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演变历程,“智慧城市”并不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概念的简单升级。
智慧城市的未来不是在“建设”,而是在“融合”
一个人,如何才能被称得上是“聪明、敏捷、智慧”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眼睛、耳朵、嘴巴、皮肤等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并传递到大脑,供大脑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把这些引申到智慧城市中也是一样的,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使用和处理的效率。
一个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以及人等核心系统组成的。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海量的、精确的、动态的信息数据基础上,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融合与运营。在这个融合体的基础之上,再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全面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的一种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的未来是“以人为本的未雨绸缪”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方面,深度挖掘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做到“以人为本、未雨绸缪”。
例如,路灯上安装气体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向城市传递信息,不仅可以告知社区的空气质量如何,如果城市需要检查哪里有大量的哮喘病例,可以通过分析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看看哮喘病例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再例如,去年河南的特大暴雨让人记忆犹新,智慧城市的大数据监测可以与线上地图合作,实时向地图用户提供桥梁、涵洞积水点安全预警服务和车辆涉水提示服务。一旦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积水时,应用就会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届时,传统的导航播报就会转变为“右转进入高速公路,前行30分钟后可能会有小雨,请小心驾驶”“前方道路已严重积水,您的车辆驶入可能会遭水淹,建议您绕道”“前方500m的立交桥下有3m深的积水”等融合了交通路况与天气的综合信息。
智慧城市的未来是城市大脑从1.0走向3.0时代
当前我们所说的城市大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大脑可以称之为城市大脑的1.0时代。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垂直领域开发为城市大脑。
比如医疗行业的健康大脑可以在城市医院、疾控系统、社保中心、药店等系统中进行数据互通,从而可以及时分析判断城市中市民的健康状况,提出城市的健康发展政策和进行重大传染疾病应急指挥。城市生态大脑可以对城市环境传感器终端、卫星数据、气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分析城市的生态质量。城市舆情大脑可以实时分析城市内发生的公共事件的群体反应现状,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从智慧地球理念的引入,到智慧城市在我国遍地开花,不论是政府主导、国企与民企合建,还是社会化力量参建,在未来的10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以及升级,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大脑,城市,智慧,融合,信息化,传感器,简单,积水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T-Evan/p/16656586.html