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者模式
案例引入
要求
1.将观众分为男生和女生,对歌手进行评价,当看完某个歌手表演后,对于歌手有不同的评价(评价的类别,有成功,失败等)。
传统方式实现思路
创建一个Person类,其有两个子类,分别是Man和WoMan,使用if else分支,去判断一个歌手的评价,成功对应成功分支,失败对应失败分支。
传统方式问题分析
- 1.如果系统比较小,还是可以的,但是考虑系统增加新的功能时,会对分支语句有修改,违反ocp,不利于维护。
- 2.扩展性不好,比如增加新的人员类型(小孩),或者增加新的评价的种类(待定),不好扩展。
- 3.使用访问者模式。
基本介绍
- 1.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封装一些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的各元素的操作,它可以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
- 2.主要将数据结构与数据操作分离,解决数据结构和操作耦合性的问题。
- 3.访问者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在被访问的类里面加一个对外提供接待访问者的接口。
- 4.访问者模式主要应用场景是,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操作(这些操作彼此没有关联),同时需要避免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可以选用访问者模式解决。
原理类图
原理类图说明
- 1.Visitor是抽象访问者,为该对象结构中的ConcreteElement的每一个类声明一个visit操作。
- 2.ConcreteVisitor,是一个具体的访问者,实现每个由Visitor声明的操作,是每个操作实现的部分。
- 3.ObjectStructure能枚举它的元素,可以提供一个高层的接口,用来访问者访问元素。
- 4.Element定义一个accept()方法,接收一个访问者对象。
- 5.ConcreteElement为具体元素,实现了accept方法。
使用访问者模式完成应用案例
uml类图
代码实现
/**
* @author 长名06
* @version 1.0
*/
public abstract class Action {
public abstract void getManResult(Man man);
public abstract void getWoManResult(Woman woman);
// public abstract void getResult(Person person);
}
/**
* @author 长名06
* @version 1.0
*/
public class Success extends Action{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ManResult(Man man) {
System.out.println("男人对该歌手的评价是成功");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WoManResult(Woman woman) {
System.out.println("女人对该歌手的评价是成功");
}
// @Override
// public void getResult(Person person) {
// String result = "";
// if(person.getClass() == Man.class)
// result += "男人";
// if(person.getClass() == Woman.class)
// result += "女人";
// result += "对该歌手的评价是成功";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public class Fail extends Action{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ManResult(Man man) {
System.out.println("男人对该歌手的评价是失败");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WoManResult(Woman woman) {
System.out.println("女人对该歌手的评价是失败");
}
// @Override
// public void getResult(Person person) {
// String result = "";
// if(person.getClass() == Man.class)
// result += "男人";
// if(person.getClass() == Woman.class)
// result += "女人";
// result += "对该歌手的评价是失败";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public class Wait extends Action{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ManResult(Man man) {
System.out.println("男人对该选手的评价是暂定");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WoManResult(Woman woman) {
System.out.println("女人对该选手的评价是暂定");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Person {
public abstract void accept(Action action);
}
public class Man extends Person{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Action action) {
action.getManResult(this);
}
}
/**
* @author 长名06
* @version 1.0
* 使用双分派机制,即现在客户端程序中,将具体状态作为参数传递Woman中(第一次分派)
* 然后Woman类调用作为参数的“具体方法”getWomanResult同时将自己(this)作为参数
* 传入,完成第二次分派
*/
public class Woman extends Person{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Action action) {
action.getWoManResult(this);
}
}
public class ObjectStructure {
private List<Person> persons = new LinkedList<>();
public void attach(Person p){
persons.add(p);
}
public void detach(Person p){
persons.remove(p);
}
public void display(Action action){
for(Person p : persons){
p.accept(action);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Structure structure = new ObjectStructure();
structure.attach(new Man());
structure.attach(new Woman());
structure.display(new Success());
System.out.println("============");
structure.display(new Fail());
System.out.println("============");
structure.display(new Wait());
}
}
双分派
双分派:不管类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找到期望的方法运行。双分派意味着得到执行的操作,却决于请求的种类和两个接收者的类型。
以上述案例来说,假如要添加一个Wait的状态类,由于使用了双分派,只需要增加一个Action子类即可在客户端调用即可,不需要改动其他类的代码。
细节说明
优点
- 1.访问者模式符合单一职责原则,让程序具有优秀的扩展性,灵活性非常高。
- 2.访问者模式可以对功能进行统一,可以做报表,UI,拦截器和过滤器,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缺点
- 1.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也就是说访问者关注了其他类的内部细节,这是迪米特法则,所不建议的,这样造成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 2.违背了依赖倒转原则,访问者依赖的是具体元素,而不是抽象元素。
- 3.因此,如果有一个系统有比较稳定的数据结构,又有经常变化的功能需求,那么访问者模式就是比较合适的。
不在具体的数据结构中,设置一个属性和方法,来作为外部事物的评价,而是通过定义一个统一提供访问服务的方法,并接收一个评价结果的基类对象,然后根据本身的数据结构来调用评价为此数据结构定义的方法,来完成评价。
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且本人水平有限,不对之处,请指正。
标签:Woman,void,模式,public,Override,class,访问者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hangming06/p/1773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