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分区
磁盘分区表:
MBR 表(系统盘使用较多):
单块硬盘或者是单个阵列的最大支持2T,并且只能支持四个分区
#因为MBR分区类型较多,实际是可以做到分四个以上的分区
分区类型: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逻辑驱动器)
GPT 表(业务盘使用较多):
单块磁盘或者阵列的最大支持是8Z,并且支持128个分区数量(实际上GPT的分区数量无上限,123个分区是因为操作系统只能支持128个分区)
#GTP没有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全部都是主分区,并且会给每一个分区命名,对分区表也会进行备份
注:关于MBR和GTP的区别并不是很大,MBR能做到的GTP几乎也能做到,重点在于容量
分区注意事项:
1,在MBR分区表中,如果所需要的分区超过四个,那么在最后一个分区时,扩展分区需要将剩余所有的容量全部分完
2,在MBR分区表中,扩展分区没有容量,并且大小永远为1k,因为扩展分区不能直接被格式化使用(这里扩展分区之所以没有容量,是因为它不能被直接使用,扩展分区的所有容量只能都要给到逻辑驱动器来进行间接使用)
3、逻辑驱动器(逻辑分区)的容量来自于扩展分区的容量,所以必须先分扩展分区,才能分出来逻辑驱动器
磁盘分区工具(parted):
#实际在生产环境上来使用parted工具的并不多,主要用于在脚本中,因为parted可以实现免交互
注注注:
1,parted 命令修改后是立即生效,操作需谨慎,误操作及容易导致数据丢失
2,mklabel 命令会擦除现有的分区表,并且修改之后,之前的所有数据都无法访问
parted分区示例:
分区方式思路:
选择分区表==》创建分区==》选择分区的类型==》指定容量==》保存修改
第一步,准备一块新硬盘
第二步,进入parted工具(可以通过help列出所有工具)
第三步,创建分区表(mklabel)
#需注意在parted中容量的换算单位是1000M为1G
第四步,创建分区(mkpart)
#创建分区时需要手动指定分区的大小,例如1M-1024M
#parted工具中分区无需手动保存,直接生成==》没有回头路
第五步,quit退出parted
磁盘分区工具(fdisk):
#常见使用
fdisk -l #查看磁盘和分区信息
fdisk -l 设备名 #查看指定设备的信息
fdisk 设备名 #对设备进行分区
#常用指令
n #创建新分区
d #删除分区
p #打印分区表
t #修改分区id
w #保存退出
q #不保存退出
fdisk分区示例:
第一步:fdisk 设备路径(可以输入m来获取帮助)
第二步:创建一个分区表
#与parted相反在fdisk中,只要不保存,所做的操作就不会生效
第三步:添加一个新的分区
#注:在fdisk中默认是以扇区为单位,而在parted中是以M作为默认单位,并且与parted不同的是在fdisk中用源只需要指定结束的容量
#提醒:在 rhel7之前fdisk只能用作与分MBR分区,而从RHEL8开始fdisk既能用作与分MBR分区,也能分GPT分区
#在分逻辑分区时,如果不指定分区大小,那么就会默认把剩余所有资源全部给到逻辑分区
第四步:主分区分完之后,接下来所操作的分区,就是分的逻辑分区
#注:这里需要注意的时虽然有五个分区,但是实际能使用的只有4个,因为扩展分区不能直接被使用
第五步:保存并修改
#删除分区(删除时需注意,如果删除了扩展分区,那么所有的逻辑分区都会被删除)
格式化文件系统(mkfs==filesystem)
分区完成后是不能直接存储文件的,因为文件只能存储在文件系统中,所以需要创建文件系统,这个过程就是格式化
#在rhel8中,默认使用的是XFS
第一种方式
mkfs -t 格式类型 文件路径(分区)
#格式化完毕后即可正常挂载使用
第二种方式
mkfs.格式类型 文件路径(分区)
#注:文件系统是可以反复进行格式化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xfs 格式,xfs 会存在保护机制,如果设备本身就存在格式,则会提示不能格式,可以通过 -f 的选项,强制格式化(如果设备本身存在文件系统,再次格式化会导致原来的数据丢失,并且不可逆)
标签:10,process,oss,---,菜鸡,磁盘分区,image,分区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6170308/690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