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时间:2022-09-21 16:47:47浏览次数:36  
标签:高压 大气 海洋 科氏力 环流 低压 空气

大气和海洋中的湍流致使我们研究两者的难度极大增加,因为湍流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我们只能通过参数化,将复杂的东西简单的表示出来。

 

 太阳辐射主要进入海洋,再通过海面输送到大气(感热\潜热),因为不同纬度的热量交换不同,以此来驱动大气运动,形成风。

风吹动海水,形成海浪和海流(大尺度)。所以海洋为大气提供热量,大气为海洋提供动力(风应力)。

 

 

 

 

 

 地球表面对大气不断加热,加热的空气又要上升,到达一定高度的空气冷却下沉(因为湍流非常强,所以能够维持这一运动状态),形成距离地表最近的对流层。因为比热容的差距,陆地的对流层较厚。

途中的温度单位K是开尔曼,其零度是绝对零度,摄氏度的零度是水结冰,其余没有区别。

 

 

 

 

 

 

 

 中间层的的空气已经非常稀薄,我们之前讲过,温度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度量,由于中间层分子数量非常少,其实这里的温度和我们平时说的温度已经有所区别。

 

 

 

 我们看到热成层和中间层的温度差距非常大,那为什么没有传递热量呢?因为空气非常稀薄,只能靠分子传导,效率很低。

 实际目前我们认为大气到底在哪个位置完全消失是取决于仪器的,仪器的精度决定着我们的认识水平,因为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

 

 

 再次强调:干空气重。之前讲过,因为水分子比氧气氮气都轻,含有水的空气就把空气中的其他分子赶跑了(同时导致气压下降)。

 

 

 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依然有人怀疑,地球变暖究竟是纯自然的循环(长期来看,气候一直是在变化的),还是人为造成。

老师在此强调,人的先入为主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没有非常强的证据很难推翻人心中的观念。所以,做科研要对任何事物任何结果都保持怀疑,有的时候可能已经得到新东西了,我们却认为肯定是哪里有问题而丢弃了。所以不要给自己设太多的框架。

 

 

 

 注意,气压的定义是单位面积上面空气的重量,而总的来说大气是向下沉的,所以越高的地方气压越小。

 

 垂直方向上满足静力方程,即下面空气向上的压力=上面空气的重力。

 通常来讲,大气要从高压向低压流动。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稳定的高压低压区,原因老师还没讲

 

 

 

 我们之前讲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只差越大,蒸发越厉害。

 

湿度是相对的,它是说到达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注意饱和水汽压是和温度有关系的。

 露点温度就是湿空气开始凝结的温度,也就是说饱和水汽压和温度有关系,当前的水汽压可能并没有到达饱和,但我们可以降低温度逼他到达饱和开始凝结。

 

 注意风向中的北风是指从北边刮来的风,而海流的东向流是指往东流,而海浪又不同,例如偏北浪又是指北边来的浪。

 

 在这里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件事:我们上面讨论的大气垂向上的分布,是大概几十公里的范围,而这个长度在我们水平地面上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从宏观上看,大气只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

我们从经验上,人为的把大气的尺度定义为上,海洋也分尺度,大概比大气小一个量级。

同时,尺度的划分包括海洋中的很多东西,它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划分,认为性很强。它是为了方便描述而创造的术语,实际是不存在的。大尺度小尺度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以上总结的规律只是一般经验的规律,实际需要具体讨论。再次强调海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这些东西不能认为是定理,更不能认为是客观真理,它只是经验总结。所以我们学习海洋不要给自己设太多的框架,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门不太成熟的科学,保持对所有东西的怀疑有利于创新。

在北半球,科氏力沿着运动方向向右,南半球相反。对于大尺度运动来说,必须考虑科氏力的影响。

 

 我们上面提到过,当高压和低压区域形成,空气总是会从高到低流,如图红色箭头。然而大尺度运动还需要考虑科氏力的影响,所以最终是由绿色箭头所示。而只要运动,就有科氏力,且科氏力永远保持运动方向偏右,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气流绕着高压区域转圈。同样地,也有其他地方气体流向低压区,所以低压区也有气流绕着他转圈,但是与高压区方向相反。高压区顺时针,低压区逆时针。所以,空气流动方向的右侧永远是高压区,左侧永远是低压区。最终,气流的方向实际是绕着等压线走,形成了稳定的高压和低压区域。

同时,要想维持高压/低压,压力梯度越大,速度就必须越大。因为当压力梯度大时,气流从高压到低压的流的趋势就要越明显,那么为了维持住高压的涡旋,就需要更大的科氏力,科氏力fv中,f是不变的,所以就取决于速度v。

以上,我们称为地转平衡。大气和海洋较为稳定的地方基本都会满足地转平衡,例如大气和海洋的中间层。在边界上,海洋的表层还会受风的影响,海底还会受摩擦力的影响,所以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平均的大气环流,因为瞬时情况的湍流太多,无法进行研究。而更大尺度的东西就能体现出某种规律性。

 

 

 我们的模式跑出来的东西通常认为是一个长时间的平均(因为参数化,本来就是剔除了瞬时的不可捕捉的东西,只研究长时间的变化的结果),但是这个平均究竟是多长时间的平均是不好说的。所以即便拿模式跑出来的结果去和观测比较,也不好比。因为你观测的东西是瞬时的,你不知道究竟如何做平均去和模式比。即便你的模式结果和观测拟合的很好也不敢说你的模式就是对的,因为代表的意义不一样,同时观测数据因为仪器的原因也是不完全正确的。

所以一般大尺度的海洋或者大气模式,和观测数据比较时,只比较大的pattern,能够对应起来即可。

第二条:因为大气受重力,所以越往下的气压越大,同时也能解释为因为下面的大气需要承载起上面大气的重力,所以需要更大的气压。

 

 

 

上图从左至右是极地到赤道,只画了半球。赤道海水热不断给大气加热,大气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变小,赤道上空就形成一个热带低压区。同时,这个低压也因为热带海洋蒸发,使得空气湿度变大,之前强调过很多次,湿空气密度小。

赤道上空的空气往极地方向移动,因为不断的在降温密度变大,开始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区。同时,这一部分空气是比较干燥的。

极地相反,对大气一直降温,形成高压区,而为了补充极地的空气,副极地地区需要有一个上升流,形成副极地低压区。

以上的气压区完全由热力驱动,与地转无关。

 如果没有科氏力,则大气则应该如左图所示,完全由热力驱动。而加入科氏力的考虑以后,则形成如右图所示。根据黑色箭头加上我们之前讲过科氏力永远在运动方向靠右(北半球,南半球相反),最终形成了黄色箭头的气流

所以赤道地区常年东风,由于古代帆船贸易借助这股风航行,称为贸易东风。风驱动是大洋环流的重要原因。

 

 

 

 南北纬30度左右的有半永久性的高压,一般在海面上。对于北半球而言,中心低压称为气旋(如台风),中心高压称为反气旋,高压顺时针转。

实际这个东西只需要记住在北半球,高压永远在气流方向的右侧,其他的就都可以推出来了。

 

 第一张图是夏季,这张图是冬季。很明显,气旋中心位置有所偏移,压强梯度也有所减弱。

同时我们观察亚洲大陆,冬季高压夏季低压,也是因为陆地更容易升温或降温造成的。

 

 第一条:因为夏季赤道地区加热足够强,空气也上升的足够高,往极低方向漂移的也更远。

第二第三条,原因就是陆地和海洋的区别。

 

 

 

 

 

 

 

 

 

 

 

 

 

 

 

 

 

 

哈德莱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流,如果研究大气还要更深入的探究它的变化。而它一变化,各方面包括海洋也要变化。

海洋和大气是耦合变化的,不好分得清谁主谁次,因为这个系统是循环变化的,没有一个严格的开始,所以很难讲清楚谁是因谁是果。

同时,我们的观测很多时候是大尺度观测,我们总结出来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例如黑潮等等都是大尺度的规律,是一个长时间平均的结果,在某一次观测中的结果可能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在此,老师再次强调这些东西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总结出来的概念,千万不可认为一定如此。

 

 

 

 

 

 如图所示,季风区都在印度洋周围,南北美洲没有季风区。因为形成季风需要海陆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而南北美洲南北方向上都有陆地。

 

 


 

标签:高压,大气,海洋,科氏力,环流,低压,空气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ndoblog/p/1669352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