有10+年互联网服务架构、AI产品研发经验、团队管理经验,同济本复旦硕,复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成员,阿里云认证的资深架构师,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上亿营收AI产品研发负责人。 如有帮助,请多关注 TeahLead KrisChang,10+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从业经验,10年+技术和业务团队管理经验,同济软件工程本科,复旦工程管理硕士,阿里云认证云服务资深架构师,上亿营收AI产品业务负责人。

标签:nn,self,残差,ResNet,channels,PyTorch,网络结构,out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5863876/8077143

相关文章

  • ResNet详解:网络结构解读与PyTorch实现教程
    本文深入探讨了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的核心概念和架构组成。我们从深度学习和梯度消失问题入手,逐一解析了残差块、初始卷积层、残差块组、全局平均池化和全连接层的作用和优点。文章还包含使用PyTorch构建和训练ResNet模型的实战部分,带有详细的代码和解释。关注TechLead,分享AI与......
  • pytorch:1.12-gpu-py39-cu113-ubuntu20.04
    docker-compose安装unbuntu20.04version:'3'services:ubuntu2004:image:ubuntu:20.04ports:-'2256:22'-'3356:3306'-'8058:80'volumes:-my-volume:/datacommand:tail......
  • anaconda+pytorch+pycharm
    1、安装anaconda,使用conda新建虚拟环境condacreate-npytorchpython=3.9numpymatplotlibpandasjupyternotebook(环境名为pytorch)condaactivatepytorchcondadeactivate2、在新建的虚拟环境下面下载pytorchcondainstallpytorchtorchvisiontorchaudio-cpytorch......
  • pytorch(11.2) Transformer 代码
         ......
  • 一文搞懂深度信念网络!DBN概念介绍与Pytorch实战
    本文深入探讨了深度信念网络DBN的核心概念、结构、Pytorch实战,分析其在深度学习网络中的定位、潜力与应用场景。关注TechLead,分享AI与云服务技术的全维度知识。作者拥有10+年互联网服务架构、AI产品研发经验、团队管理经验,同济本复旦硕,复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成员,阿里云认证的资......
  • 解密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从理论到PyTorch实战演示
    本文深入探讨了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的核心概念、结构与数学原理,对LSTM与GRU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通过逻辑分析阐述了LSTM的工作原理。文章还详细演示了如何使用PyTorch构建和训练LSTM模型,并突出了LSTM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关注TechLead,分享AI与云服务技术的全维度知识。作者拥有1......
  • 《动手学深度学习 Pytorch版》 10.6 自注意力和位置编码
    在注意力机制中,每个查询都会关注所有的键-值对并生成一个注意力输出。由于查询、键和值来自同一组输入,因此被称为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也被称为内部注意力(intra-attention)。本节将使用自注意力进行序列编码,以及使用序列的顺序作为补充信息。importmathimporttorchfromtorc......
  • 《动手学深度学习 Pytorch版》 10.5 多头注意力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attention):用独立学习得到的h组不同的线性投影(linearprojections)来变换查询、键和值,然后并行地送到注意力汇聚中。最后,将这h个注意力汇聚的输出拼接在一起,并且通过另一个可以学习的线性投影进行变换,以产生最终输出。对于h个注意力汇聚输出,每一个注意......
  • 《动手学深度学习 Pytorch版》 10.4 Bahdanau注意力
    10.4.1模型Bahdanau等人提出了一个没有严格单向对齐限制的可微注意力模型。在预测词元时,如果不是所有输入词元都相关,模型将仅对齐(或参与)输入序列中与当前预测相关的部分。这是通过将上下文变量视为注意力集中的输出来实现的。新的基于注意力的模型与9.7节中的模型相同,只不过......
  • pytorch(10.2) 自注意力理论 固定C变化到可变C
     1早先的预测模型让我们首先定义预测函数来生成prefix之后的新字符,其中的prefix是一个用户提供的包含多个字符的字符串。在循环遍历prefix中的开始字符时,我们不断地将隐状态传递到下一个时间步,但是不生成任何输出。这被称为预热(warm-up)期,因为在此期间模型会自我更新(例如,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