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TCP/IP网络模型?
为了兼容多种多样的设备,需要协商出通用的网络协议。
一、应用层
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比如HTTP、FTP、Telnet、DNS、SMTP等。
应用层工作在操作系统的用户态,传输层及以下则工作在内核态。
二、传输层
应用层的数据包会传给传输层,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有两个协议TCP、UDP。
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是TCP协议,TCP比UDP多了很多特性,比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包能可靠地传输给对方。
UDP只负责发送数据包,不管数据包能否抵达对方,但它的实时性更好,传输效率高。只要把TCP的特性在应用层上实现,也可以实现可靠的UDP协议。可以在应用层上设计一种自定义的协议,通过添加序列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机制来实现可靠传输。这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中进行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三、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世界上那么多设备,又该如何找到对方呢?因此,网络层需要有区分设备的编号。
我们一般用 IP 地址给设备进行编号,对于 IPv4 协议, IP 地址共 32 位,分成了四段(比如,192.168.100.1),每段是 8 位。
需要将 IP 地址分成两种意义:
- 一个是网络号,负责标识该 IP 地址是属于哪个「子网」的;
- 一个是主机号,负责标识同一「子网」下的不同主机;
怎么分的呢?这需要配合子网掩码才能算出 IP 地址 的网络号和主机号。
比如 10.100.122.0/24,后面的/24
表示就是 255.255.255.0
子网掩码,将 10.100.122.2 和 255.255.255.0 进行按位与运算,就可以得到网络号。
将 255.255.255.0 取反后与IP地址进行进行按位与运算,就可以得到主机号。
网络层使用的是IP协议,IP协议会将传输层的报文作为数据部分,再加上IP包头组装成IP报文,如果IP报文大小超过MTU就会再次进行分片,得到一个即将发送到网络的IP报文。
应用需要传输的数据可能会非常大,如果直接传输就不好控制,因此当传输层的数据包大小超过 MSS(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 ,就要将数据包分块,这样即使中途有一个分块丢失或损坏了,只需要重新发送这一个分块,而不用重新发送整个数据包。在 TCP 协议中,我们把每个分块称为一个 TCP 段(TCP Segment)。
四、网络接口层
在 IP 头部的前面加上 MAC 头部,并封装成数据帧(Data frame)发送到网络上。
IP 头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表示网络包的目的地,通过这个地址我们就可以判断要将包发到哪里,但在以太网的世界中,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
什么是以太网呢?电脑上的以太网接口,Wi-Fi接口,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上的千兆,万兆以太网口,还有网线,它们都是以太网的组成部分。以太网就是一种在「局域网」内,把附近的设备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通讯的技术。
以太网在判断网络包目的地时和 IP 的方式不同,因此必须采用相匹配的方式才能在以太网中将包发往目的地,而 MAC 头部就是干这个用的,所以,在以太网进行通讯要用到 MAC 地址。
MAC 头部是以太网使用的头部,它包含了接收方和发送方的 MAC 地址等信息,我们可以通过 ARP 协议获取对方的 MAC 地址。
所以说,网络接口层主要为网络层提供「链路级别」传输的服务,负责在以太网、WiFi 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工作在网卡这个层次,使用 MAC 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
标签:IP,模型,MAC,TCP,地址,数据包,以太网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oooookie/p/1765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